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7.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地球公民協會
生態工作假期網站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苦勞網
綠色和平(香港) 
台灣生態學會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珊瑚礁學會
 
  海角鵟鷹萬里鵬程 世紀之謎有解

【相關連結】
暖化腳步快 長途遷徙的候鳥追趕不及
40年鳥口調查發現:全球暖化壓境 鳥類舉家遷徙數百英哩
暌違20年 黑鳶重現關渡濕地
有鷹成群 眾人齊心寫下的保育史

台灣猛禽研究會去年10月開始,與林務局合作,開始執行「灰面鵟鷹遷移之衛星追蹤計畫」,歷時8個月,5隻裝上追蹤器的灰面鵟鷲中有3隻成功紀錄長達9,000多公里的遷移路線。

雖然亞洲地區東南部各地都曾出現灰面鵟鷹的蹤跡,但世界遷移鳥類研究上,對於過境臺灣的灰面鵟鷹遷移路線並不清楚,此一模型的建置為全球解開灰面鵟鷲的世紀之謎,之後更能促成跨國際的保育網絡。

精采內文

 
 
  綠眼睛看地球:懶人專用碳足跡紀錄器 就是手機!


作者:黃雋

相信很多減碳達人都曾經想過,如果不用每天紀錄走多少公里,搭什麼交通工具,要知道自己排放多少碳就簡單多了吧!

事實上,科技真是太嚇人了。沒想到那個每次都很雞肋的GPS,搭配上3G無線上網的手機,居然讓記錄自己的交通碳足跡,變成一件超簡單的事情…

Google的手機(HTC Magic)最近在台灣上市,事實上去年就舉辦了一個程式設計大賽。這個比賽最高獎金高達20萬美元,其中一個得獎的軟體就是圖中這個ECOrio
這個有趣的程式,跌破我的眼鏡,居然可以拿到Google大獎。原因無他,因為他是手持通訊創新應用的最好典範。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呂苡榕


今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歷史資產審議委員會召集人西村幸夫已向文建會表達過樂生具有世界遺產價值,但縣政府一直未要求文建會及北縣文化局進行古蹟指定動作。7日支持樂生療養院指定古蹟的民眾前往北縣府陳情,再度遇上官僚應付了事。

同樣是古蹟遭破壞,山佳站最知名百年古蹟的半圓弧第一月台,最近被敲掉了。文建會認為山佳站線型計畫核定在指定古蹟前,同意台鐵前幾天將第1月台「敲」掉。

國際自然及資源保護聯盟日前發表報告,公佈了瀕於滅絕物種紅色名單。每4年發佈一次報告,今年的報告指出,全世界共有800種動植物在最近500年滅絕,目前有大約1.7萬個種物種瀕於滅絕

北極海冰層從2004年起急遽變薄,北方多年厚層積冰在夏天融化,被新的薄冰層取代。多年厚層積冰的重要性在於,厚冰可迅速恢復如果沒有厚層積冰覆蓋,北極海深色海水更容易立即吸收太陽熱能,加速熱效應。

內蒙古地區飽受蝗災,今年6月採取生物防蟲,以飼養蝗蟲天敵來解決問題。但據了解,生物滅蝗法只能在蝗災面積不大的地方使用,如果大範圍爆發蝗災,生物的辦法無法迅速處理。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台北好好笑  客家公園由小見大

作者:潘翰聲(綠黨發言人)

從客家公園案「小小這個點」,可以大膽預言:郝龍斌市長競選連任的口號「台北好好看」,一定會變成「台北好好笑」!6/6的樹保委員會決議,要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變更設計,於是有了7/2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的審查。經過兩個小時的討論,儘管四位發言委員就有三位主張縮小跨堤平台、變更自行車道路線,但擔任主席的都發局長丁育群,仍逕自宣布「准予備查」。林建元副市長先前促成政府與民間對話的努力,被客委會、都發局、交通局徹底否定,對自己的荒唐設計無法自圓其說還要蠻幹。郝市長原本想要花大錢得到一個政績,反而變成笑柄!

