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1.1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壹週刊:核四18地雷 須追加500億拆解

最新一期《壹週刊》報導,台電自爆新「十八大」地雷,並將於年底再度追加500億來拆雷,總造價將超過3500億的核四,將成全球最貴的核電廠!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抨擊,核四一再追加預算,好似無底洞般,這第五次追加恐怕也不是最後一次,任何公共工程如此無止境施工,卻不知總經費及工期,連是否蓋好都不知道,實在非常荒謬,政府應考慮將核四工程停損,認賠殺出。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核能經驗 法專家現身說法
核四廠耐震係數0.4擋不住6.8級地震 台灣核安堪慮
立院經委會:規畫核四改天然氣
前核安委員林宗堯5000言〈核四論

氣候變遷Q&A|(35) COP18的指標性功能是什麼?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譚偉恩(美國紐約慢食協會會員)

上個月的15日至20日,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World Food Security, CFS)在羅馬召開第39次集會。期間與會國在一項關鍵原則上達成共識,認為政府應責無旁貸地處理因氣候變遷所導致日益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並特別強調對人民「糧食權」(the right to food)的維護。

倘若此次會議之後能有更進一步具體的行動,那麼目前不當的農業經營與土地使用方式將可望有所變革,而檢驗這項可能性的最佳指標,應是即將於本月26日在多哈(Doha)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第18次締約國會議(COP18)暨《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第8次締約國會議(CMP8)。

精采內文

綠色影展|不跟你講世界末日的〈馬雅天地心〉

作者:楊偲維

都是因為這串數字1366560,如同密碼般在馬雅遺跡中一再重複出現,作家摩里斯.科特羅把它和太陽磁場變化週期做了連結,再加上馬雅古文明的突然消失始終成謎,於是乎世界末日在2012年的「馬雅預言」中流傳著。

紀錄片<馬雅天地心>透過訪談幾位來自恰帕斯與瓜地馬拉的馬雅年輕後裔,焦點放在他們對現下政治、生存環境的思索與行動,偶爾再以天神般的口吻旁白創世紀與人類的誕生,對於全球瘋狂關注的末日預言就像是潑冷水一樣,透過其中一位年輕人說到:「沒有很多物理證據確信古馬雅人預測世界即將毀滅。」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在非洲的喀麥隆村落,過去是靠煤油點燈及汽油啟動發電機,現在以便宜、乾淨的太陽能發電取代,村民有穩定的電可使用,免於無盡的黑暗。 在台灣,智慧電網的建制時代開始,在2015年住宅用戶時間電價制上路,在用電尖峰時期電價較貴,離峰較便宜,電價相差2~3倍。

由於福島核電廠事故使附近可能受汙染的區域都受控管,居民出入受到限制,造成福島縣內的休耕田滋生外來種植物,影響整個生態環境。專家表示,該開始重新省思與自然共生的農業所扮演的重要性。看好有機農業前景,門外漢返鄉分擔父母辛勞,在有機農業專區種植,並推廣有機農業,對於農業從完全陌生到現在已樂在其中。

保留美麗的海灣,澎湖正式入會「世界最美麗海灣組織」,這可提升台灣和澎湖的國際知名度,也希望澎湖未來能在旅遊及環保間平衡。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環球360°|回首25年前《蒙特婁議定書》如何為臭氧層撐起保護傘

作者:David Doniger(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氣候與清潔空氣計畫政策主任);翻譯:李楊

如果我們當初沒有採取行動保護臭氧層,那麼全世界就將有上千萬人罹患皮膚癌、白內障和免疫系統紊亂等可怕的疾病。世界糧食產量——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糧食產量——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蒙特婁議定書倫敦修正案》的達成最早要追溯到1974年。當年,化學家舍伍德·羅蘭和馬里奧·莫利納發現噴霧罐釋放的氯氟烴會一直到達地球平流層。在那裏,強烈的太陽光線將氯氟烴分解,進而引發能破壞臭氧分子的化學反應。隨著臭氧層不斷變薄,危險的太陽紫外線將越來越多地到達地球表面。

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拆除美麗灣違建 捍衛法治國尊嚴 全國學術界連署聲明

發起單位:「拆除美麗灣違建、捍衛法治國尊嚴」全國學術界連署

位於台東縣都蘭灣杉原海水浴場用地的美麗灣渡假村,從送件、環評到興建種種不符程序正義的行徑,堪稱我國環境開發史上最惡劣之案例。本案歷經多次司法訴訟經行政法院判決定讞應勒令停止一切開發行為、環評結論撤銷且建照自始無效。

這是以東部大學為主的全國大學教師及研究者,所發起的美麗灣案全國學術界連署。因為,台東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已經嚴重傷害台灣法治國家基礎,不僅是台灣東部危機,也是台灣整體發展的危機。因此,全國學界挺身而出,提出三點重大呼籲,以捍衛我國環評程序正義與法治國尊嚴。

精采內文

 

壹週刊:核四18地雷 須追加500億拆解

本報2012年11月15日台北訊,林子晴整理報導

最新一期《壹週刊》報導,台電自爆新「十八大」地雷,並將於年底再度追加500億來拆雷,總造價將超過3500億的核四,將成全球最貴的核電廠!

