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2.2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台灣綠黨

海洋台灣

看守台灣協會
 
  單車族「收復」停車場 要求13.8%停車位 

綠黨與人民火大聯盟響應單車族需求,收復停車場。圖片來源:綠黨
【相關連結】

2007國際回顧:都市人口遽增 各國紛尋綠色交通

哥本哈根打造綠化城市 自行車直通地鐵

環團:我們要單車通勤道

台北無車日邁入第6年 環保團體痛批:「郝愛秀、假環保!」

淨化空氣 嘉義縣府試辦免費借用腳踏車

根據交通部調查,有13.8%的開車族通勤距離不到5公里,綠黨今天上午發動「單車攻佔停車場」行動,有20多位單車族突破警衛封鎖,佔領了台北市政府地下停車場的貴賓停車格,以宣示單車族收復街道、收復停車場。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表示,如果提供單車族更好的停車空間,這些人可以不必開車,把逐漸被汽車吞噬的環境與空間讓回給市民。  

此外,綠黨指出,約有九成的台北市單車騎士曾遭遇單車失竊之痛。「為何汽車可以停在室內,還有警衛看管;腳踏車卻只能風吹日曬,還要自求多福不被偷?」綠黨立委參選人徐文彥質疑,「大樓興建時設置地下停車位,還因此可以得到增加樓地板面積的獎勵,而單車卻不能進任何大樓?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對單車友善的都市政策,不是『限速25公里』的交通規則。」 精采內文

 
 
  聰明綠生活:願景工作坊--公民審議參與的新興嘗試
工作坊分組討論議題;圖片來源:李翰林

作者:李翰林(政大公行所) 

近年來,常在新聞上看到淡水河上魚群大量暴斃的消息。很納悶,為何一條曾經如此美麗的河流,現在卻不再清澈乾淨。歷任政府提出過一個個口號、也不斷出制定河流整治的政策,卻也好像沒有明顯的成效。究竟現今淡水河流域到底面臨了哪些問題?未來又應該怎麼辦呢?在這看起來像是很『專業』的公共政策裡,小小市民如何能表達自己的平日的觀察與想法?是不是也可以與政府、關心的社會團體一起共同討論出未來淡水河的大遠景呢?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德拉•危怒
溪洲部落搬遷官方說明會現場空蕩蕩;圖片提供:李宜霖

最近,溪洲原住民搬遷問題吵得火熱,各大媒體競相報導。諷刺的是,溪洲原住民所遭遇的問題,還是靠著藍、綠兩大陣營的口水之爭才逐漸浮上台面。然而,政客的口水越吐越多,卻模糊了焦點,原住民們的心聲被聽見了嗎?縣府傲慢的態度,沒人願意參加的說明會,能夠確實說服住了30年的原住民們還有更好的家園等著他們?公權力的伸張,隱藏著強硬與傲慢;溪洲原住民部落的心聲,依然無解。

【相關新聞】

北縣府強制搬遷 溪洲原住民:罔顧生存權

沒有堤防的溪洲部落 失去土地的家

溪洲部落拆遷 北縣府:趕人蓋咖啡館 再說一定提告

溪洲心聲無人問 傲慢偏見真實上演

溪洲人心聲 淹沒在政治口水中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全球暖化 誰是最大的獲益者?

作者:彭啟明(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

高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中說明氣候變遷的危機(圖片來源: An Inconvenient Truth)談到全球暖化,不少朋友會問我,到底誰是最後收割稻草的人?是高爾嗎?因為從科學的層面上,諾貝爾獎不應該是頒給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這也包含了數千萬的科學家,甚至幕後還有世界氣象組織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怎麼輪得上高爾呢?其實這是一個合理的懷疑,因為全球暖化從1980年代只是一個理論,到90年代仍有不少懷疑的眼光,

今年首度經由IPCC的報告確認有九成的可信度表示全球暖化是因為人為所造成,仍有部分反對的論點,但絕大多數須要大量的科學研究來做為理論支撐,絕對不是某一個人或組織可以居功厥偉的。 精采內文

