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6.3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生命力新聞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推薦瀏覽
珊瑚礁學會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世界保護區大會主題網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台北市野鳥學會
關渡自然公園
  墨灣漏油的教訓──海洋油污染研究的短視效應


英國石油鑽油平台沉入墨西哥灣;照片來源:美國能源部。

從英國石油(BP)的深水地平線鑽油平台破裂的油井噴湧出來的原油終究有一天會停止噴湧。然後再過一段時間,這團混亂會被收拾乾淨。不過,到了那個 時候,可能已經對墨西哥灣造成災難級的損害了──但是我們究竟會不會知道到底造成的災難等級有多高?

全世界皆然,每當有大型的漏油事件發生,大家就會一窩蜂地開始去研究,而且通常會研究一年左右。但是一旦石油不再洩漏,污染清理乾淨了,大部份的經費來 源就停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沒有任何真正的長期(10年)優質研究。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追蹤墨灣漏油 最新互動式地圖出爐
美國會調查墨灣漏油 指5大決策失誤
墨灣漏油持續 瀕危黑鮪魚雪上加霜
漏油啟示錄──低價能源的真實代價
  島嶼航行:沙特與波娃 航向小島的驚奇之旅

作者: 張祖德(國立馬公高中歷史科教師、海洋文學作家)

編按:新興海洋文學作家張祖德,多年前愛上了澎湖,一住就是16年。帶著兩艘名為「沙特與波娃」的獨木舟,用雙手划槳、穿越海洋,接近澎湖各個小島。用無動力的獨木舟、賣力航行,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在不經意之下,旅途中寫下的航行手記,卻讓大家發現了許多小島的動人存在。讓我們跟隨著祖德的獨木舟航行手札,一起探索台灣周遭碧海藍天、美麗神祕之島。

【序】 一個沙特與波娃的獨木舟故事
The Story Of Kayak Sartre & Simone de Beauvoir

尼采說:「哲學....就是在冰雪之間和高山之巔自由自在的生活......」。你看到那個精采的廣告了嗎?一個人划著獨木舟在高山急水中順流而下,尼采說的是不是這樣?如果是......那麼那個人最懂哲學,也最接近上帝的話語吧。 那我要為何而活呢?

在台灣的山友,以百岳為目標。而澎湖親近海洋的子女,以獨木舟航行到每一個屬於澎湖的小小島為理想。 2002年的元月廿日,我們的獨木舟在歧頭海堤外舉行下水典禮。 因為尼采,我們把二艘獨木舟命名為「沙特」與「西蒙波娃」。精采內文

  島嶼航行:處女航──大倉嶼

作者: 張祖德(國立馬公高中歷史科教師、海洋文學作家)

第一座小島 大倉嶼 (2002/3/2)

這是獨木舟「沙特」與「西蒙波娃」的首次處女航,目標是馬公市北方海面約五公里,澎湖灣內的小島-「大倉嶼」。 中午11點30分我們到達觀音亭,先把獨木舟輕輕放下水。接著穿上防水裙和救生衣。防水裙,是一片大大的、有著鬆緊彈性的防水布料做的裙子,可以整個套住座艙口,以防止海水打進座艙。

第一次穿裙子不免笨手笨腳,穿好後還得調整肩帶,然後再穿救生衣。接著拿出浮力袋和汲水幫浦,放在前甲板上,用甲板繩繫牢。浮力袋是一旦翻船,救援用的必要裝備。汲水幫浦,則是排除座艙內積水的工具。 拿著槳跨進座艙,先把踏板調整好。踏板是用來控制獨木舟的尾舵,也就是控制方向用的。所有出發前的準備工作都完成了,是不是得鳴笛出港了?扣上防水裙,隨著沙特搖搖晃晃漂離岸邊,此時我的身體與獨木舟結為一體,再大的風浪也必須一同面對。看著她流線的身軀,我輕撥著槳去調整划水的角度,以及尾舵的方向和靈敏度。這是我頭一次出海,自己當船長,靠自己的力量,橫越海到另一個小島去。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炎炎夏日、時而下著傾盆大雨的台北西門紅樓,出現了這樣的聲音:「救‧救‧白‧海‧豚」幼稚園5歲小女孩,毫不怕生地用童稚的聲音用麥克風喊著。「為什麼要搶救白海豚呢?因為牠們的命運就跟我們一樣。如果我們容許高污染的工廠破壞牠們的棲地,我們自己生存的環境也一樣會遭到破壞...」聽起來熱忱中帶著一些急切。這個畫面,從5月22號開始,在西門町的紅樓劇場前,每個週末、日,定時地出現。運作多月,白海豚連署只有2萬,而遠在歐洲,為了「經濟」,德國卻是願意萬人為護葡萄園聯名請願。德國政府打算斥鉅資,興建一條連接比利時及荷蘭的四線公路及一條最大橋樑,但是沿途會穿越相當負盛名的「摩澤爾河谷」,並使得谷中栽種了幾個世紀的「芮絲琳」葡萄園毀於一旦,因此上萬人連署請願。

台南縣永揚地下水污染水庫,環署終於要查了。環保署29日上午召開永揚案第7次專家會議,決議由環保署就此另案調查。南水北調,大陸河南丹江口34.5萬移民遷離。為了水源開發,人們卻要離鄉背井,真的值得嗎?