報導指出,核四自1999年三月動工,原本核定總投資金額為1697億元,經四度追加預算,總投資額已經增加至2737億元。今年又為因應日本311強震加強防震措施,追加102億元,如今台電又未拆這18顆地雷,年底將再向行政院要求追加500億元。令朝野立委不滿的是這五度追加的預算,都是為了收拾殘局,此次爆出的18項缺失,全是施工粗製濫造的產物,如今要全民買單,在野黨立委已揚言北葛到底。

前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林宗堯表示,如要把核四修建好還需2、3倍經費,台電一路追加預算,立委鄭麗君批評簡直是「新台幣的焚化爐」,運轉後除役還要在花上數倍成本。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抨擊,核四一再追加預算,好似無底洞般,這第五次追加恐怕也不是最後一次,任何公共工程如此無止境施工,卻不知總經費及工期,連是否蓋好都不知道,實在非常荒謬,政府應考慮將核四工程停損,認賠殺出。

18 項工程地雷重點整理

1.一次圍阻體內襯(一旦爐心受損的最後一道防線)被施工單位自行加焊,破    壞防輻射能力。

2.後置式錨定螺栓,因施工時牆內鋼板已經鋪設,螺栓打不進去,遭到施工單位截斷,全廠兩萬多顆螺栓必須全面以超音波偵測。

3.電氣導線管支架施工圖,需要補繪與審查。

4.核四兩百多扇防火門擅改原廠設計,不符合美國 UL 認證耐火三小時,需要重新檢測。原本應該是一組的消防栓龍頭與消防管,台電龍頭買日規、消防管配美規,咬合完全不同,需要全廠更新。(台電甚至一度打算用 AB 膠解決,直到監委糾正)

5.穿孔密封,需要全廠逐一清查。

6.導線管密封,需全廠區房間全面清查。

7. 消防風門改善。

8. 原能會歷次視察提出的注意改進、違規事項,全部改正。

9. 用來支撐電纜的電纜托網(Cable Tray)不符合原設計 GE 公司的規定,有 368 處需要補強,由2mm改為 3mm。否則地震、海嘯衝擊的時候無法穩定支撐電纜。

10.ASME SEC.III作業,施工受法規嚴格控管,儀控導線管支架由台電自行變更設計,導致強度不足,須依照原廠設計執行修改。

11.設計部門現場勘驗,發現部分機械管路、電氣導線管、儀控導壓管等位置過於接近,可能會影響將來運轉時管線熱膨脹,需要全面調整、改善。

12.常規島廠房區域保溫作業未完成,或保溫施作空間不足,需要變更設備或是削減保溫厚度,再送 GE 原廠評估修改設計。

13.電纜遮蔽絕緣值過低。

14.試運轉測試過程開立的設備請修單,電廠和施工處全面追蹤管制。

15.現場問題報告需變更設計施工項目。

16.奇異公司現場查核與地震風險評估後要求的執行補強。

17.電氣設施和施工單位自行加設的盤體拉線箱,耐震強度需要逐一檢視、補強。

18.測試前須辦理的施工項目。

(資料來源:《壹週刊》)

據《壹週刊》報導,能源會核能管制處陳宜彬以「防火門不符防火要求」問題最大。現今核四廠防火門符合CNS國家標準的耐火測試,但核四廠核心設計是採用美國奇異公司的產品,防火規範均依美國的安全標準。若明年原能會抽查無法通過美國核電廠的相關防火標準,符合UL認證耐火3小時,則核四廠勢必要將2、3百扇防火門拆掉重裝。

台電內部人士也對週刊爆料,指核四廠施工草率為了趕工便宜行事,尤以消防栓龍頭咬合不符問題為最。核四廠的消防栓原應龍頭和消防管一整組,但核四竟採用日規的太平龍頭配上美規鋼管的消防管,尺寸不合當然無法咬合,原本台電一度打算以AB膠黏合來解決消防栓問題,直到4月監委調查核四淹水事件才因此曝光。

而報導也指出來支撐電纜的電纜拖網,台電委託僅製作商業用電纜拖網的欣歐公司製造,經美國奇異公司評估後,全場有368處需要補強。儀控導線管支架也出現台電自行變更設計,導致強度不足,也須並補救。

前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會林宗堯在報導中表示,是否排除這18項缺失就等於安全?這不是台電說了算。自建的核電廠可不比原裝的核一、核二安全,原能會把關的安全標準要退到什麼地步?防火門真的只抽一扇防火門過關就算安全了嗎?既然不是美國UL認證的產品,就應該要全部拆掉重做。林宗堯質疑,原能會的核安標準一直在往下降,已無法監督,反而是在替台電護航。

Top

 

氣候變遷Q&A|(35) COP18的指標性功能是什麼?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譚偉恩(美國紐約慢食協會會員)

上個月的15日至20日,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World Food Security, CFS)在羅馬召開第39次集會。期間與會國在一項關鍵原則上達成共識,認為政府應責無旁貸地處理因氣候變遷所導致日益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並特別強調對人民「糧食權」(the right to food)的維護。

倘若此次會議之後能有更進一步具體的行動,那麼目前不當的農業經營與土地使用方式將可望有所變革,而檢驗這項可能性的最佳指標,應是即將於本月26日在多哈(Doha)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第18次締約國會議(COP18)暨《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第8次締約國會議(CMP8)。

長期以來,UNFCCC和此氣候建制架構下籌組的相關會議被視為是主權國家談判與商討因應全球暖化的平台,議題焦點集中在如何減少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及對碳排大國進行管制。相較之下,與糧食安全密切相關的農業議題雖然同樣為國際社會長期爭論(特別是在貿易場合),但一直到2008年的COP14/CMP4才開始逐漸在UNFCCC的議程上受到重視。儘管如此,國際間的討論並沒有將心力放在關鍵性的農業工業化現象和如何協助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有效地因應極端氣候問題,更遑論提及攸關人類基本生存的「糧食權」保障。[1]

有別於UNFCCC的實踐,跨國公民團體和具有市場代表性的農牧企業在先前述提及的羅馬會議上討論出有關「糧食安全與營養的全球戰略綱要初稿」(1st Version of Global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2]雖然這不是一項具有拘束力的國際法律規範,故法理上難以要求各國政府遵行,但經由與會國家在會議上的肯認(adopted),文件中決策性的共識(Decision Box)至少已被賦與國際軟法(soft law)的性質,足以提供國家的政府,甚至是相關的國際組織作為政策參考或實踐依據。換句話說,即便今年的COP18/CMP8再度在氣候治理的成績單上繳出無法令人滿意的成績單,國際社會在全球糧食治理的問題上其實已經有了初步的規範性共識,可供彼此合作與進一步形成有拘束性的決議。因此,現在問題(無論是因應全球暖化還是落實糧食基本權)的關鍵很清楚地不在於國際社會「沒有對策」,而是在於主權國家「欠缺行動」。[3]

