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10.3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永續公共工程入口網 第二次滿意度調查
編輯室小啟
賀!本報總編輯陳瑞賓當選第46屆十大傑出青年 

響應資源回收,單面可列印回收紙募集中,意者請電洽02-23021122
急徵睡袋5個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工作船擱淺蘭嶼第3週 花港局限船東10日內移除

擱淺蘭嶼的工作船。照片提供:花蓮港務局

【相關連結】
蘭嶼,岸邊有事又一樁! 重機具擱淺 緊急應變聲聲慢
2005回顧:海事頻傳 海洋、海岸受污染
阿瑪斯號跨國求償 我方倒賠700多萬台幣
2007:英船隻擱淺 漏油危及世界遺產

一艘海上作業平台,8日擱淺蘭嶼朗島海岸至今已3週,但印尼籍船東對後續處置仍猶疑不決,交通部花蓮港務局29日作成決定,為避免災害擴大,限船東11月10日前提出打撈計畫並執行移除工作,否則處60萬元以下罰鍰並相關損失賠償。

儘管外界抨擊政府單位緊急應變聲聲慢,環保署等單位均稱已啟動緊急應變程序。但保育專家認為,最好的處置方式是在擱淺前即將工作船拖離,但除危及國土保安之外,相關法律均未規範海上無動力漂流船隻的處置方式。此外,官方依循的緊急應變措施明顯止針對油污,對珊瑚的機械力破壞仍欠缺中央級處置機制……精采內文

 
 
  世界遺產:穿越時空 走入歷史 窺探世界文化遺產風采
瓜地馬拉安地瓜古城(1979年登錄世界遺產)

文字、攝影:傅朝卿(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編按:週末即將到來,何不放鬆一下心情,跟我們一起去旅行!目的地是世界各國著名的文化遺址──目前全球共有878項世界遺產,雖然台灣一項也沒有,不過我們一向都說要跟世界接軌,也該去其他各國走走、探個究竟才行……

世界上絕大多數城市都不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它們都是經過先民慢慢開墾聚居而成,因而城市中一定有較現代的部分,也有較傳統的街區。現代部分是進步的象徵,傳統的街區則是根源之所在,二者同為一個都市之重要構成因子。一個都市也往往因為兼容新舊而顯得多彩多姿,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城鎮均是如此。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誼芩

Gir Forest 中的亞洲獅 (攝影 : Rasik Butani)

2008台北國際旅展今天開跑,吸引許多消費者搶購便宜票卷,您在旅遊觀光時,是否曾想過是對環境友善,還是破壞環境呢?「出賣牙買加」紀錄片揭開了牙買加發展觀光的醜陋和代價:剝削工人、霸佔海灘、強拆歷史遺址、製造大量垃圾等。而台灣的西拉雅風景區動植物生態豐富,專家呼籲應儘速推動全面生態調查,建立生態預警系統;結合當地產業,發展生態旅遊。

印度司法史上第一筆關於野生動物犯罪的判例出現了!20人非法盜獵瀕臨絕種的獅子,並販售其身體部位,遭法院判處三年有期徒刑。台灣為搶救活化石「鱉」,也是煞費苦心,在澎湖設立全國第一座「鱟生態育成區」,拯救這種在地球上存活了四億年的海中生物。

民眾不必再擔心廢充電器無處去了,環保署已將廢充電器納入資源回收項目,如果不分類、亂丟棄的話,可處新臺幣1200至6000元罰鍰。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生物多樣性:能源作物真的能改變我們的未來嗎?(上)
即將收成的高粱。圖片來源:Ezeu/Wikimedia Commons

作者:高文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世界各國都投入潛力巨大的生物質能發展,一般認為,生物燃料可以幫助緩減石化燃料的造成的溫室效應。最近,再度掀起爭議。今(2008)年初,美國重量級科學期刊Science發表二篇論文,紐約時報2月28日搶先報導,標題寫出:「生物燃料認定造成溫室威脅」,推翻了一般看法。