 
  敬邀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倒數第39小時「環境藝術創作」活動

發起單位:台南市社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永康社大、三崁店舊糖廠自治會等

由台南市社區大學及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永康社大、三崁店舊糖廠自治會等單位協助,特選擇本週日早上9點整,於永康市三崁店舊糖廠現址的次生林中,以倒數第39小時來凸顯三崁店諸羅樹蛙的命運未決,以紅色警械線來穿越整個次生林中的樹蛙棲息環境,透過關心的所有群眾協助將諸羅樹蛙造型紙片懸掛在紅線上,即將拉出一條緊急的生命線,再串起大家對環境保育的意識,串起生物多樣性的美及重要性,也延伸社會運動的脈絡來彰顯三崁店諸羅樹蛙的危及性。  精采內文

 
 
  單車族「收復」停車場 要求13.8%停車位
本報2007年12月28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5公里的距離,騎單車約15分鐘,但卻有13.8%的開車族,通勤距離不到5公里,就因為我們的都市規劃不利單車族。

「為何汽車可以停在室內,還有警衛看管;腳踏車卻只能風吹日曬,還要自求多福不被偷?」20多名不滿都市規劃獨厚汽車族的單車騎士,今(28)日上午10點鐘突破警衛封鎖,佔領了台北市政府地下停車場的貴賓停車格。他們高喊:「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不能讓馬路毫無限制的蔓延。我們只有一個台灣,不能讓汽車毫無節制的成長。」

佔領車位的單車族隨後遭警方驅離,便騎車繞行市府大樓一週,以宣示單車族收復街道、收復停車場的行動。

單車族們要求13.8%的空間,包括停車場13.8%做自行車停放區、並將此要求納入《停車空間容積獎勵辦法》、此外希望逐步限縮汽車車道面積13.8%,釋放出來的面積興建自行車道或人行道。

13.8%代表什麼?策劃這次「單車攻佔停車場」活動的綠黨秘書長翻翰聲說,根據交通部調查,有13.8%的開車族通勤距離不到5公里,如果提供單車族更好的停車空間,這些人可以不必開車,把逐漸被汽車吞噬的環境與空間讓回給市民。

根據交通部2006年自小客車使用調查報告,13.8%的自小客車使用者,通勤距離不到5公里,24.5%的開車族通勤距離只有5-10公里。換言之,有將近有4成的開車族,通勤距離不到10公里。

單車騎士徐文彥,同時也代表綠黨參選立委的徐文彥說,約有九成的台北市單車騎士曾遭遇單車失竊之痛。要建立一個對單車友善的城市,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單車失竊的問題。因為沒有安全的停放空間,就無法增強民眾使用單車的動機;沒有安全的停放空間,就無法讓單車騎士購買性能較好的車子,也就無法增加單車通勤的距離。

徐文彥認為,要降低單車失竊的問題,使用單車烙碼、戶外監視器、期待警察捉小偷,都是不切實際亡羊補牢。因為單車需要的停車空間不在戶外,而是在辦公大樓裡、在集合住宅裡、在商場裡、在政府機構裡。

他質疑:「為何大樓興建時設置地下停車位,還因此可以得到增加樓地板面積的獎勵,而單車卻不能進任何大樓?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對單車友善的都市政策,不是『限速25公里』的交通規則。」

徐文彥說,一個永續發展的城市必然是給與單車一個生存的機會與空間。而那些通勤距離不到五公里的開車族,根本不應該開車佔用停車位、佔用道路面積、污染我們的環境,所以,我們合理的要求,釋放13.8%的停車空間給腳踏車;縮減13.5%的車道空間,還給腳踏車。

Top

 
 
  聰明綠生活:願景工作坊--公民審議參與的新興嘗試

作者:李翰林(政大公行所)
 
近年來,常在新聞上看到淡水河上魚群大量暴斃的消息。很納悶,為何一條曾經如此美麗的河流,現在卻不再清澈乾淨。歷任政府提出過一個個口號、也不斷出制定河流整治的政策,卻也好像沒有明顯的成效。究竟現今淡水河流域到底面臨了哪些問題?未來又應該怎麼辦呢?在這看起來像是很『專業』的公共政策裡,小小市民如何能表達自己的平日的觀察與想法?是不是也可以與政府、關心的社會團體一起共同討論出未來淡水河的大遠景呢?