筆者認為,上述「糧食安全與營養的全球戰略綱要」未來成敗與否的指標可以先在COP18/CMP8有關農業與糧食安全的議程談判結果中窺見端倪,[4]而這或許正是今年氣候變遷會議最具體的貢獻之一:指標意義。COP18/CMP8所以具有指標性功能的原因在於,氣候變遷(高度環境議題相關)與糧食安全(高度貿易議題相關)具有難以分割的關聯性,而農業在此兩者間扮演了關鍵性的建橋者角色。

[5]依據2009年世界銀行與聯合國共同發表的評估報告,人類必須修正已經過度工業化的糧食生產與消費體系;而另一份聯合國人權理事會(Human Rights Council)特別報告員 (Olivier De Schutter)的調查文件指出,既有的人類農牧經營方式不利於解決氣候變遷帶來的環境衝擊。

此外,糧農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的調查進一步將農業與氣候變遷的互動關係加以凸顯,指出極端氣候對於農業是一大威脅,而目前傳統農業的運作方式卻加速氣候變遷的不穩定性,使得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FAO於是建議,友善環境的農業經營模式是因應目前乾旱或洪水等氣候災變較妥適與可行的方法。

[6]事實上,目前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例如非洲地區),氣候變遷已是相當急迫性的安全問題;當在地多數人口仍然需要透過農作生產換取維生的經濟條件和苦於糧食短缺之際,極端氣候同時無情地在這些國家境內對糧食生產構成抑制效果。此外,與純粹經貿理論假設有別,全球貿易的自由化與商品市場擴張並沒有為這些國家帶來太多財富的累積;相反地,貿易往往造成該國糧食生產結構瓦解,並且剝奪了當地農民的糧食自主權(food sovereignty)。

由於工業化的農業過於強調生產效率,沒有考慮到農業經濟行為背後的外部不經濟(external diseconomy)問題。因此,農業供給與消費鏈的前端生產者在他們經濟行為過程中往往把許多本應承擔的成本轉嫁給他人和地球。舉例來說,密集使用農藥可以確保作物免於蟲害、外觀精美、產量提升,但也同時減損耕地周遭生物多樣性、土壤永續力,以及消費者的食品衛生安全。然而,這些對人類與環境生態造成的負面影響多半未由風險製造者吸收,也未依循污染者付費的原則處理。經濟學把此種現象歸類為是一種市場失靈,認為可以透過政府公權力的介入(市場干預)加以解決。

但事實上,許多國家的政府並沒有意願將外部不經濟的問題內部化。換句話說,能夠解決市場失靈的管理者不重視外部不經濟所帶來的風險或實害;相反地,許多國家在農業貿易上的補貼政策證明,政府不但沒有以課稅或罰則處治破壞環境的農業生產者,反而提供更多經濟上誘因,讓外部性問題更形惡化。另一方面,農業工業化在當代資本主義盛行的經濟思維下同時對全球暖化與糧食安全的治理構成負向拉力。

儘管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的主張已經在COP17/CMP7被提出,但只要看看美國在氣候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上的意興欄姍和對生質能源每年高達6500億的補貼,永續發展的不切實際就一點也不是純粹悲觀的想像,而是極具說服力之洞見。

理論上與理性認知上,當世人聽聞極地海冰(sea ice)消逝的面積與速度逐年不斷增加;森林野火的頻率不斷創下歷史新高;乾旱與洪水的發生次數趨於頻繁,就應該了解氣候型態不正常地改變正以難以預期的方式威脅全球各地;無非南北,無關工業化程度,無關民主還是極權政體。

而這些難以迴避的天災,除了造成個人生命與財產的損失外,也同時直接衝擊全球糧價,導致糧食安全風險的加劇;並且衝擊災區食物的衛生安全。舉例來說,日本2011年因地震與海嘯引起的核災,還有美國最近因Sandy颶風釀成的風災,均因為電力供應不足的災後環境而損及食物保存、鮮度與安全性,面臨衛生條件惡化的食品公共衛生風險。

看清生存環境威脅四伏的事實與了解氣候變遷和農業工業化的負面影響是關鍵的一步,至少這幫助世人瞭解終止糧食不安全需要的是:有智慧(smart)、有軔性(resilient)、有效率(efficient),並且友善於環境的農業與發展政策。雖然糧食安全與氣候變遷關聯性如何的討論起步較晚,但遲來的關注總比不到好。COP18/CMP8已經將糧食安全列入會議議程,因此一個「機會」正等著在此次氣候變遷會議中發酵與被國際社會實踐。如果各國政府有心,相對邊緣性的糧食安全可以逐漸成為氣候談判的主軸,串聯起落實綠色經濟與修正錯誤農業經營與土地使用方式的契機。

怕只怕,COP18/CMP8因為:(1)國家主權與全球治理的衝突無法調和;(2)市場資本主義依舊不願受到生態保護觀念的限制;(3)預警原則與科學確定生兩者間難以建立交集;以及(4)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權益與全球環境公共財保護之間的潤滑劑(北方國家的技術與資金援助)極度欠缺等四大因素,而再度無功而返,最後重蹈覆轍,僅剩乏善可陳的虛無共識。

由於距離2015年還有一段時間,加上金融危機衝擊尚未消除,故而本文悲觀預期各國政府官員與企業管理人在環境政策的立場上不會有明顯轉變,甚至認為野火或風災等問題未必會造成自己的損失。毋寧,與其做長期才得以稍見效果的永續型政策,為他人作嫁,不如執行一些短期就能見效的經濟拓展方略,為自己的政權穩固或財富積累加分。

有鑑於此,COP18/CMP8十之八九又是一個將被形容為「有建設性的共識基礎,而非全然失敗的氣候會議」,但事實上明眼人都知道,自從《京都議定書》通過後,每年UNFCCC的集會已經淪為是只換地點,但不換劇碼的一場全球治理鬧劇。一年前,194個會員國在德本(Durban)COP17/CMP7的尾聲階段同意,將在2015年形成有法律拘束力的後京都氣候治理規範。

