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垃圾強制分類 逾9成民眾支持 --﹥ 本報訊 明年元旦起,十個縣市將率先實施垃圾強制分類,並自2006年1月1日起擴及全國,全面實施。往後民眾倒垃圾,必須將垃圾分成資源垃圾、廚餘及一般垃圾三類,違者將被處以新台幣1200至6000元罰鍰。而為了瞭解民眾對政策的支持度,環保署也陸續進行民意調查,根據26日公佈的第一次民調結果顯示,有9成以上民眾支持。 環保署為了瞭解全國民眾對於「垃圾強制分類」政策的整體觀感及配合意願,作為後續推動計畫訂定的參考,於今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間辦理垃圾強制分類政策第一次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於「垃圾強制分類」政策多抱持正面的態度,有9成(93.2%)民眾表示支持這項政策的推動,另外也有8成左右民眾對於這項政策具有信心,認為此一政策可有效達到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的功效。 這次調查以電話訪問台灣地區23縣市、20歲以上民眾,計完成有效樣本數2,474份,信賴度為95%,抽樣誤差控制於正負2個百分點以內。在此次的調查中,有70.4%的受訪者是家中主要處理垃圾的人。 調查結果發現,有79%的民眾認為,實施資源回收後,家裡的垃圾量有明顯的減少,平均減少38.3%。而民眾對「資源垃圾」的處理方式,最主要是交資源回收車(67.3%),其次是送給鄰居或需要的人(36.0%)和賣給舊貨商(11.3%)。在「廚餘」的處理方式方面,民眾主要是倒入垃圾車加掛的廚餘回收桶(35.8%),其次則是倒在社區或大樓的廚餘回收桶(21.8%)。 在政策支持度方面,有9.3成的民眾對於「垃圾強制分類」政策表示支持,9.6成民眾表示願意配合政府政策的執行,也有87.8%的民眾認為「垃圾強制分類」政策有助於減少資源的浪費,76.4%的民眾認為開始實施「垃圾強制分類」後,確實能夠幫助政府減少垃圾處理成本。 垃圾分類強制的執行做法上,77.9%的民眾對於往後「清潔隊抽查民眾垃圾以確定是否確實分類」的做法,表示贊成,但對於宣導期過後如有違規會依法處罰時,整體的贊成度則為68.8%。可見民眾不符合規定會施予處罰的態度仍有所保留。 依目前推動計畫,明年元旦率先實施強制垃圾分類的縣市有台北市、高雄市、基隆市、新竹市、台中市、嘉義市、台南市及宜蘭縣、台中縣、高雄縣等10個縣市,並自2006年1月1日起擴及全台實施。2005年1至3月則為勸導期,暫不開罰。 (2004-12-27) ◆[國際新聞-能源議題]塔吉斯坦 受輻射性廢礦場所苦的前蘇聯國家 --﹥ 劉博樺編譯/莫聞審校 根據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一位官員估計,隸屬於前蘇聯的塔吉斯坦,在美蘇軍備競賽之後,所遺留下來的廢棄鈾礦及5,500萬噸核子廢料,數十年來對該國北方地區持續造成汙染,未來恐將瀕臨一場環境的浩劫。 該國環境委員會委員Djalil Buzurukov表示,目前有數以千計的塔吉克人居住在廢棄礦場的附近地區,而他們罹患癌症的比率比起該國其他地區要高出250%。他表示;「這些礦場是過去的遺跡,但是卻對我們的未來產生威脅。」 而位於該國都桑貝的歐安組織(OSCE)環境顧問Saulius Smalys亦指出;由於某些廢棄礦場位於泛洪區,因此這些放射性廢棄物在洪水來臨時可能會透過Syrdaria河對沿岸的1,000萬居民造成污染。 到目前為止,歐安組織已經出面表示將協助進行一個目的在去除該地污染的援助計畫,該組織同時也呼籲國際間其他機構-例如國際原委會(IAEA)、北約(NATO)能予以資助。 (2004-12-27)