精采內文

 
  海角鵟鷹萬里鵬程 世紀之謎有解

本報2009年7月9日台北訊,呂苡榕報導

台灣猛禽研究會去年10月與林務局合作,開始執行「灰面鵟鷹遷移之衛星追蹤計畫」,歷時8個月,5隻裝上追蹤器的灰面鵟鷲中有3隻成功紀錄長達9,000多公里的遷移路線,台灣猛禽研究會秘書長林文宏表示,遷徙路線的模型建置為全球解開灰面鵟鷲的世紀之謎,之後更能促成跨國際的保育網絡。

灰面鵟鷹為《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二物種,同時也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列名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猛禽研究會理事長劉小如表示,灰面鵟鷹身為猛禽類、食物鏈中的最高獵食者,因此在生態系裡具有特殊重要性。

灰面鵟鷹屬於過境鳥,牠的移遷路線僅限亞洲地區東南部。每年秋、春兩季會在台灣的屏東滿州鄉、恆春墾丁與彰化八卦山作短暫停留,之後持續前往其他棲息地。過境台灣的數量大約在15,000 隻至35,000 隻之間,飛翔之姿十分壯觀,吸引數以千計的賞鳥人士前往觀賞。

雖然亞洲地區東南部各地都曾出現灰面鵟鷹的蹤跡,但世界遷移鳥類研究上,對於過境臺灣的灰面鵟鷹遷移路線並不清楚,為了研究此一遷移路線,去年10 月台灣猛禽研究會與林務局合作,於墾丁及八卦山為5隻灰面鵟鷹裝上衛星發報器,分別命名為飛海角1,2,3號及海角4,5號。其中,海角3號及海角4號在北返半途中,訊息失聯;海角1號則返抵中國吉林省的長白山區附近;海角 2,5號則返抵北韓。

海角鵟鷹遷移圖20090703;圖片來源:台灣猛禽研究會失聯的兩隻灰面鵟鷹,其一是進入巴士海峽後便失聯;另外海角4號則是北返飛離山東半島後,在黃海上失聯,這顯示鳥類遷移過程中的危機重重,尤其在飛越大海時,是一種生存挑戰。

人類開發改變環境對於灰面鵟鷹的生存並沒有太大影響,林文宏說,灰面鵟鷹其實還挺適應人類的開墾地,只是他們面臨最大的生存危機,卻是人類的捕食。不論是台灣或是東南亞都有將其作為食物的傳統,導致灰面鵟鷹的數量減少。目前政府與民間單位合作推廣保育概念,滿州鄉的學校教師也都會教導正確觀念,因此在保育物種的行動上漸入佳境的趨勢。

此一結果已經得到國外猛禽研究單位的重視,並邀請於研究結束後,將成果提供展示。劉小如表示,目前計畫以充實資料庫、建置完善的鉛錫路線圖為主。而林務局也強調,少數幾隻個體的狀況並不足以代表整個族群,要瞭解過境臺灣灰面鵟鷹的遷移,必須持續追蹤更多的個體。盼能獲得企業界襄助,讓這項研究能夠持續獲得更豐碩的成果,以提昇國際學術研究地位。

Top

 
 
  綠眼睛看地球:懶人專用碳足跡紀錄器 就是手機!

作者:黃雋

相信很多減碳達人都曾經想過,如果不用每天紀錄走多少公里,搭什麼交通工具,要知道自己排放多少碳就簡單多了吧!

事實上,科技真是太嚇人了。沒想到那個每次都很雞肋的GPS,搭配上3G無線上網的手機,居然讓記錄自己的交通碳足跡,變成一件超簡單的事情...

