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趣聞/科博館科普專欄]神奇寶貝-沫蟬 (下) --﹥ 作者:石憲宗、楊曼妙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沫蟬類若蟲是昆蟲當中唯一能透過上述方式產生泡沫裹覆全身,保護自己的神奇寶貝。雖然少數其他昆蟲也能分泌類似泡沫的化學防禦物質,但方式則完全不同,例如一種產在非洲南部的乳草蝗蟲(milkweed grasshopper),當其遇到危險時,位於後足基部的開孔會立即噴出大量的、具臭味的泡沫狀液體裹覆胸部,促使天敵難以接近。至於沫蟬所分泌的泡沫是否屬於化學防禦物質,目前並無任何證據支持。 相信您下次於野外發現類似口水的泡沫時,一定可以馬上認出是沫蟬搞的花樣,從而會心一笑,甚至仔細觀察一番! 【文章連載】■神奇寶貝-沫蟬 (上) (中) (下)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環境政策]受監禁刑求的墨西哥環保人士獲釋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nov2001/2001L-11-08-03.html ◆[環境政策]美國上訴法庭駁回艾克森(Exxon)瓦爾迪茲油輪漏油事件的罰款判決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nov2001/2001L-11-08-06.html ◆[環境政策]美國政府:解決氣候變遷需要真正的承諾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nov2001/2001L-11-08-02.html ◆[全球變遷]研究結果對二氧化碳「碳槽」的利用提出疑慮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nov2001/2001L-11-08-07.html ◆[全球變遷]全球人口持續成長對地球造成破壞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nov2001/2001L-11-08-01.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nov2001/2001L-11-07-09.html 作者:李永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柒、另類方法 並不是只有風水擁護者會從比較神祕且較不具科技的面向去探討綠建築及環境規劃,有些作者也會提及具美學的及整體性的綠建築會由採光、區位、其他上百種理由、及設計師的直覺中形塑某些特色及氛圍,有些建築師甚至利用信仰或精神的說法描述地點的精神: 地點的靈魂是一種看不見的感覺──由許多不同的東西所構成,例如,它是昏沉沉的、有松樹味道的、友善的、有氣的、靜的;它的道路及路徑並不緊繃而是緩緩轉彎的,因此,所有物件都可以在每次被看到的時候呈現不同的感覺…我們可以開始感受到這個地點的確有某些特殊的東西存在…(Day, 1990) Day的說法相當感性且具有某種程度的經驗法則(而非信仰教條式的),這種直覺的、彈性的及抒情的說法事實上和風水有關,但他的確提出某些和空間效果、光、及色彩對建築物有影響的建議,也主張綠建築具有醫療的效果。另外有些作者則提及「在精神的層次上,最重要的便是花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一個新的區位上,去知道這個地點是如何被感受的」以及「具療效的建築」(healing architecture)及「設計及營建過程也是醫療方式之一」(Pearson, 1989)。 Pearson廣泛地從風水引經據典而傾向於主張應該採用更實用的方法,相對地,另外一位美國建築師在比較東方及西方的切入點時,指出「歐洲人提到山丘及海域的組合時便會聯想到美麗的視野,這種歡愉是美學且客觀的;中國人的感受則是宇宙觀的…宇宙是天、地、人…風水便是確保人類回應宇宙所運行的力量」(Sehechter, 1991)。