美國自然保育協會約瑟夫•法鐘尼(Joseph Fargione)的說法是,傳統認為綠色環保代表的生物燃料,一旦考慮土地利用方式,所釋放出來的溫室氣體,會使得未來93年的氣候變遷更加惡化。普林斯頓大學提姆斯•瑟青哲(Timothy Searchinger)也持相同論調,他估計美國廣泛使用玉米酒精(乙醇),不僅沒有如預期減少20%溫室氣體,反而將在未來30年釋出加倍,並且會一直持續增加167年。對照國際氣候變遷小組預測,到2020年,世界碳釋放增加的趨勢必須積極扭轉,否則就會面臨環境大災難。由此看來,生物燃料似乎不是好事。精采內文

 
 
 
工作船擱淺蘭嶼第3週 花港局限船東10日內移除

本報2008年10月31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一艘海上作業平台,8日擱淺蘭嶼朗島海岸至今已3週,但印尼籍船東對後續處置仍猶疑不決,交通部花蓮港務局29日作成決定,為避免災害擴大,限船東11月10日前提出打撈計畫並執行移除工作,否則處60萬元以下罰鍰並相關損失賠償。

該艘工作船係印尼籍哈力達(Harida)集團所有,6月15日,海上作業平台「Mariam 2」因鋼纜斷裂,在海上漂流3000公里後,8日擱淺在蘭嶼朗島海岸,15日平台更斷為兩截,大量重機具落海,對珊瑚礁生態恐怕有重大衝擊。

意外發生時,當地民眾憂心機具在海浪翻滾下重創珊瑚礁,呼籲政府立即搶救,惟至今日,船東對後續處置仍猶疑不決,這起事件善後處置的花蓮港務局連日與船東協商未果,已依我國商港法第16-2條第1項規定,發函請印尼船東P.T. Antar Sarana Rekasa於2008年11月10日前提出該船打撈計畫,並執行該船船貨移除工作。

花蓮港務局表示,若船東違反規定,將處船舶所有人新台幣60萬元以下罰鍰,因而造成損害者,也須依法賠償。

環保署則說,此事與墾丁阿瑪斯號油污染事件不同,該艘無動力工作船並未裝載燃料油,沒有油污染的疑慮;事發至今,已協調花蓮縣政府協助監控蘭嶼海域水質,環境檢驗所也指導海巡署進行採樣檢驗,依據現場3次水質採樣結果,現場並未發生油污情形。至於機具對珊瑚礁的機械力破壞,非環保署業管權責,現由台東縣政府相關單位處理中。

環保署官員說,依照該計畫,油外洩或有外洩之虞未達100公噸的事件,屬應變層級第一級,由海岸管理機關或地方政府應變,目前雖無油污染情形,環保署仍要求台東縣政府先行主動應變。

Top

 
 
  世界遺產:穿越時空 走入歷史 窺探世界文化遺產風采

世界文化遺產怎麼來?從其歷史中心談起

文字、攝影:傅朝卿(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編按:週末即將到來,何不放鬆一下心情,跟我們一起去旅行!目的地是世界各國著名的文化遺址──目前全球共有878項世界遺產,雖然台灣一項也沒有,不過我們一向都說要跟世界接軌,也該去其他各國走走、探個究竟才行;導遊我們為您請來中華世界遺產協會所引薦的文化界、建築界等諸位專家學者;精采行程計有全球文化遺產采風、世界遺產保存知識蒐羅、各國文化歷史及自然地理深探……保證讓大家目不暇給、眼花撩亂!請緊跟著我們,每週五帶您來趟全球文化深度之旅,盡覽人類文明與天地自然之美!時間是……現在就出發!

在世界各國的文化遺產保存中,許多國家都是由單點建築開始,然後發展成為線性的文化資產保存或是面狀的文化資產保存。線性的文化資產以街屋為主,面狀的文化資產則以城市(city)、城鎮(town)與聚落(settlements)為主。世界上絕大多數城市都不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它們都是經過先民慢慢開墾聚居而成,因而城市中一定有較現代的部分,也有較傳統的街區。

現代部分是進步的象徵,傳統的街區則是根源之所在,二者同為一個都市之重要構成因子。一個都市也往往因為兼容新舊而顯得多彩多姿,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城鎮均是如此。

