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news/taiwan/special/2004/taspr2004-01.htm
流經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越南諸國的湄公河及其支流一直以來都是中南半島居民生活主要支柱,沿岸居民依靠湄公河水做為農業灌溉、飲水來源;湄公河也是世界重要的內河魚產區,民眾亦多依靠捕魚維生。而湄公河水運亦是諸國主要的運輸管道。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news/world/special/2004/wosp2004-10.htm ◆[全球變遷]小島國家召開永續會議 海嘯問題成討論焦點 --﹥
模里西斯,路易港,2005-01-11 (ENS)- 一場主題為小島發展中國家之永續性的國際性會議,10日起在模里西斯召開,為了紀念印度洋海嘯中喪生的15萬人,大會決定以一分鐘的靜默揭開其序幕。這場會議共有來自51個小島開發中國家的超過2000名代表與會,其中包括了約25個國家元首及政府領袖。 這次會議的召開,係由聯合國結合教科文組織等轄屬機構共同籌劃,大會正式名稱為「小島發展中國家永續發展行動計畫執行成果檢討之國際會議」。在未來4天的議程中,與會代表將針對10年前在巴貝多全球會議中達成的「發展中島嶼國家行動計畫共識」(SIDS),檢討其執行現況。 大會秘書長,同時也是聯合國復秘書長暨高級代表的喬杜里(Anwarul Chowdhury)表示:「這次國際會議的任務對SIDS至為重要」,他坦承:「儘管經由小島發展中國家的努力,然而對國際共同支持與合作執行巴貝多會議行動計畫的期待,仍尚未具體落實。」 喬杜里說,這些國家因為腹地狹小又與外界隔絕,體質相對脆弱,加上諸如愛滋病、貿易與安全等新興議題,將使這些國家未來面臨的問題更為複雜化。他表示,「要有實質意義的進展,我們此刻在模里西斯所設定的第一要務,不僅是要有切合實際、可達成的目標,而且還要能確實發動來自國際社群完整而真誠的支持。」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1-02.asp ◆[全球變遷]全球旱象日漸嚴重 疑與全球暖化有關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5-01-11 (ENS)- 受嚴重旱災侵襲的土地,在過去30年中增加了超過1倍。而根據美國學者表示,全球性溫度的增加其是關鍵性的因素。根據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的氣象學家指出,在2002年地球表面有約30%的土地遭逢旱災,而1970年代此一比例僅有10~15%。 NCAR大氣專家、同時也是提出這份新報告的領導人達依(Aiguo Dai)表示,旱情增加的現象,幾乎有一半是由於溫度升高的結果,而不是降雨或降雪量減少所造成的。達依表示,氣溫升高促使陸地上的水氣蒸發加快,「根據我們的分析,這種乾旱的趨勢恐怕已經開始了。」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1-10.asp ◆[生活環境]嚴寒天候影響 阿拉斯加原油外洩清運工作受阻 --﹥
美國,阿拉斯加州,朱諾,2005-01-11 (ENS)- 由於受到惡劣及嚴寒的天候阻礙,在阿留申群島中的烏納拉斯卡島上清除馬來籍貨輪Selendang Ayu號殘骸及外洩原油的工作進度因而變得十分緩慢。因此本週一應變小組利用溫度高於冰點的機會,實施空中海岸線評估、清除、船隻搬運、水質檢測或是野生動物復育等工作。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1-04.asp ◆[生態保育]歐洲黃蜂入侵澳洲 威脅生物多樣性 --﹥
澳洲,坎培拉,2005-01-11 (ENS)- 澳洲已然受到來自歐洲的黃蜂侵襲-政府科學家表示;這將會對澳洲大陸上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特別是蛾與蝴蝶所受影響最大。因為大量的黃蜂可以侵占一個原屬其他昆蟲的地區。大英國協科研分部(CSIRO)目前正與坎培拉市區的公園及廣場配合,將警告坎培拉居民應當心這種具傷害性的黃蜂。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1-03.asp ◆[國際新聞-環境政策]日本環保夥伴廣場 NPO交流資訊的好所在 --﹥ 黃毓婷編譯/克力士審校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日本環境省本月初於廣島、大阪開設「環保夥伴廣場」服務處,邀集從事環境保護工作的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及民間企業一同分享環保的心得。 「環保夥伴廣場」在1996年於東京青山區成立後,一直是日本全國非營利組織之間交換經驗及流通資訊的場域。「環境保全‧環境教育推進法」於2003年10月起正式實施後,由於該法要求中央及地方自治區擔負起設置類似機構的義務,2004年度開始在環境省的主導下,在近畿等地展開為期3年的「環保夥伴廣場」設立計畫。 「環保夥伴廣場」除供閱覽環境書籍及資料庫外,並提供環保團體的活動資訊。營運上係委託當地非營利組織或環保團體管理,不受行政機關主導,目的在使更多團體及市民能參與交流。 「環保夥伴廣場」亦名「全球環境資訊中心」(Global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Centre, GEIC),由日本環境省與聯合國大學共同經營,網址是http://www.geic.or.jp/geic/index.html。 ◆[國際新聞-其他]海嘯衝擊印度古部落民族生存 --﹥ 周姮宏編譯/莫聞審校 印度安達曼群島上超過500多個島嶼中,僅有30多個島嶼是6個起源於蒙古和非洲的原住民部落所棲息的家園。他們在島上居住上千年以上,而其中的 Shompens一族,一生從未離開過自己居住的群島,他們用矛和弓箭狩獵,採集果實和樹根和魚類維生。這個人數僅幾百人的部落民族離群索居,長久以來避免外界的影響,但是一切在海嘯過後改觀。海嘯沖毀他們的家園,兩百多人的部落民族從保護區海峽島(Strait Island)被遷移到首都布萊爾港的收容所。 這項遷徙動作讓人擔憂,無論是部落民族或政府都不希望他們受到外界文化的影響,而首當其衝的是僅存49人的古安達曼部落(Great Andamanese),這個古部族在過去強盛時,人口曾有1萬人左右,1859年與英軍作戰戰敗後逐漸式微,由於和新移民的衝突、自然死亡與疾病等因素,他們的人口仍在持續減少當中。
