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活環境]科學家發明可分解手機 埋在土壤中可種出鮮花 --﹥
英國,科芬特里,2004-12-01 (ENS)- 將廢棄的手機轉變成鮮花,是華威大學的科學家們目前最新的研究計畫。由一種新的高科技材質所製造出的電話,外觀看起來亮麗而光滑。但是當它過氣的時候,他的擁有者可以將電話直接埋進堆肥裡,並且看著它發芽成長。 隨著科技和設計樣式快速的翻新,手機用戶不斷升級手機機種,結果留下一堆不斷滋增生的廢棄手機。不過在這同時,製造廠商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不但得費心尋找廢棄貨品的回收管道,還得面對一些無線電話的消費者的呼聲──因為他們不想貢獻源源不絕的廢棄電子產品。 在此情形下,英國華威(Warwick)大學工程師團隊的新研究提供一種滿足這些手機製造商需求的嶄新方法。這個研究團隊和高科技材料公司「PVAXX研發公司」以及摩托羅拉(Motorola)公司合作,創新研發一種手機外殼,這種外殼可分解並且培育出鮮花。 這種手機外殼是利用PVAXX公司製造的可生物堆肥的聚合物,這類聚合物可經由生物分解變成無毒的殘餘物質,並可用利用纖維擠製加工、射出成型、應用製膜以及中空吹塑等製程製出,也已通過食品和藥物相關檢驗,不過過去從未應用在手機上。 工程師還在埋了種子的手機外殼上裝設一扇透明小窗。種子從小窗清晰可見,在手機蓋或外殼回收之後,它才會開始發芽。工程師們和種子專家合作,以選出最適合在這種情況下生長的種子。對第一款原型手機,他們用的是矮向日葵的種子。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dec2004/2004-12-01-03.asp ◆[生態保育]厄瓜多亞馬遜河區域內興建道路 雨林學家齊聲反對 --﹥
記者 Matt Finer 報導 厄瓜多,亞蘇尼國家公園,2004-12-01 (ENS)- 50位國際雨林學家在本週向厄瓜多總統古提亞雷茲(Lucio Gutierrez)提出了一份信函及報告,在當中他們表達了強烈反對在厄瓜多的亞蘇尼國家公園新興建一條道路以供開採油之用的立場。科學家們擔憂,道路對此一原始森林的侵入會導致物種的滅絕。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dec2004/2004-12-01-04.asp ◆[環境政策]布希新鮭魚保育方案 哥倫比亞河水壩將持續運作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12-01 (ENS)- 布希政府的官員週二(31日)表示,目前在哥倫比亞河流域內聯邦所屬水壩的運作,並不會對瀕危的鮭魚產生威脅,並且新的科技可以協助確保其生存。聯邦法院的判決最終將會決定該地是否繼續蓄水,但是鮭魚保育人士指稱布希的新方案對大西洋岸西北地區的瀕危鮭魚造成了傷害。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dec2004/2004-12-01-10.asp ◆[其他]邁向和平之路 蘇丹需要外界15億美元援助 --﹥
美國,紐約,2004-12-01 (ENS)- 聯合國及其於蘇丹的合作機構週二(31日)向外界呼籲,他們在2005年將會需要15億美元作為緊急援助之用-此一金額超過今年援助金額的兩倍之多。這項新的援助內容包括了食物的資助、飲水及環境衛生、健康、清除地雷的行動,以及在西部危險的達弗(Darfur)地區耗資6億美元的人道救援行動。