波蘭華沙歷史中心(1980年登錄世界遺產)全球著名的面狀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中,除了文化紀念物(monuments)、歷史場所(sites)之外,還有所謂的建築群(groups of buildings),也就是線狀及面狀文化遺產。而在已經列名的面狀世界文化遺產諸個案,則有不同的稱法。有些世界遺產強調「歷史性」(historic),其中稱為歷史中心(historic center)者最多,包括我們熟知的澳門、維也納、義大利的西恩納(Siena)、波蘭的克拉科(cracow)及華沙,與捷克泰爾奇(Telč)及布拉格等城市。也有稱為歷史性城市(historic city)或歷史城鎮(historic town),像玻利維亞的蘇克瑞(sucre)、西班牙的托雷多(Toledo)及克羅埃西亞的特羅吉爾古城(Trogir)就屬於前者,巴西的奧雷布雷多(Ouro Preto)及捷克的庫特納霍拉(Kutná Hora)即為後者。另外,也有直接以城市為名再加上歷史者,或者再強調城市特質者,分別以埃及的「歷史開羅」(Historic Cairo)及法國的「卡爾卡松歷史城牆要塞」(Historic Fortified City of Carcassonne)為代表。

瓜地馬拉安地瓜古城(1979年登錄世界遺產)不過雖然同樣強調歷史性特質,歷史性城市指的是城市整體,而歷史中心主要是指城市已發展至超越原有範圍、但中心卻仍然明晰可尋的城市。當然,如果再把城市特質考慮進去,世界遺產所指的當然是城市中具有某些特質的部分,像法國卡爾卡森的列名,即在其城牆所包圍的部分。另外,有些城市是以市區中的歷史區成為世界遺產,像加拿大魁北克的歷史區(historic district)、智利瓦爾帕萊索(Valparaiso)的歷史區(historic quarter)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歷史區(historic area)則分別使用了不同的字眼來指涉區的範圍。

世界文化遺產中,也有強調舊(old)或是古老(ancient)的城市或城鎮,中國的麗江、英國的愛丁堡、德國的雷根斯堡(Regensburg)及西班牙的亞維拉(Avila)等在世界遺產中稱為舊城(old town);保加利亞的內塞伯爾(Nessebar)及中國的平遙則為古城(ancient town),意涵稍有不同,古城的時間因子比舊城更突顯。有些世界遺產城市則以「舊」冠於名稱之前,如古巴的舊哈瓦那(Old Havana)及芬蘭的舊勞馬(Old Rauma)。

除了上述在正式列名之名稱冠以「歷史」、「舊」或「老」的例子外,世界遺產中還有一些案例,雖然名稱上也許不見得會冠上上述字眼,卻是具有其特質。突尼西亞突尼斯的麥地那老城區(Medina of Tunis)、瓜地馬拉的安地瓜古城(Antigua Guatemala)、德國的班堡(Town of Bamberg)、多瑙河兩岸的匈牙利布達佩斯,及義大利麗樹鎮阿爾貝羅貝洛的楚利建築(The Trulli of Alberobello)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義大利麗樹鎮阿爾貝羅貝洛的楚利建築(1996年登錄世界遺產) 突尼斯的麥地那老城區(Medina)是突尼西亞保存最好的舊市區。回教世界的Medina,其實就是城鎮,原來有高牆圍繞,內部充滿了狹窄的街道。義大利的麗樹鎮則是所謂「楚利之鄉」(Merge dei Trulli)的首府,在此有一區特殊的鄉土建築,一個個圓錐頂的民居,係以當地石灰岩片疊砌而成,完全不用灰漿黏著,牆身塗以白灰,屋頂為圓錐狀,除了錐頂塗白之外,其他中間段則保存原色。

老城舊街帶來無數觀光經濟效應

在國外,歷史城鎮、傳統街巷因其特有的歷史意義與空間形態,往往成為吸引大量觀光客之資源。相對於以車為主要考量的筆直大馬路,曲折蜿蜒之傳統街巷所散發出來的魅力與位處其中的傳統商業行為,更顯生動且帶有人文氣息。許多舉世聞名的歷史城鎮、傳統城鎮,每年吸引著千千萬萬慕名前去的訪客;傳統街巷帶來無數觀光上的經濟效應。

在面狀文化遺產的歷史城鎮傳統街巷中,現代人不僅可以尋根,欣賞傳統建築之美,更可體驗充滿人性尺度之空間形態,了解城市之真正意涵,這些都是現代都市中所欠缺的經驗與元素。現代人為了追尋傳統街巷中所遺落的許多優點,為了彌補生活環境人性與根源之失落,因而在1970年代以後建立了不少樣板式的民俗村或民俗公園。事實上,在人類生活的環境中,往往就存在著許多深具各種價值之歷史城鎮傳統街巷;現代人捨近求遠、捨真求假的現象有時真叫人深思。

