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1.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白海豚‧海峽之西】護豚十餘載,香港盼保育生力軍加入

Wingo頭部有遭到繩索纏勒的痕跡

其中一頭成年白海豚,綽號Wingo,牠身上(露出海面的可見部分)幾乎已見不到灰黑色斑點,整體呈現漂亮的粉紅色,年齡估計約有30歲以上,Wingo的頭部後方有一圈明顯勒痕,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表示,研究團隊在1997年就曾記錄過Wingo身影,牠是他們發現的第11頭白海豚,當時Wingo頭部遭到纏繞物纏住,網繩陷入肉裡,後來雖幸運擺脫,但已造成難以磨滅的疤痕。 

拍完Wingo與牠的同伴後,調查船返回航道。資深調查員Vincent說,監測主要依照事先設定的穿越線行駛,力求涵蓋整個調查水域,過程中必須記錄海象、氣候以及在路線區域內遇見的白海豚。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白海豚‧海峽之西】珠江口保護站 老白得救記
為何白海豚優先棲地保育不可切割?
白海豚棲地將劃設 學者籲提高管理層級
白海豚優先棲地保護區-恢復台灣西海岸生態與漁業資源的藍圖

我們的島|歷史老屋的生死悲歡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志昌

一地破碎的磚石木料,彰化台銀舊宿舍在度過77個歲月後,一星期間,連拆八棟,毀掉彰化最大的日式宿舍建築群。邱明憲在彰化推動人文深度旅遊,在得知台銀以清理廢屋為由,要拆除老屋,發起搶救行動,卻阻擋不了拆除工程。最後十棟老屋拆掉八棟,邱明憲感傷彰化最美的風景,就此消失不見。

搶救行動才要進行,老屋就被拆除,重回原地,老屋不見,只剩清空的土地。台灣許多老屋,因為官方廢棄,民間轉售,最終都走上拆除命運。加上指定保存政策,時間過於緩慢,都讓老屋保留困難重重,一些接近百年歷史的老屋,不斷面臨拆除危機。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中國北方受到冷空氣影響,出現了暴雪,使得海陸交通大打結,中國當局來發布了寒潮與暴雪雙預警,希望當地居民注意自身安全。而離中國很近的馬祖也受到波及,並不是暴雪肆虐,而是中國的海漂垃圾入侵馬祖,環保署希望未來藉由兩岸交流,讓大陸正視海漂物對台灣居民的影響。

花蓮豐濱的水梯田,有著老鷹的守護,喚起人類與大地的連結,復育水梯田的團隊也請藝術家來,以創作禮讚大地。而附近蘇花公路改善工程的生態停工機制使花蓮縣長大表不滿,說中央枉顧人命,大嘆人不如鳥,而環保團體強調「顧鳥命就是顧人命」若鳥類生存不下去,當地民眾也會受到影響。 除了保護鳥類,在地深根百年的老樹也是需要保護的,福田基金會開放認養老樹,老樹見證歷史與文化,是許多人成長的記憶,藉由認養保留這些回憶。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行動參與|輻。咒~反對放寬輻射食品標準明信片簽署行動

作者:主婦聯盟

只要低限量的輻射食品攝取,就可能會產生頭暈、拉肚子或影響基因等危害健康的症狀。政府卻欲在311福島核災後一年半,將食品中輻射污染銫的容許基準放寬至日本現行標準(100貝克/公斤)的6倍,且還是在未提出食物輻射安全容許標準的健康風險評估及公開研訂輻射食品標準流程下進行,因此我們強烈呼籲政府切勿放寬容許標準,放行輻射污染食品進入臺灣,危及國人健康。

行動方式:一人一信「輻。咒」明信片簽署行動,可自行郵寄至衛生署或收集繳交給主婦聯盟基金會統一寄送(基金會地址:台北市汀洲路三段160巷4號5F-1)

精采內文

論壇|六輕.戰爭.毒品.經濟發展

作者:正在思考「經濟發展」的崙背阿三

很多人雖不敢否認六輕的污染危害,但更賣力頌揚六輕帶來的經濟發展,正在思考「經濟發展」的我,忽然頓悟,這套污染/癌症「經濟學」能夠說得通,我們就不該反對戰爭與毒品了!

據說,環保團體與有良知的學者,為了科學揭露六輕資方與環保行政當局聯手建構的致癌污染物排放量真相,正準備設置更多更密的空氣污染監測站,這也帶來了監測設備進口商的「經濟發展」!

