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吳美慧 雖然一路多是下行的山路,但走在潮濕炎熱的南臺灣低海拔(1000公尺)森林中,個個汗流浹背,許多人忙著與螞蝗(陸生水蛭)長時抗戰,雖沒有驚聲尖叫,但不時傳來的報數聲,一隻兩隻三隻…,真是燕瘦環肥,教人啼笑皆非。 在這片原始的闊葉樹林中,樟科和殼斗科是優勢樹種,而林下的蕨類、秋海棠、蕁麻科植物,一路相隨,茂盛而青綠。蕈類植物在林下腐質地和倒木上,奇形異狀,各顯神通。其中見到柳杉的造林地,細密排列,乏人問津。許多二或三針一束的濕地松掉落在山徑中,一群人興起討論五針、三針與兩針的松科植物,馬尾松、臺灣二葉松、日本黑松等等,我的心裡想的是清涼入口的黑松汽水,還有遙遠在前的大武溪清涼浴。 屬於熱帶雨林的指標樹種-筆筒樹,樹幹上盡是睜亮眼的蛇目紋,和穿著片片草裙的臺灣桫欏都頂著大型綠傘,挺立在這潮濕的原始林中。一隻柑桔鳳蝶的幼蟲,靜悄悄地在柚子樹葉上,這種蝴蝶媽媽產卵於食草植物上的依存關係真是奇妙。 途中經過原住民居住的遺址,看到他們「人字型」砌牆手法,不同於一般的築牆方式,真教人納悶。蘭科植物的綠葉不時現身,告訴我們此地環境的原始自然和豐富多樣性。頭烏線發出「是誰打破氣球」的獨特叫聲,卻是尋覓無蹤。 前面的朋友,指著黃鼠狼留在路中的便便,看似黑色的烏泥,不知道它會不會是夜半時分食物堆裡的不速之客。來到出水坡遺址時(海拔690公尺),已是午後(14:40)時分,見到許多石塊堆砌的石堆,緬懷先民的辛苦事蹟,劈荊斬棘,流離顛沛的生活史。 幾次驚險的坡段,幸有前次小組工作人員的繩索架設,和同行朋友的照應,得以順利通過,真是辛苦他們了。一路上五色鳥「叩-叩-叩」的叫聲不絕於耳,似乎告誡我們小心走路,也為我們敲起平安鐘。琉璃星盾椿象綠背上的7塊黑點,可愛又美麗。一隻不知名鳳蝶科的幼蟲駐足在路中的樹枝上,它頭上兩側如雙眼班的黑白假眼,看得人又害怕又喜愛,它可是欺敵的美麗武器。臺灣野牡丹藤,經常成群地出現在林下,肉質班的綠葉呈輪生排列,它可是僅見於臺灣南部潮濕林地的特種植物。 忍住左膝的隱隱作痛,來到廢棄的工寮前(17:40),看見一個長方形的水泥池,表面貼有磁磚,小草道明說:這可能是森林防火用的蓄水池。向前走去,可見一片光臘樹(雞油)林,右側路旁成列的桉樹,樹皮好像被脫去一層外衣班的白淨,挺直而立。潺潺的溪流聲由遠而近,告訴我們大武溪就在前方不遠處,我要堅持到底向前行。 右側路旁見到一座吊橋石柱,旁邊有註記大正15年(民國15年)3月等文字,不知道當年此橋是否往來不絕於途?終於在天黑前趕到溪畔(18:20),此處是姑子倫溪和茶茶牙賴溪的匯流處,換上溯溪鞋,歡歡喜喜過山河。來到對岸卸下背包,又回到大武溪的懷抱中,好好感受夏日黃昏,青山綠水的暢快舒適。 穿新鞋來參加此行的賴校長,在幾位朋友前後的支撐努力下,終於渡溪來到扎營地,全員平安抵達營地(19:10),感謝山神帶領和成全,讓我們順利走完今天約18公里,海拔落差1300公尺的生態之旅。這是一段有血(螞點蝗的吸血大法)有淚(汗流浹背)的歷程,其中辛酸點滴在心頭。一輪明月悄悄自東方的夜空升起,圓滿明亮的月娘,告訴我們今天是農歷十五,真是良辰美景,佳人有約。「感謝山神、感謝廚師、感謝大家」的呼聲響起,這也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心聲。(本文原載於2001年12月11日藍色東港溪電子報) 【文章連載】●浸水營古道-東遊記 (上) (中) 一、關於椰子 可可椰子簡稱椰子,屬棕櫚科,根據89年版台灣農業年報資料統計,目前全省現有栽培面積約5186公頃,主要分佈於屏東縣(2125公頃)、台東縣(1427公頃)、高雄縣(1052公頃)及台南縣(379公頃)等縣市,其中屏東縣所栽植面積占全省總面積40.9%為最多,因此贏得『椰子的故鄉』的美譽,椰子除可經濟生產大面積種植外,也可作為行道樹美化之樹種,故亦有『綠色隧道』之稱。 由於椰子利用價值高,舉凡椰子汁、椰肉、椰殼、內外層纖維等皆是可加以利用的上好材料,可惜目前在台灣傳統消費形態上仍停留在鮮果採收後,透過零售業者或果菜集中市場之攤販由消費者購買後自行處理或由零售業者剖開後裝瓶販售的方式,只利用椰子水,餘物棄之。 