建築文化資產的保存,只靠單點式的古蹟是不夠的,線性及面狀的建築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是必須努力的目標。

由於歷史是人類生活的寫照,而傳統街巷是人類都市文明的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極力發展現代建築,而使人與生活環境產生疏離感及無根性,之後才紛紛開始重視傳統街巷在人類生活空間上的意義。反觀台灣近幾年來毫無反思的建設,幾乎快要摧毀所有的傳統街巷。曾有人說過,當一個人找不到他童年生活的故鄉時,將會產生極端的失落感。傳統街巷之保存或許會損及某些眼前的利益,但是對於下一代文化歷史感的連續,卻有著正面的功能。

歷史城鎮老舊的傳統街巷仍然可以修補,刻意毀棄傳統街巷將是替自己的文化斷根,孰輕孰重,現代人不可不三思而後行。世界文化遺產中的歷史性城市、歷史區、歷史中心、舊城、老城或其他名稱的面狀遺產,都值得我們學習與深思。

附錄: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條件

根據世界遺產之《世界遺產執行運作指導方針》(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中之定義,可以列為世界遺產之都市面狀或線狀建築群有下列三類:

1. 已經無人居住的城鎮,但其提供了未更動之考古證據;基本上須符合真實性標準,且容易維護。

2. 仍有人居住的歷史城鎮,而且根據其本質,已經發展、也將會在社經與文化變遷下繼續發展;這種狀況將使真實性的評估更加困難,而任何維護計畫也更易產生問題。

3. 20世紀的新鎮:其似是而非地擁有上述兩類的特徵,而它們原有的都市組織也清楚可辨識,真實性無法否定;但它們的未來則較不明確,因為其發展較不容易控制。

在評估歷史城鎮或者歷史中心之重大意義時,《世界遺產執行運作指導方針》也明白指出:

1. 在已經無人居住的城鎮評估上,比較容易。有關獨特性與代表性的標準也會導致在選取上著重於式樣的純度、文化紀念物的集中度及它們與歷史的關聯。零散的文化紀念物或者是一小群建築物並無法解釋一個城市的多樣與複雜。城市的遺留物應該和它們四周的自然環境一同保存下來。

2. 有人居住的歷史城鎮,有極大之困難度;因為其都市組織相當脆弱而其周圍的環境也已經都市化,要滿足作為文化遺產的條件,這些歷史城鎮必須具明確的建築特色,而不能只從它們過去所扮演的角色來思考。

另一方面,歷史中心與歷史地區的成立,主要為具有大量紀念重要性(monumental importance)且對特殊城鎮之特徵提供直接的指引;對於一些都市中不易辨識地區的幾處孤立建築,要成為歷史中心,世界遺產並不鼓勵。至於20世紀的新鎮,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才可能成為整體性的世界遺產。

※  本文摘錄自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出版之世界遺產雜誌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Top

 
 
 
牙買加觀光業醜陋面 紀錄片看得到

摘譯自2008年10月28日ENS牙買加,金斯頓報導;丁秋仁編譯;蔡麗伶審校

牙買加北岸的旅館 (圖片來源 : Charles Bray)「牙買加環境信託組織」23日晚間推出一支片長92分鐘的記錄影片,內容揭開薔薇色太陽與海與沙共成一幅絕世美景背後,所隱藏的猙獰事實,該片因此命名為「出賣牙買加」(Jamaica for Sale)。

本片採訪居住在牙買加與加勒比地區不同面孔與聲音,深切表達他們對於海岸線上一棟棟從地表竄起的豪華旅館建築的觀感。透過影像,呈現牙買加發展觀光業的代價是如何由人民來埋單。

例如,片中就剪輯了小型旅館業者與其他居民對於大範圍剷平紅樹林、溼地,以及許多原生鳥類與海龜的繁殖地等等的論爭。

片頭一開始,建築工人們細數來自西班牙的旅館業者剝削與虐待他們的低劣舉動。

漁民則列舉令人訝異甚至不禁諷刺的指證,在豪華旅店大肆開發下導致漁獲量銳減,迫使漁民們另覓新漁場,但終究是徒勞。甚至有旅館業者向他們抱怨旅館周邊海域遍尋不著豐富的海洋生態,使得遊客敗興而歸。