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dec2004/2004-12-01-06.asp ◆[國際新聞-生活環境]颱風侵襲 菲律賓災情慘重 --﹥ 菲律賓,2004-12-03 –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東部沿海的奎松省(Quezon)居民陷於危機中 ,之前的幾個颱風已經讓菲律賓軍方救災行動疲於奔命,上星期南瑪都颱風的侵襲更是讓救災行動雪上加霜,毀損的道路、橋樑,讓救難人員必須徒步走於泥地中,將食物和水帶給災民,而食物和水的不足,也因城鎮的交通阻斷而益加嚴重,救難人員也擔心在這些區域可能會發生傳染病。 菲律賓內政部長瑞亞(Angelo Reyes)表示,呂宋島地區可能有600人左右死於土石流和水災,官方正式的統計記錄是412人死亡,63人受傷,177人失蹤。防災中心表示呂宋島上有37,400戶家庭、16萬8千人受到南瑪都颱風衝擊。而農業部門表示,上個月的兩個颱風,加上南瑪都颱風,造成菲律賓在農業、家畜和漁業上1,470萬美元的損失,政府每年為防災所預留的預算中,有90%要花在這次的救災的後續作業上。 這次颱風災情慘重的原因被歸咎於菲律賓境內的非法砍伐,菲律賓總統雅羅育(Gloria Macapagal Arroyo)表示,非法盜木是傷害人民最嚴重的一種罪行,她並於1日命令要全面壓制非法盜木。但是觀察家表示,結果如何頗令人懷疑,因為非法盜木帶給盜採者和貪污的官員每年好幾百萬美元的收益。 菲律賓政府也對外尋求支援。日本將會提供等同1500萬披索的帳篷、發電器和水源等資源。美國駐菲律賓大使館也將提供10萬美元的資金給菲律賓的紅十字會。而美國的軍方部隊並將提供人員清除路面和協助造橋等作業。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周姮宏 編譯,莫聞 審校)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毅心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dec2004/2004-12-01-09.asp 作者:黃淑德 (主婦聯盟基金會董事) 從感恩節到聖誕節,是北美洲每年最瘋狂的採購季,持續長達一個月,這也是企業作年終獲利的最後衝刺的銷售時機,由加拿大人發起的「不消費日」,提出一個呼籲與行動,提醒消費者的集體反省,我們早已背離了真正的寒冬感恩與福音。 變調的耶誕節 北美洲的感恩節是在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今年是11月25日,隔天的24小時內,全球有數百萬人會選擇「不消費」的行動,拒絕廣告與商店特賣的聲光影響,選擇暫停,這只是一個小小的選擇,選擇了不參與「隨欲瞎拼」,這樣放慢腳步,我們會有短暫的平靜。這是一個向過度消費的社會所提出的呼籲與反思。因為真正讓我們憂心的是過度消費後的負債、人際關係的疏離與物化、價值扭曲、大量垃圾與地球資源的耗竭。 過去12年來,這個活動已漸漸拓展成超過50個國家,有數百萬人參與的另類活動,各國所發起的創意行動從象徵性宣示甚至搞笑,都是透過媒體引起大眾注意,例如在購物中心集體剪掉信用卡、向消費者發「虛擬罰單」、到超市做退貨行動、街頭行動劇諷刺現代人罹患「富裕流行病」、以物易物等等活動。 另類媒體人的創意出擊 今年是無消費日(Buy Nothing Day,簡稱為BND)的第13年,這是由加拿大人拉森(Kall Lasn)所發起的反消費運動,批判已被全然商業化的聖誕節。 當他十多年前發現溫哥華的木材公司在電視廣告中竟然把破壞原始林相與生態的全伐木(Clear-cutting)稱做「森林管理」,憤怒之餘,他製作了一支說明全伐木的環境破壞短片,結果竟遭到電台的拒絕播放。 他深覺雖身處西方的民主社會裡,特別是公共廣播頻道,雖可以批評政府,卻不能得罪廣告主(也就是大企業)。於是他在溫哥華創立了一個媒體基金會,專門製作另類與環保的紀錄片與卡通短片,包括替綠色和平組織所做的一支反汽車消費的廣告。 