換句話說,相信風水便必須接納宇宙觀的整個信念,而不是只採納歐洲抒情的觀點而已。 捌、迷思或願景? 我們如何詮釋目前大受歡迎的傳播媒體所追求的靈異流行風尚?想想看,時下流行的「X檔案」在播出神祕的劇情之後會提出二種不同的看法:理性的說法及靈異的解釋,播出幾集之後,理性的說法逐漸被靈異的解釋取代。令人擔憂的是,靈異的說法有時反而會成為鼓舞士氣的來源,而神祕的要求則看當作是健康且應被強化的。 這種兩難的情結也經常出現在對環境友善的建築及環境規劃之爭辯上──究竟綠建築/環境規劃應該被建構在道德及理性科學的調查上或是依賴神祕的信仰?除非我們能找到真實的科學調查依據,否則我們無法說服人們某些材料或觀念的應用會影響人類的健康或某些設計會造成令人沮喪的環境。然而,如果客觀且科學的知識受迷信及反科學態度的信仰所左右,我們便很難去說服持懷疑態度的使用者及政府決策者來相信正當的理念。 綠色科學的調查目前仍在草創階段,而且可能仍是那些以科技及產業為主導的人所倡議的方法,而不是(環境規劃專業所主張的)以人性且具想像力的方法來主導;經由合理且客觀方法所產生的直覺且具創造力的設計構想應該可以和超自然及模擬兩可的方法一併使用。 回顧了這些綠建築、環境規劃設計、及風水的關係之後,以下的提問或許值得大家好好反思:你願意由風水師或環境規劃專業技師來規劃設計你的住所?這方面的討論早就該在環境規劃設計專業之間好好被思辯了!(本文原發表於《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999年4月) 註釋 註1:國內目前對於綠建築方面的研究可參考林憲德(1998)的研究,該研究將綠色建築標章分為七項指標,分別為:綠化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水資源指標、溫室氣體排放指標、日常耗能指標、營建廢棄物指標、及污水及垃圾指標。 參考文獻
【文章連載】▲綠建築─人類迷思或永續願景?(一) (二) (三) (四) 作者:洪明洲 (國立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教授) 我們一向視土地、河川、山脈為免費使用的生產要素,不斷加以掠奪。土地使用(包括居住、觀光、休閒)不僅不是「免費午餐」,若缺乏對它作大力投資,它會「發火」,進而「反撲」--不只自然災害的反撲,還有環境髒亂與疏離所塑造的台灣人的殘暴,然後讓我們蒙受許多沒有人性的犯罪恐懼。 所以,我認為台灣必須進行一次土地改革--將所有土地收歸國有,然後動用舉國力量再造台灣,像過去發展「工業經濟」一樣發展「知識經濟」--運用最尖端的知識把每一吋國有土地建設得像荷蘭、丹麥或比利時一樣。 有人懷疑「把土地收歸國有」的可行性:政府哪有這樣多錢收購人民土地?據我的估計,未來十年正是土地國有化的最佳時機: ˙部份土地權力已經不是地主的,它們是銀行的抵押品(特別是財團的土地)。 ˙多數土地必須靠政府政策才成為「生財工具」,例如,如果政府不補貼農業,進入 WTO 後,土地財產正是「燙手山竽」,它們都靜待「被收購」。 ˙有七成土地在 65 歲老人名下,只要善用土地增值稅與遺產稅(贈與稅)的「優惠」,它們都會重回「祖國」懷抱。 為此,我試擬一套將土地收歸國有,且由原有地主與〔當地人〕合作共同規劃的具體方案為: 1.政府動用預算徵收〔部份〕私有土地,〔部份〕透過〔遺產稅〕(贈與稅)與土地增值稅之土地〔抵稅〕... 或銀行抵押品之收購,收歸國有,所以政府〔花錢〕有限。 2.請當地人民(以農民為主)規劃為大型景觀花園---創造〔當地人〕就業機會。 規劃時..以國外現有相當之實際風景景觀圖片為〔工程圖〕,以免地方人士官商勾結,〔專家〕亂搞,強銷花錢之工程建設,但請專家運用〔知識管理〕教育當地農民與勞工,最後能透過此一教育,使農民與勞工成為〔知識工作者〕。 3. 再花〔巨資〕----透過獎勵投資,包括外資或向世界銀行貸款,將台灣生活環境改造為人間天堂,但由當地居民監控〔工程〕品質,千萬不要給〔政府官員〕監工,以免他們被拉去喝〔花酒〕。 