因此,月底即將召開的COP18是檢驗各國誠意與履行度高低一項明確的參考指標,在為期10天的會期中(倘若最後沒有延期),各國在議程上的共識與交集多寡可以讓世人知道哪些國家對地球有義,而哪些國家對環境無情。至於有拘束力的新溫室氣體減量共識能否出現,長期關注氣候變遷的讀者都知道,每年大會閉幕那天的主辦國都會發表類似如下的一句話,「這是一個重要的起點,讓我們期待來年……」。

註釋:

[1] 國際社會已經不可能在討論氣候變遷與能源政策的同時避而不談糧食安全的問題;事實上,糧食生產與消費佔據全球碳排比重相當大一部分。以美國這樣的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為例,整個糧食系統的經濟活動,就佔了該國至少30%的碳排比重。

[2] 儘管只是初稿並且強調不具有法拘束性,但這份文件已在會員國家間形成共識,是一份可供政策實踐的指導方針。詳見:http://www.fao.org/docrep/meeting/026/me597e.pdf (last visited: 2012/11/8)

[3] 從條約法(the law of treaty)的角度觀之,國際會議一項很重要的功能是凝聚各國共識,進而在此之上形成有拘束性的法律文件,解決跨國性問題。因此每當國際會議無果而終時,人們就容易形成問題無法被解決的認知。但事實上,一項國際議題(例如:人口販運、金融管制、核武擴散等)能否解決的關鍵在於主權國家願不願意約束自我行為,而不是在於有沒有形諸文字的法律規範。事實上,很多國際條約開放簽署或生效後,並沒有獲得主權國家充分的遵約實踐。

[4] UNFCCC目前的暫訂議程可見: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2/cop18/eng/06.pdf (last visited: 2012/11/08).

[5] 以一個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來看,排骨便當一個的碳足跡約為1.3公斤,其中有超過80%的碳排來自原料(米、肉、菜的生產),而烹煮、加工與運輸過程的碳排僅佔20%。而像漢堡一類的西式餐點,碳足跡約為3~5公斤(相當於21公里的車程),其中包括肥料、飼料、殺蟲劑、灌溉用水等等的製造或使用。因此,現代人的飲食消費其實無異於是在「大量的」消耗石油。

[6] C. Hattam, and N. Scialabba, eds., Organic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Food Security (Rome: FAO, 2002).

Top

 

綠色影展|不跟你講世界末日的〈馬雅天地心〉

作者:楊偲維

都是因為這串數字1366560,如同密碼般在馬雅遺跡中一再重複出現,作家摩里斯.科特羅把它和太陽磁場變化週期做了連結,再加上馬雅古文明的突然消失始終成謎,於是乎世界末日在2012年的「馬雅預言」中流傳著;紀錄片<馬雅天地心>透過訪談幾位來自恰帕斯與瓜地馬拉的馬雅年輕後裔,焦點放在他們對現下政治、生存環境的思索與行動,偶爾再以天神般的口吻旁白創世紀與人類的誕生,對於全球瘋狂關注的末日預言就像是潑冷水一樣,透過其中一位年輕人說到:「沒有很多物理證據確信古馬雅人預測世界即將毀滅。」

的確是需要潑一盆冷水。當電視的談話節目似乎不令人意外地討論起俄羅斯九歲男孩來自火星說出末日預言,與談來賓個個口沫橫飛、確認這位男孩的神奇能力,便令人想,消費著這類型節目的我們真心相信會有末日的到來嗎?把它當成閒扯淡或被它恐嚇?透過<馬雅天地心>卻看見,即使對消失的古文明有鄉愁般的嚮往、甚而立志當巫師的印地安年輕人,他憂心的是坎培登雨林幾乎被砍伐殆盡、水資源被汙染,他要怎麼找藥草為人治病?對他來講,末日並非某一天突然降臨,而是此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邁向末日。

影片中幾位登場的年輕人,分別是:Chepita的父親有酗酒及使用暴力的惡習,姐姐們到城裡幫傭時,被主人家規定只能站著吃飯,身受種族歧視之苦,現在她教原住民婦女們識字,這是表達自己的「心」的第一步;在雨林中和母親一塊採藥草也直接向母親討教藥草功效的Chankin,記得小時候作夢,隔天一早和爸爸聊起夢境,爸爸會告訴他,這夢境代表將來你會治療很多人;如今得以帶女兒回來故鄉的Flori說起三歲半時政府逼迫得全家夜半逃亡,姑姑被軍人強暴,堂哥、伯伯被射殺,即使有這麼深的陰影、或者就是因為它,她不放棄控訴身邊正在發生的不公義;父親是自衛隊一員的Felipe,曾因為自己的原住民身分感到迷惘、染過毒癮,可是馬雅之靈帶領他走出內心的矛盾;Alonso深入歷史藝術,相信馬雅圖騰中有著可觀的天文學訊息;身為母親的Crisanta認為蓄意忽略原住民生存環境的採礦業最可惡,斷了居民的水源以外,竟然還使用其他國家禁用的氰化物,集體大聲的抗議沒有用,她只好趁夜半斷掉採礦公司的電;抗議新自由主義與政府的查巴達Jernimo說,「蒙面」是因為他們從來不被看見.......

片中的年輕人或是追尋消失的馬雅文化、或是透過祭典儀式讓自己感覺安心、或是以解讀夢境擦亮直覺,他們的行動無非都展現了求生的意志。

即使影片未多著墨該國的政治、社會、文化、經濟背景,台灣人依舊可以很快理解他們的遭遇,因為我們也同在這全球化底下。孟山都公司的基改玉米以廉價傾銷,當地很難再持續天然玉米的栽種,導致農民經濟困窘,一開始大家對基改作物的疑慮是它極有可能改變環境生態,另一個疑慮則是它未曾有可信的健康風險評估。基改卻被包裝成樂觀的作物革命,不知不覺中,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既不懂得去在意食品基改與否,更別說要求來源作物或食品成分中清楚的標示。外國採礦業者去挖墨西哥的金礦,過程中使用對人體危害極大的氰化物,不顧當地居民;台灣則有至今還在對跨國大企業進行受害者訴訟的RCA,還有......?