審議民主的理念

行政機關經常透過民意調查、說明會和公聽會等方式來蒐集民意。這些傳統模式都有一些小缺陷:民意調查雖然可以知道民眾對政策方案的集體意見,但受訪者並沒有接收到充分的資訊,彼此之間也缺乏討論。所以,民意調查所呈現的經常是未經深思熟慮、只憑印象回答的民意;說明會則常是單向傳播的政令宣導,公民缺乏充分的陳述意見的機會,他們所接觸到的資訊常是片面的政策說明,而非多元觀點。公民彼此之間,以及公民和負責說明的政府官員和專家,缺乏對話與溝通;公聽會則看起來像是各方代表「各言爾志」,陳述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參與者(如民眾或公民團體代表)之間並沒有在彼此皆有充分資訊下進行討論與對話,也不必產生結論。

跟上述模式不同,審議民主是一股民主思潮。這種民主理念認為在一個真正民主的社會中,政府的政策或法律規定,必須要被所有受到此決策所影響的公民們所認同。那究竟要透過什麼方式,政策或法律的合理性才能被民眾所接受?首先,所有公民或他們的代表,必須有機會可以影響政策或法律的制訂。

議題討論成果。圖片來源:李翰林

其次,公民或公民的代表,在參與政策決定時,應該透過資訊充分下的討論和相互理解的溝通,來形成集體的意見。在公共討論過程中,公民們提出解決集體問題的方案,說明主張的理由,並經過相互批評彼此的方案和論點,進而修正自己的看法,審慎地衡量各種方案的優劣得失,希望找到能被所有人接受的方案。

審議民主公民參與則讓參與在包容、平等和資訊充分的條件下,對公共政策進行公開的討論,參與者提出合理的意見來說服別人,也在同理心的立場上來聆聽、理解別人的意見。透過這種「講道理」的公共討論所形成的意見,是公民們審慎思辨之後所產生的「優質民意」,比較傳統的公民參與模式,也更能呈現社會的重大關切、核心價值和多元觀點。

什麼是願景工作坊?

淡水河整治願景工作坊。圖片來源:李翰林在眾多審議民主的模式中,願景工作坊(scenario workshop)是由丹麥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具審議民主參與模式。其實也就是集合民眾、政府官員、學者專家、產業界人士以及社會團體代表等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參與討論。希望透過交互對話的形式,集思廣益來發展未來的願景,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願景工作坊有制式化的程序和規則。在會議進行之前,主辦單位必須事先準備「議題手冊」,以淺顯易懂的語言介紹會議想要討論的政策議題。並撰寫一套「劇本(scenarios)」,以故事情境的方式讓人能夠從其他成員的觀點來思考,並描述不同的政策方案所可能導致的結果。並藉著大家對劇本的討論發展出未來的共同願景。

以2006年底由行政院研考會委託台灣大學社會系所舉辦的『淡水河整治願景工作坊』為例,從台北縣市對淡水河議題有興趣而報名的100多位民眾裡,按照年齡、性別與教育程度等比例抽樣,最後選出了十名民眾與政府各單位及社會團體的各五名代表,總共20人共同討論淡水河的未來。討論的議題包括:議題一、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淡水河整治計畫?議題二、如何整合相關的部門與資源? 透過工作坊學習公民審議模式。圖片來源:李翰林

在第一天的會議中,參與者依「政府機關」、「民間團體」以及「一般民眾」分成三組,在小組討論中,針對上面的議題進行討論,並參照劇本提出淡水河整治的願景,然後在與會者一起參加的全體會議中,報告各組的願景。全體成員對於三組的願景進行討論,形成共同的願景作為第二天討論的基礎。

第二天的會議目的則是提出實現共同願景行動方案。首先,把不同背景的參加者打散從新分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三組,思考並提出這三種角色應該作什麼才能達到淡水河整治的願景。在每個角色分組中,每人提出三個主張,經討論彙整後,整合出本組共識程度最高六大行動方案,向全體大會提出報告。再經過互相票選產生最獲支持的五大方案,形成未來政策的建議,提供政府以後形塑淡水河政策的參考依據。 (本次會議所討論出的共同願景與行動方案請參考附檔)

未來發展與限制

未來審議民主與願景工作坊的發展還是有其困難。首先,為了確保討論的連貫,參與者必須全程出席兩天的會議。較長的討論時間提高了討論的品質,但卻也降低參與意願。即使在提供出席費的情況下,要民眾在星期一至星期五疲累的工作後,犧牲六日兩個假日進行公共討論仍屬不易。此外,籌辦願景工作坊需要不少經費與人力,若沒有政府或資金補助下,要舉辦會有很高的難度。

