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黃泰華 (台大自然保育社) 晚上睡覺時盡是艾氏樹蛙忽遠忽近的逼逼叫,有時還越來越急促,我一想起明天可能發生的事,想起今天夢幻般的感動。 想起和阿蚊夜探時他跟我訴說的心事,想起他從小就是吃山豬肉長大,當我附和著說狩獵是取之有節的利用,他卻乾脆的說越打就會越少,沒有絲毫的辯護。當我像在開保育社讀書會時問他對自然山林的感覺,他老實的說,沒感覺,就是為了要打到獵物。搖搖頭深沉的嘆道,「家庭問題呀……阿….」,我刻意追問,回答就是:「生計!打獵也不划算阿!」打到山豬也撐不了幾天,還要採買山上吃的,划不來呀!又道:「靠山吃飯也不行阿。」 阿蚊之前說他和飛鼠有受過園藝造景的訓練,到文化大學實驗林場苦幹過一陣子,好像上面撥下的工資被污了許多。我提出抗爭,他說人少沒力啦!又和飛鼠說,環山路那邊的烏來生態農場要每個月兩萬塊僱用他,但是他說太少。我不知這是不是真正的原因,反正他也沒去成就是啦! 他又忽然問起我唸什麼的,我回答牙醫系,他說,他以前和前妻回大陸去做牙齒,拔下來後差點死掉,就不敢在那裡裝假牙了。又問我牙齒的事,我說,我都沒唸到牙齒,因為跟你出來玩了!他們三個異口同聲譴責我不用功。 阿蚊訝異我不是攝影系的,我說沒聽過這系,他則說樂意讓我拍打獵,希望我日後會知道、會記得他這位獵人,還說我以後不認識他也沒關係,他以後看到我心裡還是會很舒服的。我心中酸酸的。 晚上阿仁和飛鼠偷喝酒,趁阿蚊睡的時候又偷藏一些,醒來一問阿仁就口齒不清咧嘴說--「沒….有…啦…!」我則是頻頻醒來,因為阿仁滷的豬頭皮很下飯,我一晚上吃了四次,數不清幾碗了,阿仁很會煮,卻一直搖頭晃腦說阿蚊是煮飯大廚、是大哥、是好人、是博士。 阿蚊說,阿仁是溫泉博士(他家在溫泉附近)也是桶後山豬博士、飛鼠是西坑大王、他自己則是四崁水的。阿仁說,只要看得到的山都是他的,但是因為走過去就看不到剛才看到的,所以他還是沒有山。飛鼠笑說他醉了! 隔天早上阿仁還是一直喝酒,阿蚊一直罵卻不阻止。隔天後來到一個瀑布時,阿蚊跟我說:「阿泰華阿,我們在山上一直喝酒,實在是因為心中有難過阿,飛鼠家裡難過,阿仁沒有老婆,你要是要幫他就介紹50歲的女朋友吧!」阿?@!#$@「我同學都沒有五十歲的。」飛鼠說,那就八十歲的吧!「哈哈!」阿仁笑說「我不要………」 我起來第三次時已是五點,天還沒亮,我去溪邊方便,都是辣椒和豆腐乳味!忽然眼前石縫一條龜殼花動起來,我嚇一跳說! (2002-09-06) 【文章連載】■與獵人共度的午後 (一) (二) (三) (四) ◆[環境政策]高峰會報導:以藝術行動敦促企業負起責任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02-02.asp ◆[生活環境]供水與衛生設施問題 約翰尼斯堡棘手 --﹥
南非,約翰尼斯堡,2002-09-02 (ENS)- 就像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水資源的取得在約翰尼斯堡並不是個問題──問題在於分配。大約翰尼斯堡都會區的居住人口有350萬,100%的住民都有飲水可用,但問題在於富裕與貧窮地區之間的分配。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02-03.asp ◆[生活環境]福特歐洲分公司停止研發Th!nk電動車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02-04.asp ◆[其他]致命颱風席捲韓國半島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02-05.asp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沈倖如 摘錄 ▲[南非地球高峰會]人物專訪-葉政務委員俊榮 (三) --﹥ 採訪整理:江嘉萍 以政策與法律為主的環保團體