Google的手機(HTC Magic)最近在台灣上市,事實上去年就舉辦了一個程式設計大賽。這個比賽最高獎金高達20萬美元,其中一個得獎的軟體就是圖中這個ECOrio

這個有趣的程式,跌破我的眼鏡,居然可以拿到Google大獎。原因無他,因為他是手持通訊創新應用的最好典範。結合了GPS追蹤、地圖資料、個人資訊紀錄(走過的路線都可以記錄起來),還附有減碳的明確目標。說真的,想到這個專案的人滿了不起的!

怎麼記錄呢?原理很簡單,只要走動超過一定的速率,這個程式就會自動啟動,開始記錄你的路線。記錄路線後,可以算出你的里程數,你可以選擇自己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譬如說是汽車、自行車,或是大眾交通工具,來做預設的試算。也可以每一條路線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算是很適合懶人使用!

這些路線呢,程式會自動把記錄的路線排好,依日期做選擇。像Jimmy最近三天就走了17個路線。

其實讓人驚訝的其實不是這個自動機制,還有它那完整的車輛資料庫,可惜就差了機車啊!這些是選擇自己車子資料的畫面:

可以選擇的有: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汽車、自行車;先選汽車試試看!

很慢的尋找中

當然要過乾癮,假裝一下自己是法拉利

法拉利這個車款,排碳量是 11.0mpg。這裡還可以選擇乘客數

再來,還沒完,我覺得整個過程最好的部份在於清楚的Offset機制(碳補償機制),雖然不會有人捐。

什麼是碳補償?就是你排放了太多CO2,你可以透過一些捐款來「抵銷」一些碳。事實上是不能抵銷,不過通常就是用捐款贊助一些減碳計畫、新科技研發的專案等等。譬如說,種樹專案,風力發電農場專案等。

像下圖就是一個...啊....生物發電專案?

先說你花了多少碳,可以看看詳細狀況(Detail);
或是做一點補償(Offset)捐款,捐款也有不同的選擇。

如果按進Detail後,可以選擇看看如果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可以減多少碳


事實上,如果我總是跟別人共乘(Carpool),就可以省下44%的碳!(真的嗎?)

以上,有趣嗎?我是覺得滿有趣。創意嗎?還滿有創意的,真的是科技來自於人性的───嗯,懶惰!然而減碳嗎?這裡我不禁想說,用GPS和網路通訊消耗電力的碳,會不會比較多呢?(所以我也只是試個三天就好啦!)

Top

 
 
  北縣文化局歡迎文建會指定樂生為古蹟

摘錄自2009年7月7日立報報導

昨天支持樂生療養院指定古蹟的民眾前往北縣府陳情,再度遇上官僚應付了事。而北縣文化局的擋箭牌,正是文化局副局長邱建發脫口而出的「工程會決議不指定樂生為古蹟」。但追根究柢政府的應付態度,則是台灣根本從未具有文化素養。

樂生療養院的爭議,因2007年政治壓力浮上檯面,迫使政治人物為選票而做出重新審議錯誤公共政策的決議。但政治人物並未真正面對錯誤政策,雖在 2008年5月30日做出「530方案」,承認樂生古蹟及人權價值,決議保留40棟、9棟拆遷重組,但奇怪的是,一直未要求文建會及北縣文化局進行古蹟指定動作。

今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歷史資產審議委員會召集人西村幸夫已向文建會表達過樂生具有世界遺產價值;5月5日,西村幸夫造訪北縣新莊市樂生療養院三度落淚,他說「完全能理解院民不想家園被破壞的心情」,強調樂生不是單一個案,將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委員討論,協助台日韓三地療養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事實上,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主任王壽來也坦承樂生具有世遺價值,在被監察院糾正後接受本報訪問時也表示「不會放棄樂生申請世遺的可能」;文建會認為,指定古蹟是邁向世遺的第一步,但基於尊重地方行政權,應由台北縣文化局啟動。

但昨天邱建發私下透露,會召開「新莊樂生療養院擬登錄文化景觀或歷史建物保存諮詢會」,是因文建會認為「登錄歷史建物也可以」,邱建發說,支持樂生保留的民眾不該把矛頭對向北縣文化局,「事實上文建會若真有心指定樂生為國定古蹟,比照中正紀念堂做法就可以」。邱建發說,願意讓渡指定古蹟權力給文建會。

