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簡介]狹翅弄蝶
Isoteinon lamprospilus formosanus Fruhstorfer --﹥
作者:黃行七 (中華蝴蝶保育學會)
攝影:徐有正
一般弄蝶短距離移動速度非常快,但狹翅弄蝶似乎未具有此項特點,不過與其他弄蝶一樣,喜歡將翅膀呈V字型張開,在陽光下曝曬。本種喜吸食花蜜,偶而也會吸水...。幼蟲會在食草尾端捲起葉片,製作一個又細又長的蟲巢,下次在野外如果看到芒草上,有不自然的捲曲,你可以打開看看它那圓滾滾的幼蟲,模樣真是可愛,不過不用擔心只要不再干擾它,它馬上會吐出幾條絲帶,將它的巢恢復原狀。
[美麗桌布:狹翅弄蝶]
本專欄由本刊與中華蝴蝶保育學會共同規劃。
中華蝴蝶保育學會 http://butterfly.kingnet.com.tw/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topic/butterfly/Isoteinon-lamprospilu/Isoteinon-lamprospilu.htm
◆[台灣新聞-生活環境]污染現場無所遁形 有請衛星遙測科技 --﹥
稿源:環保署
行政院環保署為快速機動性蒐證突發或重大性公害污染事件資訊,經配合先進遙測科技(遙控直升機與衛星遙測等無人載具遙測系統)及研發整合數位化公害污染現場搜證調查工具,並同時建置資料庫查詢及管理系統,業已成功的利用此一先進科技進行多次公害污染調查及資料蒐證工作,包括支援阿瑪斯號油污染監測調查、協助二仁溪熔煉業資料調查、河川巡守及典寶溪與大漢溪流域污染稽查工作。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news/taiwan/2002/ta02031301.htm
◆[環境政策]布希能源計畫令自然地區面臨威脅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3-07
(ENS)-
美國荒野協會今天發布報告,指控布希政府在公有地擴展能源探勘的計畫將使美國多數自然地區遭受永久性破壞。目前參議院對於能源計畫實施細則正爭論不休。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07-07.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030701
◆[環境政策]工業污染排放資料
白宮要求環保署加快作業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3-07 (ENS)-
白宮於日前發函知會環保署,要求官員善盡職責,將工業排放有毒化學物質資料即時告知社會大眾。白宮在這封致環保署的公函中,要求該署對此類排放的年度報告應加快作業腳步。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07-06.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030702
◆[環境政策]韓福德核子禁區廢鈽清理時程應可提前 --﹥
美國,華盛頓州,奧林匹亞,2002-03-07
(ENS)-
位於華盛頓州中南部哥倫比亞河的韓福德核子禁區,存放其中的高輻射性核廢料清理速度應可比原本所預估的加快35年,這得歸功於2聯邦部門和華盛頓州政府新達成的協議。這些核廢料乃是美國45年來製造核武的產物。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07-02.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030703
◆[能源議題]英國科學家於電台發聲
表達贊成核能意見 --﹥
英國,倫敦,2002-03-07
(ENS)- 一份重要的英國官方能源政策評論甫於2週前出版,英國首席科學顧問今日即予以駁斥,倡議新建核能電廠。他提議將核電作為備用應急方案,以免萬一再生能源的成長或能源節約的效果未達人們預期。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07-03.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030704
◆[土地與水文]印度作家反水庫遭罪
服畢1日刑期出獄 --﹥
記者
Frederick Noronha 報導
印度,新德里,2002-03-07 (ENS)-
印度作家阿蘭達蒂‧洛伊由於在一件著名的環保案件審理庭上表達抗議行動,遭印度最高法院以蔑視法庭的罪名判刑1日,並於週三入獄服刑。布克文學獎得主洛伊因抗議印度政府在娜瑪達河興建水庫的計畫,遭法官判定「毀謗」法庭威信。
(編按:洛伊在台出版的著作有《微物之神》)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07-01.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030705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3-13 --﹥
-