但以本次舉辦經驗來看,參與過的民眾與團體都有非常正面的迴響。並有許多民眾表示在參與過願景工作坊後,增加了他們對公共議題的興趣。許多參與的公務員也認為透過工作坊,讓他們一方面打破民眾無法理性討論公共議題的看法,另一方面也可以更瞭解民眾對淡水河整治的想法。

總和來說,對於政府許多預算金額龐大的公共工程來說,若能再規劃之初就可以透過審議民主等方式,先期多方探詢民眾意見和增進民眾對政策的瞭解與共識。相信對政府來說可以節省下許多社會成本、使政策執行更順利。對民眾來說,也可以透過充分資訊與審慎思辨的討論來瞭解與參與公共議題。 


 

Top

 
 
  北縣府強制搬遷 溪洲原住民:罔顧生存權
摘錄自2007年12月26日聯合晚報台北報導
 
台北縣政府計畫投入1.3億元改造新店市碧潭東西岸風景區的景觀,並擬在12月31日前將碧潭西岸原住民賴以維生的房屋拆遷,搬遷至三峽隆恩埔段的原住民國宅,招致原住民們群起反對,認為罔顧他們生存權。

阿美族部落頭目胡順理的妻子章金妹表示,居民大都是民國62年自花蓮等地北上搬來新店市碧潭溪洲路地區自行搭屋居住,每個房舍都是居民獨自打造,早已將此地當作故鄉;民國86年一場大火曾將搭建的40多戶房舍燒毀殆盡,還讓居民在搭建蒙古包住了一年半。

「三峽原住民族文化部落」,是縣政府要租、售給新店溪、大漢溪的原住民違建戶居住,卻遭不少原民拒絕,除了不捨老屋舊友情懷,文化部落新居面積嚴重不足,坪數自9.07至24.2坪,到都市討生活的原民多是大家庭,10多個人擠在這種小房間,他們說「會很難過的啦!」

Top

 
 
  沒有堤防的溪洲部落 失去土地的家
作者:李宜霖(世新大學社發所學生)
 
「要工作,哪裡有工作?我們在玉里,什麼都沒有,所以來到西部。」faki(阿公)如是說。

1960年代的「以農養工」政策,使工業迅速擴張,吸取農村的勞動力,加上無法在花東部落謀生,部落的年輕人紛紛離開原鄉。

來到北部以後,族人穿梭在都市叢林的工地裡,「中正紀念堂那個大門也是我們做的!」除了中正紀念堂,faki還列舉兩廳院、101大樓、台北車站、高鐵、新光三越、圓山飯店、台北大橋、碧潭橋、秀朗橋、福和橋……建築工地裡,都有部落族人忙碌的身影,為了討生活,族人也曾經遠赴阿拉伯。faki指著環繞部落周遭的幾棟高樓,說:「那些,也都是我們去蓋的。」

faki走到一棵麵包樹旁,把手貼在樹幹上,說:「這也是我自己種的。」這棵樹還有86年大火燒過的痕跡,樹的主幹只剩下頭,但是樹從另一頭繼續萌芽生長下來。faki的小孩祖淼在日記上寫下:「這是一顆麵包樹,但其實她跟我們一樣,一樣來自原鄉部落。她的苗,來自花蓮縣玉里鎮觀音部落,是我母親老家的麵包樹的後代,這棵樹大約在溪洲部落生長了30年。她每年結出的果實,幾乎是我們當季的食物主菜。」

由上而下的拆除說明會

12月18日,台北縣原住民族行政局寄來開會公文,開會事由是:「新店市溪洲路、環河路等違建聚落安遷及拆除說明會」。為了避免像12月9日縣府人員來訪,雙方的協議不但沒有共識,最後竟還成了台北縣新聞稿中所謂的「溝通」,部落於是決議,勢必得拿回主導權。

12月20日,台北縣政府未經族人同意,在部落族人豐年祭會場(同時也是小孩子平常遊戲的籃球場),以四根冰冷尖實的鐵柱,釘在部落生活的土地上,搭置大於部落聚會所四倍的棚子。部落裡的ina(媽媽)說:「我們那麼愛護我們的土地,政府高興蓋就蓋,也沒有經過任何人的同意……。」