「時代不一樣了,以美國或其他國家的民間團體為例,他們不再朝向大方向的抗爭,而是進入制度、以及內涵層面,甚至進行訴訟。國外的民間團體讓我感受到,他們並不是只有單純在個案抗爭而已,他們會參與他們的政策跟法律,所以他們會去遊說法律的內容,同時,他們針對不法事宜進行訴訟,但是台灣的環保團體在法律與政策部分不強。」葉俊榮如此說道。「我蠻希望台灣的環保團體不是只進行單純議題的抗爭,而是透過體制內訴訟,包括所謂的法案參與。這種以法律與政策為主的環保團體是很重要的。」 葉俊榮政務委員過去便一直參與台灣環境立法的過程,因此,對於過去到現在的改變,葉政務委員如此表示,「『公民訴訟』已經成為目前大部分法律都有的制度了。所以制度有了,以前民間團體要訴訟所沒有的基礎、條件,現在那道大門已經敞開。這十年間的變化很大,而民間團體要成為一個以法律跟政策為主的環保團體,比以前容易多了、可能性也提高了。雖然,不是說很完美,但比起過往真的容易多了。」 在歐美國家,團體訴訟已經實施多年。但是如果要進行團體訴訟、如果要對主管機關提出行政訴訟,則民間環保團體必須具備某種程度的專業資格。然而,目前台灣的環保團體是否已具備這樣的條件,葉俊榮政委認為,「美國有幾個團體,例如NRDC等,他們最大的政績是在訴訟方面。而協助這團體進行訴訟的有很多是律師在幫忙,所以台灣的環保團體要找專業人士進來,另外我們也要想辦法留住這些人。我們一直說募款,募款要做什麼?募款是要讓人進來,即使是環保團體也要把它當成組織一樣的經營,讓他人感覺這也是一份工作,否則會很容易變成一人團體、兩人團體。有人說募款很難,但為什麼有人募款不難?那就是在於政績的有無,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團體有哪些政績,端賴於打過哪些訴訟、透過哪些法案參與,讓法令通過,要得到被募款對象、以及社會大眾的認同。」 「像荒野保護協會,他們的確做的很快,一路從草根開始,從荒地、從國民信託一路走來,而且他們以後也不無可能去推動立法、進行訴訟。只要把該有的專業人才找進來,他們未來的發展還是可以期待的。我不是說每個環保團體都必須這樣,有些可以朝向教育、有些可以朝向公共政策的制訂,每個團體都有其不同的發展模式,只是成為以政策與法律為主的環保團體是可以被當作目標、被期待的。」葉俊榮政務委員對環保團體的未來充滿期待地說道。 (2002-09-06) 【文章連載】▲人物專訪-葉政務委員俊榮 (一) (二) (三) 作者:王緒昂 記得在台中科博館看過一具恐龍道具,用一連串燈泡組來闡述神經傳導概念,燈泡依序點亮時,觀者可清楚了解神經傳導的進度,直到表示訊息傳入大腦的燈泡終於亮起時,觀看的孩童都忍不住笑了出來:「原來,恐龍的反應這麼慢!」──生活在那缺乏競爭對手的洪荒時代,恐龍的遲緩甚至笨拙反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活在環境惡化、人禍天災歷歷的今日世界,由我們平日面對困難時的應對方式看來,當代臺灣人反應速率欠佳才真是個大問題!自921地震、納莉風災、331強震中走來,我們都清楚看出號稱「人民公僕」者的軟弱不可信賴,也看出反應力欠佳之官僚體系實在難為人民的支撐力量。只要政府行政應變能力遲緩的症狀不改,而大眾缺乏生活反省、媒體又只隨著政客起舞,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便總會在遭遇變革時如夢魘般逐漸浮現,翻攪著我們的情緒。 今年夏初的缺水問題,便是全臺灣民眾所面對的嚴苛考驗。從過往梅雨季總帶來交通與日常生活中的困擾,人們對於雨季的負面印象有了急劇的改變,轉換為今年「沒雨季」對雨水的期盼心情。這樣的現象對於民眾心理、環境衛生、經濟發展上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而在報章媒體有大量的報導,也因此引發輿論的激烈討論。然而,這些報導從不花精神去分析缺水的原因、書寫解決的方案,只爭相播報政客彼此攻訐的訊息,也難怪在一團混亂中一直無能生成明確的應變措施,而民眾則長期陷入對於無水可用的恐慌之中。 這個島國會缺水恐怕會讓生活在荒漠的人們笑掉大牙!地處亞熱帶的臺灣深深受到環繞於四周的海洋影響,年雨量約為2500公釐,為世界平均年雨量的三倍。雖然也有數據顯示,因為臺灣人口密集而將豐沛雨水的效應稀釋,致使臺灣人平均分配到的雨水量為全球平均值的五分之一,但無論如何,都應該還不至於讓臺灣人身陷如今的缺水困境中。 