精采內文

 

【白海豚‧海峽之西】護豚十餘載,香港盼保育生力軍加入

2012年11月3日香港訊,詹嘉紋報導

船首有兩位觀測員,一位監測員以目視、一位持望遠鏡,以30分鐘為單位,輪流觀測陽光下,調查船緩緩行駛,研究員於船首觀察波光粼粼的廣闊海面。微風徐徐,波瀾不興,很海派的悠閒。

忽然間,船首起了小小騷動,研究員快速回報一連串編號數字,船馬達停止運轉,氣氛頓時緊張起來,所有人拿起相機對準海面,不遠處,幾抹粉紅身影輪流自波浪間閃現,快門「喀嚓喀嚓喀嚓」地響著…

保育關鍵:長期監測

其中一頭成年白海豚,綽號Wingo,牠身上(露出海面的可見部分)幾乎已見不到灰黑色斑點,整體呈現漂亮的粉紅色,年齡估計約有30歲以上,Wingo的頭部後方有一圈明顯勒痕,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表示,研究團隊在1997年就曾記錄過Wingo身影,牠是他們發現的第11頭白海豚,當時Wingo頭部遭到纏繞物纏住,網繩陷入肉裡,後來雖幸運擺脫,但已造成難以磨滅的疤痕。

Wingo頭部有遭到繩索纏勒的痕跡

洪家耀說:「Wingo不是特例,還有更慘的。」拿出PhotoID(照片辨識)資料夾一翻,果然每隔幾頁就能看到海豚身上的「人為印記」。

傷痕累累的白海豚照,翻拍自香港海豚保育學會Photo ID

可明顯看見的傷痕都在背部,都是遭到船隻螺旋槳打傷或者魚網纏勒潰爛。照片翻攝自香港海豚保育學會Photo ID

圖片為翻拍海上監測航線圖,黑點為白海豚出現熱點拍完Wingo與牠的同伴後,調查船返回航道。資深調查員Vincent說,監測主要依照事先設定的穿越線行駛,力求涵蓋整個調查水域,過程中必須記錄海象、氣候以及在路線區域內遇見的白海豚。

這樣的監測有助於了解白海豚族群範圍、數目,而透過照片辨認個體,也可以找出牠們的洄游路徑。有時也輔以海下錄音,用以了解正在進行中的一些工程產生的噪音對白海豚的干擾程度。

除了海上,還有陸地監測,研究員在陸地上用儀器追蹤海豚移動的路線,並觀察海上船隻對白海豚的影響。

從研究到保育

自1995年開始,洪家耀博士開始投入白海豚監測及保育,2003年成立了香港海豚保育學會(HongKongDolphinConservationSociety)是香港唯一專為保育鯨豚動物而設立的學會,也是東南亞最早的。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正在替目擊到的白海豚拍照記錄,這樣的工作已持續17年。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從學術研究投入保育工作洪家耀說,自己一開始只是克盡學術研究員的本分,記錄、分析這些居住在香港海域裡的鯨豚,但知道得越多,有感人類囿限於成長=無止境開發的價值觀中,很少/完全不在意環境遭到犧牲,不停奪取、壓縮中華白海豚的生活空間。為了讓更多人重視環境問題,因此投身保育,一做就是17年。

也因為洪家耀的堅持,香港的白海豚調查累積了較豐富的資料。從歷年觀察數據來看,在大嶼山以西、西北及東北這三個白海豚主要出沒區域,白海豚的族群數量從2003年的158頭,下降至2011年的78頭,十年內少了一半,研究人員十分憂心。而族群持續下降的原因,與香港及附近珠江口、澳門、汕頭等海域幾年來不斷興建的海上工程高度相關。

填海造陸的迷思

香港由256個島嶼組成,面積1100多平方公里,為台灣的1/32,人口密度卻高居全球第四,地小人稠、山多平原少的條件,讓香港不斷往海上尋求更多發展空間,因此他們學習精衛,挑戰填海造陸,還真的成功製造了不少陸地,例如赤鱲角機場、香港迪士尼樂園都是其中一部分。

雖然填海造陸帶來了經濟發展上的好處,但喪失天然海岸線及海灣,以及工程進行時對環境造成的擾動,都讓海中生物不堪負荷。由港、中、澳三方共同出資合建的港珠澳大橋,及赤鱲角機場欲興建的第三條跑道等,都必須進行大規模填海造陸,而地點鄰近或甚至直接就在白海豚活動海域上,嚴重威脅白海豚的生境。