環保救星「碳封存」,恐有洩漏危機。根據27日發表的研究,儲存發電廠排放的碳以減緩全球暖化的夢想,可能因洩漏的風險遭到重創。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電動車儲電 一魚能兩吃?!

作者:鄭榮和(台灣大學機械系 FORMOSUN先進研究動力中心指導教授)

最近連續收到好幾期《技術在線》的通訊(*1),幾個頭條標題圍繞在「充電設施標准化之爭:日美均瞄准中國市場」與「主導權之爭--掌握了充電基礎設施,即可用電力控制汽車與家電」等議題。報導提到,目前以美國和中國為首的各國,都在投入鉅額資金發展智慧型電網,除了開發電動車充電站與在住宅內進行充電管理時使用的智慧電錶等之外,特別討論V2H及V2G的構想。V2H是Vehicle to Home的縮寫,是指利用電動車的蓄電池來為住宅內供電的構想。V2G 則是Vehicle to Grid的縮寫,進一步拓展了V2H的思路,通過管理大量電動車的蓄電池,來營運電網。

電動車儲電 成備載電力 V2H或V2G是近幾年來流行的一個概念與研究領域,主要的構想是在建構電動車的充電站時,如果未來也可以讓大量連接到充電座上的電動車放電到電網上,即可根據電網的供需情況,在放電與充電間自動切換。這就是美國歐巴馬總統就任後極力規劃籌建的智慧型電網的一部份。如此做的好處是傳統的電力公司不必再擁有非常龐大的備載容量,可以將電動車裡的電(儲存於蓄電池中)當作備載。精采內文

 

 


 
墨灣漏油的教訓──海洋油污染研究的短視效應

本報2010年6月30日綜合外電報導,林綉娟編譯,范仕穎審校

無人遙控潛水器拍攝到,從破碎地平線深水井口噴出石油和天然氣。 (圖片來自:由英國石油公司)從英國石油(BP)的深水地平線鑽油平台破裂的油井噴湧出來的原油終究有一天會停止噴湧。然後再過一段時間,這團混亂會被收拾乾淨。不過,到了那個時候,可能已經對墨西哥灣造成災難級的損害了──但是我們究竟會不會知道到底造成的災難等級有多高?

科學家說,為了確定大規模漏油造成的損害程度,將會需要進行廣泛的研究。而從過去發生過的的漏油事件看來,相關的研究卻是屈指可數。這次他們希望情況會有所改變。事實上,有一些科學家有信心地認為,在有足夠的經費跟公眾輿論支持之下,這次漏油的災難將可以產生有史以來對其最具資訊性而且有用的研究。

「全世界皆然,每當有大型的漏油事件發生,大家就會一窩蜂地開始去研究,而且通常會研究一年左右。但是一旦石油不再洩漏,污染清理乾淨了,大部份的經費來源就停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沒有-可以說全世界幾乎沒有-任何真正像對重大漏油事件以及後續行動的長期(10年)的優秀研究。」德州農工大學哈特研究中心從事墨西哥灣研究的生物學家Wes Tunnel說道。他告訴IPS,有時候人們會在每5年後,10年後,也許20年後再回去看一些大範圍的地方。不過我們沒有任何囊括整個生態系統範圍的研究,來告訴我們到底發生了甚麼事,真的很可惜。我想這種情況也許會在這次漏油事件改變。」

有徵兆顯示這樣的情況也許真的會改變。BP在5月24日宣布開創一個獨立的墨西哥灣研究計畫,BP承諾提供5億美元的經費,資助研究與「深水地平線事件的衝擊,以及其在墨西哥灣環境與公眾健康造成的反應」相關的研究計畫案。第一批共約2500萬美元的經費,在6月15日已經分配到墨西哥灣鄰近區域的幾所大學。剩餘的經費預計在未來10年將陸續分配。Tunnel從這些經費看到了很大的潛力,他說:「如果事情如他們所說的一樣順利的話,有了BP未來這 10年提供的這5億美元,這可能是有史以來研究得最徹底的漏油事件之一。」

之前發生過最嚴重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是科學家們大大錯過的研究機會。在墨西哥石油公司Ixtoc鑽油平台於1979年西南灣區爆炸之後,在290天之內釋出了約1.4億加侖(5.3億公升)的原油。當時出現了典型一窩蜂的研究興趣,但是後來經費枯竭,導致後來針對那次事件的發表論文研究數量不可思議地少。「美國政府在我們把前期建置的計畫完成後,砍了所有的經費」,Tunnel回憶道,「這已經是固定模式了。」