[生活環境]桃竹苗旱災,經濟部宣布採取進一步的緊急應變措施,其中桃園地區雖然不休耕,但是自本月16日以後全面禁止再整田、插秧,已插秧的灌溉也打六折,以及非民生用水全面停供。經濟部水資源局表示,緊急應變措施實施後,石門水庫的供水最少可以撐至5月底
(台北 聯合晚報)
-
[生活環境]國內再度發現輻射源銫─137,這個在中部地區的廢鐵堆中發現的銫─137,已經清運至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處理;初步了解,該輻射源應為液化偵測產業所有。銫─137屬於管制的輻射源,使用相關輻射源除了必需登記、管制外,也不能隨便拋棄。游離輻射防護法規定,棄置放射性物質最重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三百萬元以上罰金
(台北 民生報)
-
[生活環境]內政部營建署官員11日向宜蘭縣府簡報指出,53,000公頃的馬告檜木國家公園確定劃設範圍後,將召開公聽會,預計明年初公告成為全國第七座國家公園,宜蘭縣政府期待此舉能帶動原住民就業與地區繁榮
(宜蘭 聯合報)
-
[生活環境]農田變高球場?游揆要人人玩得起小白球!行政院長游錫(方方土)11日表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台灣有些農民缺乏競爭力,很多水田已經無法再以種稻謀生;他主張將這些農田開放,還可以拿來蓋高爾夫球場,讓高爾夫運動「平價」化,勞工、農民及老百姓都可以打得起高爾夫球
(台北 民生報)
-
[生活環境]農田變高球場?環保團體:不可思議!行政院長游錫(方方土)要把農田高爾夫球場的新點子,環保團體獲悉後,頻呼不可思議;他們認為,高爾夫球場多年來一直是破壞台灣山林的禍首,在植樹節前夕,游揆竟發表這樣談話,不僅不合時宜,也令人匪夷所思
(台北 民生報)
-
[生活環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將在5月起取消寶特瓶每隻新台幣0.5元的回收獎勵金,此舉引起回收業者與環保團體譁然,今天就有一人向監察院陳情指出,取消回收獎勵金不但可能降低回收率,引起環保問題,更有圖利廠商的嫌疑,希望監察院調查懲處環保署
(台北 中央社)
-
[生態保育]受傷擱淺的糙齒海豚小福,在醫療小組37天照護下恢復健康,13日天上午將在龜山島外海野放,這是國內繼「阿通伯」後第二個保育案例,全世界僅我及美國有成功救助個案
(宜蘭 聯合晚報)
-
[生態保育]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裴家騏12日第四度率領一支研究小組,從屏東縣霧台鄉前往台東縣大武山自然保留區調查台灣雲豹蹤跡,此行首次設置毛髮氣味站,希望採集到台灣雲豹仍存活台灣山區的證據。台灣雲豹是受到華盛頓公約、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入保護的亞洲地區四種雲豹中,族群數量最少的一種;國內最近一次發現紀錄是在民國62年間,一名屏東獵人在南大武山區捕獲一隻小台灣雲豹
(屏東 聯合報)
-
[生態保育]全國教師會生態教育委員會、主婦聯盟等五個團體12日上午召開記者會,引用日本文獻,駁斥林務局日前指稱台灣北部山區3,000萬株柳樹罹患黑心症的說法,並呼籲停止砍伐
(台北 聯合晚報)
-
[能源議題]去年3月18日核三廠發生核能電廠營運25年來以來最嚴重的3A事故。為了確保核電廠安全,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11日表示,未來將加強核電廠「不定期視察」,確保第一線核能安全管制人員安全查核
(台北 民生報)
-
[能源議題]行政院主計處12日發佈國情統計通報指出,政府逐步開放電力事業,去年民營電廠和汽電共生廠發電量佔總發電量比重達到24.8%;相對之下,台電發電量比重減少為75.2%,比前年減少
3.4個百分點 (台北 中央社)
-
[生物科技]國科會發布研究成果指出,透過轉殖病毒基因用在轉植植物上,已証實可防治病毒害;如加強功能分析的基礎研究,未來可以將台灣生物科技提升至「中央廚房」地位,培植、供應各種疫苗所需的蛋白;由於這項技術也可轉殖於動物、人體,將可循此發展出動物、人體的抗病疫苗
(台北 民生報)
環境資訊協會 黃怡碧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0&d=2002-03-13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3-13 --﹥
-
[生活環境]為改善三峽大壩生態環境及遏阻水土流失,中國計畫在3-5年內斥資8億人民幣,以「一線兩區」為突破口,在湖北宜昌為三峽大壩構築一個佔地145,2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4.7%的「後花園」
(台北 中央社)
-
[生活環境]保護林木倡導環保,中國研製完成100%葦漿卷紙系列產品。葦漿卷紙與其他純木漿卷紙一樣潔白、柔韌、衛生,更重要的是節約了大量的林木資源,對人類自然環保的長期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北京 北京晨報)
-
[生活環境]安徽實施六大工程掀起造林高潮
武漢發動環城森林工程 (安徽 人民日 報)
-