12月21日,台北縣原住民族行政局及水利局的官員到溪洲部落「台北縣三峽原住民族文化部落安遷說明會」,族人以不簽到、不列席,聚集在一旁的部落商店前,齊聲高唱:「在溪洲路,我們是一家人」、「我們團結起來,捍衛我的家園」,手持「拒絕輔導安遷」,並且大聲呼喊:「溪洲部落,就地居住!」表達族人堅決的訴求。小碧潭部落的族人也一起參與。原本七點開始的說明會,沒有人列席,原住民族行政局局長李玉蕙只好召開記者會,局長重申「先安遷,再拆除」的政策。

    官方你辦你的,我辦我的;圖片提供:李宜霖    溪洲部落自行製作的連署書;圖片提供:李宜霖

没有堤防的部落

根據「新店市公所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證明書」鄰近溪洲部落的太平段,土地使用分區上寫著「水域」,也就是位於行水區,太平段就是碧潭橋旁,緊鄰新店溪擁有太平護岸的漢人聚落,住在這裡三十幾年的原漢好鄰居,卻要因縣政府的行水區雙重標準,拆散位於同一河岸的人民,因此,頂城里里長在21日當天說:「我有責任跟你們站在一起!」溪洲部落族人也說:「三十年來這個地方都沒有行水,你所謂的行水,前段你堤防也做了,後段也做了,唯獨這個地方沒有堤防,你現在又說我們的安全有危險,你說不安全,你又不做堤防,你說危險,這裡從來都不危險,三十年來從來都不危險,颱風天想淹都很難!」淹水或者不淹水的原因,除了天災以外,上下游沿岸財團、工廠的過度開發也是造成河川宣洩不良的根本原因。

三峽隆恩埔「拘」留所

縣政府與原民會合作建設三峽隆恩埔國宅,溪洲部落居民將被安置在隆恩埔的臨時居留處所。然而,一個懸疑是:隆恩埔原本是農地,政府根據什麼理由將之變更為建地?

除此之外,政府給原住民搬遷費一萬元,然而,一個家庭有好幾口人,加上易碎、貴重物品,來回好幾趟車程,絕非少許搬遷費能夠辦到。政府的「以租代購」政策,也充滿問題。每個原住民家庭在部落裡都是自力造屋,到隆恩埔後卻要多付房租、水電費以及管理費。原本在部落蓋的房子,現在都值幾百萬,誰來賠償當時房屋建造費用?fayi(阿嬤)說:「說實在的,我們真的不願意搬,我們在這裡就有房子了,不需要你們的『安置』,這塊土地是我們三十年來的努力,我們的政府要是理會到我們的話,我們這個地方早就該屬於我們的。」

幾位參觀過隆恩埔的族人認為,「房屋的結構相當鬆散」,因為部落裡的許多人擁有工地經驗,一眼就可以判斷出建築的優缺點。

搬遷後還有就業的問題。三峽到新店將耗費許多車程,有些人還在烏來工作,多出來的成本由誰來負擔?臨時換工作也行不通,況且部落還有老人家需要照顧。

大樓空間的方正結構、以及住戶的門鎖,如此的區隔感,破壞了原本部落大家庭的緊密社區連結。如此堅硬的環境,已經令族人相當不適應了,隆恩埔還只是一個短暫的居留所而已,兩年以後,還得重新抽籤,族人恐又將面臨流離失所的命運。與部落生活格格不入的還有:「大樓管理員」的設置。這究竟是防範外人,還是監視原住民?恐怕隆恩埔不是居留所,而是一個「拘」留所。

不均衡的發展所導致的被迫遷徙

失去土地的家,同時也失去了原初自然所賦予的生命力量,溪洲部落的明天,飄飄盪盪。

回溯原住民族的遷徙,有幾段重大歷史轉折,日據時期,日本人以「集團移住」強制原住民族遷徙,例如霧社事件後,遷移莫那魯道的馬赫波社,以降低反抗意識,並剝奪部落的土地,實行殖民統治。近代的遷徙,則受到天災如九二一大地震及颱風造成的災害,導致家園破碎,必須遷移至他地。當然,這裡面的問題不只導源於天災,更是資本主義進入山林,不當開發、過度開發的結果。

怎能把故事與記憶強制拆遷?