一些政治代表、社會科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對於牙買加觀光業發展所引發的諸多問題進行評議,包括奴役勞工的情況、窮苦人家仍是觀光利益的邊緣人,以及大規模開發帶來的衛生問題等。

「出賣牙買加」一片中描述亦描述到,為了替遊輪開道,一些富具歷史象徵意義的場址何其脆弱,別無選擇地被拆除。位於牙買加北部的費爾茅斯鎮正是一例,該鎮擁有百年歷史的碉堡、教堂,和人聲曾經鼎沸的市集,況且比紐約市還早出現自來水。

「出賣牙買加」中之一景為旅館保全人員在海灘上追趕當地人民。這片海灘原屬大家所共有,而影片在此一場景中放上加勒比歌曲「這海灘是我地盤」。然而,牙買加人損失的不只有明媚海灘的使用權。知名旅館的廢棄物處理站造成一鄰近村落內,瀰漫著揮之不去的惡臭氣味,社區居民對於這樣的情況卻無奈地直指無計可施。

另外,該片亦指出遊客們對環境造成的傷害程度:遊客平均飲水量超過當地住民10倍,且製造出3倍以上的垃圾。而觀光盛行也帶動對石油的需求,絕對加劇氣候變遷。

從「出賣牙買加」中可以看到在發展觀光的錢潮下,當地人民如何因此死亡、被限制活動以及被噤聲。因此,說本片揭開觀光發展的醜陋與代價,實不為過。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西拉雅風景區 應建生態預警系統

摘錄自2008年10月30日自由時報報導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動植物生態豐富,相當適合發展結合溫泉、咖啡、蓮花、採果等產業的生態旅遊,而為維持在地生態豐富多樣特色,應儘速推動全面生態調查,建立生態預警系統。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範圍涵蓋台南縣及嘉義縣,陸域面積約8萬8千餘公頃,水域面積3千餘公頃,北起台南縣白河鎮與嘉義縣大埔鄉,南至台南縣新化鎮南界與左鎮鄉西南界,轄區內動植物生態相當豐富。

以白河、東山地區為例,鹿寮水庫、汴頭社區、咖啡公路、大凍山等山區,都有社區、學術單位陸續投入生態調查,建立基本的生態資料。

單以關子嶺風景區動植物生態,就有研究發現幾乎是縣內平原地區原有生態的縮影。

只是,保育類動植物遭濫捕、濫採,以及砂石濫採、山坡地濫墾時有所聞,加上外來鳥種勢力擴張,對於在地生態環境的威脅,不得不令人憂心。

為此,西拉雅國家風景區有必要統整輔導在地保育團體與人才,推動生態資料庫建立,進行生態保育教育訓練,在生態受到威脅時有效預警,才能讓生態旅遊成為西拉雅國家風景區重要特色。

Top

 
 
  印度司法史上第一筆:20人盜獵獅子坐3年牢

摘譯自2008年10月28日ENS,印度,古吉拉特邦,朱納格特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在印度,有20人因非法盜獵基爾森林中瀕臨絕種的獅子,並販售其身體部位,遭法院判處三年有期徒刑,每人併科以罰金約200美元。這是印度司法史上第一宗關於野生動物犯罪的刑事判例。這起案件由檢察總長庫馬爾(Keshav Kumar)親自帶頭調查,他表示:「這是印度第一起為了買賣而獵殺獅子的案件。」

檢察官沙卡巴拉說:「嫌犯不僅從基爾盜獵6隻亞洲獅,亦非法持有野生動物物品。兩位主嫌昆塔•辛哈(Kuntar Singh)與那那卡•辛哈(Nanaka Singh)早在2007年4月即遭查獲兩隻獅爪,而被逮捕到案。」

學名Panthera leo persica的亞洲獅,過去曾遍及北非海岸林,足跡橫跨北希臘至西南亞與東印度。而現今卻只剩印度基爾森林一帶才得以見到牠們的蹤跡。為了取牠們的骨頭入中藥以及爪子當避邪物,這些珍稀獅子的性命飽受盜獵者的威脅,常見獵捕手法包括電擊、或以深井作為陷阱。