中央與地方主管文化機關都說雙方有指定古蹟權力,只是依然沒有一個單位願意動作。究其原因,與捷運新莊線向來是選票來源息息相關。過去政治人物訴求樂生與捷運對立,自然不能在選舉將近時做政見大轉彎。只是政治人物的選票考量,卻可能讓台灣失去珍貴的文化資產。

Top

 
 
 
北縣山佳火車站 S型月台拆了

摘錄自2009年7月6日聯合報報導

山佳站最知名百年古蹟的半圓弧第一月台,最近被敲掉了。

台北縣縣定古蹟山佳火車站第1月台拆了!具有S型半弧狀美麗線條的山佳站,台鐵上月獲文建會「解禁」,認為山佳站線型計畫核定在指定古蹟前,同意台鐵前幾天將第1月台「敲」掉,台灣又少了1座舊式月台,令鐵道迷扼腕!

山佳站於西元1903年就設站,是台鐵縱貫線北段僅存的老車站,北縣府2002年將山佳站體、站務房舍外及第1月台指定為古蹟,鋼筋製的候車雨棚也是百年文物。

原本台鐵去年就已發包月台改建,差點在未知會北縣文化局的情況下「敲」掉S型月台,涉及違反文資法,文史單位發現後緊急「擋」下來,沒想到1年後月台還是保不住。

台鐵台北工務段段長郭文才說,山佳站線型計畫早在90年就通過,1年多後才被指定古蹟,台鐵向文建會提出工程申請,上月底接到文建會公文,同意施工。

山佳站半弧型月台是一大特色,圖右方就是拆除的第一月台。至於有沒有通知縣府,郭文才說,文建會應有傳送公文副本給縣府。

他說,山佳站北口的隧道,因為剛好位於滑路地段(土石流),威脅行車安全,這次線型工程就包括擋土牆的施作,打掉月台基於維護行車安全及提高行車速度。

早期火車長度較短,施工時發現第1月台其實經過多次改建,不斷加長、加高;他們把月台上百年遮雨棚暫移他處,等到新的月台完工啟用後,會再移回來。

「又少了1座老月台!」鐵道專家洪致文感慨文資保存觀念過去都只看建物主體,卻忽略建物的附屬設施,才能襯托出本身的獨特意義,沒有了圓弧造型月台的山佳站,就看不出它的特殊意涵,將來台中站也會面臨同樣問題,呼籲文化資產保存要有更全面性觀照。

 Top

 
 
  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單公佈

摘錄自2009年7月7日科技日報報導

國際自然及資源保護聯盟日前發表報告,公佈了瀕於滅絕物種紅色名單。報告對44838個物種的自下而上狀況進行了分析,佔全世界現有180萬個物種的 2.7%。報告指出,目前已有869種物種完全或在其通常生存環境中滅絕,但如果考慮到還有290種物種處於瀕危狀態,並有可能已經滅絕,這一數字將增加到1159種。

國際自然及資源保護聯盟每4年發佈一次報告,今年的報告指出,全世界共有800種動植物在最近500年滅絕,目前有大約1.7萬個種物種瀕於滅絕。今年的報告是在各國政府即將對2010年保護生物多樣性目標進行評估前夕發表的,報告認為這一目標未能實現。

根據國際自然及資源保護聯盟此次公佈的名錄,目前,至少還有16928種物種瀕於滅絕,包括近1/3的兩棲動物,近1/8的鳥類,近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如果考慮到目前僅對2.7%的物種進行了分析,上述數字可能僅僅是「冰山一角」。

國際自然及資源保護聯盟物種項目主任、報告起草人傑安·克里斯托弗·維埃說:「各國政府採取了一些行動以減少生物多樣性損失,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遠未能夠扭轉目前趨勢。」

