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一週回顧版
2005.12.31
新聞短評: 正視生活中的毒物流
再微量的毒物也會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 作者:林佳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立院近日初審「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修正草案」,通過部分修正條文。其中舊版第2條條文中,毒性化學物質的定義「人為產製或於產製過程中衍生之化學物質,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者」,將修正為「人為有意產生或於產製過程中無意衍生之化學物質,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其毒性並公告者」 ...
環境新聞票選: 特別追加報導
烏來的環境孕育各種豐富的生命(圖片/台大自然保育社提供)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台灣]北縣烏來聯外道路開發案遭否決

[國際]吉林石化工廠爆炸 松花江污染嚴重

追蹤報導: 全球人口問題
全球人口突破65億 57%在亞洲
新生兒僅20萬 台灣人口提前零成長
台灣退休年齡提早 降至54.9歲
中國農村仍有近億人在溫飽線上徘徊
日本人口成長率 創戰後新低
韓國人口超過4800萬
世糧組織再發警訊 非洲南部1200萬人缺糧
媽媽,我要活下去!

政治新聞
全台垃圾強制分類 95年元旦上路
安坑掩埋場爭議 周錫瑋:尊重民意 依法行政
旗津觀光纜車案 變數仍多
環保署:大型國營事業優先推廣廢棄物零廢棄
英國瑞典溫室氣體減量達京都議定書要求
 
經濟新聞
立院初審 設置太陽能發電設備可享低利貸款
因應溫室氣體減量 產業界籲政府正視核電
環境污染問題伴隨中國經濟崛起
中國興建第2大水電站溪洛渡電站
煤礦企業需存儲安全抵押金 最高可達600萬元
保育新聞
澎湖珊瑚大量死亡 凸顯地下污水處理重要性
暫停焚耕 讓彩蝶山谷避冬
布希政府新計畫 移除對狼之保護
養不養大象 全美動物園頭疼
使用氮肥降低植物多樣性
 
科學新聞
地球海嘯波 震撼外太空
中國最大防洪模型開始放水試驗
特大鹹潮侵襲珠江三角洲 多處限水
德國氣候暖化趨勢明顯
 
生活新聞
環保標章逾期 花仙子、華聯被抓包
冒用CAS 最高罰100萬
解決桃園缺水 中央編預算250億
泳池塗料含鉛 北市發現19校
 
綠色課表
「悲歌美麗島」專書開放供環境保護團體費索取
認識海外遠征
兒童原住民生態智慧暨多元文化體驗營
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徵行政秘書
專欄
放生是外來種入侵的途徑
走進侯硐金字碑古道 淡蘭歷史的懷舊之旅(上)
漂流之島
 
環境副刊
航行
一輩子的朋友
上山、下山—科技發展與人文素養
什麼花最沒力?
 
新聞短評
追蹤報導
政治新聞
經濟新聞
保育新聞
科學新聞
生活新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專欄
環境副刊
熱門新聞
中南部水庫淤積嚴重
美動物園養大象爭議
熱門關鍵字
公共衛生 動物福利
訂閱•贊助
請您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新聞短評正視生活中的毒物流

作者:林佳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公共電視、台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與萬華社區大學等單位,合作舉辦2005年國內外十大環境新聞網路票選活動中,國內工業污染事件中以戴奧辛毒鴨蛋事件,與13億補償中石化污染受害者這兩件環境議題最受國人關注。

而令人稍趕欣慰的是,立法院中還有少數的委員做了些順應民意的工作。立院近日初審「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修正草案」,通過立委賴幸媛等人提出的部分修正條文。其中舊版第2條條文中,毒性化學物質的定義「人為產製或於產製過程中衍生之化學物質,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者」,將修正為「人為有意產生或於產製過程中無意衍生之化學物質,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其毒性並公告者」。

新版條文的目的是要確立,毒物產生者必須要對該毒物對工廠外部環境造成的影響負起全部責任。不論該種毒性化學物質,是工廠的目標產品,或者是化學反應過程「無意」產生的衍生物,即便該衍生物只有微量,工廠都必須扛起全責。如果-國民健康與環境安全-這個攸關人民生存權的基本要求,是我們國家的根本價值的話,我們可以樂觀期待其他修正條文,包括確立毒物排放總量管制、排放業者投保第三責任險、毒物製造或排放者主動申報等更積極作為的毒物管制規範,也能初審通過,全案盡快地進入三讀程序。

自從化學在18世紀萌芽以來,化學家已經發現或製造了幾百萬種分子,其中約千分之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佔了重要的地位,有的原本就存在於自然界中,有的原本並不存在。聰明的人們可以了解產生某種化學變化的相關機制,控制越來越多的化學變化,產生某一種特定的物質,可能是農藥、肥料、鋼鐵、醫藥品、各種塑膠、防火劑、食品、木材皮革等的防腐劑、各類染料、水泥、染髮劑、海綿、紙張、炸藥煙火、清潔劑、油漆、布料、消毒液等,一一見證當代工業文明的偉大成就。

我們有能力創造出想要的物質,顯示人類有充足的知識,但是這套知識系統仍有缺憾,而且缺乏智慧。修正條文第二條中明訂管制「產製過程中無意衍生的毒性化學物質」,其實點到了偉大工業文明的死穴。因為在製造這些目標物質的過程當中,同時會產生一些人為無法控制,被稱為副產品或衍生物的東西。運氣好的話,這些副產品或衍生物可以被順利收集起來,即使是毒物,也可能成為其他化學反應有用的原料或觸媒;運氣不好,產生的副產品可能是垃圾、最慘的是製造出一大堆的毒物,卻又沒有能力收拾,甚至故意漠視毒物的存在,讓毒物隨著空氣或水或運輸的流動,到處擴散,終究危害到人體健康。台灣鋼聯及台鹼安順廠事件正是這樣最悲慘的例子。

在台灣,這些因工業製程需要而必須存在的毒化物,被列管的約有300種,分為難分解毒物、慢毒性毒物、急毒性毒物及疑似毒化物這4類,分別有寬鬆不同的管制標準。在毒化物攻防戰中,絕大多數毒物幾乎是廠方及主管機關等相關專業領域人員才有所了解,這些毒物在環境中是怎樣的運輸、儲存、消除、流動,一般民眾幾無所知,只有少數如戴奧辛、重金屬汞、鎘、鉛等因媒體大幅報導才稍微熟悉。然而在生活中,還存在著某些毒物,特別是慢性毒化物因短期無法對人體造成影響,而經常被忽略。

若新版毒管法修正案順利通過,確立污染者負責的基本精神,將能提高毒物控管的成效,讓環境更為安全。然而從積極面來看,應該向民眾公佈毒物控管機制及定期公佈檢測數據,讓人民能意識到生活環境的安全。更進一步,國家應該全面加強研發零毒物的工業製程,或是研發毒物替代物質,徹底杜絕毒物的產生。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167
環境資訊電子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吳斐竣、張文樺•網編:吳斐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