幾年後他製作了一部宣揚在耶誕採購季的「一天不消費」的短片,又遭到三大媒體拒絕他的付費播出,理由是「我們不會接受損害我們的商業利益的廣告訊息」,拉森認為美加地區的人民有權知道:「居住在北美洲的人,你的平均消費(消耗資源)是墨西哥人的5倍,中國人的10倍,印度人的30倍」。另一支30秒的短片宣揚著「關掉電視日」,也同樣遭到電視台的拒播。 「無消費耶誕節」到另類禮物 受不消費日運動的啟發,加拿大的門諾教會發起了無消費聖誕節(Buy Nothing Xmas),教會深感到信仰的澄淨人心不再,宗教的紀念日在商業炒作下成為一種消費的符號,所以也跟著發起「無消費耶誕節」,鼓勵教友與教會以各式活動代替大家交換著各自購買來的禮物。 於是寫詩朗誦給親密的家人、二手嬰兒用品、請年邁的雙親敘述相識的經過將錄影帶分贈手足、自製點心送給朋友…,另類禮物的點子尚包括了到「公平交易商店」購物,以支持第三世界的人民,請親友將送禮之心轉捐贈給指定的公益團體,從另類贈禮又發展出新婚賀禮的愛心流通服務-請親友將賀禮以捐款轉贈給新郎新娘選定的公益團體。 台灣的年終週年慶 台灣雖不是基督教的盛行地區,但是年終到農曆年也是消費/零售旺季,代表大型零售業的百貨公司從10月便開始輪流展開週年慶促銷活動,這個代表著資本家向民眾搶錢的行銷計畫長達四個月之久。當商業主義藉由廣告行銷,成功結合了節慶的添購送禮,利用人們貪小便宜的心理,讓民眾陷入過度採購而不自覺,更透過信用卡及現金卡的先消費、後付款,把年輕人與許多家庭推向負債、借款還債到信用破產的惡性循環。 消費社會的特質是鼓勵消費,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來成就「帳面上」的經濟成長。全球富裕的兩成人口,要用掉8成的資源,也同時製造八成的有毒廢棄物,而我們卻給這樣的恣意浪費的生活方式冠上「文明國家」、「已開發國家」之譽,等於鼓勵其他50億人口要跟上來,中國大陸的經濟起飛,光是糧食與汽車的大量需求,就讓環境團體憂心不已。 從反省全球化下的貧富差異開始,不少人重新思考著感恩與分享,原來還有許多交換心意的可能,今年,讓我們也來過個不一樣的年吧! ▲[環保節能-運用智慧節能器材]省水器材•珍惜水水台灣的法寶 --﹥ 作者:林穆琳 一個人一天需要多少水才足夠生活?根據經濟部水利署一項統計指出,台灣家庭用水,平均每人需要251公升才能滿足一天所需。251公升有多少?之前筆者一次難忘的登山經驗,由於南部山區久旱不雨,溪河小塘乾涸,只能一路背水上山。二天的行程,五人各背了10公升的水,供煮食和飲用。重達10公斤的水,讓眾人雙腿發顫,咬牙切齒,然而一點一滴再三珍惜之下,二餐飯已告用罄。幸好當晚下了幾絲小雨,山屋裝有集水器,靠著露水和雨水,才能平安度過第二天。 251公升有多少?如果對容量沒有概念,想想看把160個1.5公升空寶特瓶裝滿水,扛在身上,那壓得人直不起腰來的重量,就是我們每天要耗費的水量。夠嚇人吧?但是明明健教老師教我們,人一天只需喝八大杯水,其他這些水,都用到哪兒去了? 水水台灣缺水苦 一般人印象中,台灣年降雨量十分充沛;事實上,台灣地區由於山坡陡峻,颱風豪雨雨勢急促,大部分降雨皆迅速流入海洋,此外,由於不同地區、不同季節降雨量也極不平均,所以容易造成乾旱。台灣每人每年實際分配到可利用水量很少,只及世界平均值的1/6,按目前世界標準,屬於缺水地區,實乃「雨量豐沛的缺水國」! 台灣有限的水資源中,優先供應民生用水。平均每戶家庭所用的水,有66%用在洗澡和沖馬桶,有20.7%在於廚房切煮洗滌,其他才是飲用、澆灌等之用。這251公升之中,其實還有許多節省的空間,最基本的作法是改變用水文化,例如隨手關水、減少洗衣次數、避免以浴缸泡澡、防止水管或水龍頭漏水、儘量利用二手水等。但對忙碌的現在人而言,若要不影響生活品質,不妨考慮使用一些省水器材,來為水水台灣留住乾淨的水資源,好好「保溼」一下。 