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淡北道路的幾個感想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關於淡北道路的幾個感想

2008年10月30日
作者:李偉文(荒野保協會榮譽會長)

10月初參加一個有關全球暖化的研討會,遇到台北縣的副縣長李鴻源,就趁機私下問他為什麼台北縣政府「似乎」執意推動淡北道路的闢建。

我用正面式的詢問用語,是因為這2、3年,李鴻源副縣長對於台北縣的生態環境營造以及對於永續發展的關注與著力,的確是盡心盡力,可是怎麼會在如此的思考脈絡裡,會「贊同」,甚至「執意」推動這個顯然大開倒車的公共建設呢?

副縣長跟我表明「縣政府沒有既定立場,縣政府也不該有既定立場,我們只是希望贊成開發的淡水鎮與反對開發的環保團體坐下來好好溝通,找到一個雙方都同意的作法。」

當然,副縣長的這些話是卸責的「官方說法」,但是多少也暗含你們雙方去各自動員,看看那邊的民意較大聲,以「叢林法則」來決定吧!

不過,副縣長後面說的話就很有意思了:「假如真的是當地民代或民意的壓力太大而蓋了這條馬路,表示現在民眾的水準還不夠,或許5年後我們有機會再把這條馬拆掉,這些就是環境教育的成本吧!」

聽到這番話,不是訝異或生氣,而是有著深深的難過與無奈,為了官員的無奈而難過,也為了台灣因為選舉至上而不可能存在有担當的專業文官而難過。或許吧,在想罵政府時,心底也知道「有什麼樣的政府其實是因為有什麼樣的人民啊!」

這條馬路該不該闢建,其實道理非常清楚,即便先不考慮生態環境的傷害、文化景觀的破壞,或者完全不符合永續發展的原則……這些大的面向,單以花了大筆經費到底能不能達到開路疏解交通的目的而言,答案居然也是否定的,這也是台北市交通局反對蓋這條馬路的原因。這條馬路主要是沿著淡水竹圍紅樹林地區,在緊貼著淡水河岸,闢建一條4.7公里的馬路,說是要疏解這裡每天上下班的車況。可是據統計,每天經過竹圍紅樹林的車子,將近80%是「路過」,也就是從淡水到台北市區之間的路過車輛。我們都知道,兩個端點十多公里,僅拓寬中間一段,對於疏解交通是沒有幫助的,頂多只是把擁擠的路段從淡水這一端往前推4公里多,挪到關渡這一端,也就是進入台北市這一端(難怪台北市政府反對)。

美洲原住民長老們在做任何重大決定時,都會考慮到是不是對7代以後的子孫有不良的影響,其實這就是永續發展中很重要的「不後悔的政策」,令人感慨的是,台灣的工程不要說7代以後會不會後悔,有許多是跟本尚未完工就開始後悔的呢!

後面附上相關資訊與網站,大家也要展現一下「民意」,讓政府官員有勇氣做對的事情。

對了,為什麼闢建4.7公里?因為依法規,5公里以上就要送中央的環保署作環評。不過因為前一陣子民間團體的努力與遊說,環保署認定這件工程是淡水環河公路工程的一部分,所以要做環評。

※ 本文轉載自李偉文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