臺灣無水可用的窘境該是源於早期的快速發展,隨著人口成長、家庭及農業廢棄物毫無節制的大量排放入河川。再加上迅速工業化的腳步未曾注意潛藏的環境危機,更使得西部大小河川有如罹患絕症般,烏黑的河水中盡是一片死寂。高度污染的河川成為人們嫌惡的對象,我們逐漸悖離了親水的生活,而飲用水來源也自然出現了危機。 隨後人們不斷尋求新水源的過程,也同樣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當平原區的下游河川紛紛被污染後,建壩築堤、興築水庫就便成了臺灣唯一的水利政策。幸而有人注意到了水庫的服役年限問題,也開始質疑這樣浮濫建築水庫的長遠影響,以及水庫淹沒區的遷村問題造成區域文化、溪流生態的深遠傷害,因而投入反水庫的行列中。 事實上,在短短的水庫修築歷史中,就已經留下了明顯的傷害事證,兼具防洪、儲水、甚至發電功能的水庫雖然可能解決眼前的問題,但卻會阻撓河流的行進,造成其它的麻煩例如:壩體可能斷絕洄游性魚類的歸鄉路,導致河川甚至海洋生命力的銳減;而從上游不斷推送往下游的物質造成淤積,使得水庫壽命降低,也可能改變了下游的水文系統,導致下游生態體系的全盤崩解。 但是,在一片缺水的恐慌中,我們看到新聞畫面中讚揚臺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的應變措施:改往郊山的溪澗取水以供行道花木之用。然而我懷疑,對此應變的稱讚不免多餘──無論從省錢或節省飲用水源考量,這不該只算是合理的作法嗎?他們只不過是糾正了過去長久以來的奢侈習慣罷了! 反觀臺北市立動物園的具體節水行動,早在數年前便開始應用雨水收集系統,將無需使用自來水的澆花、廁所系統改以雨水系統替代,這樣的作法不僅省下了大筆水費,更讓市立動物園聲名遠播,成了日本人心目中環保的楷模。 缺水問題與我們昔日的浪費習慣有關,這才是每個人都應該檢討與改進的部分。 類似的現象也讓我們聯想到電的需求。讓我們將印象拉往火車、客運等大眾運輸工具,或如火車站與辦公室等公共場所──為何在生活在亞熱帶的臺灣人必得打著領帶、攜帶厚重衣物進入此類場所接受低溫的折磨?難道相關單位都不了解什麼樣的溫度範圍會是個讓人感到舒適的狀態嗎?又難道他們不知道將室溫控制得當能夠省下大筆電費嗎? 也許因為付費的是公家單位而讓他們變得不在乎!而當財政緊縮的時候,官兒們大可挾民意向上級或中央要脅,卻從不去追查問題的癥結。更可怕的是這樣的現象會是個惡性循環:當全國上下不知節電、官兒們也無心改變只求盲目滿足日漸貪婪的人心,於是蓋電廠的呼聲便出現;人人要電廠卻又人人不願住在廠區旁,把這些惱人的科技產物放到別人的社區,將害人的廢物運送到別人的家園;而時空轉換後,這些愉快穿著大衣在辦公廳吹著冷氣的人們,又可能以人道主義者的姿態拿著標語引領著群眾呼喊,活躍在他們的政治舞台上。 污染加上浪費、缺水而後興建水庫,這一系列重複上演的過程,不正與浪費、缺電、建電廠的「發電三部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嗎?如果不去真切地面對問題尋求解決,即使資源再豐富的國家也會因奢侈的行為而消耗殆盡。 處於缺水缺電的當時,我們在電視上除了看到那些能夠滿足無情政客自身政治意圖的無謂爭執外,並無法冷靜思考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節水與能源政策。但是,在缺水、缺電這些週期性煩惱暫時遠離的今日,我們是否該敏感地為來年詳加規劃?或是繼續做一頭遲緩的恐龍,笨拙地迎接下一年度枯水季的攻訐與紛亂?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讀者投書]「臨時」的廢料倉庫,「臨時」的民進黨政府! --﹥ 作者:朱維立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專案) 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廠址沒著落,蘭嶼核廢料貯存場遷廠在即,近日扁政府宣佈將在核一、二、三廠內各再興建一座可貯存四萬桶核廢料的臨時貯存廠。