維埃說,生物多樣性危機比目前世界經濟和金融危機嚴峻得多。在歐洲,38%的魚類瀕於滅絕,在東非地區,這一數字也達到28%。主要原因是淡水水系之間的關係不協調使得污染逐步擴大,新的物種侵入其他物種通常的生活環境,以及對水資源的過度開發。

在海洋方面,過度捕撈、氣候變化、物種入侵、沿海開發以及環境污染對生物造成巨大威脅。七分之六的海洋龜類、845種珊瑚中的27.5%瀕於滅絕,另有20%的珊瑚也面臨威脅。海洋鳥類(27.5%)也比陸地鳥類(11.8%)面臨更大的滅絕危險。陸地物種面臨的最大滅絕威脅是農業發展、木材開發以及經濟發展帶來的自然環境破壞。

Top

 
 
  北極冰層自2004年起急遽變薄

摘錄自2009年月7日8路透社報導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家們7日表示,北極海冰層從2004年起急遽變薄,北方多年厚層積冰在夏天融化,被新的薄冰層取代。

多年來,研究人員已知覆蓋在北極海上的冰層面積一直在退縮,但是測量冰厚度的新衛星數據顯示,北極海冰層的體積正在縮減。

多年厚層積冰的重要性在於,厚冰可迅速恢復,且持續多個夏天。如果沒有厚層積冰覆蓋,北極海深色海水更容易立即吸收太陽熱能,而不是反射回去,更加速熱效應。

科學家們利用衛星觀測數據計算,整個北極海的冰層從2004年以來每年變薄7英寸(17.8公分),持續4個冬天,總計變薄2.2英尺(67公分)。他們的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地球物理研究期刊─海洋」(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Top

 
 
  內蒙古草原滅蝗面臨兩難選擇

摘錄自2009年7月8日人民日報報導

今年6月初,內蒙古阿拉善盟草原部門將2000隻牧雞,分別無償送到23戶牧民家中,讓牧民們喂養。這些牧雞都出殼才20多天,等牧民們飼養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正是當地草原蝗蟲泛濫的時候,到時把牧雞放到草原上,消滅蝗蟲。

內蒙古農牧業廳透露,截至6月30日,內蒙古草原蝗蟲危害面積達到6956.85萬畝,嚴重危害面積3908.52萬畝。此外,農田受災面積也達到2200萬畝,約佔耕地面積的1/5。

面對嚴重的災情,各地的蝗蟲防治工作已全面展開。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防治面積244.15萬畝,其中主要是化學防治為230.05萬畝,共投入農藥79.37噸。

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化學滅蝗方法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質疑。不少地方開始利用蝗蟲的天敵:雞、鴨、鳥來消滅蝗蟲。

阿拉善右旗綜合站的一位工作人員說:「生物防蟲是綠色環保的辦法,既可以滅蝗,又能保護生態,還可以養雞增加養殖戶收入。去年第一次應用以來,效果特別好。」但據了解,生物滅蝗法只能在蝗災面積不大的地方使用,如果大範圍爆發蝗災,生物的辦法來得太慢,根本起不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Top

 
  論壇:台北好好笑  客家公園由小見大

作者:潘翰聲(綠黨發言人)

從客家公園案「小小這個點」,可以大膽預言:郝龍斌市長競選連任的口號「台北好好看」,一定會變成「台北好好笑」!6/6的樹保委員會決議,要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變更設計,於是有了7/2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的審查。經過兩個小時的討論,儘管四位發言委員就有三位主張縮小跨堤平台、變更自行車道路線,但擔任主席的都發局長丁育群,仍逕自宣布「准予備查」。林建元副市長先前促成政府與民間對話的努力,被客委會、都發局、交通局徹底否定,對自己的荒唐設計無法自圓其說還要蠻幹。郝市長原本想要花大錢得到一個政績,反而變成笑柄!

不換湯、不換藥!這樣也能過關?

