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3.2.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保護海洋創舉 小琉球禁用刺網

小琉球,沙浪攝。

擁有蔚藍海岸、可與綠蠵龜共遊的珊瑚礁島小琉球,因具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而深為旅客喜愛。為了保護漁業資源、生態棲地,由琉球區漁會自發性發起離岸3 海浬海域不得使用刺網,不但獲得漁民支持,也經屏東縣政府以及漁業署同意公告,在漁會巡守隊守護下,一個月來尚未發現違規事件。

為了保育台灣海洋資源,中央雖規定離岸3海浬不得使用底拖網,違法事件仍頻傳;現在,小琉球連刺網都不能帶出港。屏東縣政府今年元旦正式實施「距岸3浬海域禁止使用各類刺網作業,並禁止攜帶各類刺網具進出琉球各漁港」,連主管機關行政院漁業署都誇「在漁業資源保育工作中,可謂前所未有之創舉」。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小琉球珊瑚礁體檢 喜見海龜相伴

保育小琉球潮間帶 屏縣府擬成立景觀區

海、神與人

小琉球.海之濱

書齋|【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我眼中的生態藝術

作者:周靈芝

環境藝術在台灣的發展是近幾年才有的事。它大抵上依循著公共藝術的脈絡,出現在社區和自然環境中。前者如策展人吳瑪悧和嘉義縣政府文化局於2006年開始在嘉義縣全境所展開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每年持續舉辦直至2009年。後者如美國藝術家暨策展人艾婕音(JaneIngramAllen)同樣於2006年在台北市關渡平原上的關渡自然公園創辦的「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

不過細究起來,上述所謂環境藝術中的作品,並不全都代表著友善環境的作法。最著名的例子如美國藝術家RobertSmithson的大螺旋(SpiralJetty,1969),他把大地當作畫布,直接用推土機當作畫筆來挖地,傾倒在湖中,對當地生態造成相當大的永久傷害。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中科四期環差變更案竟有條件的通過,這樣工業廢水將排入濁水溪,農民要面對農作受到汙染的夢魘,我們實用的農產品也暴露在污染的高風險中,這樣的後果是無人能夠承擔的。歐盟為保護蜜蜂,計畫禁用三種對蜜蜂有害的殺蟲劑,歐盟的政策委員也表示, 保護蜜蜂,不單對歐洲的農業,對我們整個生態系和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氣候變遷劇烈使許多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脅,北美狼獾將納入《瀕危物種法》的受威脅物種,過去是因捕殺而減少,現金是因氣候變遷導致棲地破碎化,而棲地該如何保護?海生館打算種植海岸林,營造陸蟹的棲地,能夠復育陸蟹並提供庇護所。

滯銷嚴重,捕鯨已成為了日本的夕陽產業,每年都有高達5千公噸的庫存肉滯銷,政府應該拿這高額的補貼來輔導他們產業轉型,能保護生態也能增加經濟效益。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櫻花無罪 美麗其罪

作者:陳信甫(新北市社區規劃師、野步社區工作室負責人)

新北市賞櫻名鄉之一的山區道路,為了迎接櫻花季的到來,地方管理單位早已事先把周邊生長茂盛甚至擋住櫻花的多樣原生樹木一一處理妥當。怎麼處理呢?輕則截枝,重則腰斬(如圖)。然而,比起原初種植之時的大砍伐,這只能算是小修剪。遊歷櫻花名鄉的粉絲們可曾想過,路幅狹小的山區道路怎麼會剛好有成排的空地來種植櫻花呢?美麗櫻花盛會的代價,竟是多樣性的山區原生樹木之傷、之死!

無關國族,本文主旨在於人類社會偏好一物進而捨棄他物對地區生態系統所造的影響,涵括了實質環境的改變與深層的生態意識的弱化與倒退。為了種植櫻花,山區鄉鎮與社區捨棄了諸多地區原生樹木,剥奪了眾多昆蟲與動物的食物與棲所。

精采內文

論壇|反對:危及農民與消費者的基改科技與專利

作者:郭華仁(台大農藝系教授)、黃淑德(主婦聯盟合作社理事主席)

基因改造作物的研發是用遺傳工程的操作,在試管中把非常微小的一段遺傳密碼殖入農作物的細胞核,然後再用組織培養的方式,讓細胞分化長成一株農作物。

這個方式與傳統植物育種最大的不同在於:傳統植物育種只能夠在相同的作物,例如水稻與水稻,或者黃豆與黃豆間進行遺傳的重新排列組合;但是基改技術卻可以把動物、細菌的基因轉入農作物,讓農作物表現出動物或細菌的某種成分。不過,由於基改科技有環境與健康風險之虞,因此在各國都需要經過政府的審核通過,基改作物才能供作飼用、食用或者種植;傳統育種所推出的品種則不用。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