  • 港珠澳大橋

於2009年動工的港珠澳大橋,位於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世界上最長、以橋隧組合方式,三線雙程行車的跨海通道,全長約42公里,建成後連接珠海、香港、澳門,以推動三地經濟發展。

洪家耀指出,大橋橫跨中國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雖然香港部分提出進行海下打樁工序時必須避開白海豚繁殖季節、不可採用噪音大的水底撞擊方式打樁等6項條款,有條件接受了此案環評,但工程需填海138公頃,仍縮小了白海豚的棲地。鑽掘海床時再次翻攪沈積海底的污泥,也恐造成海水污染。因此,學會目前每個月進行4天監測,將持續54個月,以監督工程對白海豚的影響。

密集的航運和許多工程,都在白海豚棲地進行,污染、噪音干擾,影響白海豚生存。攝影:黃摳呢

  • 機場第三條跑道

機場的第三條跑道則需填海650公頃,建造資金超過4800億台幣。

洪家耀表示,跑道選址範圍和在北大嶼山活動的白海豚重疊,水流也將因此改變,生活在此的海豚可能會必須忍受較污染的海水,當環境越來越惡劣,白海豚最終可能會被迫放棄這個重要的活動範圍。

而機場現存的海天客運碼頭,其頻繁、高速的船務,和周邊海域白海豚數目大幅下降脫不了關係。他強調,香港機場管理局必須先解決海天碼頭高速船造成海豚數目減少的問題,並增加其生存空間,才能評估第三跑道對海豚的影響。

日前,學會和數個環保團體聯合要求第三條跑道工程必須提出更嚴謹、仔細的海洋生態、空氣品質及航機噪音環境評估,並計算工程所耗費的外部成本,因為環境受到破壞是全民必須共同承擔的,不能只算工程建設的費用。

而除了上述工程外,尚有25處填海造陸選址及石鼓洲海上焚化爐興建的計畫正在進行中。

填海造陸工程挖掘海底淤泥,重新將沈積海底的污染物翻攪起來,再次污染海水。

魚光光,心慌慌

若說海上工程譬如隔壁鄰居永不停歇的裝潢及整修,讓倚靠聽覺討生活的白海豚難以忍受;漁業資源匱乏則像是物價上漲,白海豚必須加班工作,才能覓得足夠裹腹的食物。洪家耀說,調查團隊曾以海下聲納錄音,發現白海豚在夜晚仍十分活躍,到處找東西吃,十分不尋常。

雖然觀察海豚身形,尚未發現特別營養不良或者瘦弱的狀況,但必須花更多時間覓食卻對族群延續影響深遠,不但會造成免疫力下降,也使繁殖率下降。白海豚原約3年生一胎,現在大概5~6年才生。母豚育幼時間也拉長了,原先幼崽1年就能離開媽媽獨立求生,但現在變成2~3年。

就算好不容易懷胎生子,還有另一個考驗必須面對──水質污染,因生物累積效應,造成母豚體內及乳汁含有高濃度重金屬,剛出生的幼崽或體質虛弱、或抵抗不了高濃度毒物,夭折率逐年攀高。

民間保育,亟需人手

眾多的海上工程如火如荼進行中,海水污染及漁源漸枯日益嚴重,縱然白海豚曾在1997年獲選香港回國中國時的吉祥物,然而這麼多年來,民眾對於保育白海豚是否更為重視,或者,對於圍繞小島的海洋環境更加尊重、愛護?

對此,洪家耀難掩悲觀,他認為發展思維仍遠遠凌駕環保,除了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一般人很少分神關心,而環境破壞或一條白海豚的死去,與油價上漲、股票下跌相比,是來得遙遠而無關緊要的。

縱然有政府支持調查,但投入保育的人力不足,也使保育工作推展不易,洪家耀希望能有更多人意識到環境問題,投入白海豚保育。攝影:簡毓群以NGO/NPO的角色推動保育並不容易,對研究員出身的他來說,其實最困難的就是拿捏研究與保育工作量的分配,這兩樣工作都非常花時間,太多事情要做、可以做。

儘管香港農漁自然護理署10餘年來都十分支持這項調查研究,學會得以堅守崗位,為白海豚累積可觀資料,但投入守護環境的人力卻一直很缺乏,洪家耀希望能有更多人投入這個領域,發揮更大力量來捍衛白海豚。