在屬於半乾燥氣候的西印度,基爾森林是其中最大的一片「乾燥落葉林」,這片森林不僅是當前野生亞洲獅唯一的基因庫與家園,同時亦為七條河流的集水區,為乾旱的索拉什特拉(Saurashtra)提供水源,保障著生態安全。

古吉拉特邦林務局指出,當局在1970年代即發起「基爾獅保護區計畫」,並配合該計劃實施多項配套措施,如禁止伐木、核心地劃設為國家公園、重新安置游牧民族馬得哈里司人(maldharis)的游牧區域、並賠償獅子獵食家畜或傷人致死的損失,凡此種種,「均有利於生態」。

此外,林務局為了管制人類或家畜進出保護區,在區內設有檢查哨與無線網路,並部署相當數量的車輛與武器。

不過,即使如此,亞洲獅的生存仍岌岌可危,目前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列為「受威脅等級」。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搶救活化石 澎湖成立鱟生態育成區

摘錄自2008年10月30日中央社報導

有古代活化石之稱的「鱟」,因棲息地大幅縮小,族群數目逐年銳減,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在澎湖青灣設立全國第一座「鱟生態育成區」,進行「鱟」的繁育和研究計畫。

「鱟」的外型特殊,有鐵甲武士、鴛鴦魚、古代活化石的稱號,性喜棲活在泥質沙灘,原本在澎湖潮間帶常見,但因錯誤的防波堤政策,水泥森林阻斷海沙路徑,導致沙灘成了礫灘,棲地大幅縮小,數量也大幅減少。

負責上述育成計畫的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丁士指出,原本全台灣各海域都可見到「鱟」的蹤影,尤以澎湖和金門最多,但因生態環境惡化,棲息地縮小,現在除了澎湖以外,已很難再看到這種已在地球上存活了四億年的海中生物了。

黃丁士表示,成立「鱟生態育成區」有兩層意義,除了加速繁殖,以搶救這種急速減少的物種外,由於「鱟」血具有很高的生物科技價值,未來將進行「鱟」血的提煉與研究。

研究中心主任蔡萬生表示,育成區將以自然生態方式復育「鱟」,目標為培育1千隻,同時每隻「鱟」都植入晶片,方便成長追蹤及採血記錄。但因長成成年公鱟需時13年,母鱟則要14年,這是一項漫長的生態工程。

Top

 
 
  即日起 開始回收行動電話充電器

本報2008年10月31日台北訊

近年來電子產品發展迅速,根據統計,2006年5月至2008年8月全國廢行動電話回收量為472公噸,相當於308萬支行動電話。即日起連行動電話充電器(包括座充及旅充)也可以回收了,民眾不必再擔心汰換後的舊充電器,不知該如何處理。

環保署表示,行動電話業者常依其產品之廠牌、型式不同而產製各式不同的充電器,包括座充及旅充二種類型,且通常行動電話汰換後即無法使用,民眾廢棄數量日漸增加。其實,無論是座充或是旅充充電器均具有再利用價值,亦可經由行動電話拆解之生產線一併處理、再利用,為加強民眾對廢行動電話充電器也可回收的認知,環保署已將其納入「執行機關一般廢棄物應回收項目」中。

環保署呼籲,舊充電器必須分類為「資源」並交由清潔隊資源回收車回收,不可混入垃圾中丟垃圾車,若經清潔隊勸導後仍執意丟入垃圾車中,將被處新臺幣1200至6000元罰鍰。

環保署表示,實施初期民眾可能尚未完全瞭解規定,將請各縣市環保局加強宣導,對於未將行動電話充電器分類為資源的民眾、社區、機關、學校,先予以勸導要求當場改善,並於重新分類後才能投入垃圾車,對於少數執意不願配合分類的民眾,始藉由稽查處分方式,導正民眾配合。

Top

 
  生物多樣性:能源作物真的能改變我們的未來嗎?(上)

作者:高文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中國開發種植生質能源作物;圖片來源:中外對話世界各國都投入潛力巨大的生物質能發展,一般認為,生物燃料可以幫助緩減石化燃料的造成的溫室效應。最近,再度掀起爭議。