【參考資料】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全球黃豆市場熱絡 南美生態因大量墾殖而受破壞 --﹥ 劉博樺編譯/莫聞審校 由於來自中國的需求量激增,全球的黃豆市場正進入一片繁榮的景象。但於此同時也導致南美洲的地貌有了極大的改變。當地的農民大肆的砍伐雨林、開墾平原,攔河造堰、開鑿運河,這些都是為了能有更多的耕地,以便栽種可以讓他們迅速脫離貧窮的黃豆。 在1997年,阿根廷種植黃豆的農地有1,700萬英畝,然而今天此一數字已增加到超過3,400萬英畝。同一期間內巴西則從3,200萬英畝增為5,700萬英畝。而為了經濟的榮景,某些南美洲的領導人們對這種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情形便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南美洲的這一波黃豆風潮,使得全球黃豆的價格因而大幅下降,今年美國就因黃豆價格過低,政府於是耗費了16億美元來對農民實施所得補貼。 回顧過去歷史,南美洲的搶種風潮最後往往沒有太好的結果。但是據南美最大的黃豆採購商發言人表示,未來不管是黃豆的供給或是需求都會相當暢旺。因此不必過於擔心。而據美國黃豆協會的國際顧問 John Baize預測,到了2020年,黃豆的產量可以由2003-04年的1億8仟萬公噸增至3億公噸。然而另一方面,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也對此一現象提出警告,他們表示,約有1,550萬英畝的阿根廷莽原將在接下來的15年之中消失。 (2004-12-27)
【參考資料】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波蘭生態學家呼籲各界 購買鯉魚時應人道對待 --﹥ 劉博樺編譯/莫聞審校 波蘭的生態學家最近發起了一項遊說活動,呼籲大眾在購買耶誕大餐必備的鯉魚時,能以較為人道的方式加以對待。 活動發起人Jacek Bozyk表示,這些動物被活生生的放入塑膠袋中──通常其中並不裝水,並且被以不人道的方式加以宰殺,這是非常殘酷的行為。為了喚起大眾對其殘忍行為的省思,Bozyk所領導的團體Gaja從市場上的零售商手中買下鯉魚,並將其放回湖泊當中。於此同時他們也對外募集資金,以進行此一工作。 在波蘭,傳統的耶誕節大餐菜單上通常都會有鯉魚,可以摻雜葡萄乾與堅果做為前菜,亦可作為主菜食用。 (2004-12-27) ◆[國際新聞-土地及水文]馬來西亞洪災 12,000人撤離 9人死亡 --﹥ 劉博樺編譯/莫聞審校 馬來西亞在本月中發生該國15年來最嚴重洪災。據當地媒體報導,該國東岸的洪災已經造成了9個人死亡,並且迫使超過12,000人緊急撤離其家園。此外據報尚有4個人失蹤。 此次洪災範圍廣及該國彭亨(Pahang)、吉蘭丹(Kelantan)及 丁加奴(Terengganu)等三個省。而該國國營電力公司Tenaga Nasional也由於洪水的緣故,也被迫關閉其所屬的292個變電所,造成上千名用戶無電可用。 在馬來西亞東岸,由於季風的關係,年終時節特別容易發生洪水。最近的兩起死亡案例是發生於吉蘭丹省的兩座村莊,兩名青年因被洪水沖走而喪生。 隨著洪水不停的氾濫,該國政府也計畫於該地區開設更多的救助中心,而數以千計的難民,目前已被安置在地勢較高的學校;或其他公有建築中臨時設置的收容所裡。 2004-12-27)