重點不在形式,而在執法

比起香港白海豚,台灣白海豚的處境更為艱困,因棲地、活動範圍較狹小,不論海岸開發或海洋資源缺乏,都無處可逃。

對於台灣正為了劃設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而努力協調地方及各界,洪家耀認為,其實保育方法很多,例如台灣白海豚的傷亡,大部分是因為使用不當漁法,應著手將這項威脅自白海豚的棲地移除。設立重要棲息環境當然也是其中一種方法,但重點在於執法,若劃設後卻無法落實執法(很不幸地這種狀況常常發生),最後只是淪為紙上公園,對保育白海豚的實質效益有限。

同樣地,香港在保育白海豚方面,或許還不算做得很好,不過至少十幾年下來,累積了扎實的數據資料。每當有不利白海豚的人為舉措要進行時,這些數據就是最好的盾牌,讓政府當局及相關開發單位有所本,判斷如何做對白海豚才是最好的。

望著白海豚粉紅色的身影,心中難以自抑地充滿感激與感動,現在的我們還有機會看見牠,但如果現實環境一直無法改善,這些美好而堅強的生命還能支撐多久?當這群食物鏈的頂級消費者消失之時,或許也代表海洋生態系又離崩毀更近一步,而人類終究無法再置身事外。

還有機會看到白海豚的這一代,是幸運的,如何讓後代子孫了解這種生物的美好?而不是從博物館裡看見,我們需要即刻採取行動。攝影:簡毓群

Top

 

我們的島|歷史老屋的生死悲歡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志昌

老屋生,老屋死,消亡的不只是房子,而是城市發展的歷史。當各地發起搶救老屋行動,也許該正視,我們的城市走入空洞,成為一個只求利益、遺忘文化的失根之國...

一地破碎的磚石木料,彰化台銀舊宿舍在度過77個歲月後,一星期間,連拆八棟,毀掉彰化最大的日式宿舍建築群。邱明憲在彰化推動人文深度旅遊,在得知台銀以清理廢屋為由,要拆除老屋,發起搶救行動,卻阻擋不了拆除工程。最後十棟老屋拆掉八棟,邱明憲感傷彰化最美的風景,就此消失不見。

長期關心嘉義歷史的余國信,穿梭在嘉義街上,尋找老屋身影。來到一棟約有80年歷史的日式舊宿舍前,高聳的屋身建築和連棟式房舍,大量木料的運用,彰顯嘉義為木業之都的歷史地位。但是老屋目前處於閒置,並且不斷崩壞,再不搶修保存,總有一天會倒塌消失。

木業之都嘉義,早期處處有歷史老建築。街上一棟二層樓的民宅,設計相當優美,層層相疊的屋頂,像不斷上升的山峰,余國信以多層次的美感,來形容這棟老屋。由於房屋長期居住使用,保存良好,卻面臨屋主轉售,老屋可能被拆除,余國信思考著各種搶救方式。

搶救行動才要進行,老屋就被拆除,重回原地,老屋不見,只剩清空的土地。台灣許多老屋,因為官方廢棄,民間轉售,最終都走上拆除命運。加上指定保存政策,時間過於緩慢,都讓老屋保留困難重重,一些接近百年歷史的老屋,不斷面臨拆除危機。

有老屋消失,也有老屋慶祝重生,嘉義林管處旁的百年宿舍群,在政府推動下,陸續完成歷史建築的修復工程。

修復老屋的程序其實相當繁複,必須先經過審查指定,再依專家意見,採用適合的修復方式,才能讓老屋重生。修復分區進行,在老屋修復的工地上,專業的修復技師,必須找出可用舊木料,再填補新木料,盡力維持老屋的舊樣子。

老屋修復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沒有參考資料,長期以來又增添改建,建築師和技師必須像偵探,從結構裡分析出原有的樣貌。像這間湯屋,原本以為只有一間澡堂,打開結構後,才發現是男女分浴的二間澡堂。

四年來,嘉義林管處陸續修復營林俱樂部,重現巴洛克式的木屋風華。接著修復一棟棟宿舍,恢復檜木村落的盛景。在重生的老屋裡,安排了紙雕展示,一件件作品,訴說著嘉義的故事。另外也透過木作工藝,尋找木業發展的新可能。

老屋修復後,一些原有的歷史器物,一併被收藏展示。一頂有著80年歷史的小神轎,工藝相當細膩精美,如同台灣歷史之寶,還吸引了二位日本研究者,專程到嘉義拜訪,他們從神轎頂上的徽飾,解釋神轎具有祈福意義。留下老屋,也留下歷史,同時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讓城市有人文深度,讓社區也有共榮願景。