6月4日客委會主委劉智雄在客家公園跟我們保證-「梯田沒有了!」(公視我們的島獨家);6/6樹保會會再次承諾,取消平地造梯田的設計。
但一個月內就生出來的新設計案,幾乎沒有太大改變,不換湯也不換藥。「梯田」改名變成「水田」,簡直就是「指鹿為馬」的現代版!
建築師解釋說「高度降一點、沒有再填高」, 我們問「客家人有用馬達抽水來種田嗎?」市政府不敢回答。
都發局長丁育群說「水田可以增加多樣性」,更讓人驚愕。
如果是挖掉水泥變水田,當然會增加多樣性。但現在的設計是挖掉土丘的小型生態系,變為單一作物的人工梯田,多樣性是大幅度降低不是增加。
這樣的都發局長來管理我們的都市,根本沒有專業!

自行車道:壞設計怎麼好好管?

交通局代理局長林麗玉,先教訓所有與會者「今天有沒有人騎機車來?」(我是坐612公車,我方大多是搭大眾運輸,你怎不取消市府官員停車優惠?)
然後氣急敗壞的強調,車道已經改成高架了,動物都可以在下面穿越,也不會影響到公園內的人。
我們的問題沒有回答:此處自行車道與公館自行車路網的關係為何?既然水源快速道路師大路引道出口那側的平面車道流量低,也打算再做人行步道,為何自行車道路線一定要穿越公園,而不改過去?
市府回答:師大路一側長度不夠,要讓單車輕鬆騎上去,只能穿越公園,以後會加強管理。
偏偏這是設計問題,不是管理問題,如果是一個好的設計不用太多管理。
設計坡度「平緩」或「陡峭」,導致車道需要「長」或「短」,牽涉到根本上腳踏車是「騎」上堤防或「牽」上去。
為什麼一定要騎上去,而不是牽上去?如果一定要騎上去,師大路一側長度若真的不足(事實上是夠的!),也可以做「之」字型的設計,有何不可?
市政府完全不敢回答!
被欺騙的感覺很不好,尤其是,原本我們就很不容易相信官方的善意(本案/他案被騙太多次了),非常意外地累積一點點互信基礎,又被完全打消了(反正也不差多一次)。雖然也沒有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但一時憤恨難平,害我一整天心情不好還要密集開會卻無法專心,趕緊幫市政府做會議紀錄,也為自己做一兩個小時的心理治療,這樣「昭炯戒、激眾憤」,這是我能愈挫愈勇再繼續走下去的方式。

跨堤,跨堤,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都發局長丁育群兩度發表長篇大論的演說,訴苦「城牆沿著河邊走的悲哀」。他為了破提、在河濱公園種樹,跟水利單位爭了多少。也很想把堤防拆掉(我也很想,交通局不會同意吧),改成地下道路(好大一筆工程)。市府在河堤做了多少綠化,從總量來看,難道不能抵小小這個點。
最勁爆的演出是「未來如果破堤的時候,我會把他恢復原狀」。這句話似曾相似,台北縣長周錫瑋,在面對蓋住板橋地名由來的湳仔溪之特二號道路,好像也說過「現在要蓋,要拆也是以後再拆」。
「以後」你們都不在位了,以目前來看,短期內要拆掉堤防,比「俟河之清」還難吧,你唬誰啊?
我們從一開始就堅持不反對跨堤,但主張縮小跨堤平台規模,把三億元拆成好幾份,可以讓更多地方的社區可以輕鬆跨堤,而不是集中在此處。
問題不在於跨堤(有共識、沒人反對),問題在於廣場平台(沒共識、應討論)。廣場才是都審會議要討論的,而不是聽局長花一大堆時間扯一些跨堤的感想。
便有都審委員便提到:平台沒有什麼用,會很熱、景觀也不見得好。
我們也一貫質疑:誰會在汽車噪音、廢氣之上,悠閒喝咖啡。
況且,在快速道路上架平台,如果有人不小心掉落物品,將造成嚴重交通公共安全。中山高陸橋已經全蓋式包覆,這裡要做露天咖啡座,顯然不會包覆,那就變成交通安全問題。
市政府不敢回答廣場有沒有用,反而模糊焦點,貼我們反對跨堤的標籤。政府官員學政客搞民粹,這是嚴重的民主危機!

