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白海豚優先棲地保育不可切割?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為何白海豚優先棲地保育不可切割?

2012年01月02日
作者:陳昭倫(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小組、IUCN瀕危物種名錄專家)

確認分佈於苗栗後龍溪到台南曾文溪口、僅存於台灣西海岸不到90隻的中華白海豚族群,2008年由IUCN列為極度瀕危(critical endangered)的族群。

過去三年的時間,將台灣白海豚分佈的區域劃設成保護區,一直是各界關心白海豚保育的學界與社會大眾一致的期盼。但是,農委會主管保育的林務局卻遲遲不敢作決定。再加上另有一種說法認為白海豚的分佈可能有所謂的「熱點」或是「熱區」,使得在保育台灣周邊沿海唯一定居的小型鯨類的賽跑上,不斷的喪失先機。到底從事像白海豚這類小型鯨類的棲地保育、或是保護區的劃設要如何取捨呢?從彼得‧羅斯(Perter Ross)博士等人在2010「水域保育」國際期刊的文章,我們可以分析得到答案。

世界中華白海豚的地理分佈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Cetacea_range_map_Pacifi c_Humpback_Dolphin.PNG

首先,我們可以從全世界中華白海豚的地理分佈與生態來看。中華白海豚是一種棲息在東南亞沿岸溫暖熱帶海域的小型鯨類,從中國的南方海域、印尼蘇門答臘到澳洲中北部的淺水水域。而其棲地的形態主要為沙質灘地、封閉海灣、沿岸潟湖、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以及混濁的河口區。這些主要的棲地的水深都不會超過水深20公尺。

而白海豚會喜歡出現在這樣的棲地,可能受到水質特性的影響,包括水溫與鹽度。而這些都可能肇因於白海豚的食物的來源。以中國為例,中華白海豚多出現在主要的河口區。例如,白海豚只出現在珠江淡水注入的地方,而在香港白海豚出現的地方跟當地地漁獲產量相關;而白海豚每個月出現的密度與當地水文的溫度、鹽度與濁度等有著顯著相關。這些水文條件相對的影響著白海豚食物的出現。最重要的,白海豚在中國的沿岸分佈的水深大多出現在水深20-30公尺平整的斜坡底質。

中國沿岸與台灣西海岸的族群分布局限於水深30公尺之內 (Ross et al. 2010, Aquatic Conservation, 20: 685–694 (2010))第二,我們再來檢視台灣西海岸白海豚族群的分佈與生態。自從2002年中華白海豚在台灣的海域被觀測到之後,一系列的台灣白海豚分佈與族群生態的調查結果顯示其分佈的範圍可能可以從淡水河口到高雄沿岸。而目擊確認現存族群的範圍應為北起苗栗後龍溪南到台南曾文溪口。就生態棲地的特性而言,主要為泥灘地、河口與潟湖,這與包括中國沿岸和其他東南亞海域的白豚族群分佈特性吻合。雖然,目前並無相關的台灣白海豚族群的食物種類研究發表,但是應該也與食物的出現有關。同時,研究的資料也顯示,在台灣西海岸的族群分布局限於水深30公尺之內。

台灣西海岸白海豚的優先棲地保護區芻議 (Ross et al. 2010, Aquatic Conservation, 20: 685–694 (2010)) 從地理分布與生態的資料可以確定,白海豚的地理分佈具有極高的「棲地依存」(habitat-dependent)特性,因此,很可能因為棲地的差異而造成隔離的族群。而台灣的白海豚族群就因為這樣的特性,只沿著水深等深線30公尺之內在西海岸的灘地、河口、紅樹林和潟湖間遊走。在這窄小的範圍之內,任何的干擾都會讓這群極度瀕危,不到90隻的小族群,受到生存和繁延的威脅,任何一隻白海豚的死亡,都可能讓族群結構受到改變,而更容易滅絕。而在這不到150公里的直線範圍內,只選擇區域性的位置劃設小型保護區,而不是將其整體分佈範圍劃設成重要保護區,將會未來保育管理上對整體白海豚優先棲地造成切割效應,這對於已是小族群的台灣白海豚將會是加深其生存的威脅。因此,台灣西海岸白海豚的優先棲地保護區就必須涵蓋其整體的分佈範圍。

作者

陳昭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海洋生態及演化、珊瑚礁生物雜交與種化、系統發育分析、無脊椎動物保育遺傳領域。期待有那麼一天東沙環礁能夠成為台灣大堡礁,工作站人員不再為枉死的綠蠵龜愁眉苦臉,而是對著滿堂聽眾講述著保育成功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