在口號聲裡,台中的三光巷長安新村再現拆除危機,熱愛老屋的朋友們,自發的聚集在一起,為老屋綁上紅氣球,期待它的保留與重生。城市在變動,老屋面臨生死存亡,消失一棟老屋,就是消失一段歷史,最終會讓滿城成為文化荒漠。當更多的人站出來,為老屋請命,也許該思考老屋的生死悲歡,其實牽動著土地認同,還有家園守護的心情。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中國北方寒潮暴雪 海陸交通受阻

摘錄自2012年11月4日民視報導

受到冷空氣影響,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出現大範圍雨雪天氣,包括內蒙、河北、山西和北京西部地區,這兩天都出現暴雪,部份海陸交通受到嚴重影響,當局昨天傍晚發布了寒潮與暴雪雙預警。

 

在河北省張家口的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雪花不斷飄落,不僅視線嚴重受阻,路面更是溼滑難行,當局兩天之內就發布4次暴雪橙色預警,張家口最大降雪量達到10.3公釐,已經達到大暴雪等級,多條高速公路路段被迫封閉。

內蒙古中部的包頭市更是一片冷颼颼,氣溫下探到零下13度,部份路面積雪達到5公分,近郊的高速公路路面因為嚴重結冰,除不少車輛卡在路中間進退兩難,拋錨和打滑擦撞事件頻傳。

受到周邊主要道路封閉影響,包頭市兩大客運站的進出班次全部取消,機場跑道也因為結冰、3日上午一度被迫封閉,有300多名旅客滯留,直到下午航班才恢復起 降,另外在連霍高速公路的甘肅烏鞘嶺路段,3日凌晨氣溫甚至降到零下17度,結冰路面造成車輛回堵30、40公里,當局除了緊急派員提供熱食飲水,也連夜 展開除冰作業。

北京延慶縣的降雪同樣達到暴雪等級,八達嶺長城地區成了銀白世界,北京市從4日凌晨開始供應暖氣,地鐵也提前啟動雪天應急方案、讓列車開啟暖風。

由於北京市出現暴雪,當局4日凌晨發布道路結冰預警,封閉部份高速公路,所幸首都機場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四號上午仍維持正常運作。

Top

 

海漂垃圾侵馬祖 環署盼陸正視

摘錄自2012年11月3日中央社報導

環保署今天說,連江縣長年受大陸海漂垃圾侵入,盼未來藉兩岸交流,讓大陸正視海漂垃圾對台灣居民的影響。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天指出,連江縣因為是海島地形,各澳口長年受到中國大陸海漂垃圾侵入。環保署從民國100年起,陸續以「營造永續優質環境衛生計畫」,補助連江縣政府約新台幣400萬元進行淨灘活動。

環保署表示,未來也將函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納入兩岸協商議題,盼藉兩岸交流的機會,讓中國大陸官方,正視閩江口海漂垃圾對台灣居民造成的不良影響。

此外,環保署說,從96年開始已補助連江縣政府2400萬元以上,設置衛生掩埋場、資源回收場、廚餘及巨大廢棄物處理及再利用等設備,並協助將適燃性垃圾轉運至基隆焚化廠焚化,以延長掩埋場使用年限,解決垃圾問題。

環保署認為,連江縣可從低碳旅遊出發,發展低碳商圈,連江縣民眾響應低碳飲食、環保抗暖理念,中央與地方共同推動低碳永續家園,讓連江縣成為低碳樂活島。

Top

 

溼地裡的舞者與老鷹 呼喚人們重回與土地的連結

海稻米系列報導之一 本報2012年11月5日花蓮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溼地上來了一隻老鷹,正在一旁吃穀子的麻雀這下慘了!上週五(2日)港口部落的藝術家嘎令‧里外在豐濱水梯田旁說起小時候目睹的經驗,仍活龍活現。雖然結果是老鷹叼起了一條蛇飽食一餐,不過老鷹英勇、守護農田的形象,刻印心中。

溼地上來了一隻老鷹,守護著水梯田,守護著復耕團隊辛苦成果。

石梯坪往北回歸線的途中的水梯田上多了一隻巨大竹編的老鷹,似乎正在守護農民的辛苦耕作的成果,正是出自嘎令‧里外的創作。豐濱港口部落水梯田復耕團隊交出了成績單,生產出海稻米,趁著農民與土地休息期間,舒米如妮再度號召藝術家進駐溼地,以創作禮讚這塊豐碩的大地。來自各地11位藝術家,9月28日起3周時間駐村創作,作品現仍矗立在溼地上,不少民眾經過駐足觀賞。