一個客家公園,兩個台大城鄉所官員

我們不反對客家公園,還很肯定「閒置舊建築再利用」的精神,所以聯盟名稱叫做「好好做」,一件好事,為何麼搞到天怒人怨?這就是實質民主的危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黃瑞茂、台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陳虞晃,以及客家籍的自然步道協會前理事長林淑英,都出席簡報,市府官員還說我們沒有「專業」。
官員堅稱這個案子已經退讓了很多,「沒有太大問題」,還大罵建築師不會表達。然而,當政府官員(業主)做了一些離譜、無法自圓其說的需求,出錢的強逼做設計的畫出荒謬的圖,還把責任歸咎給他,這種給錢是大爺的心態+為五斗米折腰的窩囊,在6/6樹保會就見到客委會主委劉智雄這樣搞,我心裡很難受(雖然我也不滿意建築師,但不贊成官員這樣作賤專業者、不把人當人看)。7月2日見到建築與都市計畫專業的都發局長丁育群、交通局代理局長林麗玉也這樣罵人,怎麼不想想自己真的有「專業倫理」嗎?
林麗玉在台大城鄉所三十週年所慶的系列座談上說:「Planner(專業規劃者)是幕僚者,不是決策者,要能懂得決策者的在想什麼,要有說服決策者的企圖心。領導者要作一個先知先覺者,而非後知後覺者,要有理想願景,為未來作規劃、為問題找答案,這是城鄉所要訓練的東西。」真不知道,民眾參與、專業倫理,在客家公園的案子上,城鄉所會這樣教嗎?
我記得我在城鄉所受到「專業的通才教育」的訓練:進步規劃師,不能只照顧業主(官員)的需求,要協助把使用者(民眾)的需求,化成專業的語言,並堅守專業倫理,還能折衝多方利益與各種意見,來擘劃永續發展的願景,並且將好的實質空間設計變成真的。
如果王鴻楷老師等人的想法在台灣太理想。現在是台北市副市長的林建元,他在城鄉所教書(我修過他交通研究的課),雖不是城鄉所畢業、自己訓練出來,但他在主持樹保委員會,能夠花超過四小時,達成民間團體、市府、樹保委員三方均能接受的社會共識,在官僚之中就非常難得。
客家公園這件案子的峰迴路轉,我真的懷疑,林建元、林麗玉和我,真的是城鄉所的同門嗎?
張景森在經建會副主委,堅持推動國土復育計畫值得肯定,但他初到北市府當官時,十四十五號公園拆遷案顯然無法滿足大家對進步規劃師的期待,成為城鄉所師生討論的公案,現在客家公園會不會變成城鄉所的公案呢?

下屬公然行騙,市長別想當總統

客委會主委自己講過的話都可以不兌現,這樣公然行騙,嚴重傷害人民團體對政府之信任。
郝龍斌就算連任,也會變成好笑市長,想要循前兩任市長之途,從仁愛路走到凱達格蘭大道,就不要再夢了。
我們的具體訴求:
1.儘速於螢橋國中召開聽證會,而不是強硬、單向的說明會。讓地方居民與公民團體,共同進行參與式設計工作坊,達成多贏的設計變更案。
2.縮小跨堤平台、真正取消梯田、變更自行車道路線。
3.公布移植樹木之樹種、數量、位置。
4.建立民間入園調查生態、監督工程施工之機制。

附記:此為筆者在現場的觀察與評論,歡迎對照未來市府所做最終正式會議紀錄,也歡迎大家撿取其中你認同的論點,寫市長信箱、打電話請市議員質詢,看市府怎麼回答

相關連結:
「客家公園好好做聯盟」部落格
「關懷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聯署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為地球嗆聲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易俊宏、呂苡榕•網編:李盈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