今(2008)年初,美國重量級科學期刊Science發表二篇論文,紐約時報2月28日搶先報導,標題寫出:「生物燃料認定造成溫室威脅」,推翻了一般看法。

二篇報告扭轉生物燃料的發展命運

論文之一作者美國自然保育協會約瑟夫•法鐘尼(Joseph Fargione)的說法是,傳統認為綠色環保代表的生物燃料,一旦考慮土地利用方式,所釋放出來的溫室氣體,會使得未來93年的氣候變遷更加惡化。另外一篇論文作者,普林斯頓大學提姆斯•瑟青哲(Timothy Searchinger)持相同論調,他估計美國廣泛使用玉米酒精(乙醇),不僅沒有如預期減少20%溫室氣體,反而將在未來30年釋出加倍,並且會一直持續增加167年。對照國際氣候變遷小組預測,到2020年,世界碳釋放增加的趨勢必須積極扭轉,否則就會面臨環境大災難。由此看來,生物燃料似乎不是好事。

Science文章加上媒體報導,引起不少科學家上書白宮及美國國會,呼籲重視新發表的研究,調整生物燃料政策,以免加速全球暖化。這兩篇論文都指向一個過去忽略的問題,為增加能源作物利用而造成土地利用變化引起的後果,可能是牽引導致氣候變遷的諸多重要因素之一。

利用植物糖轉化成的生質汽油(圖片來源:殼牌石油公司)生物燃料本身是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綠色植物藉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轉化成長,根莖葉上下細胞材質,都可以再用來萃取能源。生物燃料主要分2類:生物乙醇和生質柴油。乙醇就是俗話說的酒精,多由玉米、甘蔗、甜菜製造;生質柴油多由大豆、油菜籽、芥菜籽或椰子油製成。巴西領先開發使用的是甘蔗乙醇,美國使用開發玉米乙醇為主。

第一代和第二代生物燃料

美國是當今生物乙醇第二大生產國(巴西排名第一,中國第三)。現今流行的第一代生物燃料,僅限於萃取糧食作物中少量的澱粉、油脂來轉化成能源,其他大部分都成了廢棄物。二代生物燃料,最有代表性的是利用植物纖維酵素,將廢棄的作物禾桿、木屑當中所有的植物纖維,全部轉化為纖維素乙醇。

各種生物燃料相對汽/柴油都可以減低不少程度的溫室氣體 (國際能源總署2005)

2007年美國大約生產60億加侖乙醇。美國能源部去年投入10億美金研發,並建立了10個先進纖維素技術試驗計畫,研究金額超過太陽能發電。同年美國國會通過「能源獨立與安全法」(原名潔淨能源法),明確規定再生燃料標準,也就是2015年必須達到150億加侖乙醇生產目標,而且往後逐年提高二代纖維素轉化能源的比例。

針對Science科學期刊的論點,美國能源部及阿崗國家實驗室公開反駁,指出提姆斯•瑟青哲的經濟模型引用不當,存有若干不確實的假設。例如文中300億加侖乙醇,已經超出2015年法定再生燃料標準極限的一倍。至於該項次級誘發效應的假設:「由於美國的乙醇消耗量可能刺激供應增加,誘導海外新闢生產土地開發,因此破壞生態環境、釋出溫室氣體」,能源部認為缺乏實證,純屬臆測。實際上森林破壞的情形在巴西及世界其他地方已獲紓緩,中國更有森林復育措施;世界各國政府都有共同認知,開始擬訂指針標準,建立政策目標積極作為,以因應全球暖化問題。

生質能源美國夢

生物酒精加油站。圖片來源:ENS美國生物燃料需求,會誘發海外土地不當利用的次級風暴嗎?在全球經濟牽一髮動全身的時代,是有考慮的必要,不過確實很難預測。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問美國本身有沒有自顧的能力。

2005年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完成一項前瞻計畫,研究估計美國本土農林土地有潛力每年產生13億噸生物材質,有效轉換的話,足夠取代全國三分之一交通運輸的能源需要。布希總統引用這項研究,承諾生物燃料將在25年內供應1/5的全國運輸所需。除此之外,能源部與農業部訂下目標,每年10億噸的生物材質,足夠供應取代國內30%石油消耗,提供全國所有能源的5%。這是不小的願景,確實符合美國能源獨立與能源安全目的,降低對中東及海外石油能源依賴。(下週一待續)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易俊宏•網編:陳誼芩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