來自先進國家的導演也在這塊土地尋找什麼,他們拍攝大批海龜上岸產卵和小海龜的誕生,呈現生命的不可思議。讓主角在大湖中划船或獨木舟營造靜謐的氛圍,也訴說馬雅的玉米人傳說,搭配各色玉米擺在一塊的畫面,可以聯想導演是想要表現各種膚色的人種吧,神秘馬雅的力量可以喚醒我們什麼嗎?

影片中最動人的一幕無非是牧師的教唱了,只見幾個小孩,有的頭髮蓬亂像是睡醒後沒梳頭、有的嘴巴旁有流過口水的痕跡,眼睛眨巴地看著歌詞本,可能懂或是不懂地唱著:

「主啊,你躲在哪?懼怕讓我們無力,我的人民被出賣而他們還沒察覺,河水乾涸呈現地獄的顏色,他們已經污染了我們的空氣,我們在尋求最後時刻的奇蹟..主啊,如果把礦工送來是你的旨意,他們正在殘害大地之母的子宮,他們挖走黃金破壞山脈,一克血比1000公斤黃金值錢,我的家園到底怎麼了...」

真是有點羨慕這些小孩子沒有被大人打馬虎眼,直接給予真相的教育,長大後和生活作戰的能力應該是一百分。

Top

 
 

 太陽能發電 喀麥隆村民免於「無盡的黑暗」

本報2012年11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林雅玲編譯,蔡麗伶審校

喀麥隆西北部一個務農村莊薩邦加里(Sabongari),原本需要煤油點燈,或是仰賴柴油發動機,現已已經有了更便宜和乾淨的能源,那正是「陽光」。

喀麥隆西北部薩邦加里(Sabongari)的小型太陽能電廠,提供村落的電力網絡。照片由恩福爾(Monde Kingsley Nfor)提供。這個村落約2000人居住,在一個空曠角落斜斜地安置了朝著太陽的大片太陽能板。它們形成小型的太陽能發電廠,提供村莊(距離首都Yaoundé約700公里)的電力網絡。這在喀麥隆的鄉村地區是奇特的景象。

電網提供30個家庭一天24小時的電力,包括一個當地小學教師塞繆爾(Ndzi Samuel)的家、三間小商店和一間當地旅館。塞繆爾說,他的小孩現在可以在充足的光線下唸書,他也可以使用手機,(即使訊號覆蓋率很低)。

在安裝太陽能板之前,2011年時這個村落依靠商人的三台發電機。這讓少數有手機的居民可以充電,不過發電機並不可靠,常會發生短路。一個居民說,「因為一台發電機電壓突升,我損失了三隻手機。不過現在有了太陽能板,我可以輕鬆充電並保持聯繫。」

根據「再生能源與節能夥伴計畫」(REEEP),喀麥隆是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第二大有潛力發展水力發電的國家,目前每年產電103兆瓦時(TWh,即100萬度),實際只運用了30%的潛在發電量。而且鄉下地區的用電非常受限。

世界銀行指出,這個國家估計有2000萬人口,約有810萬人生活在鄉下地區,其中只有14%有電可用。這和都市地區有65~68%人口可以用電,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政府一直鼓勵利用太陽能板發電。2011年政府頒佈一條法令,宣告從2012財政年度起,輸入太陽能相關設備不需要課增值稅(Value Added Tax)。

礦產、能源和水資源部(MINEE)一位再生能源工程師納爾遜(Asanji Nelson)表示,「太陽能發電對所有非洲國家是一大利基,非洲位於赤道,因此是全世界陽光最充足的地方。」

不過要讓鄉下地區接觸這種替代能源是很大的挑戰,因為對於鄉下依賴農業維生的窮人來說,太陽能板還是太貴了。市價顯示太陽能家用發電系統費用介於400~10000元之間。納爾遜指出,「安裝太陽能板要付的錢,對村民來說還是最大的障礙;由於鄉下居民貧窮而付不起,喀麥隆的企業並非把銷售目標放在鄉下。」

根據MINEE的統計,喀麥隆有25間以上、提供太陽能板的公司,但是大部份都是賣給都市居民和商業用途。

喀麥隆能源公司(Energie Cameroun)位於首都Yaoundé。他們販售太陽能板設備,也幫鄉下社區裝設太陽能街燈。該公司商業主任撒尼(Haman Sani)表示,「我們公司設在城市是因為比起在鄉下,有更多的消費者。不過要是鄉下有人請我們去裝設太陽能板,我們也會去。然而,還是城市的客源比較穩定。」

而再生能源創新公司(REI)由於國際資助,得以在薩邦加里和其他10個村落裝設太陽能板。REI的董事長和創辦人猶達(Numfor Jude)說明一個從事改善鄉下社區生活環境的加拿大組織「Wireless Light & Powers」,提供了物質和經費資源,讓REI可以運輸太陽能板到鄉下村落。

薩邦加里一位當地村民說道:「這就像是無盡黑暗的救贖,我們的手機現在能充電,而且可以隨時打到任何地方。」

戈德弗雷德(Weriwu Godfred)五年前開始主導執行政府的Yaoundé太陽能街燈計畫,他認為太陽能設備還是有錢人專屬的,不是一般喀麥隆人民能取得的,即使目前不用付增值稅。大部份鄉下社區都收得到鄉村電台,但他擔心聽眾沒有電力可以啟動收音機。他表示,「其實用太陽能電力啟動鄉下社區的收音機,對人民和收音機也比較安全。」

同時,喀麥隆人民也開始出現電力短缺和管制的討論,讓能源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政經議題。

油價和全球能源消耗提高,以及對環境的關注,讓人們重新重視再生能源。喀麥隆政府在「Vision 2035」計畫中的發展目標,期待在再生能源方面引進大量的投資。

納爾遜表示,「喀麥隆大約依賴30個老化的柴油發電廠,做為水力發電網絡的後勤設備,代表我們的水力資源不全然是『潔淨』的。」

※ 參考資料:IPS

Top

 