環境資訊協會 遠鵑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毅心 摘錄 ▲[環保節能-購買綠色商品]綠色能源設備•打造零耗能的潔淨家園 --﹥ 作者:林穆琳 傳統的發電方式,是燃燒初級能源如油、天然氣和核燃料等,將之轉換成電能,過程中不僅會產生二氧化碳和污染物質,在效率方面,只有36%會變成電力傳入一般家庭,另外64%會成為廢熱,排入大氣和海中,或是在輸配過程中消失。而在電力用於一般家用電器例如電燈照明時,又只能以部分電能轉為光能,其餘同樣產生大量廢熱,造成空調和大氣的負擔。為了讓生活便利和環境負荷達到平衡,我們「良心」的選擇了各種環保冰箱、變頻空調等節能產品;然而,你是否曾更進一步的考慮,讓這些環保家電所吃的「食物」──電力,是來自更有效率、更乾淨的大自然? 這些取自自然、用之不竭的綠色電力,就是來自太陽能、水力、風力等可再生能源。面對地球資源的短缺,和傳統利用石化燃料或核能所驅動的電力所引發的污染和安全問題,許多先進國家皆致力發展這些綠色新能源,期待能減少二氧化碳和有害物質的排放,最終達到環境永續及發展永續的理想。我國則訂下公元2020年時,全國再生能源能夠達到650萬千瓦的目標,屆時將佔國內總電力的10%,與德國以及丹麥等發展再生能源先進國家相當。 而今,各種可再生的綠色能源的應用,一方面還在各國實驗室中衍構各式的可能,一方面,則已有成型的技術成果,供綠色消費者採擷。 零耗能的夢想 以歐洲為例,第一條「零傳統能源」(Zero-Energy)街,即在荷蘭一座古老而優美的城鎮Leeuwarden市中成形。這條街包含在一項由民間團體所提出的綠色社區行動計畫中,街中的每棟住宅屋頂都裝有太陽能收集系統,供應居家用電;而家家戶戶所裝的太陽能熱水爐,則可利用太陽熱能將收集的雨水加熱,並循著牆內的導熱管線布於各房間,在寒冷的冬天提供溫暖,省下不少能源的耗費。 同樣的,台灣也有個綠色能源應用的好例子。在台東縣金針山下有所新興國小,不僅以太陽能電板發電,還收集社區家庭廢水,再用生態池過濾。學校用來沖洗廁所和澆灌清潔的水,完全用不上自來水。而且靠著教室屋頂兩組太陽能電板和3座風車來發電,連電也幾乎能自給自足!原本兩個月要用掉4千多度電、一萬多元的電費,現在兩個月才用電100度。校長更考慮未來在寒暑假小朋友不上課時,電用不完還可以賣給台電。 一些綠色能源的應用技術,已日漸成熟。尤其在台灣東部和中南部,日照強烈且時間長,是應用太陽熱能和光能發電的理想地方;沿海及離島地區,常年風力強勁,也適合發展風力發電。目前相關設備雖因市場有限價格難以抑平,然而對於綠色地球的投資,是無法計之以有形的金錢! 太陽能熱水器 太陽能運用於熱水器中,比一般的瓦斯熱水器還安全。其主要是利用集熱器上塗黑的表面薄膜,吸收太陽的輻射熱能,然後經過金屬板的導熱過程,將熱能傳到管內的水中,漸次將儲水槽的水加熱至可供沐浴或洗滌。一般分為自然循環式和強制循環式二種。自然循環式是在儲水槽下方設置集熱器,在吸收太陽熱能時,利用熱水冷水密度差,來讓水槽內的冷熱水自然對流循環,將水槽內的水加熱。 另外強制循環式的構造原理較為複雜,主要是另外使用感溫控制器和一循環幫浦。當集熱器的溫度高於儲水槽5~7度時,循環幫浦會啟動帶動整個系統的水循環,進行熱交換;一旦相差只有1~3度,則幫浦會停止運轉,直至集熱器收集足夠太陽能、再次啟動循環為止。 然而在連日陰雨、日照不足,太陽能熱水器無法提供足夠熱水的情形下,目前不少品牌都帶有電熱輔助器,必要時可自動切換為電能,或以瓦斯加熱來補不足。並且有些熱水器在集熱器上的外層薄膜性能做加強,大量增加太陽光的吸收率,號稱陰天也擁有高效率的集熱效果。各家性能不一,不妨多作打聽比較。此外,因應不同地區水質不同,還要注意防鏽、腐蝕和結水垢的問題。 太陽是免費而潔淨的能源,初期硬體設置費用較高,然而若保養、安裝使用得當,後續可省下大筆電費或瓦斯費。世界各國不少推廣太陽能熱水器不遺餘力,以色列的普及率達80%,日本也有11%,而台灣僅有4%。