溪洲部落所遭遇的問題不只是個案,而是全台灣的都市原住民終究會面臨的議題,原民會與台北縣府推行的國宅安置,忽略了原住民從部落流浪到都市,是源於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結構性因素。光是透過拆遷、和強行安置,並不能解決問題。中央與地方其實不必互推行政責任,從國民黨到民進黨執政,都市原住民議題依然如故。原住民族政策必須反省平地原住民缺少「山地保留地」的土地權,原運份子一旦當官換了位置,也換了腦袋,別再騰空遠離部落,喊著「還我土地」口號。

「大碧潭再造」都市計畫的無人公園設計,嚴重忽略原住民部落的存在事實,都市計畫不能剷除聚落蓋公園,成為高級住宅住戶的河岸景觀及休憩場所。強制拆遷部落,如何能成為「大碧潭再造」都市計畫文宣上的「充滿台北人故事的記憶空間」呢?強制拆遷部落的「綠色推土機」 (註1) ,同時也把故事與記憶活埋、湮滅了。都市計畫讓部落族人有參與式的設計,一個文化部落,勝過無人公園。居住權不能只是按照技術官僚的行水區說辭,居住三十幾年的族人的生活經驗,絕對超過只花幾個小時的測量人員的判斷,值得懷疑的是,測量數字的客觀性,背後是否也受到政府及財團的影響?政府及社會大眾必須正視都市原住民的居住權、土地權、生存權、以及自治權。

註1:藉由綠地公園建設的都市更新過程,將都市認定違建社區的受壓迫人民驅趕出去。

溪洲部落自救會網站 (主站)

溪洲部落後援會網站 (副站)

溪洲部落網站舊站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

Top

 
 
  溪洲部落拆遷 北縣府:趕人蓋咖啡館 再說一定提告
摘錄自2007年12月26日東森新聞台北報導
 
台北縣新店溪洲部落位於新店溪河川行水區,面臨拆遷。對於部落族人於12月16日成立反拆遷後援會並提出「爭取原地居住」訴求,並對外發布「趕走原住民,要蓋咖啡館」的言論,北縣府26日表示,任何人或溪洲部落族人任意散播「官商勾結」的言論,縣府一定依法提出告訴,而縣府也一定會強力拆除行水區的違建戶,部落族人必須於31日前辦理並進住三峽原住民族文化部落登記作業。

北縣府原民局26日指出,溪洲部落族人似乎完全忘了或刻意不提拆遷的前提是「溪洲聚落位於行水區」的事實,還散播不是事實的傳言。原民局指出,溪洲部落會之所以有供電及門牌編釘,是前副縣長林萬億在民國88年4、5月視察縣內原住民聚落時,有住戶要求能協助解決供電,於是林萬億裁示以現住戶為供電對象,不得再增加新住戶,「也不得以供電作為不拆遷理由」。

原民局強調,拆除溪洲違建聚落絕非讓族人無家可歸,因為之前縣府為了解決原住民族非法居住於不安全的環境,在89年起爭取規劃興建三峽原住民族文化部落,而原民會也支持並逐年編列預算,在今年9月興建完成,所以,「先安置再拆除」的「延續性政策」是勢在必行。

Top

 
 
  溪洲心聲無人問 傲慢偏見真實上演
摘錄自2007年12月23日立報台北報導
 
上週五晚間7點,台北縣原民局長李玉蕙會同水利局官員,前往溪洲部落召開說明會,在預先搭好的棚子內,擺放了將近30張座椅,但是卻沒有任何一個居民願意簽到,誰都不願意進到會場坐下,因為這是一場「安遷」說明會。

「裡面要談的不是我們要的,我們不要進去!」溪洲部落居民聚集在一旁的部落商店前,手持「拒絕輔導安遷」,呼喊「溪洲部落,就地居住」表達抗議。然而,這場沒有對象的說明會依舊繼續召開,官員們所謂的說明依然還是緊咬著行水區不能住人的說詞,這一邊的官員正開著沒有人聽的說明會,另一頭的溪洲居民,則是唱著自編的溪洲部落之歌。

水利局官員拿著一張「20年前」測量的地形圖及河川數據,說著溪洲部落正處在危險的行水區,但是對於現場群眾以及民意代表質疑,為什麼沒有最新的測量圖?水利局官員馬上顧左右而言他,不願意正面回應。讓人很難理解的是,既然手裡拿著是古早的測量圖以及河川數據,既然口口聲聲說愛護族人,那為何30年來都不聞不問?不免讓人聯想是為了縣府政績考量。

光從說明會的場地佈置即可看見縣府的無禮。據當地居民表示,縣府自作主張搭起棚子,作為說明會的場地,無視部落居民所用的集會所,更沒有徵詢過當地居民的意見,只是不斷拿漢人的價值觀來套用在原住民身上,其實興建三峽的文化部落不也是如此嗎?

