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4.2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響應地球日 彈藥Cool市集音樂會開趴

彈藥Cool市集音樂會,宛如環境教育的博覽會
【相關連結】

土城彈藥庫生態豐富 地球日更添色彩

地產地銷、堆肥廁所 彈藥Cool市集力行抗暖化

土城彈藥庫 生態伊甸園 開發商覬覦

2008地球日活動開跑 攜手減碳護地球

2008地球月 一起面對氣候變遷

地產地銷的有機農產品展售、供民眾如廁的有機堆肥廁所、以及用太陽能鍋具煮出的香豔美食……。響應2008地球日主題「氣候變遷」,土城彈藥庫熱鬧開趴。這場由土城居民與環保團體合作的「彈藥Cool市集音樂會」,宛如一場抗暖化生活實踐的博覽會,提醒國人面對氣候變遷的現實,轉向「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

由於軍方管制,土城彈藥庫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原始生態。其中計有40幾種蝶類、10幾種瀕絕蛙類與70幾種原生植物,處處可見紫斑蝶在人前飛舞。而現場熱鬧滾滾的「農夫市集」,則推廣「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價值,將「食物里程」(Food Miles)降到最低,符合節能減碳的精神…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留給水雉一個家
水雉是農民口中的菱角鳥 
文字:陳佳利;攝影:葉鎮中、張光宗(公共電視)

台灣的水雉數量一度少到僅剩20多隻,經過環保團體的積極復育,族群數量上升,專為水雉打造的復育區也面臨轉型的契機。

究竟園區經營的背後有多少苦楚?當菱角產業沒落,僅有一個13公頃大的人工溼地,能否為水雉的未來燃起生機?我們看見有一群人還在努力,希望能為水雉們多爭取一些棲息地…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黃德宗
大批民眾於台電大樓外舉白布條抗議

 


總統陳水扁在上週四(17日)出刊的「阿扁總統電子報」中提到,核能並非「潔淨能源」,核廢料仍無法妥善處理;在台灣現在糧食供應充足的前提下,應推廣生質燃料,降低化石燃料使用量。但生質能源不是暖化的救星,我們需要的是整體能源政策。

【相關新聞】

總統:核能非潔淨能源 推廣生質燃料

說不出口的秘密-核能是台灣的選項嗎?

部分歐洲國家:核能非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

生質燃料 全球的燙手問題

兩種生質燃料 排放更多溫室氣體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響應地球日 彈藥Cool市集音樂會開趴
本報2008年4月21日台北訊,黃苑蓉報導

響應2008地球日主題「氣候變遷」,從4月22日地球日到6月5日世界環境日,台灣的環保團體首次串連規劃了「地球月系列活動」,提醒國人不可不知的四件事:「留住綠地」、「低碳生活」、「石油上癮」與「生態城市」。面對氣候變遷的現實,鼓勵民眾轉向「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地球月」首波主打活動是上週六(19日)開張的「土城彈藥cool市集音樂會」。

土城彈藥庫變身生態樂園

由「看守土城愛綠聯盟」及「綠色陣線協會」主辦的「土城彈藥cool市集音樂會」,活動內容包括農夫市集、彈藥庫區生態導覽、乾式廁所體驗、廚餘堆肥實作、清空垃圾來種樹、以彈藥庫房作為舞台的音樂會等,共有數十個團體、數百名民眾共同響應參與。

現場熱鬧滾滾的「農夫市集」,推廣「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價值,將「食物里程」(Food Miles)降到最低,符合節能減碳的精神。而民眾搭捷運、騎單車來到這難得的都市綠地休閒、消費,本地農民也因而得以繼續在這塊土地栽種有機作物。庫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更讓此成為最佳的自然教育場所,附近的幼稚園、國小常到這裡舉辦戶外教學。