目前在政府部分補助之下,全台約有30萬台太陽能熱水器,專家預估未來應可達到150萬戶,普及率將增加到22%。 太陽光電系統 利用太陽能的方式還有很多。例如以太陽能電池來儲存太陽光能,並換成電力,可以驅動小至計算機,大至太陽能手表、時鐘、路燈,甚至汽車、太空船和人造衛星!太陽能電池與一般電池不同,一般電池是透過電解質來傳遞帶電離子,而太陽能電池則是利用半導體照射到太陽光時,會產生大量的自由電子,並因電子的移動而產生電流。因為太陽能電池需要陽光才能運作,所以大部分是將太陽能電池與蓄電池串聯,將有陽光時所產生的電能先儲存起來,好供無日照時放電使用。 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在國內因高造價而無法普及,平均要安裝能產生1千瓦電力的電池板,約需30萬元的成本;估算整個使用壽命約20年,則平均每度電約需14元,即使加上政府的半額補助,也還需7元,仍是一般電價的3倍多;然而基於環保的考量,已有愈來愈多學校、機關和個人,願意做這樣的投資。政府在一些高山、偏遠地區,電纜未及鋪設之處,也採用太陽光電系統,相較之下,算是划算的投資。 以往太陽能電池板一般需裝設於屋頂或頂樓,所需面積過大,不利於舊房舍安裝。然而由於太陽能光電本身結構及裝置技術日益牢實,日前台北技大學已成功的讓太陽能電池板與原有建築本身,做更加緊密的結合。其在日曬嚴重的樓面,安裝太陽能電池板,既可集電,亦可充當遮陽板,減少了日照,也減輕了空調的負荷。一些例子甚至將電池板充作屋瓦或屋頂、天窗,不僅消除佔空間的煩惱,減少了日曬問題,更直接減少了建材支出費用。 因為太陽能發電需要把白天所產生的電力存在蓄電池中,待夜間回到家中再使用;然而存取當中會造成不少電能耗損,這時可以選擇「市電並聯」的方式,讓白天發的電流入迴路,供區內上班尖峰用電所需,晚上再切換至市電供應系統;而且未來如果小額售電辦法通過,一旦電力用不完,還能賣給台電! 如果想要更進一步了解自己家中需要裝設多少單位的太陽光電池板才敷使用,可以參考經濟部能源局和工研院網頁的介紹:http://www.pvproject.com.tw/family/index.html 小型風車 除了太陽能之外,自然資源中還有風可以利用,風力發電就是利用風力來轉動風扇來產生電力。與澎湖中屯或雲林麥寮等巨大的風車相比,一般家庭受限於空間,只能使用小型風車。但由於風向不定,風力不穩,無法產生固定的電流來滿足大型家電,不過只要一支可產生500瓦的風車,經過蓄電之後,已足以供應全家照明了! 小型風車在日本十分蓬勃,已發展出連1.2m/s~1.5m/s的微風都能發電,並在風過大時自動啟動煞車,以防危險。此外,有的風車下方附有一塊太陽能電池板,可以跟太陽能連結,達到電力穩定的效果。例如夜間風大,即啟動風力發電;日間無風,則改用太陽能發電。這種風能、太陽能互補的小型發電設備,在很多地方的住家屋頂上都看得到。他們對風力發電的另一著眼點在於,一旦發生災難,所有電力全都中斷時,還可以利用風力及太陽並聯發電來做為通訊救災之用。 以上是目前已臻成熟的家庭綠色能源設備。面對著國內油價、水電費用漲聲連連,石化燃料污染問題嚴重,更顯出小型、獨立、潔淨電力的可貴。或許有一天,火力發電和核電廠早已埋入地底,城市中像卡通風之谷豎立著座座風車,家家戶戶使用著輕巧的太陽能集電器,連垃圾、廢熱都利用熱電技術轉化為有用的電能,完全達到自給自足。這樣零耗能、零污染排放的理想,國外已陸續藉由綠色生態社區、零傳統能源街來建構,我們,還在等什麼呢? ※感謝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本專欄 作者:陳慈美 (生態關懷者協會) 後記:讀者與作者的對話 千禧年10月18日晚上,生態關懷者協會每個月的「土地倫理讀書會」中,多位成員趁機拿著我們正在閱讀的《超越土地倫理》(Beyond the Land Ethic)給作者柯倍德教授簽名,當天,我們便展開了一次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深入對話。 