田裡的生存遊戲多詭難測

充滿兒時回憶的鷹影,為了創作素材,藝術家得每天到深山砍竹子。溼地上的大老鷹名為「鷹影」,嘎令‧里外(陳勇昌)說,小時候在田裡幫忙時,觀察發生在田間的生存遊戲,領悟到原來農田裡充滿變數,錯綜複雜,自有一套運作體系。他尤愛老鷹英勇的形象,每次看見老鷹在天空間盤旋,他都很開心,因為會嚇跑雀鳥,稻米就會豐收。

這隻以竹子編成的這個巨鷹,是藝術家們每天到深山砍竹子做成的,過程十分辛苦,也因使用的自然素材,得以完全融合於地景中。過程中都使用最自然的工法與器皿,是部落逐漸流失的工藝,希望藉由喚起部落記憶,重現傳統技藝。

生態藝術把人帶回自然

以炭火炒茶,不但燻出眼淚,也把人與人之間串聯起來。2012年「米粑流溼地裝置藝術季」策展者是來自新竹峨嵋的Rebeca(俞瑞玲),有多年生態藝術策展經驗,包括2007年在新竹地區舉辦大地藝術季,透過藝術創作,喚起人們走進自然的想望。此次,Rebeca要求參展創作,必須與「米」有關,作品之間既單獨展示,又可以相互呼應、串聯。在展覽期間,Rebaca就端著舒米茶到米塔喝茶、跳舞,與大自然對話的行動藝術,或穿著輪繖草織成的衣服,走入溼地,隱沒成為溼地一員。

藝術家們為了創作進駐溼地,也生活在這裡,Rebeca認為,呼召人們回來當地生活、把人帶回自然才是最終的目的。無論是從早到晚不斷奉茶的茶藝創作家周仁智所重現的台灣精神,以及為了創作「舒米茶」(或田香茶),以早期燒炭的方式炒米,過程中大家都必須動手參與,於是產生互動、連結。

藝術源於土地

林務局表示,此次港口的創作者共有4位,包括達耐‧達立夫、撒部‧噶照、嘎令‧里外、馬浪‧烏瓦日,作品大多以重拾兒時的記憶美景,展現「藝術源於土地」的精神,也期許這片溼地能孕育出新的生命。

另外,屏東排灣族的達比烏蘭.古勒勒試圖提醒人們如何去看待這片土地,歷瓦厄繞‧希細勒認為人們來到這塊土地上,最大的使命就是要保護它,讓下一代可以繼續生生不息。

日籍藝術家播本貴(Harimoto Takashi)談創作理念。藝術家鄭炳和。達耐‧達立夫談他的創作理念。

日籍藝術家播本貴在靠海岸山脈邊找到一個可以瞭望石梯坪水梯田,以及能坐得最久的地方,創作他的「米塔」。他以山上收集到的竹、籐、棕梠樹創作,塔內有可以靜坐、聊天的sasa(客廳),並以垂直的米塔代表與天地溝通、水平的sasa代表與山、海對話的渴望,坐在這裡悠遊,或時而進入稻田間與海岸邊,時而瞭望水梯田的全貌,或仰望天空,與大自然的關係於焉建構。

米塔 Mita-Harimoto Takashi(播本 貴)。(圖片來源:林務局)《米塔 Mita》內部空間,可以坐在這裡喝舒米茶仰望天空。

溼地上的自由精神

鄭炳和創作的自由女神,高高豎立在溼地旁。從事資源回收業的藝術家鄭炳和,帶來以回收逆滲透瓶、避震器做成的自由女神,高高豎立在溼地入口,形成一個新的地標,他希望這座自由女神帶給地方祥和。

5年前,桃園縣政府為了提升資源回收業形象,推動資源回收形象改造計畫,鄭炳和為了節省請人設計的費用,於是自己動手做,一做之下不但做出興趣,也將內在潛藏的藝術天分表露無遺。目前創作的200多件作品,除了20多件割愛給中興大學圖書館典藏外,全都自己保存。

鄭炳和說,回收的廢棄物太多創作素材,自己以前學機械,知道怎麼處理這些被遺棄的鋼管鐵絲。經過他的巧手,一個一個變成孩子們最愛的機器人,擺置在回收場門口,讓前來參觀了解回收流程的學生腳步加快。