Top

 
 
  溪洲人心聲 淹沒在政治口水中
摘錄自2007年12月27日立報台北報導
 
馬英九對原住民說的「我把你當人看」言論,持續在原住民族群中發酵,原住民立委、台灣原社以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昨天都召開記者會同聲譴責。但溪洲部落則希望外界如果真的關心他們,應該到現場聽他們的心聲。

相較於行政部門及民意代表慢半拍的激烈反應,這句話最直接傷害的溪洲部落表示,很遺憾溪洲部落淪為藍綠惡鬥的工具,溪洲部落沒有政治顏色,只要能幫助族人爭取就地居住,對溪洲部落族人而言,就是世上最美麗的顏色。

「我們希望各界關心溪洲部落族人真正的需求、真正要的是什麼。」溪洲部落自救會表示,希望各界能以原住民生活文化與居住生存權利為關注焦點,正視溪洲部落以及所衍伸出來的都會原住民問題。溪洲部落自救會發表聲明,正式向各種顏色的政治人物提出呼籲與邀請,希望真正關心他們的人,能夠親自來一趟溪洲部落,聽聽族人最直接的心聲,別讓政治口水淹沒了部落。

Top

 
  論壇:全球暖化 誰是最大的獲益者?
作者:彭啟明(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
 
談到全球暖化,不少朋友會問我,到底誰是最後收割稻草的人?是高爾嗎?因為從科學的層面上,諾貝爾獎不應該是頒給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這也包含了數千萬的科學家,甚至幕後還有世界氣象組織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怎麼輪得上高爾呢?其實這是一個合理的懷疑,因為全球暖化從1980年代只是一個理論,到90年代仍有不少懷疑的眼光,今年首度經由IPCC的報告確認有九成的可信度表示全球暖化是因為人為所造成,仍有部分反對的論點,但絕大多數須要大量的科學研究來做為理論支撐,絕對不是某一個人或組織可以居功厥偉的。

雖然我是一個高爾迷,從他和柯林頓搭檔政府總統就對高爾耳熟能詳,高爾的從政之路也頗具戲劇性,許多人懷疑高爾是否是最後收割稻草的人,甚至開始探討《不願面對的真相》電影內的謬誤。其實高爾的確在某些解釋上選取最嚴重甚至不可能發生的事實,或是部份的小錯誤。但這點也不必過於苛責,因為如果這是科學上,例如物理獎或化學獎,應該是頒給IPCC,但和平獎本身並非由瑞典的委員會所決定,而是由挪威國會提名,在過去的例子上,會有政治的意味在內,並非全然的科學獎勵目的存在。

但以高爾過去對環保的努力,例如在97年積極推動京都議定書,以政治人物敏銳的觀察力及政治語言下,很成功的將科學問題轉化為全球關注的議題,這樣對全球的貢獻很可能是許多科學研究者也很難達成,縱使被外界以放大鏡來看他對於個人減碳的工作似乎有點過量,或是投資不少綠能產業,仍應該獲得很大的肯定。

台灣社會對這樣的全球暖化的「冷議題」雖然不是很重視,但對投資所產生的獲利企圖心卻一點也不落後國際金融發展。尤其目前已經出現許多和暖化或氣候變遷有關的基金,2008年預計募集的環保概念相關基金達十檔,金額總計超過千億元。其實類似基金的募集及投資,對未來全球暖化問題的解決,如果有民間的更多的投資,可能會更有快速的發展動力,加速新科技的發展。

然而環保概念基金雖是當紅炸子雞,但許多與暖化的制度是逐漸在成形,有效率大量減碳理論仍需要相當時間可否商用的檢視,因此仍然有很大的風險性及不確定性,這些產業可能和過去大家熟知其他金融商品差異甚大,務必要謹慎了解。