首先,由讀書會帶領人李育青醫師點燃一座代表樹木生命的淺綠色蠟燭,開始一場簡單而莊嚴的慶祝儀式。蠟燭裡面有新生的樹葉與枯老的樹葉,象徵生命過程中永不停息的循環演替。在蠟燭四周,有來自花蓮海邊、南湖大山、和蘭嶼等各個地方的石頭,有樹木的種子,也有象徵動物的小模型。這些,代表了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整個地球──人類共同的家園。 在帶著祝福的燭火溫煦而持續的微光中,李醫師首先代表所有讀書會成員再次竭誠地歡迎我們的好朋友柯倍德教授回到我們當中,這是他在一年之內第三次應邀來台灣訪問和演講。教授非常親切的告訴我們:「我非常清楚我本人並不是一個典型的西方學者,到一個地方演講完了就回家,再也不會和那個地方有太多進一步的關係。由於我已經三次來台灣了,也因著生態關懷者協會的安排,讓我能夠親身體驗台灣豐富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甚至深刻的感受到一個全新的民主國家所面臨的種種嚴峻的挑戰。例如,最近在台灣停建核四的決定已經淪為政客對新政府的控訴,實在是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一個危機。我非常期待自己能夠對台灣仍處在弱勢的環境運動有實質的幫助。」 接著,李醫師提出第一個問題:「您能否談談是怎麼開始對李奧波土地倫理的探討?」 「在1971年,當我第一次要開一門環境倫理的課時,根本沒有什麼書可以用,那時環境倫理才正要起步。有一個學生借給我一本李奧波的《沙郡年記》,讀完之後,我確知這就是我所要的書。後來,這本書就成為我這門課所有靈感的泉源。 隨著時間過去,許多與環境倫理相關的文章不斷出現,我也一直參與在這個書寫的行列。我的觀點大多受到李奧波書中土地倫理及相關部分的啟發,經過十多年之後,我把所寫的論文收集成《為土地倫理辯護》(In Defense of the Land Ethic)出版(1989)。到那個時候,有些不同的觀點不斷被發展出來,而且越來越精緻。 之後,我一直環繞在土地倫理這個主題上寫作,並繼續以李奧波的土地倫理為核心,再加上哲學背景的論述與轉化,10年之後又出版了《超越土地倫理》(Beyond the Land Ethic, 1999)。」柯倍德教授簡要地回顧30年來的寫作歷程。 第二個問題是:「您寫作兩本書前一個十年與後面十年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在第一個十年裡面,我努力的主要重點在於確定李奧波的立場有一個非常強而有力的環境倫理基礎。由於李奧波本身並不是哲學家,他談論倫理的方法,對於傳統西方哲學學術訓練下多數的哲學家而言,是十分陌生的。因此,他們通常都是表示對李奧波的敬意之後,就回到他們自己的論述。當時我要做的大致可以歸納成下列三個方面,就是:(一)把李奧波的論點放在我的理論中最主要的核心位置;(二)把李奧波的土地倫理納入西方倫理學論述的傳統中,使土地倫理成為能夠被哲學家認可的理論,但是,這與主流哲學界的做法非常不一樣,因此,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三)在環境哲學與環境倫理不斷擴展的今天,繼續保持李奧波土地倫理仍然是一個鮮活的理論。」這是《為土地倫理辯護》一書的主要任務。 「至於第二個十年,情況就不太一樣了。這時候,整個環境哲學與環境倫理領域已經成為哲學界的新主流,不但各種新的學派不斷出現,更因為有一些爭議性事件發生,例如,有些連李奧波當時也無法想像的事件不斷在各處發生,於是,我也無可避免地要捲入這些爭論當中──不管是出自不同學派的質疑,或來自具體事件的挑戰。