「人」的棲地管理:看生態概念用在德國永續社區 | 環境資訊中心

「人」的棲地管理:看生態概念用在德國永續社區

2007年04月03日
文字/攝影:謝統勝(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活潑多樣化的社區商業空間,南向屋頂採用大面積的太陽能光電板來產生再生能源,減少對於石化能源的依賴。編按:人類集體生活發展到現代的極致,已經到了違反永續生態的境地了,然而,回歸原點思考,人的集居之地,也是「生物棲地」,在反思永續發展之路的關口,我們嘗試把生物圈循環不息的概念運用在人類的社區本身。本文介紹德國以人為本的永續社區行動,讓社區能源自給自足、減少建材消耗、將土地做最有效運用,將人的衝擊減至最低。巧妙的是,以「人」為本的永續實踐,與生物多樣性的觀念竟是如此不謀而合……

以人為本的永續、生態、綠社區

能源與環境的危機,讓許多國家興起一股所謂的綠建築設計與永續發展風潮,以試圖緩和日益惡化的地球環境。然而,大部分的成功案例還是侷限於建築尺度上,對於環境的貢獻緩不濟急。此時,綠建築行之有年也成效卓著的德國,卻已將永續議題向上提升至社區與都市尺度上了。

綠建築設計是永續發展策略中的必要環節,然而,僅專注於建築與能源議題,而忽略了「人」這個最終本質目標的結果,真正的永續就不夠全面且成效有限;歐美國家過去20年來的經驗證實,「民眾參與」是永續發展的必然過程,「人」、「文化」與「環境」的調和才是真正的高品質生活,而這些目標必須藉由「民眾參與」來加以實現,其中半官方與私人組織等非政府組織(NGOs)的運作扮演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

基地上原樣保留的老樹群與城市綠帶,為Vauban社區重要的資產。2006年夏天,筆者走訪了歐洲環境之都弗萊堡(Freiburg)市郊,一個被譽為德國永續社區標竿的Vauban District。Vauban社區除了全面的永續發展考量外,它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民眾參與機制」的執行經驗。這個成功結合政府部門、市議會、建商與社區居民的合作發展模式,在構想醞釀之初,就已將「人」認定為永續發展的中心議題與最終目標,且推動力應該來自「靈感」、「創意」與「民眾參與」,唯有如此,環保、社區發展、經濟、文化並重的願景才得以實現。

整個社區的運作基本上由三大組織所構成;在上的是市府執行單位(Project Group Vauban),在下的是社區民眾所組成的Vauban論壇(Vauban Forum),而介於市府與社區民眾之間,負責資訊交換、討論與決策準備的平台,則是專屬的市議會組織。原則上,只要市府與Vauban論壇雙方取得同意,政策即可實施,整體決策風險也明訂由所有居民共同分擔。

民眾參與的重要推手──Vauban論壇

社區中每個建築群組的中庭與外圍圍塑著大片綠地,有著社交、園藝與城市農園的重要功能,對於生活品質與食物供給在地化大有幫助。成立於1994年的NGO組織:Vauban論壇,是一個類似社區發展協會的關鍵性組織,設有固定專職成員與七個由民眾組成的工作小組負責各項專業議題的運作,財源則來自會費、捐贈、政府資助與少量營收。Vauban論壇的主要功能在於組織民眾、教育民眾(包括將環境意識與節能概念納入當地中小學課程中)、執行民眾參與、社區開發控管、永續發展資訊提供與技術分享、交通與能源議題管理等。除了定期開會討論外,拜網路發達之賜,平常也透過如BLOG的形式來達到討論與資訊交換的目的,讓環境相關議題的公平參與及民主性得以透明化。也統籌約40種工作坊,定期發行季刊,或不定期舉辦旅遊參訪活動與外界社區互訪學習,當然也負責導覽那些慕名而來的觀光客,以達經驗分享並籌措財源。

在規劃之初,Vauban社區組成已依據人口統計學理論篩選,試圖將不同的社會階層、職業、經濟狀況、年齡、甚至黨派等,充分混和至新社區中、避免單一化的人口結構產生。在從無到有的社區發展過程中,讓擁有者與發展者之間的界線徹底模糊化,未來居民在規劃之初就得以參與整個社區運作,充分擁有決定建物形式、開放空間比例與細部設計的權力,讓社區開發完全自主。所有人在規劃之初也因此熟識,藉而溝通討論的過程,一個穩定的社區架構在規劃過程中已然建立。