以長期的臨時貯存代替最終處置的解套方案突顯了,朝野非核家園共識根本是一個欺瞞社會大眾、騙取選票的幌子! 事實上,一、二廠從去年就著手興建這座廢料倉庫,在沒有告知地方,向地方居民公開說明的情況下,台電以向內政部申請特殊建築執照的方式,規避了地方居民與台北縣政府的監督。同時,環境影響評估和防災計劃也是以書面審查草草了事,或者是根本不做!台電這種佔地為王的管理方式,對地方居民來說早就惡名昭彰。然而,這就是扁政府宣稱的核廢料最佳處理方式與去處!所謂的長期臨時貯存,根本是隨便貯存!而在最終處置廠沒有未來的狀況下,其實就是永久的臨時貯存。 嚴重的問題,還藏在長期的臨時貯存倉庫後頭! 當扁政府一邊苦於廢料的處置問題,另一邊核四廠正在趕工中,屆達除役年限的核一、二、三廠仍老神在在的運轉,根本不見除役的相關工作。只要核電廠運轉的一天,要談解決廢料問題根本是緣木求魚。原來「臨時」、「隨便」的不只是廢料倉庫,還包括整體的核電政策! 「非核家園」面對的絕不只是眼前的低階核廢料而已!在核一二三廠的廠區內,用過核燃料棒,也就是所謂的高階核廢料,要將它先貯存於廠內之燃料池,使放射性及熱量充分的衰減後,移至廠內乾式貯存設施,進行約40年左右之中期貯存,最後再進行最終處置。所以,高階核廢料貯存80年,而甚至可能就成為永久儲存廠。核電廠的除役就是更「臨時」不得、「隨便」不了的工作了! 核電廠要除役,從停止運轉、與整體電力系統解聯到拆廠,是一項龐雜、花時間的工作。在停止運轉前就要先做環境影響評估,到開始拆廠已是幾年後的事情。真正進行拆廠工作,核電廠才開始它最複雜的問題。反應爐與圍阻體拆卸的鋼架屬於高放射性核廢料,究竟要何去何從?應該如何處理?廠區內要如何恢復原始地貌?真正完成電廠除役工作,按照國際核能管理單位的推估,至少要花上20~40年!然而,更根本的是,在台灣,核電廠除役至今都沒有法源依據!在無法可循的除役工作下,更遑論能拿出具體時程表,讓台灣社會真正成為一個「非核家園」! 八月底召開的地球高峰會上,在全球各國一致為生存環境尋找永續發展的出路時,我們的扁政府卻只以「臨時政府」的心態,思考「眼前沒人要的低階核廢料可以堆哪裡?」,如何能夠短期內解套核廢料問題引發的社會衝突、政治危機,而讓「非核家園」淪為虛偽空洞的口號。試問,我們的扁政府憑甚麼去參加聯合國地球高峰會? 時 間:9月11日(三) 晚上7:00 9月是候鳥開始紛紛南遷避冬的時節,牠們經過長途旅程,歷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台灣來過冬,讓我們一起來迎接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吧! 詳情請參閱 http://www.taipeibird.org.tw/news/moreinfo.asp?serialno=0207150001 ●[徵求]台灣森林百景網路票選活動開始作品徵件 --﹥ 時 間:即日起至9月15日止 台灣森林有多美呢?森林百景網路票選活動將帶領大家一起來發現台灣森林之美! 相信已有很多人走訪台灣各地的森林,觸及到她最美的那一面並留下記錄為之珍藏!何不藉此機會展現出來?與大家分享!!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snp.org.tw/activity/forest_image/focus2_01.htm
播出時間:9月07日(六) 上午8:00-8:30 首播 全球氣候暖化所帶來的影響,已經不容忽視,不僅造成海平面上升、動植物的生態改變,而登革熱、腸病毒等疾病,也因為高溫的影響有愈來愈擴大的趨勢。 今年入夏以來,台灣的高溫已打破歷史記錄,根據氣象局統計,從一月到七月的平均溫度,高達攝氏23.95度,而全球平均氣溫更達到120年來的最高點。 溫室效應所造成的氣候暖化,使得綠蠵龜的繁衍和棲地也受到嚴重影響,台灣沿海地區的漁獲量也明顯驟減,環境生態的改變,是我們目前必須正視的問題。 節目中,將讓您了解全球暖化的原因,及如何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以維護地球的健康。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