在19日的市集音樂會之前,已有自然步道協會來此種稻、鳥會辦賞鳥導覽等活動,甚至生存遊戲愛好者也選擇這裡模擬叢林戰,廣大的草坪區更是都市原住民辦祭典的好場地。

「看守土城愛綠聯盟」成員廖崇賢說,這次的活動主要是希望讓大家認識土城彈藥庫,從創意與開放的心態出發,好好地發掘各種再利用的可能性;而不是新增人工設施就叫「有建設」,或只想著將綠地改建成「看守所」,這些都是不智的作法。在地球日前夕,選在土城彈藥庫舉辦市集音樂會,呼應了「留住綠地」的主軸,也藉由土城彈藥庫議題的討論,檢驗民眾及政府相關單位,對於認同地球日的口號與行動實踐是否成正比。

這次的市集音樂會,除了請來推廣有機米及「愛吃飯」運動不遺餘力的「好客樂隊」、聲援勞工與樂生保留運動的「黑手那卡西」、唱出農民心聲的「農村武裝青年合唱團」以外,在地居民也自組合唱團,唱起〈看守所不可來--埤塘戰歌〉,希望政府重視不要把看守所遷移到此,破壞了這塊土城最後的大規模生態綠地:

  「為了要保護咱的家園  咱都要勇敢站出來
   犧牲  奮鬥  作陣打拼  才有好將來
   衝  衝  衝破一切阻礙  夠卡艱苦也得忍耐
   來  來  大聲說給出來  看守所不可來……」(作詞:陳建宏)

身為音樂工作的在地居民陳建宏說,彈藥庫這塊綠地,也是很好的藝文展演空間,在此辦音樂會不輸給墾丁的春吶、貢寮的海洋音樂祭等活動,希望以後還有機會看到大家在此歡樂相聚。

想參與更多活動?  地球日入口網站最方便

2008地球日想知道有那些行動方案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也在活動現場設置攤位,介紹「台灣地球日網站」,歡迎有意參與更多地球日相關活動的民眾查詢。

該網站是從2003年起,與國際組織「地球日網絡(Earthday Network)」設立的,成為地球日之台灣窗口與交流平台,站內提供中文版的地球日組織者手冊、如何設計地球日活動、地球日教案等內容可供各地社區、團體或中小學教師籌辦地球日響應活動或教學。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夏道緣表示,「今年網站最大的特色是積極登錄了台灣和世界各地地球日的活動訊息」,讓民眾隨時上網瀏覽,並就近響應地球日行動。沒時間逛網站的朋友們,可以訂閱「地球日電子報」,馬上掌握從本日起到環境日當天,持續精彩上演的地球日相關活動及國際動態。

活動當日照片請點選此處

Top

 
 
  我 們的島:留給水雉一個家

文字:陳佳利;攝影:葉鎮中、張光宗(公共電視)

台灣的水雉數量一度少到僅剩20多隻,經過環保團體的積極復育,族群數量上升,專為水雉打造的復育區也面臨轉型的契機。究竟園區經營的背後有多少苦楚?當菱角產業沒落,僅有一個13公頃大的人工溼地,能否為水雉的未來燃起生機?我們看見有一群人還在努力,希望能為水雉和牠的鄰居們多爭取一些棲息地。

牠是農民口中的菱角鳥,愛鳥人士眼中的凌波仙子,名列二級保育,珍貴稀有。

翹翹的尾巴,大大的腳丫,金黃脖子,白臉龐,水雉的體型長得就有些像菱角。喜歡吃小昆蟲,由公鳥負責所有育雛的工作,生活在平原埤塘,仰賴浮葉植物,不過這樣的棲地環境在臺灣逐漸消失,水雉的數量也跟著縮減,根據民國86年的調查,當時全臺灣只剩下不到50隻。

          水雉是農民口中的菱角鳥          水雉是農民口中的菱角鳥     

台南官田由於有3百多公頃的菱角田,提供水雉生活空間,是目前全台灣水雉最多的地方。在水雉族群瀕臨滅絕的情況下,民國87年,高鐵計畫通過水雉主要棲地--葫蘆埤,對水雉的生存,投下了一顆震撼彈。經過環保團體多方奔走,向台糖公司租下15公頃的蔗田,為水雉補償棲地。