一切為了重現豐收

 

達耐.達立夫還記得兒時豐收的景象,飽滿的麻布袋,帶著族人的希望。(圖片來源:林務局)

達耐‧達立夫還記得小時候,每到豐收時,族人在田中割稻的景象,一包一包裝滿稻米的麻布袋飽滿的趟在田邊。如今,田地明明都還在,小孩子卻看不到過去豐收的景像。有感於現在Mipaliw(米粑流,互助)的畫面已不復見,部落的精神似乎也慢慢消失,於是創作《重現豐收》,提醒族人那些豐收的日子。

港口部落藝術家馬浪‧烏瓦日創作的《人間系列‧慶典‧出場》展現慶祝豐收的歡樂景象。(圖片來源:林務局)

港口部落的豐年祭(ilisin),是少數仍維持傳統祭儀的部落之一,每年族人在辛勤耕作收成後,都會盛裝出席,在長老的帶領上與天地和祖靈對話。一方面慶祝稻作豐收,另一方面表達對於組先的感恩之意。馬浪‧烏瓦日將慶典的印象融入創作中,將迎賓出場的人們,時而歡樂,時而安靜肅穆的意象記錄下來。終夜不停歇的舞步,既留在跳舞場上,也存在族人的記憶,也在溼地上持續著。

Jean-Paul Richon的作品《風鳥 Wind Birds》,聽見大自然、溼地的聲音。(圖片來源:林務局)

路邊豎立的竹筒,傳遞著風的訊息,將大自然中鳥、獸的對話轉譯成傾訴的聲音。自許為風之子的法籍藝術家Jean-Paul  Richon,運用風的元素,加上他所喜愛的竹材,製作出多款風的樂器,這是在一次騎腳踏車的過程,鳥叫與蟲鳴勾起創作的動機,成為「Wind Birds」(風鳥)的由來,經過時,請駐足傾聽風的訊息。

Top

 

蘇花改遭批人不如鳥 環團:顧鳥命就是顧人命

摘錄自2012年11月2日中央廣播電台報導

花蓮縣長傅崐萁日前為蘇花公路改善工程的「生態停工機制」大表不滿,批評中央政府枉顧人命,大嘆「人不如鳥」。對此,環保團體2日以新聞稿指出,傅崐萁大錯特錯,他們強調「顧鳥命就是顧人命」,蘇花改工程如果讓鳥類生存不下去,當地民眾的生活也會受到影響。

蘇花公路改善工程是台灣東部重大交通工程,環保署當年通過環評結論時,要求必須設下「生態停工機制」,公路總局因而以「特定地點2小時9種指標性鳥類觀測總數少於97隻就要停工」做為指標。不過,花蓮縣長與地方議員近日紛紛抨擊,認為生態停工機制將造成工程延宕,是「人鳥大戰」,中央政府「不顧人命、只顧鳥命」。

環保團體2日批評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中華鳥會保育部主任陳德治指出,過去高鐵因為經過二級保育鳥類「水雉」的繁殖區,也設下停工期,工程完工後,人鳥共存,成為佳話,為何蘇花改不能借鏡?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蔡中岳也說,蘇花改的停工指標已經相對寬鬆,如果連9種環境適應力強的鳥類都消失,對環境的危害難以想像。他說:『(原音)實在是,你要讓鳥97隻不見,那人也沒辦法生活。我們覺得顧鳥命就是顧人命,如果工程讓鳥變不見,那人也很難在那裡生活下去。』

環保團體呼籲蘇花改工程應該尊重鳥類生存權,同時也是保護人們生活的環境。

Top

 

《保護老樹 福田基金會開放認養

摘錄自2012年11月2日中央社報導

為讓更多老樹即時獲更好的照顧,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將開放認養,對特殊病蟲害防治性投藥,也改善不良棲地。

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表示,珍貴老樹見證歷史與文化,是許多人成長的記憶,都市發展壓縮老樹的生長空間。即使被政府列管或民間認養的老樹,也因經費、人力及專業不足,形成「僅列管、缺養護」的窘境,讓許多老樹無法獲得最佳專業照顧。

基金會說,舉辦「老樹是國寶」認養,全國各地珍貴老樹眾多,被推薦者,須獲樹木管理(所有權人)同意,且未受政府或民間列管的老樹為優先認養對象,將由基金會決定認養與否。