省水器材是在與傳統用水器具比較之下,相對而言可以更少量的水,達到同樣效果。例如用水量更省、卻一樣可以洗淨衣物的洗衣機,或沖洗乾淨的馬桶。這些省水產品,在經濟部水利署於民國87開始推動「省水器材」及「省水標章制度」以來,已有相當成效,共有4百多種產品獲得認證,因而讓全國每年省水量達7千萬噸,相當於13座寶山水庫的蓄水量! 省水馬桶「大」有學問 每次一如廁完,輕輕一按,13公升的水便嘩啦啦流掉了。日常生活使用的總水量中,僅廁所沖洗就佔35%。相信嗎?如果臺灣地區每個家庭都裝省水馬桶,一年可節省四億噸以上的水,相當於4座南化水庫、1.2座翡翠水庫的蓄水量。 目前最常見的省水馬桶,多附有二段式沖水器,將一些節水配件裝設於水箱中,每次依大小號,可選擇不同的沖水量,即輕鬆省下60%的用水。 另外,也有利用不同的水路設計來減少用水量的省水馬桶,例如將排水管加長成S型,利用虹吸原理排放穢物的虹吸式馬桶。另外還有使用密閉式水箱、利用壓力差來加速排放速度的噴射式馬桶,都能將用水量降低到4~6公升以下。消費者在選購時不妨多作了解比較。 少水多乾淨的水龍頭和蓮篷頭 不少百貨公司和公共廁所,都已見得到各種省水水龍頭。利用電子感應或紅外線感應,若手離開便自動停止供水,確可有效控制不必要的浪費,但是單價較高。一般家庭常用的省水水龍頭,多在結構上用巧思。起泡式水龍頭,是將出水口前端裝上含有細網及節流閥的起泡器,水流出含有氣泡,每次可省下1.2公升的水。另外還有使水流以霧狀噴出,是在前端加上口徑極小的節流器,雖然可省下更多水,但多少有水花四濺的缺點。還有一種是將節流器裝在水龍頭後端,直接把水管截面積縮小,只是或許有人會覺出水力不夠強。 沐浴所用的水量,佔了家庭用水的第二位,有30%強。如果你喜歡盆浴,那麼它可能會攀升到你家用水的第一名!估計淋浴每人每次平均用掉70公升水,而泡澡則要150公升以上,所以淋浴是理想的選擇;再選個附有計時提醒裝置或低流量的省水蓮蓬頭,必定能省下可觀的耗水。當然,塗抺香皂時把水關上,更能避免你的水費白嘩嘩的流掉。 家庭耗水第三名,是洗滌衣物。「現代人衣服都洗過頭了,很多衣服不是穿過一次就要洗的。」這是專家說的,可不是不愛洗衣服的筆者的藉詞呵。如果你是超潔癖者,一定要考慮選用省水洗衣機,能聰明的隨衣物自動調整水位,並利用不同水流沖擊清洗方式,減少清潔劑和水資源的消耗,而達到同樣清潔的效果。
以上各種省水器材,通過政府單位認證的,皆可在水利署省水標章資訊服務網查詢詳細名單。 這些生活用水,其實有大部分是可以回收再用的。日本許多家庭便都採用一種超省水的新式馬桶,將洗手盆和馬桶水箱結合在一起,當洗完手,這些還算乾淨的水會循管流到馬桶水箱中,等待下一次如廁沖水用,等於完全省去了沖廁耗水。 這是水源再次使用的好例子。另外如果你居住在大社區中,或許還可考慮設置再生水(日文中慣用中水稱之)處理系統,將大家使用的污水就近收集處理,然後利用這些再生水沖洗廁所、清洗車輛、噴灑街道等。不過因為這些家庭污水污染程度較高,淨化設備會較為昂貴。 善用老天的恩賜 相較之下,家中設置雨水利用系統,是較簡易可行的節水方法。說來其實不是什麼新發明,幾千年來為防缺水乾旱,老祖先一向備有大水缸接雨水使用。而在高山上救了筆者一命的山屋,也是利用屋頂排水管將雨水導入儲水桶中,供應登山客乾淨的水源。若是擔心都市空氣污染雨水不潔的問題,可以用些巧思,將初下的雨接為一桶水,供沖廁洗地用;下過一陣子的乾淨雨水另接一桶,用來洗車澆花甚至幫小狗洗澡。 至於這些盛接雨水的「雨撲滿」要多大、多寬比較適恰,不妨參考節約用水資訊網站的雨水利用系統介紹。 ※感謝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本專欄 作者:陳慈美 (生態關懷者協會) 二、21世紀的保育哲學 作為一位參與「環境哲學」初期建構行列的哲學家,柯倍德教授認為:20世紀哲學界主流,不但將許多現代社會新興起的關懷議題(如:保育)之哲學面向的討論,拱手讓給一些非哲學專業的思想家,如:繆爾(John Muir)、李奧波(Aldo Leopold)等人(1999, 21),更將環境哲學家一直置於哲學圈內非常邊緣的位置。