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07.11.2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1208抗暖化 全台8縣市與世界同步遊行

保團體大串連,「為下一代而走」記者會上高呼口號
【相關連結】

2006年 20多國同步遊行抗議全球暖化

2006台灣抗暖行動 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天

控制CO2排放總量 環保署:擬建立國內配額交易制

低碳行動:巧克力生質柴油動力卡車  從英國橫渡到西非

澳洲:勞工黨獲澳選民青睞  新總理將批准《京都議定書》

全球暖化加劇,為了呼籲各界重視氣候變遷議題,150多個團體與1000多名知識分子,12月8日將在全台8個縣市發動「為下一代而走」大遊行。他們呼籲社會各界一起站出來加入遊行,展現民眾的覺醒意識,讓朝野政黨與總統候選人正視暖化問題,並提出具體政策主張。這是台灣第二度與世界各地團體同步的行動。

抗暖化,需要每個人從生活做起。荒野創會理事長徐仁修呼籲,民眾必須先有所覺醒,站出來行動,才能對政府產生壓力。文山社區大學校長唐光華也呼應說,「國民生活習慣需要革新,不要藉消費來肯定自我價值…有尊嚴、有價值的生活,不需要靠消費,而是靠愛護環境來獲得。」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農地受難記
田野廢耕枯黃

作者:李慧宜;攝影:陳添寶、張光宗、李慧宜(公共電視記者)

坐在田邊,靜看作物的收成,覺得這些作物就像小朋友一樣,一瞑大一寸,只要幾天不見,它們又長大了好多,也因為這樣,我才體會到農民曆上的節氣,果真是表現宇宙真相的一種形式。

可是,入田的機會越多,內心也越來越焦急。看到農民為求收成,不當或過度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看到路邊買賣農地的招牌花招百出、比比皆是;看到一棟棟高聳氣派的別墅矗立在田野之間,遮住山的形狀、水的流向;看到農地被挖出一個個大坑洞,鄰近農田不斷崩落後退;又看著汙染的廢水把田裡的土染成黑色、黃色、白色、紅色……這些景況,都是農村的真相。我不禁想問,當農業產值已經連續8年不到全國GDP的2%時,台灣的農地還有經濟價值嗎?這些農地的現況又還有人會關心嗎?農地的處境是否也反映出,台灣農業發展與環境生態將走入另一種浩劫?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波特曼


報紙報導建設公司購買古蹟容積,欲轉移到高級住宅區,迫使鄰近豪宅居民面臨生活空間壓縮的困境。「容積移轉」原本是公務部門希望以補償的方式,促使民眾願意保存古蹟或挪出公共空間。現在它搖身一變成為房地產業者的生財工具,但許多該搶救該保護的歷史建築與公共空間還是一一棄守,實在是弔詭至極。到底是哪些人才玩的起容積率遊戲呢?

【相關新聞】

建商乾坤大挪移 富豪怒爭環境權

道路納入容積移轉 有望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 保留老樹 可獲容積補償

郝龍斌:北市將分區分階段釋出3000公頃容積

容積移轉?!能載舟、亦能覆舟! (上)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從公民願景審議看農業政策問題

作者:張逸民(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學生)

11月24日在台南麻豆的真理大學舉辦第一場公民願景審議系列論壇,主題是農業發展條例與農業政策,與會公民大多都有很深的農業體驗,討論的細項議題從農地使用、產銷制度到對新農民的期許,但是與會公民對於問題認知的程度不同,對於資訊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容易形成對話的壟斷,讓發言侷限在部分公民,這一直是審議民主極須克服的問題。

售農地招牌 

這場論壇的議題對我這個旁觀的工作人員而言,我更想知道的是到底人跟土地的關係應該是什麼?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跟土地脫離關係了,生活不再跟空間綁在一起,拜全球化所賜,到哪裡都可以過一樣的生活;也不再靠地利來吃穿,靠肥沃的土壤、鮮美的魚、珍貴的礦產;那土地對我們來說,應該是什麼;農業對我們來說,又算什麼?

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1208全球抗暖化大遊行與中部系列活動

發起單位:反彰火聯盟、綠色主張工作室、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生態學會、主婦聯盟台中分事務所、 台中新環境促進會、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等

在中部仍然力推許多大型污染性開發案,如彰工火力電廠、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等,也因此中部的環保團體在 12 月 8 日 之前一週,也有兩場相關遊行活動。一場是 12 月 2 日(日)上午十點在雲林麥寮六輕工業區門口抗議,下午則在鹿港反對彰工火力電廠的遊行;另一場則是 12 月 3 日(一),在台中市政府舉辦的「抗暖化、愛地球;反污染、護健康」的小遊行抗議。這一系列活動非常需要大家的熱情參與!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彭郁娟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