小尺度 建構高效率社區

民眾參與於建築層面的執行上,Vauban將基地分割成相當數量的小區塊,也限定最小開發比例以避免土地資源過度使用,每個區塊由所屬居民自行委託承包商與建築師,藉以杜絕資源壟斷的情形,在整體考量的規劃架構下,讓社區建築呈現十足的多樣性面貌與良性競爭。事實證明,小尺度開發對於品質、開放空間比例的控管與民眾聲音的被聽見很有幫助,開發利益也得以平均分配,在共同發展的過程中,整體造價在相同的施工品質下,實際的開發成本足足減少了25%之多,拉近綠建築造價與一般住宅的距離,增加民眾的接受度。

高品質、高滿意度的模組化房屋,讓事後的改建機率減至最低,延長使用年限,避免資金與材料的無謂浪費。設計過程中居民完全自主,建築師則擔任一個專業諮詢的角色,徹底改變以往設計者與使用者之間的角色關係,居民得以依照個人需求主導設計,專業者則協助完成最後作品。民眾對於住宅方位、平面配置、立面設計與顏色搭配、材料的選擇、節能措施、開放空間比例與用途,都有充分的選擇權,讓最後的作品是完全符合他們所需的,除了滿意度增加外,也讓事後的改建機率減至最低,延長使用年限,避免資金與材料的無謂浪費。

營建技術與管理方面,充分運用由德國汽車工業衍生而來的高品質模組化(prefabrication)技術,讓住宅得以在同一個架構下,利用多樣的模組化建築元素,如門、窗、牆版、陽台等,依個人需求於當地工廠將元件製作完成,隨後運至現場組裝,實現精準、高效率、工地零污染的建構方式,再加上多樣的顏色與材料選擇,在無限的排列組合下,讓設計呈現出無限的可能性。材料以當地生產的健康環保材為優先選擇,除了保障用戶的健康外,亦降低材料運送所造成的交通浪費與汙染,對於當地產業的振興亦有相當幫助。

當一個國家在經濟力、民主化與人民素質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如果想讓生活品質再往上提升,民眾參與這個在地化、本土化的永續發展過程有絕對性的必要,台灣目前恰好處於這個關鍵性階段。「民眾參與」的落實,讓大家得以藉由溝通協調的過程意識到所謂的「歸屬感」與「場域感」,讓社區的每一份子可以打破藩籬彼此教育、相互約束也相互鼓勵,因為全面且自主性的決策過程,也讓人為的決策風險徹底分攤,最後達到與環境和諧共處的目的,創造真正的高品質生活。

Vauban社區得天獨厚的歷史背景

被多層次綠化空間與元素所包覆的高品質住宅。Vauban社區位於弗萊堡(Freiburg)市郊,使Vauban擁有得天獨厚的背景。弗萊堡,位於德國西南境黑森林所在的巴登符騰堡州(Baden-Württemberg) 境內,有著歐洲太陽能之都(European Solar Capital) 與歐洲環境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Environmentalism)的美譽,一個擁有超過3萬名學生的大學城,也是世界上幾個率先執行永續發展概念的城市之一。值得一提的,當大部分國家綠黨(Green Party)皆屬少數族群的同時,這裡有超過20%人口的綠黨成員,許多著名的環境政策也發源於此。

從1970年代的反核運動開始,弗萊堡選擇了太陽能作為再生能源的發展重心,截至2005年為止,弗萊堡藉由太陽能光電板(Photovoltaics) 總共產生了610萬瓦的再生電力,也安裝了超過10,404平方公尺的太陽能集熱板(Solar Panels),讓數以萬計住宅的暖房與熱水需求可以完全獨立供給,不再依賴傳統石化能源。弗萊堡的得天獨厚與各項環境議題的寶貴經驗,也讓它開始回收環保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特別是環境教育與綠色觀光產業方面。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您想閱讀更多永續建築議題的文章可連結作者網站:P的建築心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