於是中華鳥會、濕地保護聯盟等團體,共同籌組水雉復育委員會,著手爲水雉打造一個家。靠著理想與熱情,一點一滴地建構,挖出一池一池適合水雉生活的埤塘,親手種下每一棵水生植物,眾多志工齊心努力,把旱田變成了溼地,在民國89年成立水雉復育區。

眾人的努力沒有白費,水雉開始進駐。園區多樣化的水生植物,讓水雉一年四季都可以在這裡棲息。中華鳥會研究員鄧伯齡表示,每年都有40到60隻穩定在這裡棲息,而官田地區的水雉數量也從20多隻上升到目前的200多隻。

人為營造的濕地,雖然可以為水稚提供一個家,但畢竟不是水雉熟悉的自然環境。當天然棲地被破壞了,要延續一個物種、重建一個棲地,得花上好幾倍的人力物力,從創立至今,園區已經砸下上千萬元的經費。

充滿綠意的園區像是一顆種子,為水雉的未來孕育希望,同時也讓水雉的鄰居們得以安身。多年的努力,復育有穩定的成績,運用一年四季都可以近距離觀察水雉的優勢,園區的經營朝向生態教育來發展。2007年元月1號,水雉復育區改名為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由台南縣政府統籌,委由中華鳥會經營,正式從封閉性的復育走向開放,每個角落,都是生態教室。

園區對動物友善,也對人友善,道路、賞鳥亭、圍籬都盡量運用天然素材,連警告標語都用溫和的圖畫來表現。

雖然肩負著保育與教育的雙重功能,園區的經營其實是在夾縫中求生。15公頃的土地中,扣除道路和行政區,約有13公頃是人造水域,但是供水的嘉南大圳為了配合農作只能季節性供水,在1到3月、6到9月、10月各有一次供水,無法額外為園區放水。

而經費吃緊,則是另一個難題。營運所需的經費,目前由高鐵公司、交通部高鐵局、林務局、台南縣政府、中華野鳥學會來共同承擔。扣除土地租金,一年大概有150萬元左右的經費,勉強維持3位人員以及棲地運作。

雖然園區為水雉提供庇護,讓牠們暫時獲得保護,但是維繫水雉命運的重要關鍵,在於遊客手上的菱角。目前全台有2/3的水雉,棲息在官田的菱角田,這裡從日治時期就有菱角產業,採取「稻菱輪作」的方式,冬季種稻米,夏季種菱角。每年4、5月,當菱角的植株長到可以支撐水雉的重量時,牠們就開始在菱角田築巢繁殖。

秋天,當農民開始採收菱角,水雉寶寶也長大了,有更好的能力來面對採收過程的干擾。當時序入冬,就進入水雉折損率最高的季節。每年冬至前後,菱角田轉作為水稻田,水雉棲身之處大量縮減。

菱農在巡田的時候,常常會打擾到水雉,為了鼓勵菱農與水雉共存,民國87年起,台南縣政府每年撥款80萬元,推行菱農獎勵辦法,當水雉在田中繁殖,菱農就能獲得補助。

2007年10月,台南舉辦官田菱角節,台南縣長蘇煥智期待官田一方面是農特產中心,也是生態旅遊重要的中心點。當菱角節熱鬧地展開,菱農的心卻high不起來。

     菱角田      種菱、採菱需在烈日下工作,讓年輕人不願意繼承      官田菱角節

跟著菱農何太太來到她的菱角田,兩位採菱人跪在田裡忙碌,斗笠下,是佈滿風霜的臉。種菱、採菱完全仰賴人工,烈日下工作的辛苦,讓年輕人不願意繼承。

而官田鄉的菱角,不算是高經濟價值的作物,隨著菱農老化,菱角產業難免要走向黃昏。

菱角產業走向黃昏,更加突顯園區為一個弱勢物種提供棲息空間的存在價值,提醒人們物種復育和棲地維護的重要性。但是這樣一個13公頃的人工溼地,畢竟無法承載整個水雉族群。結合菱角產業與周邊遊憩,讓園區影響力提升,才能加強保育的力量。