住宅用戶時間電價制 2015年上路

摘錄自2012年11月14日中國時報報導

台灣智慧電網的建設時代開始了,經濟部昨晚宣布,將全力推動智慧電網,預計在20年內投入1399億元,讓國內1200萬戶家庭有半數共600萬用戶換裝智慧電表,預計2030年時創造相關產業產值達新台幣7000億元。

經濟部長施顏祥昨天表示,推動智慧電網的經費,七成來自於台電,三成來自政府,針對一般住宅使用的低壓機械電表,明年將有一萬戶換成低壓智慧電表, 明年和後年進行先期試驗,希望在2015年建立住宅用戶時間電價制度;也就是說,在用電尖峰時間電價較貴,而離峰時間電價較便宜,高低電價可能相差2倍到3倍。

針對工廠用的高壓機械電表,明年將完成2萬3千戶全台所有工廠換裝。施顏祥說,智慧電表系統是智慧電網建置的開端,而電網包含發、輸、配、用四大層面,將電網加入資訊通訊技術導入現代化電力網路稱為智慧電網,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因此將隨時檢討改善。

能源局組長李君禮表示,初期規畫將讓住宅用戶自願性選用時間電價制度,等到多數用戶適應時,再全面性採用時間電價制度。

Top

 

福島核災餘波 休耕地外來雜草叢生

本報2012年11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徐婉螢編譯,翁御棋審校

根本先生漫步在實驗農地上並遠眺著在休耕地繁殖的背高泡立草(6日位於南相馬市小高區) ,菅野靖攝東電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讓高汙染風險地區的居民出入受到限制,不過這卻造成福島縣內的休耕田孳生外來植物,影響整個生態系統。

事故發生以來,已經1年又7個月了。專家表示「該開始重新省思與自然共生的農業所扮演的重要性。」

「農民已無法分辨自己的田地在何處,因為從去年開始雜草蔓延。」距離第一核電廠的北方約10公里處,南相馬市小高區的休耕地上,75歲高齡的專業老農根本洸一,邊除草邊抱怨著。

在這裡,包括外來品種背高泡立草和其他雜草,已經長的跟人一樣高。

背高泡立草生長於北美大平原並且生長力旺盛,根部深達地下50公分,妨礙了當地品種的生存。根本洸一擔心著說,「在耕地上鏟土再覆蓋,但這種狀態持續幾年後,稻田或許就不行再耕種了。」 

根本今年在部分的農田上進行實驗性的稻米栽培。雖然南相馬市在核災後全面休止稻米耕作,不過今年開始,在134地區約15公頃的土地上,進行實驗性的栽培。由於根本的稻田被列為避難指示解除準備區,無法居住,因此每天要花約1小時20分往返於原本的住家與避難地相馬市,在原本住家附近整理灌溉水路和剷除雜草的工作。  

由於人類無法進入管制區,除了讓雜草叢生,也影響了整個農田的生態。9月上旬原來是要等待收穫的心情,卻發生實驗農地遭受野豬的災害,稻米逐漸被吃光。這是山腳下從未發生過的災害。人類不能進入此區,獵人的活動也受到控制,唯一在運作的實驗農地成為了目標。

根本邊拿著吃剩的稻子邊苦笑說,「雖然能理解野豬拼死拼活就是為了存活下去,對此還是覺得很沮喪。」

根本也是民間團體「福島縣有機農業組織」的一員,10月間他代表組織前往印度,參加聯合國生物多樣性條約第11屆締約國大會(COP11)席間他說明了守護家鄉的意義並道出輻射對土地造成的汙染,將會影響農業的永續發展,增加了參加者對環境的關心。

該組織理事長谷川浩(51歲)也在現場指導農業技術和檢測輻射能,他表示,「核災前,人們耕種的稻田上,棲息了許多生物,鳥類再來補食這些生物,曾是個豐富的生態系。但核災後的現在,才真正了解到與自然共生的農業是多麼重要。」

※ 參考資料:讀賣新聞

Top

 

返鄉助父母 門外漢變有機農

摘錄自2012年11月14日自由時報台南報導

29歲鄭育士原在知名食品廠任職,看好有機農業前景,也為了分擔父母辛勞,返鄉在太康有機農業專區種植蔬果,從對農業完全陌生,到目前已樂在其中。

鄭育士對農業原是門外漢,然可能是在東山區鄉下長大的孩子,加上6個月來幾乎每天跟著爸媽下田,很快就進入狀況,甚至買了一輛小貨車,利用週末假日北上有機市集推銷自家生產的有機蔬果,對於有消費者質疑蔬果賣相不好,只能努力地解說有機種植的過程。

他說,推廣有機農業應往下扎根,例如從國小教育、營養午餐著手,此外,農委會目前在台北市希望廣場僅設置7個有機蔬果攤位,且隔週休才能前往擺攤,每攤1年內不得擺攤超過10次,限制有機蔬果的推廣,建議政府單位也能多輔導設置有機市集,甚至週末假期也能開放公共空間讓農民販售有機蔬果。

Top

 

澎湖正式入會 世界最美麗海灣組織

摘錄自2012年11月14日自由時報綜合報導

中央社報導,總部位於法國的「世界最美麗海灣組織」12日召開入會資格審查會,通過台灣澎湖海灣正式成為會員。積極推動此事的中華民國駐法代表呂慶龍表示,澎湖入會有助於提升台灣和澎湖的國際知名度,以及台灣與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在環保方面的合作經驗。

據報導,世界最美麗海灣組織主席古爾(Galip Gur)表示,澎湖海灣有獨特之處,人民、澎湖縣政府,以及整個城市都努力付出,支持澎湖海灣成為世界最美麗海灣,希望澎湖未來能在旅遊和環保之間取得平衡。

世界最美麗海灣組織(The Most Beautiful Bays in the World)成立於1997年,是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支持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主要目的在於保護全球海灣天然資源。