【參考資料】
環境資訊協會 右檸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聖平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1-09.asp 作者:方力行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 2004年12月25日行政院舉辦「海洋事務研討會」,為即將定調的台灣海洋政策博徵眾議,並將醞釀經年的海洋國家施政主軸向社會推展,沒想到第二天南亞就發生了百年罕見的大海嘯,傷亡慘重,全球震驚。而立法院又通過刪除了新政府組織中的「海洋事務委員會」,兩者相乘,更對我國籌畫許久,即將啟航的國家海洋政策猶如當頭棒喝,若果真如此,那麼這次的大海嘯不但奪走了近16萬人的性命,其後續效應還可能重創台灣2,300百萬人的命運。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issue/environ/2005/en05011401.htm 作者:郭志榮 (公共電視記者)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column/ourisland/2005/ou05011401.htm 作者:盧道杰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國家力量(警力、巡護力)是極其有限的,保育的工作光靠政府與保育人士是不夠的。國際保育社會之所以在最近的一、二十年強力宣導參與式的保育典範,呼籲重新認知在地社群特別是原住民族在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上的重要位置,就是希望能面對這樣的現實,務實地解決問題。當然,這也不是說要完全揚棄集權執法的作法,而是強調多元治理的思維。 全文詳見:http://green.ngo.org.tw/hunt/2005/ht05011401.htm 作者:邱文彥 (中山大學海洋與海岸管理學程負責人) 兩周前陳總統參加陽明海運周年活動時,還提到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將進一步提升為常設編制的組織」,訂定海洋政策綱領和修訂海洋白皮書,2005年更公布為「台灣海洋年」。 言猶在耳,本月4日政院組織法黨政協商中,海洋事務部不但煙消雲散,海洋委員會更遭刪除,以回復陸委會為藍綠陣營的交換條件。海洋是版圖的延伸,也是世代依賴的資源,今天卻淪為兩黨政爭的標的,豈不悲哀?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reply/2005/re05011401.htm ●[講座]人文與歷史講堂:台北人不可不知-山中傳奇系列 --﹥ 時 間:2月16日(三)─室內 總統府前的大馬路,在幾年前被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姑不論真正做了多少事,或仍然只是「象徵」,我們真正在反省的是什麼?我們將談凱達格蘭的過去和現在。將來?不是靠講師一個人去說,而是靠你、我、大家、社會一起反省了。 「南崁四社」就是位於現在八德市的宵裡社,龜山鄉的龜崙社,蘆竹鄉的南崁社和坑仔社。我們還可以在這四個地方,找到一些凱達格蘭人的生活痕跡,在坑仔社,還有他們的聚落,一些特別的語言忌諱,大同中也看到小異的宗教信仰,靜靜地隱藏在閩南人的包圍中…… 詳情請參閱 http://523.org.tw/act/94/speach/aboutTaipei_0501-0505/index.htm
播出日期:1月17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修補生命的翅膀 天空是鳥兒的故鄉,展開雙翼的翅膀,總是吸引許多人讚嘆的目光。但是你可曾想過,許多受到人類傷害的鳥類,失去飛翔能力,再也回不了天空,只能囚居在牢籠,悲苦的哀鳴著。在台灣,許多人投入鳥類救援行列,從醫療到照顧,默默地努力著,為失翼的鳥兒,修補生命的翅膀。 【人與自然】重建公園美學觀 公園的印象是什麼?是整齊的移植樹木,或是沒有昆蟲的草坪,對於都市居民而言,公園是不適合野外探險的地方。 但是有一群人,準備顛覆傳統公園印象,打算營造一個能夠探險,富有教育的生態新公園。 【看守台灣】八煙水圳事件 八煙是魚路古道終點的小村落,它美的令人感動,這裡沒有冷氣、沒有網路、沒有自來水、沒有第四台,傳統的石頭老房子隨處可見,水圳蜿蜒的流過每一戶住家,住家外都有洗衣窟,婦女在這裡洗衣服、洗菜、洗東洗西。 本刊1月13日「狩獵與保育」專題,《從丹大狩獵議題談自然資源經管:建構對話平台為要務,在地參與管理為優先》, 刊出後,荒野協會來電更正如下: 1.作者署名原為「荒野保護協會 保育部」,應為「荒野保護協會」;2.最後一段「包括『基本族群數量是否能承受狩獵的衝擊』、『丹大地區的野生動物基本資料』、『為什麼選丹大地區』等」字樣刪除。 上述2點為該會最新共識,特次更正。 全文詳見:http://green.ngo.org.tw/hunt/2005/ht05011301.htm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