4. 當台灣建設成有〔天堂雛形〕時...政府就可以增加〔天堂稅〕----增收〔所得稅〕。 5. 向全世界愛好人間天堂者〔行銷〕台灣,鼓勵他們移民台灣。 6. 若上述〔移民稅〕收入豐富後...台灣〔原住民〕全部〔免稅〕。 這樣的〔天堂〕建設應該比農地種農...農地轉建地蓋工業用地........更能創造農民就業....且讓土地與農民都更有生產力.... 【文章連載】●建設天堂台灣 (上) (下) ●[徵求]「2001都市變臉-台北都市空間改造」有獎甄選活動 --﹥ 時 間:2001.10.01 至 2001.11.20 為促成都市景觀改善與環境品質提昇,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多年來持續推動公共環境改善工作,今年更進一步以「私有」建築物立面與開放空間改善為主題,策劃「2001都市變臉-台北都市空間改造」有獎甄選活動,期藉由舉辦本活動,引導市民重視建築物外部環境品質與景觀,並進行實質改善。 本次活動分「完工工程類」及「規劃設計提案類」兩類進行甄選,甄選主題包括⊙建築立面⊙開放空間⊙歷史性建築,將透過民眾自行報名方式,甄選出十五件成效良好且具創意的改善案例,並給予實質獎勵,最高獎金新台幣25萬元,收件時間至民國九十年十一月二十日止,歡迎市民踴躍報名參加。本活動相關訊息請至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網站查詢(http://www.planning.taipei.gov.tw)或電洽02-2725-8286、2392-1397。 詳情請參閱 http://demo.fiorile.org/e-info/news/normal/view.php?id=1361 播出時間:11月14日(三) 下午3:30~4:00 位於台南縣南化鄉東和村,有一位熱愛鄉土、熱心助人的老人家林炳修先生,現年七十三歲的林老先生,早年在日商公司擔任翻譯工作,退休後回到南化烏山老家,發現家鄉的獼猴日亦減少,於是開始飼養起這群野生彌猴。 十八年前,他向鄰人買回一隻受傷母猴,照顧痊癒後放回烏山林野,沒想到母猴竟帶回六十幾隻猴群,林炳修父子就這樣開始與彌猴一家親的日子,我們現在就去拜訪林老先生吧! 應徵條件與工作說明 1.因新聞特質高時效性的考量,本份工作的應試者需有當日即時翻完5則ENS新聞摘要及當日美國環境新聞掃描的能力﹔同時在當日6點前翻完後傳審校者,並進行後續聯繫與必要文句修改工作。(通常ENS在當日下午2點前就會出齊所有的稿子,偶有延遲﹔若當日4點半後才出來的新聞,可延至次日處理。) 2.本份工作包含從翻譯、審校至送進資料庫的時間流程控管。 3.本份翻譯工作內容,主要涉及環保及生態議題,因此需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業性及學習能力,亦即對專業內容敘述的理解及專有名詞的正確翻譯﹔因此,以環境、生態相關科系或新聞科系者為佳。非上述科系者,需對此領域具備相關知識及高度興趣與認同。 4.本份工作對於正確性的要求極高,不出錯是絕對必要的,包括精確翻出:專有名詞或習慣用語的國內通用翻譯用詞(亦即翻譯名詞的統一性)﹔同時文句流暢及可讀性高也是必備條件。因此,翻譯時的資訊查詢能力及適度的文句調動都是必要的,切忌逐字逐句的"英式中文"翻譯。翻譯時,另應兼顧新聞習慣用語與表達。 5.工作地點可彈性選擇在協會(市民大道與敦化南路口附近)或在家工作﹔但需參加協會每週一次的例行工作會議。必要時,需能配合進行當面的工作相關討論。 6.目前工作重點為每日(週一至週五)ENS新聞摘要的兼職翻譯﹔未來工作內容可能擴及ENS新聞全文翻譯及協會其他工作,同時亦可能成為協會的專職人員。因此,"志同道合"是至關重要的。至於採行兼職或專職以及待遇問題等,則面洽之。 試 翻
ENS新聞摘要試譯稿
(下載 14K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