澎湖群島能獲得通過入會,除澎湖縣政府及外交部的努力外,最主要的是「澎湖七美雙心石滬」造型,與世界最美麗海灣組織心形標誌相似,吸引與會各國代表興趣,也對澎湖傳統聚落、石滬文化、海洋地質公園、氣候變遷減碳措施以及海洋生態保育的成果,表達高度肯定。

Top

 

環球360°|回首25年前《蒙特婁議定書》如何為臭氧層撐起保護傘

作者:David Doniger(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氣候與清潔空氣計畫政策主任);翻譯:李楊

氣候變遷並不是我們面臨的首個全球性污染危機。將近40年前科學家就發現,一種名叫氯氟烴(CFC)的化學物質正破壞著地球脆弱的臭氧層,逐漸將人類暴露在危險的太陽紫外線直射之下。

1985年英國南極考察隊在南緯60°地區觀測發現臭氧層空洞,科學們紛紛警示氯氟烴的危害。 圖片來源:DonkeyHotey

如果我們當初沒有採取行動保護臭氧層,那麼全世界就將有上千萬人罹患皮膚癌、白內障和免疫系統紊亂等可怕的疾病。世界糧食產量——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糧食產量——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但世界各國攜手同心,防止了一場災難的發生。1990年,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聯合起來,達成了首個真正世界性的保護地球大氣公約之時,人類歷史掀開了光輝的新一頁。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蒙特婁議定書倫敦修正案》用公正合理的條款將世界各國團結在一起,逐步停止氯氟烴的生產,保護臭氧層,並拯救上百萬人的生命。

當世界急需達成一項全球性協定遏制能引起氣候變遷的二氧化碳排放時,我們在解決臭氧層危機時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銘記和借鑒。

逐步停止使用氯氟烴

《蒙特婁議定書倫敦修正案》的達成最早要追溯到1974年。當年,化學家舍伍德·羅蘭和馬里奧·莫利納發現噴霧罐釋放的氯氟烴會一直到達地球平流層。在那裏,強烈的太陽光線將氯氟烴分解,進而引發能破壞臭氧分子的化學反應。隨著臭氧層不斷變薄,危險的太陽紫外線將越來越多地到達地球表面。

這一發現後來為羅蘭和莫利納贏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但在其公佈之初卻褒貶不一。一方面,工業化國家的上百萬消費者棄用氯氟烴噴霧罐,類似產品的銷量直線下滑。但另一方面,生產這些化學產品的大企業卻對使用氯氟烴的風險嗤之以鼻。冰箱和空調等其他產品中氯氟烴的使用量仍然在增加。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氯氟烴的生產已經重新回到了1974年時的巔峰水準,並且仍在不斷迅速上升。地球臭氧層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威脅。

南極臭氧層空洞的驚人發現進一步增加了問題的緊迫性。到1986年,就連化工產業也開始承認,應該限制氯氟烴的使用,而且的確存在可用的替代品。

1986年,一個名叫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的環境組織,提出在10年內逐漸禁絕氯氟烴的使用。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提議人們立即開始使用替代品,並鼓勵人們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處理現在仍在使用的氯氟烴;而且所有生產並使用這些化學品的國家都應該採取行動。

30年前,氯氟烴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和日本,雖然發展中國家從一開始就參與了協定的談判。1987年,為了防止數百萬人將患皮膚癌的預測成為現實,46個國家達成了《蒙特婁議定書》。締約國一致同意,工業化國家將首先採取措施,在接下來的10年時間裏將氯氟烴的產量減半。發展中國家達到這一目標的期限則為20年。

在達成《蒙特婁議定書》的幾個月之後,科學家找到了氯氟烴造成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的確鑿證據。原《蒙特婁議定書》的簽約國意識到,還有更多工作要做。

所以在1990年,他們強化了原有議定書,加入了一個由三部分組成、體現「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的方案。

首先,發達國家同意以更快的速度採取行動,到20世紀90年代徹底停止氯氟烴使用。

第二,包括中印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同意在發達國家達成目標10年之後禁絕氯氟烴。

第三,發達國家同意捐資成立多邊基金會,以幫助發展中國家分擔利用安全替代品的部分成本。

這項方案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從中國到南蘇丹,如今地球上的每個國家都是《蒙特婁議定書》的正式締約方。在隨後簽訂的多份協定中,各締約國反復表示要限制更多化學品的使用,加快淘汰氯氟烴的進程,持續為多邊基金會提供資金。中國企業至今已經從多邊基金會獲得了價值十幾億美元的技術轉讓援助,占多邊基金會對外援助總數的份額超過1/3。

我們很難描述我們成功避免的是一場多大規模的災難。上百萬人得以保全生命。上億人得以免受癌症之苦。一場農業浩劫得以避免。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保羅·A·紐曼博士將此稱為「我們成功避免的那個世界」。您可以在NASA網站上閱讀紐曼博士的文章,或者點擊此鏈結觀看紐曼博士解釋這一問題的影音。

那麼我們從中學到了哪些東西?

首先,地球臭氧層的修復得益於世界各國的攜手合作。這種合作並不僅限於停止使用氯氟烴的問題上。各國還一致同意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逐步淘汰包括含氫氯氟烴在內的其他能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如果有關決定能得以執行,科學家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就能完全癒合。

第二,《蒙特婁議定書》對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大有幫助。氯氟烴和含氫氯氟烴具有很強的吸熱能力,淘汰這兩種污染物質已經將全球氣候變遷的腳步放緩了十年的時間。如果我們當初沒有採取行動,如今世界所遭受的熱浪、乾旱、洪水、暴風問題將更為嚴重。今年出現的極端天氣也將更加嚴重。

但我們同樣發現,一種名為氫氟烴的氯氟烴替代品也會帶來嚴重的問題。氫氟烴也是危害巨大的溫室氣體。科學家預計,如果我們任由大氣中氫氟烴的含量增加,其到本世紀中葉所吸收的熱量就將達到氯氟烴巔峰時期的水準。