全球暖化是一個共業,大家造成的因,更需要每個人努力節能省碳改變觀念才能稍微減緩氣候異常的幅度。也建議您投資類似基金或產業時,不是全然如同宣傳品上好像買抗暖化基金就可以救地球,買氣候變遷基金就不會越來越暖。事實上絕對多數的投資標的不在台灣,對本土面臨暖化問題也無法達成,因此基金經理人有必要妥善告知,或在基金管理費上部份應努力投入台灣減碳的公益活動,切莫持續炒作,利用人心對未來的恐懼,成為全球暖化議題最後收割的最大獲益者。 
 

◎本文經彭啟明博士授權刊登,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保留本文所有著作相關權利
◎本文同步刊登於氣象達人部落格

Top

  敬邀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倒數第39小時「環境藝術創作」活動
發起單位:台南市社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永康社大、三崁店舊糖廠自治會等
 
敬邀所有關心台南縣永康市三崁店舊糖廠諸羅樹蛙保育運動的夥伴:

到12月27日止,三崁店諸羅樹蛙的環境議題事件,已過6個月。今年8月24日立委李俊毅於三崁店舊糖廠的現場會勘協調,及台南縣政府蘇煥智縣長於9月4日召開協調會議,台糖及興總建設公司皆承諾此地的一切施工會暫停到今年底;台糖公司也曾公開表示過,會盡力配合地方政府及學者專家的意見,依照所有共識來配合進行。但是縣府至今已超過三個月,都未再有明確的進一步處理回覆。

地方政府單位保育諸羅樹蛙、搶救三崁店舊糖廠的慌妙與不力,縣府文化局11月21日剛過的古蹟審查,或許會是全區保留三崁店,或許文資法的法條只能被用來當作可笑的政治鬥爭工具,讓台灣在不自由意識過程下只能無奈的產生「自由廣場」,一級政府單位肯發費鉅資來大費周章大拆招牌,但是真正光復前的三崁店古蹟文化歷史建物,以及諸羅樹蛙至今卻是都被嚴重漠視。

有鑑於此,透過一位台南的環境藝術創作家陳慧美的作品「流動中的紅」,由台南市社區大學及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永康社大、三崁店舊糖廠自治會等單位協助,特選擇本週日早上9點整,於永康市三崁店舊糖廠現址的次生林中,以倒數第39小時來凸顯三崁店諸羅樹蛙的命運未決,以紅色警械線來穿越整個次生林中的樹蛙棲息環境,透過關心的所有群眾協助將諸羅樹蛙造型紙片懸掛在紅線上,即將拉出一條緊急的生命線,再串起大家對環境保育的意識,串起生物多樣性的美及重要性,也延伸社會運動的脈絡來彰顯三崁店諸羅樹蛙的危及性。

混亂的96選舉年,時間已接近倒數尾聲,三崁店的命運依然未定,台南市社區大學於8月中旬,曾以正式公文向縣政府申請劃設「自然地景」,但縣府蘇縣長並沒有進一步的任何正式公文回覆來加以處理三崁店舊糖廠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的存活決定,地方政府可能會涉及違反行政程序法。但12月9日台南舉辦的「諸羅樹蛙學術嘉年華會」中,諸羅樹蛙的研究者普遍共識是無法移地復育,且政府若無任何處理機制來保育棲息地,持續棲息環境破碎化將導致諸羅樹蛙可能將於10年內滅絕。管理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林務局,至今荒廢修法調整全台野生動物保育名單至今,導致全台的野生動物保育工作渾沌不明,珍貴及稀有的野生動物持續滅絕、消失。

週日早上,敬邀大家參加環境創作藝術活動「流動中的紅」,藉以發出39小時的期限紅色警戒時間。

【日期】:12月30日

【時間】:早上09:00(能充當臨時志工協助布置場地者,早上07:30集合)

【地點】:三崁店舊糖廠次生林(神社遺址前集合)

報名信件請寄至jacana9@msn.com 吳仁邦收

所有參加者:現場特贈送諸羅樹蛙造型高級書卡(請參加者攜帶原子筆,以利書寫保育感言)

 環境創作藝術活動「流動中的紅」活動DM;圖片提供:吳仁邦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彭郁娟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