然而,處在邊緣的他卻發現一個非常發人深省的現象:在主流哲學界裡的哲學家所能夠得到來自同儕的最高評價就只是「聰明」(clever)而已,而不是有智慧、有深度、有洞察力、有遠見等。(1999, 3)因此,即使處在邊緣,他卻充滿自信,因為他非常篤定的知道自己的角色便是運用西方哲學傳統裡釋義、批判、再建構等方法作為工具,系統化的來協助保育生物學界發展出適用於21世紀的「保育哲學」,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與未來性的大工程,不是主流學者眼中的弱勢學門而已。 由於「環境哲學」中所探討的「保育哲學」不能脫離現代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知識而憑空想像,因此,他首先介紹與「保育哲學」密切關聯的「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和「臨床生態學」(clinical ecology)這兩個跨學科的新學門。「保育生物學」裡頭涵蓋了下列幾個學科:遺傳學、族群生物學、島嶼生物地理學、生態學、環境哲學與環境倫理。至於「臨床生態學」有時也稱為「生態系健康學」(ecosystem health),它亦為一門跨學科的新領域,柯倍德教授參與了這兩個學門中所包含與「環境倫理」相關的主要探討和建構。(1999, 21-22) 其實,美國的「保育哲學」從19世紀末期便已經開始蘊釀,而20世紀裡美國最主要的兩個保育哲學的路線便是代表官方的「資源保育倫理」(Resource Conservation Ethic)以及民間推動的「自然保存倫理」(Nature Preservation Ethic),分別簡稱為「資源論」(Resourcism)與「保存論」(Preservationism)。柯倍德教授主要的「環境哲學」建構,則是根據美國生態保育之父李奧波(Aldo Leopold, 1887-1948)在20世紀中葉所提出的「土地倫理」(Land Ethic)──柯倍德稱之為第三條路線──目的是要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同時兼顧經濟的健全與生態系的健康,他深信這個方向將會是21世紀保育政策所必須根據的哲學思想。(1999, 321-324) 在《超越環境倫理》書中最後一個單元的四篇論文便是在處理這個主題,尤其是全書最後一篇「生態永續的保育觀念」(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s a Conservation Concept),更是清楚的勾勒出21世紀保育哲學的藍圖,以下簡單介紹這個藍圖架構。 在人口已經超過60億的今天,如果我們想到的保育就是劃出不能讓人類使用的保留區、保護區或國家公園,那是非常不切實際的一種觀念,也的確曾經在許多國家製造出許多問題(包括台灣在過去的國家公園系統對原住民造成的傷害)(1996, 143-150)。因此,柯倍德教授提出類似量子力學裡互補原理的觀念,他建議,在21世紀裡,我們所需要的是「互補的保育哲學」(Conservation Philosophy of Complementarity)。也就是說,人類居住並從事經濟活動的地區和經過仔細規劃、選擇並互相連接的保留區,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態,因此,我們需要的也是兩種不同的保育目標,而它們各自也都具有生態學的根據──生態系生態學(Ecosystem Ecology)和進化-社群生態學(Evolutionary- Community Ecology)。 