長期的復育讓水雉的數量成長,漸漸往台灣其他地方遷徙,目前,宜蘭、關渡、嘉義、高雄、屏東都有了水雉的身影。在高雄都會區的洲仔溼地,已經有水雉棲息。原本高雄也是水雉的家,但是開發讓水雉無處棲身,在洲仔溼地闢建之後,牠們才得以返回家鄉。每一種生命都殷切期盼有個安穩的家,只要環境許可,就能落地生根。

將近十年的努力,水雉的棲地補償是成功的。印證了如果開發無法避免,棲地補償是可行的方針,只是代價高昂,必須有謹慎的評估與規劃,回歸問題的根本,還是在於原始棲地的保存。中華鳥會秘書長余維道表示,盡量保留原始棲地,並且串聯成生態廊道,對物種保存會有更正面的效果。

和煦的四月天,春暖花開,水雉將要換上亮麗的繁殖羽,準備孕育下一代。 背後依然有一群人,努力為水雉和牠的鄰居們,留下一個家。

採訪側記:

特殊的生態行為,特殊的外型,水雉的一切都叫人驚艷。在開發過程中,怎能容許失去這樣一種獨特的鄰居呢?為了幫助這因為人為開發而淪為弱勢的族群,早在10年前就有人開始努力,為了留住水雉的美麗,即使困難重重,他們依然沒有放棄。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Top

 
 
  總統:核能非潔淨能源 推廣生質燃料
摘錄自2008年4月17日中央社報導

總統陳水扁今天表示,最近有人提出台灣應繼續發展核能發電,但核能並非「潔淨能源」,核廢料仍無法妥善處理。總統期盼藉由政府與民間的努力,推廣生質燃料運用在各方面的發展,為降低化石燃料用量以及抵抗地球暖化盡一份力。

陳總統在今天出刊的「阿扁總統電子報」中以「應該面對的真相」為題表示要正視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影響,設法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特別是研發乾淨能源技術來取代傳統化石能源的運用,例如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以及生質能源等等。 並進一步指出,最近有人提出台灣應該繼續發展核能發電,但核能並非「潔淨能源」,過去朝野仍對「核四」是否續建有所爭論,核廢料仍無法妥善處理。

外界質疑推廣生質燃料會破壞環境、促進糧食價格上漲,總統表示,台灣目前糧食供應來源充足的前提下,政府每年固定補助高達二十多萬公頃的休耕農地,這些農地未來可以作為種植生質燃料的用地,並配合農委會「綠海計畫」,對於休耕農地輔導造林並給與獎勵補助,對吸收二氧化碳、解決全球氣候暖化的問題,同樣也會有具體的貢獻。

Top

 
 
  說不出口的秘密-核能是台灣的選項嗎?
本報2008年3月18日,廖靜蕙綜合報導

拉斯維加斯90英哩外的核廢料掩埋場。圖片來源:DOE 今年2月中研院發表《因應地球暖化台灣之能源政策-本院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給新政府的建議》,其中提及「由於目前沒有找到其他可行的替代能源,為達成減碳及穩定能源供給的目標,在確保核能安全及妥善處理核廢料的前提下,核四應照原訂計畫完工運轉,以核一、二、三廠延役且提高發電效率作為替代方案,並且考慮在既有核電廠加裝新核能機組,以善用稀有的核電廠可用土地資源。」等於發給核四廠一張興建准許證。