鑑於椰子之外皮光滑堅實,富韌性因此剖切不易,往往造成消費者處理上的困擾進而影響購買意願,另外零售攤販只攝取椰子汁液販售後其他剩餘下來果皮殘渣未好好利用便隨處丟棄,前者增加垃圾處理量,後者又大量製造環保污染源。若以每年生產45萬公噸的椰子計算扣除椰子汁後(比例1/3),則每年大約要製造30萬公噸垃圾污染源,確實造成環保問題之一大隱憂,尤其今後我國又面臨加入WTO之衝擊下,對椰子產業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椰農經營方式必須要有所轉型與改變,輔導其走向社區型加工或多元化之利用方式,將是椰子產業的一大契機。 二、椰子多元化的利用 社區內學校的人力、物力、康樂社團、藝術界、花卉產銷業者、餐飲業及寺廟宗教團體等共同推動椰子產業文化活動,設計規劃椰林休閒觀光示範區、椰子美食文化嘉年華、椰殼回收再加工利用、椰殼彩繪創意製作、椰果纖維作為盆栽花卉花器及介質、利用椰殼製作傳統樂器等一系列主題,並透過研習或辦理觀摩示範的方式,協助輔導社區居民對椰子產業文化的瞭解及重視,教育民眾椰子果品也可以有更多樣化及精緻化之創新利用,淨化社區住的環境,提供居民更佳的生活品質,促進居民里鄰之間心靈上的和諧,增加椰農收益。 本文轉載自【藍色東港溪電子報】
據從小生長於此的居民表示,原先在寺廟前的小溪邊,有一棵年代更加遠久的老榕樹,長得比現在這棵榕樹還粗壯,它彎曲的樹幹幾乎佔滿了整個河道,是附近小孩戲水遊樂,婦女洗衣聊天的聚集處。後來因為它影響了寺廟的風水,竟在二年前被寺廟整株砍伐,現在只剩下一小節的樹幹存活在河邊,另當地居民唏噓不已。 老樹是大地的珍貴資產,有些人十分珍惜愛護,有些人卻殘暴的對待它們,老樹無語,只能默默地接受人們地對待。
本文摘錄【老樹巡禮-台北縣珍貴樹木】 http://www.csnp.org.tw/ 作家:賈福相 北京中央廣播電台編輯部寄給我一封短函,要求把我一篇短文收集在由祝勇編的散文集裏,集名是(永久的蝴蝶)。 我很喜歡這個書名,因為名字廣大,不是中國,不是西方,不是近代,不是古典,不是江南江北,也不是台灣大陸。蝴蝶是一種可愛的昆蟲,世界各地千秋萬歲都有。 讀到信的一刻,我想到了莊周夢蝴蝶的故事,印地安人蝶舞的風姿,蝴蝶夫人歌劇,還有一本我喜歡的書:喻麗清的《蝴蝶樹》。 一週內正逢我早已安排好了的假日,蒙特瑞是加州中部一個靠海的小城,我的旅店是「蝴蝶谷」,因蝴蝶樹而取名。於是我就坐在樹下,坐在野生的花裏,看蝴蝶們睡眠、飛翔、交配、死亡,看蝴蝶們密密麻麻地擠滿了柏樹、松樹和尤加利樹,看了整整一週。 晚冬的陽光像情人的手指,憮髮、撫唇,默默無語,撫出了許多意思來。我想到了神話、科學和文章。 美國西北方山區裏的一個印地安部落相信蝴蝶是寶石變成的。原來,很久以前他們的一位酋長智慧而又勇敢,老年的時候鬱鬱不樂,直到一天,他遇上鄰居部落酋長的女兒,突然戀愛了,愛使他迷了路。他用三十匹良馬換得了那個年輕的女子,取名為「歡迎春風」。 結婚後,春風雖然吃得最好、穿得最好、住得最好,但春閨寂寞,也是鬱鬱不樂,她的憂傷感動了山神,神就告訴她在一個山洞裏,有一大堆寶石,她應該把寶石取出,一半分給她部落中的孩子們,一半她可以自己留下。 她找到寶石後,越看越喜歡,憂傷變成了喜悅。她用寶石串成項鍊,縫到衣裙上。她忘了對神的許諾,每天珠光寶氣的,她更漂亮了,部落的勇士們為她忘記了行獵,勇士的妻子們為她傷心抱怨,老酋長也不聞不問。 春風每天都要到湖邊看自己的倒影,她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什麼比自己更漂亮了。 一天,六月的山風猛吹,把湖水吹縐了,她的影子變得模糊,不知不覺的,她走向深水,走向湖心,一失足淹死了。她身上所有的寶石都變成了各形各色的蝴蝶,像雨後的彩虹,一瞬間染亮了山谷。 這個故事不科學,但科學到今天也不能解釋第一隻蝴蝶是從哪裏來的。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今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