在「生態系生態學」裡,自然界是由無數能量流動的過程所組成的,例如,經由太陽能的推動,產生了光合作用、養分循環等作用過程。因此,在已經有人類密集居住並從事大量經濟活動的地區,我們就根據這種生態學觀念,以維護生態系的健康(ecosystem health)和生態永續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作為保育的目標。在這些地區裡,只要有審慎的評估,確保可以讓能量流通的過程持續進行,人類的干擾是可以被有條件的接受,但是,執行這些過程的物種則可以轉換成其他種類。 在「進化-社群生態學」裡,我們視自然界為由無數有機體構成的各種物種的族群,並且,這些族群之間,彼此相互作用而形成生物社群。因此,在保留區裡面,我們根據這種生態學的觀念來從事保育,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要維護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和生態完整性(ecological integrity),儘量能夠保存原有的物種與自然的狀態(其中也涵蓋各地原住民長期以來所發展出能夠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型態),避免人類以不適當的方式加以干擾。 【文章連載】 ●[活動]滿月圓自然觀察【日期更正】 --﹥ 日 期:12月12日(日) 滿月圓森林遊樂區位於台北縣三峽境內,其地形變化由西北向東南漸次升高,海拔高度約介於300∼1,700公尺之間,由於地處雪山山脈尾稜的滿月圓山區,加上山岳渾形似滿月,因而得名;區內有蚋仔溪橫貫其中。或許地形地貌的多樣豐富,加上人為的干擾較少,讓滿月園森林遊樂區內,植物與鳥類的資源相當豐富,適合戶外自然觀察。 詳情請參閱 http://myweb.hinet.net/home2/hermeshinet/4/8908~/observation-28.doc 時 間:12月18日(六) 下午2:00-4:00 無米樂,紀錄台灣的大米倉之一,台南縣後壁鄉3個老稻農的勞動與生活。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汗珠和著一粒粒的稻米,陪他們走過了大半個世紀,透過他們的勞動與生活……WTO,這隻看不見的巨獸張著牙、舞著爪,就像烏雲密佈的惡魔天空,而這群老農民就像手無寸鐵的孤兒……主流社會關心他們嗎?政府在意他們嗎?捫心自問,我們自己曾經想過他們的存在嗎…… 詳情請參閱 http://www.gff.org.tw/g-bookstore/grapevine1200.htm
播出日期:12月6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繩索的另一端 過去發生山難時,深入山區進行搜尋救援的往往是長期行走山林的原住民,他們憑藉著敏銳的觀察能力,尋找迷失山中的落難者。民國70年,台灣第一個民間救難組織──中華民國山難搜救協會成立,之後全台各地陸續出現許多救難隊伍,吸引許多志工投入救人的工作。 救難需要過人的耐力與毅力,每個救難人員都應受過基本的,攀岩、斷崖下降、野外求生等訓練,一有突發狀況就得放下手邊工作,請假去救難,而要救的是什麼人連自己也不認識,這樣的行為一般人看來簡直是「頭殼壞去」。 ★[本會訊息]徵求「電子報暨網站編輯」 --﹥ 熟悉Front Page、Photoshop等網頁製作軟體,以及HTML語法,將負責製作環境資訊電子報與網站維護,意者請將履歷寄至 being@e-info.org.tw。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