兩組總統候選人中,馬陣營積極表態擁核,表示將續建、甚至新建核廠;而謝陣營則提出須重新檢視「非核家園」的內涵,言下之意,非核家園也可以擁抱核廠。

確保核能安全及妥善處理核廢料的前提下…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對於沒有人討論「在確保核能安全及妥善處理核廢料」的前提,感到不可思議。她提到除夕前一天,蘋果日報依據原能會未公開的《2007核四工程管制報告》報導, 2007年1到11月,台電自行變更核四工程395件設計,其中20件涉及安全問題,造成安全上的重大危機。崔愫欣為文提及「台灣的公共建設品質向來令人無法放心,尤其核能電廠這樣具有高度危險性的設施,豈不應該受到更多的檢驗與監督?」

台灣環保聯盟會長徐光蓉提到由國家最高研究單位處理核廢料的可行性;但馬蕭贊成核電,卻不敢碰環境議題,核能議題被泛政治化,其實應該可以好好的討論。美國物理學會基本上大多是反核,還做過核能專刊討論核能。她說台灣的媒體擁核,證明和國外缺乏連結,國際的聲浪是反核的。

核能究竟適不適合台灣,先看管理能力。之前曾發生的電纜被偷事件,以及台電曾把110伏特裝成220伏特,使用戶的家電燒壞。這些基本的管理,都出狀況,核能的管理更為複雜,令人擔心有無能力因應。徐光蓉舉台電擅自變更設計為例,強調安全檢查的重要性。

核能發電廠。水蒸氣正在從雙曲面形狀的冷卻塔排出。核反應爐位於圓桶狀的安全殼建築物內。圖片來源:Wikipedia 崔愫欣提及2002年共識核一、二、三廠要重新處理,中研院的報告經媒體報導而製造擁核印象,國外對核能則仍有很大的爭議。核能並非二氧化碳減量重要的選項,二氧化碳減量有一、二十種方法,核能是很後面的選擇。她認為這是變相為核能當說客,藉由推核能轉移焦點,不去處理產業轉型、大開發案,這些關乎節能減碳的原則。核能廠服務產業增加電量,其實民生用電並不缺乏,之前常說台灣將面臨缺電危機,但一直沒有發生;現在改說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實則增加大量便宜穩定的電給產業,卻不反省產業節能。

核能從未是國際解決環境問題的選項

「解決環境問題,核能連選項都不是」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舉聯合國ICPP從未提核能為改善氣候變遷對策;巴里島會議亦未將核能列為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選項;核電在國際上普遍未被接受。他更舉「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從未將核能產業列入,少數被列入的核能產業,都是因為其核能使用逐漸降低,再生能源逐漸提高。全世界確實還有新的核能廠興建,但再生能源發電與核能發電量的曲線已產生交點,再生能源發電量正在爬升中。全世界鮮少將核能當解決地球暖化的方法。

其實中研院「因應地球暖化臺灣之能源政策」裡還有其他的建議,總統候選人也該仔細研究「厲行節能」、「改善產業結構」等章節,思考替代能源問題,提出具體主張!

Top

 
 
  部分歐洲國家:核能非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
摘錄自2007年3月27日中央社報導

包括奧地利、冰島、愛爾蘭和挪威等4個歐洲國家的環境部長,27日發表一份共同聲明,表明核能不是解決全球暖化問題的方法。4個非核國家的部長在聯合聲明中指出,伴隨核能所帶來的風險和問題目前仍然存在,所以不能說它是一個可替代石化燃料的乾淨能源。

4國對核能可能被其他國家拿來做為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辦法,表示嚴重的關切。聲明中指出,目前所有的討論都貶低核能對環境和在廢棄物處理、擴散、核子責任與安全等方面的影響,只是一窩蜂的鼓吹它是一種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乾淨、安全和不會發生問題的能源。他們強調,經過50年的歲月,如何處理核廢料依舊是棘手的問題。經過代代發展,核能工業所遺留下來的廢棄物,仍無法找出長期有效的解決辦法。

Top

 
 