[生活環境]山西省消費者協會日前發佈,山西省2002年「科學消費年」主題活動正式起跑。所謂「科學消費年」就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要求,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追求人與自然和諧進步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
(山西 新華社)
-
[生態保育]保護天鵝家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布魯克自然保護區二期工程即將啟動
(新疆 新疆新聞網)
環境資訊協會 黃怡碧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1&d=2002-03-13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3-07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07-09.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newsdb.php?d=2002-03-07
■[生物的未來-生物科技]基因工程-基因樹
(上) --﹥
如同經濟學家傅立曼(Milton Friedman)所指出的,商業機構的存在是為了賺錢,而非遵守道德。就這點來看,野生棲地對伐木公司而言幾乎沒有什麼價值,而公司想做的就是「增加利潤」。他們的政策之一就是砍光所有樹木,然後種植單一和生長快速的樹種(造林)。如果產品製造過程(伐木然後做成紙製品)和樹木成長速度能相互配合,那麼利潤就會增加。現在這些公司逮到機會,可以利用基因工程使樹木長得更快、所含的木質素(lignin)更少、每顆樹木彼此間的特徵更劃一、對疾病的抵抗力更高等等。但不幸的,如果這種方式能夠賺錢,它就會成為未來的經營模式。山巒協會相信,社會大眾應透過一些合法的禁令和限制、嚴格條款和責任法規,加上環保與消費者團體等力量,一起來監督這種產業。...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www.sierraclub.org/biotech/trees.asp
版權歸屬 Serria Club,環境資訊協會(龐中培 譯,蘇崧棱 審校)
中英對照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issue/biotech/2002/bi02031301.htm
▲[專欄作家/科博館科普專欄]海研一號採集記
(三) --﹥
作者:趙世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攝影:趙世民
其中有一種海參最特殊,身體像一團透明的果凍,一抓到船上就開始分解,學生雙手捧著牠,卻一滴一滴從指縫中流掉,化成一灘稠稠的濃湯。「真神奇!」學生大叫。
這是一種深海海參,屬於浮游海參科(Pelagothuriidae),生活在深海底泥上,身體周圍有薄膜,可以隨水流漂浮,是一種會游泳的海參。
「老師!為什麼這種海參像一團果凍(圖2)?一撈起來就化成流質?」
「棘皮動物的結締組織稱為可動性結締組織(Mutable connective tissue),它可以在身上緩緩轉移,遇到危險能分解,或讓一部分肉脫落。在這過程中,一些有毒或麻醉性物質會跟著釋放出來,干擾捕食者,以化險為夷,這是一種自割行為。棘皮動物有很強的再生及癒合能力,也是靠這種特殊的結締組織來修補傷口。」(註:棘皮動物門包括海星、海參、海膽、陽燧足和海羊齒等。)...
編按:本文前2篇文稿2月6日的(上)集及2月20日的(下)集,標示錯誤,應當是為(一)、(二)集,特此更正並致歉。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址:http://www.nmns.edu.tw/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fnmns.nmns.edu.tw/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reviewer/chao/2002/ch02031301.htm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環保夫婦~江慧儀1 --﹥
播出時間:3月14日(四) 下午3:45~4:00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環境保護不只是口號,更應該身體力行,不要忽視個人小小的一份心力,因為集合起來就是保護整個地球的大力量了。本集節目要介紹的是一對,在工作上在生活中,都徹底力行環保的夫婦~江慧儀以及她的先生Peter。他們家的馬桶只是一個水桶,他們用水桶裝排泄物,而排泄物成了他們菜園裡的肥料,吃自己種的菜,自己養的雞,喝自己種的花茶。過著簡單樸實,卻心靈豐富的生活。他們認真思考每一個動作,將會消耗掉多少資源,也希望自己的家,就可以成為一個自行生產和消費的生態循環,減少地球負擔。現在我們就一同去體驗江慧儀夫婦的環保生活。
★[本會訊息]本刊特邀專欄作家賈福相教授來台演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