參與這些爭論的文章便收集在《超越土地倫理》書中了,而我認為主流哲學界最大的問題基本上因為他們在面對環境問題時,雖然有新的目標,但是卻採用舊的方法,這是很可惜的。環境哲學或環境倫理不可能只是傳統哲學方法的延伸,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路徑(approach),不單在目標上要有基進的變革,在方法上也必須同樣的基進。」 接下來,柯倍德教授很有耐心的回答與會者實際參與環境運動/環境教育時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困難的經驗,使我們再次得到鼓勵。在教授的鼓勵下,我們決定嘗試邀請有同樣興趣的朋友,成立「台灣環境倫理學會」,加入「國際環境倫理學會」,更期待日後能夠持續向教授請教,長期地推動台灣土地倫理與環境哲學的探討和實踐。(全文完) 【文章連載】 時 間:1月24-25日 位於桃園縣蘆竹鄉的坑子村地勢東高西低,因赤塗崎溪與舊貓尾崎溪流貫,形成許多溪谷及山坡的地形,自然與人為環境和諧相處的坑子村,有天然林、溪澗、水田、菜園等不同的微妙環境,孕育出豐富且多樣的動、植物資源。此次,將介紹「好彩頭」的一生、找找蘿蔔的種子、拔蘿蔔,最重要的是自己學炊粿。還有還有,靜夜星空下,拜訪蛙蛙和生態夜觀…… 詳情請參考 http://naturet.ngo.org.tw/naturet2/news/kz01.htm#坑子村 ●[活動]玩皮家族彈紙神功-樹木應用 --﹥ 時 間:1月24日(一) 你知道利用廢棄的白樺樹皮可以編織栩栩如生的小生物或燦爛綻放的花卉嗎?運用一張薄紙片也能營造出充滿巧思的動物喔?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特別邀請兩位傑出的藝術家,以白樺樹皮及PP合成紙,教導你以鮮活的創意與靈巧的雙手進入生動有趣的創作世界! 詳情請參閱 http://www.7stareco.org.tw/even.htm ●[講座]中台灣社造論壇:第一線報告-從社區看政府的社造政策與業務 --﹥ 時 間:1月8日(六) 「2004中台灣社造論壇」的舉行正逢社造十年,我們希望做一些改變。因此,將主題定為「第一線報告—從社區看政府的社造政策與業務」,鼓勵第一線社造工作者嘗試用論述的方式,提出他們的觀察、詮釋或批判;並且希望此一論述不是呈現大量的枝微末節,而是經過整理、分析的觀點。 詳情請參閱 http://wuxiang.myweb.hinet.net/symposium0108.htm
播出日期:12月27日(一) 晚上10:00 -11:00首播 【封面故事】風起的日子 70年代末期的石油危機,讓許多國家重新檢討自己的能源政策,歐美國家像是丹麥、德國,從80年代積極投入風力發電的開發,不到20年的時間,風力發電就已經有令人驚艷的成績,也已經達到開發的規模效益。同樣屬於仰賴能源進口的國家,台灣從今年年底開始,將有一連串大規模的風力發電開發計畫。未來,像國外一樣,一眼望去整片風車轉動的景觀,將指日可待。 【人與自然】轉動的夢想 人說「新竹風、宜蘭雨」,來到新竹,就能體會這句話一點也不假。當呼呼的東北季風吹得萬物抬不起頭時,有一個人卻從中看到了希望,20年來一點一滴地實現他不斷轉動的夢想。 【看守台灣】台北雁鴨祭 一年一度的台北雁鴨季展開,人們以歡欣的氣氛,迎接北台灣重要的生態盛事到來。但是在熱門的音樂聲中,舞台上的人們,跳著歌頌生態的舞蹈,但是卻不知道棲地上的雁鴨,正在面臨大量死亡的絕境,讓這場生態的禮讚,成為一種生態的反諷。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