  生質燃料 全球的燙手問題
摘譯自2008年4月15日英國獨立報葛哈米莫報導;朱以方編譯;蔡麗伶審校

示威人士抗議英國堅持執行RTFO,並要求放棄這項政策,直到生質燃料的衝擊可以完善的解決。圖片來源:英國獨立報從15日開始,所有銷售的汽油和柴油都必須含有至少2.5%的生質燃料。英國政府堅信,這項卓越的環保政策將使得英國3千3百萬輛的汽車更加環保。但是,一群龐大的抗議人士正在集結並且提出警告,他們表示,英國這項生質燃料政策的變革,根本不能幫助逆轉氣候變遷,相反的,它將加速全球暖化以及重要棲息地的喪失。

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已開發國家大規模的投資生質燃料,已經造成全球貧窮人民的糧食危機。將植物提煉成大量的汽油或柴油所耗費的生態成本,更在國際間的抗議浪潮中,完全被突顯,而確保新技術必須能夠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政治壓力也逐漸升高。

從「再生能源的運輸燃料規範(RTFO) 」生效日起,石油公司即被規定,凡銷售到英國的所有汽油和柴油產品都必須含最低量的生質燃料。抗議人士認為,法令中未要求生產者證明他們的產品並非來自破壞性的農耕過程,這是個災難性的疏失。破壞性的農耕會毀壞位於印尼、非洲南撒哈拉沙漠和歐洲的雨林、泥煤田、充滿野生動物的大草原或牧草地。

示威人士將集結在唐寧街外及其他地點如亞伯丁、布里斯托、曼徹斯特和挪利其,抗議英國政府剛愎自用,堅持執行RTFO的固執,並且要求政策放棄這項政策,直到生質燃料生產會造成的衝擊可以被完善的解決。

維勒(Graham Wynne)身為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學會 (RSPB)的執行長,他表示:「現在,生質燃料的量實在太小,根本稱不上永續,距離保證2.5%的規範目標也還很遠。然而生產生質燃料對森林與溼地的衝擊已經到處可見。眼看著消費者花錢去驅使這項破壞行動,真是令人感到悲哀。」

根據運輸部預估,直到2010年將有250萬噸的二氧化碳減量。英國在2010年,生質燃料的比重將提高到5%,而整個歐盟計劃在2020年,要將比重再提高至10%。

2008年2月,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一篇研究,他們發現將雨林、牧草地和泥煤田轉作生質燃料作物,其所產生的CO2是使用生質燃料減量的420倍。

示威人士指出主要生質作物之一的棕櫚油就是一項特別的威脅。因為在東南亞很多人造林都來自森林或泥煤田的開墾,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並未在生質作物生產過程中再吸收回來。在南美洲,像Alagoas鳳冠鳥這種大型鳥類,曾經在巴西東北部發現,但現在因為蔗糖栽種將其棲息地砍伐殆盡,已經快要絕跡。

【參考資料】英國獨立報報導

Top

 
 
  兩種生質燃料 排放更多溫室氣體
摘錄自2007年9月23日中時電子報綜合報導

環保團體鼓勵人們使用可再生能源,以減少造成地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過,英國《泰晤士報》22日報導,科學家對油菜籽和玉米製生質燃料所排放的氣體進行檢測,發現兩者產生的溫室氣體分別比礦物燃料高出70%和50%,即產生的溫室氣體要比汽油等還多。

科學家尤其關切氧化亞氮(N2O)的排放,這種氣體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強296倍。科學家發現,生產生質燃料過程中排放的氧化亞氮量,為過去所知的兩倍。他們發現,肥料中的氮有3%到5%轉變成氧化亞氮釋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數據則為2%。

科學家表示,這項發現說明,被設計用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種種措施,必須接受徹底的評估,而不是逕行將它們吹捧為有效的解決方案。參與這項研究的愛丁堡大學教授凱斯.史密斯表示,人們應做出理性決定,而不是因某些東西看似能減少溫室氣體,便不加思索地予以採用。

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承認,他們尚未將其它因素,好比使用礦物燃料生產肥料,所造成的影響進行全面分析,但他們的結論仍舊認為,生質燃料製造過程中排放氧化亞氮,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已超過礦物燃料。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陳誼芩•網編:黃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