所以包括島國密克羅尼西亞、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提出在《蒙特婁議定書》的框架下逐步淘汰氫氟烴。他們認為,蒙特婁議定書的締約方有責任保證氯氟烴替代品的安全無害性——而其中就包括不能加劇氣候變遷。

中國阻礙氫氟烴談判

大多數締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希望在淘汰氫氟烴問題上取得進展,只要各國可以在行動的時間表和經費問題上達成共識。但中國、印度和巴西三國到目前為止一直在阻撓有關談判的開展。

中國的理由是,氫氟烴問題應在氣候變遷協議的框架下解決。中國還提出,發達國家應該先於發展中國家採取行動。但很多觀察家認為,這樣的提議只能使談判陷入僵局。氣候變遷條約談判的主要問題是二氧化碳和能源,短時間之內根本不可能觸及氫氟烴等其他造成氣候變遷的污染物。

而且如今的世界已經不是25年前的世界了。25年前,幾乎所有的氯氟烴都是在發達國家生產的,因此有理由要求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採取措施之前先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氫氟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中國已經是氫氟烴的重要生產國。如果以當前的趨勢繼續下去,未來世界絕大多數氫氟烴將在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生產和使用的。

誠如中國所指出的那樣,所有國家都需要在氣候條約的框架下採取更多行動,應對氣候變遷的威脅。但是我們不能坐失在《蒙特婁議定書》下獲得進展的良機,畢竟此前的時間已經證明,該議定書能有效地促使那些生產並使用此類化學物質的企業做出改變。

中國的領導作用可以催生另一個公平公正的全球性協議,並獲得相應的回報,造福中國和印度等地那些已經開始生產氣候友好型氫氟烴替代品以及相應設備的企業。此外,中國如果能在具有世界最佳記錄的條約框架下促成氫氟烴問題的突破,就能幫助各國建立互信,而這正是打破目前氣候談判僵局所需要的。

我相信我們能夠成功。《蒙特婁議定書》有力地證明:世界上將近2百個國家可以齊心協力,保護他們的人民免遭全球性污染災難的傷害。

如果我們能保護臭氧層,就一定能找到辦法保護地球的氣候。

延伸閱讀:

氣候變遷沒有B計畫

臭氧層保護公約 第一個全球批准的環保協議

拯救臭氧層 軍事經驗將扮演關鍵角色

保護臭氧層 各國成立多邊基金補助第三世界國家

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臭氧層逐漸癒合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2年11月6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行動參與|拆除美麗灣違建 捍衛法治國尊嚴 全國學術界連署聲明

作者:「拆除美麗灣違建、捍衛法治國尊嚴」全國學術界連署

位於台東縣都蘭灣杉原海水浴場用地的美麗灣渡假村,從送件、環評到興建種種不符程序正義的行徑,堪稱我國環境開發史上最惡劣之案例。本案歷經多次司法訴訟經行政法院判決定讞應勒令停止一切開發行為、環評結論撤銷且建照自始無效。內政部長李鴻源於10月5日表示:根據法院判決,美麗灣渡假村為實質違章建築。然而日前台東縣政府行文內政部,仍堅稱美麗灣渡假村之建照為合法,因此拒絕拆除這座屹立海灘的違建。甚且,台東縣政府目前仍繼續進行環評作業,試圖以補足環評程序缺失之途徑就地合法化此一非法建築。

事實上,美麗灣案多年來存在各項爭議。首先,業者刻意切割開發基地面積規避環評法之規定。甚至業者在環境影響評估前便先進行主體開發工作。然而以上的違法行為,若非台東縣政府多年的護航或輕忽,實不可能演變至今無法收拾的地步。此外,同樣讓人質疑的是,美麗灣案在無法掩飾其開發規模後,終於進入環評程序,然而由縣府主導的環評程序刻意略過種種程序與規定,最後導致法院裁定環評無效的判決。只是這個重大代價似乎仍喚不起縣府對程序正義的重視,在2012年6月台東縣政府執意重啟環評的過程中,環評委員會依然缺乏社會與文化背景的委員,會議通知與依法需上網公布的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仍然來得太遲,縣府有意在民間措手不及的情況下掩護環評案過關。這個做法,充分暴露地方政府不惜與中央對抗、無意尊重法律裁判的態度。

在本案中,多年以來由於中央政府漠視、地方政府的枉法與不作為,因而縱容了美麗灣的惡例,實已經嚴重傷害我國法治國之基礎。而今,若繼續任由台東縣政府任意曲解法令,視行政法院之定讞判決為無物,未來全國各重大開發案都可起而效尤,環評將淪落為業者護航的橡皮圖章,那麼環評法的存在還有任何意義嗎?我國法律還有任何尊嚴嗎?

為捍衛環評程序正義與我國法治國尊嚴,因此,我們針對美麗灣案的後續處理,提出以下重大呼籲:

中央應善盡對地方主管機關之監督職權:若台東縣政府逾期仍不依法拆除違建,中央應依《地方制度法》「依法應作為而不作為」之規定,代行拆除美麗灣渡假村違建。

台東縣政府針對違建所欲補行之環評程序,乃典型之「就地合法化」措施,已經徹底違反環境影響評估法之基本立法意旨,應立即停止; 呼籲台東縣政府10位民間環評委員在違法建物未拆除前,拒絕審查美麗灣案,若縣府執意召開護航環評會,請委員務必堅守學術尊嚴,予以作成不應開發的結論。

目前都蘭灣地區已有數個大型開發案正在醞釀,加上附近山坡農地之炒作與民宿觀光之發展,若只有開發而無管理,當地珊瑚礁生態體系恐將不保,不利永續發展與綠色經濟,呼籲行政院立即推動都蘭灣政策環評,同時考量國土規劃、觀光發展、海岸環境生態保護及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發展權。

詳情與發起人名單請見:
http://protectfudafudak.blogspot.tw/2012/11/blog-post_12.html

學者加入連署請上:
http://protectfudafudak.blogspot.tw/p/blog-page_7505.html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