基金會將視需要導入「區外保育」的種原保存概念,建立珍貴老樹的有性繁殖、無性繁殖與指紋圖譜檔,以架構國內珍貴樹木基因庫。

基金會顧問及學者將審查推薦對象,再由樹木醫生訪查樹木健康,提供認養後的照顧建議。簽約認養後,將掛牌與養護,並對老樹定期健康檢查。

基金會建議,珍貴老樹的評定條件:樹直徑1.2公尺以上、樹胸圍3.8公尺以上、樹高20公尺以上、樹齡60年以上。

另外,珍稀或具生態、生物、地理及區域人文歷史、文化代表性的樹木,包括群體樹林、綠籬、蔓藤等,並經主管機關認定者。

Top

 

行動參與|輻。咒~反對放寬輻射食品標準明信片簽署行動

作者:主婦聯盟

台灣屬日本食品出口之第二大國,而日本為台灣進口食品第一大國,但目前已有研究顯示,只要低限量的輻射食品攝取,就可能會產生頭暈、拉肚子或影響基因等危害健康的症狀。政府卻欲在311福島核災後一年半,將食品中輻射污染銫的容許基準放寬至日本現行標準(100貝克/公斤)的6倍,且還是在未提出食物輻射安全容許標準的健康風險評估及公開研訂輻射食品標準流程下進行,因此我們強烈呼籲政府切勿放寬容許標準,放行輻射污染食品進入臺灣,危及國人健康。

邀請您加入我們一起「反對衛生署放寬輻射食品標準」的民眾行動,向政府提出三大訴求:

1.需提出食物輻射安全容許標準的健康風險評估。

2.公開研訂輻射食品標準流程並召開說明會。

3.公佈進口食品來源與每日更新食品輻射檢測報告。

◎ 行動方式:一人一信「輻。咒」明信片簽署行動,可自行郵寄至衛生署或收集繳交給主婦聯盟基金會統一寄送(基金會地址:台北市汀洲路三段160巷4號5F-1)

◎ 明信片規格(兩款):

 

尺寸  白版-W 11 cm x H 18 cm 

      黃版-W 9 cm x H 27.5 cm

使用  大豆油墨印刷

材質  100%環保再生紙

◎索取對象:不拘(歡迎上傳輻咒明信片簽署/擺放照片至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FB粉絲頁)

◎索取方式:填寫表單索取

◎ 樂捐管道:成本3元/張,歡迎自由樂捐助印;自取免運,郵寄貨到付款 

                 郵政劃撥:1294898-3   戶名:主婦聯盟

Top

 

論壇|六輕.戰爭.毒品.經濟發展

作者:正在思考「經濟發展」的崙背阿三

很多人雖不敢否認六輕的污染危害,但更賣力頌揚六輕帶來的經濟發展,正在思考「經濟發展」的我,忽然頓悟,這套污染/癌症「經濟學」能夠說得通,我們就不該反對戰爭與毒品了!

從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詹長權教授與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莊秉潔教授的研究報告來看,六輕來了,癌症發生率顯著提高,這必然對癌症治療之相關產業(西醫、中醫、偏方、宗教治療...)帶來「經濟發展」!

為了反駁詹長權教授與莊秉潔教授的研究結果,六輕資方必定要花錢聘雇御用學者辯護,這也帶來了御用學者及其團隊的「經濟發展」!當然,也帶來了<親親報報>承攬業者及匿名寫手們的「經濟發展」!

據說,環保團體與有良知的學者,為了科學揭露六輕資方與環保行政當局聯手建構的致癌污染物排放量真相,正準備設置更多更密的空氣污染監測站,這也帶來了監測設備進口商的「經濟發展」!

更重要的是,六輕資方的『癌危機』爆發了,正在迅速擴散發酵,為了消弭反六輕的民意聲浪,六輕資方只能重施故技,加碼灑銀子,這就帶來了或明或暗維護六輕污染危害的政客們的「經濟發展」!

戰爭,也帶來了軍火商、掮客、武器製造業、軍備軍需等相關產業的「經濟發展」!也帶來因戰亂而能囤積居奇的一切商賈的「經濟發展」!

毒品,帶來毒品原料種植者、毒品製造業、黑幫、販毒者(從大盤到零售販)及毒癮勒戒治療相關機構及產業的「經濟發展」!哦,還有專門查緝販毒的警察們的「經濟發展」!

如果,我們能肯定六輕帶來了「經濟發展」的話,以相同的價值邏輯來說,是不是也該對戰爭與毒品的「經濟發展」加以平反呢?

※轉載自「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