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07.12.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11/30~12/30全民e公投,2007十大環境新聞票選!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台灣綠黨

台灣地球日

看守台灣協會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跨國油業掌控亞馬遜雨林  地球最後生態淨土將喪失

圖說:亞馬遜上游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圖片來源:Save America's Forests
【相關連結】

環保電影「失衡」 箭靶瞄準美國艾克索美孚石油

保護亞馬遜雨林免於石油開發 厄瓜多尋求國際社會補償

自家土地遭石油開採 秘魯原住民抗議

暖化、採油 阿拉斯加生物棲地受威脅

依賴化石燃料卻免付代價的時代結束了!

人類對石化能源的需求和耗用,不僅造成二氧化碳大量排放,衝擊地球氣候系統,更因石油開發與油管鋪設等工程與設施,直接衝擊到地球的原始生態,剝奪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也讓弱勢的原住民族喪失家園。明日,全球80多個國家民間串連的抗暖化遊行 將熱鬧上街;但與此同時,在亞馬遜上游雨林人跡罕至的深處,一場對抗跨國石油集團 的生態、人權與原住民抗爭,正在無聲上演。

位於厄瓜多爾和秘魯邊境的亞馬遜上游盆地,地球上最原始、生態最豐富的雨林之一,也是許多離群索居原住民的家。目前這個盆地正面臨石油開發的急迫威脅,厄瓜多爾和秘魯政府最近在此區通過了3個新的重大石油開採計劃。光是秘魯的亞馬遜森林,已約有73%落入石油公司掌控,這塊地球最後原始雨林的未來,以及居住其中的原住民族,前景堪憂。 精采內文

 
 
  聰明綠生活:在大合作消費運動裡 學習自覺的小社員
合作社產品主張地產地銷,支持本土農業

文頭: 作者:張雅雲(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主編)

我們的生活總少不了吃,諸如:早餐的奶茶加火腿蛋、午餐便利超商的微波便當、下午茶的咖啡加蛋糕、晚餐上館子的牛排套餐。一天下來我們真的吃了不少,但對於「食」這個主題的延伸,例如;我們到底吃進了什麼?吃下的食物是從哪來?是誰種植生產的?又食物要經多久的旅程才會到達我們手中呢?可曾費神思量呢!

經過三年在這團體中的浸淫學習,自己除了是工作人員,同時是出資股金、利用產品、參與活動的忠實社員。現在如果有人問我「主婦聯盟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合作社呀?」我會先簡單說「她,是一個把『吃』當一回事的合作社;她,是把『消費』當一回事的合作社。」不過,合作社的吃和消費雖圍繞著生活細節卻有著大大的學問,環境保護、社員健康、永續農業、勞動生產和甚至是民主社會的實踐均有關連,這些交錯面需要不斷反思提問、探究問題、直指核心。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彭郁娟
氣候變遷使得投資風險變大,造成投資者人心惶惶。照片來源: 維基百科

 


氣候變遷不僅是環保議題,更潛藏商機?以Timberland為例,其生產的鞋子開始註明其碳排放量,以在行銷上和競爭品碑做市場區隔。雖然台灣並非京都議定書簽約國,在台廠商無法聲明其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的資格。但仍可爭取自願減排方案(Voluntary Reduction Project, VCS),由公正客觀的第三者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以聲名其自願排減的效益,未來在非京都議定書簽署國市場上進行交易。

【相關新聞】

碳揭露潛藏商機 企業齊呼環保宣言

沃爾瑪將採行碳揭露計畫

氣候變遷造成投資風險大 投資人齊籲企業揭露情報

中國發改委要求加強中小企業節能減排管理

中國期望富國提供技術基金 向窮國轉移減排技術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抗暖化-從心做起?或是形式上的作秀?
2007抗暖化大遊行義賣衣服

作者:張俊賢(荒野保護協會台北總會解說員)

日前朋友寄來8日抗暖化萬人大遊行的參與邀請,郵件中我們討論以什麼方式參加,可以減少碳排放量。但活動訊息上佔了大幅版面的「環保義賣包」的「義賣品組合」的實體商品,T-Shirt、購物袋、貼紙、明信片、頭帶,算是相當完整的商品開發,這些商品被冠上了「義賣品」的公益名稱,為籌募抗暖化基金而生,在消費的邏輯中名正言順。但是,我們真的需要這些東西嗎?或是換句話說,活動需要這些東西來加持或是「正名」嗎?這讓我相當不解!精采內文

 
  慢走樂活:慢走步道 樂活無礙
徐偉斌老師(左一)專注地指導行動不便的黃淑梅於拉拉山作畫,黃媽媽也在一旁陪伴著她。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簡淑慧攝

作者:高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樂活觀點•專家說法】

專家說法1•伍元和(古道專家):路有大有小,但只要在裡面找到一個故事,就會越來越能領略不同的步道風情,相信每個人都能找到一條這樣令你感動和喜愛的步道。

專家說法2•徐偉斌(生態畫家):繪畫是不受肢體不便影響的,反而你在大自然中放慢腳步,更可能看到別人「來不及」看到的細微處。原本的「不足」,反而成為一種優勢。 精采內文

 
  生態工程:人工濕地的工程插曲——搶救圓蚌

作者:葉再富(關渡自然公園環境部組長)

自然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及義工下水搶救棲地魚蚌類;圖片提供:葉再富

2006年2月,關渡自然公園永續經營區(稻田區)正進行人工濕地工程後續的試水階段,但是最末端的終沉池因為淤積的關係,需要抽水清淤,所以廠商在2月10日開始抽水。過程中發現池中棲息了許多水生生物!除了外來種的吳郭魚、大肚魚、琵琶鼠、泰國鱧魚、日本鯽、鯉魚、土虱、福壽螺等,原生生物發現有白鱎、羅漢魚、圓蚌、石田螺、長額米蝦等,其中白鱎、羅漢魚及圓蚌的發現最令 人驚喜。為了牠們,我們在水位低時展開了怪手清淤前的搶救行動。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彭郁娟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