唯一的例子是Exxon的Valdez號油輪在1989發生的漏油事件,這個事件是這個經費縮水模式的例外。在儲油槽漏了4090萬公升的油到阿拉斯加的威廉王子峽灣之後,公眾輿論的發出的影響之大,讓很多針對漏油事件對生物及生態系統的研究得以進行,有些研究並且持續到現在。Tunnel指出,當然,大部份得以持續至今的研究都是不得不符合法令要求的關係。 但是,同樣也來自哈特研究中心的Thomas Shirley表示,「儘管Exxon Valdez事件種下不少惡果,卻因此靠這個事情獲得了大量的生物知識。」他說這次發生的漏油「將無疑地會資助更多研究...得以獲得很多相關資訊。」

評估獨特的災難

Shirley 長期從事Exxon Valdez漏油事件的第一手研究,而從中得到的研究調查預告了這次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情況並不樂觀。Shirley 說,「現在威廉王子灣還有 21000加侖(8萬公升)的油-你可以把你的手伸到油裡面去。雖然是在岩石下面,不過油就在那裏。」他說還有很多物種尚未完全復育。同時在威廉王子灣,石油停留在水面上,這使得量測及清理的工作簡單多了。

即使是缺乏深入研究的Ixtoc漏油事件,也只發生在離水面46公尺之處。但是墨西哥灣的深水地平線漏油是在水面下1524公尺。這樣的深度,加上前所未有的大量除油劑灑在石油上,使這次的漏油事件情況獨特。「我們從來沒有碰過這樣大規模的漏油。我們從來沒有碰過這些油柱。我們不知道這一切將會如何發展。」Shirley 表示。

2009年春天Shirley與139位來自15個國家的科學家發表的調查結果顯示,情況其實更為複雜。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列在墨西哥灣的動植物清單內,破裂的深水地平線鑽油井附近的區域,是所有墨西哥灣相同深度區域中,物種最為豐富的區域。「這真的很驚人,根據我們現在的發現,這個區域真的是墨西哥灣深海區最重要的區域」Shirley 指出。

到目前為止,對生物的衝擊還只有零星的觀察,但是更多的傷害可能是在海平面下,很多死亡的動物會沉到海底。「即使是那些被沖上岸的動物屍體,也很難辨別它們的死因是否跟石油有關係。」他說,「我們不知道在水面下有多少石油,但是我們知道這些石油會造成影響。」

未來的研究可以讓這些因石油污染造成的影響更可見,雖然墨西哥灣生態系統安然無恙的希望仍然黯淡。但是對這次漏油事件能夠貢獻出豐富的研究資料,以及增進瞭解石油污染對墨西哥灣及其他地區生物造成的影響,依然寄予厚望。

※ 參考資料:IPS報導ENS報導

Top

 
島嶼航行:沙特與波娃 航向小島的驚奇之旅

作者: 張祖德(國立馬公高中歷史科教師、海洋文學作家)

【序】

一個沙特與波娃的獨木舟故事
The Story Of Kayak Sartre & Simone de Beauvoir

聖經 馬太福音:人類活著不單是靠著食物,而是靠上帝的話語......。

The Holy Bible: New Testament Matthew
Man shall not live by bread alone
but by every word that proceedeth out of the mouth of God.

然而,上帝的話語很難、也很不容易為人所仔細聆聽。於是人們實在是靠著其他的東西活著...。有的人靠著發財的那麼一點夢想而活,樂透、賽鴿、賭馬不一而足。也有人靠著電視而活,看了每一個大自然探索頻道,卻從不曾走向戶外。還有人藉著挖掘別人的醜聞、爆料而坐收名利,更多人跟在他們後頭窺視別人的隱私而活。

而我呢?

尼采說:「哲學....就是在冰雪之間和高山之巔自由自在的生活......」。你看到那個精采的廣告了嗎?一個人划著獨木舟在高山急水中順流而下,尼采說的是不是這樣?如果是......那麼那個人最懂哲學,也最接近上帝的話語吧。

那我要為何而活呢?

在台灣的山友,以百岳為目標。而澎湖親近海洋的子女,以獨木舟航行到每一個屬於澎湖的小小島為理想。 2002年的元月廿日,我們的獨木舟在歧頭海堤外舉行下水典禮。

因為尼采,我們把二艘獨木舟命名為「沙特」與「西蒙波娃」。

沙特的隨想

最近我才感覺我這30年是白活了
似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層層的考試和文憑
接著而來的感受是時間的快速飛逝
青春就像手中握的細沙...怎麼都握不住
我問小毅
在我們剩下的時光中,有沒有可能划著獨木舟
到每個小小島去探訪呢?
小毅堅毅的回答「當然有」
然後我們蹲下來仔細的算了算
扣掉老了走不動路、生病、工作、睡眠、寫博士paper的時間......

大學時讀的是歷史系
大一剛進學校就常會有人問「讀歷史有什麼用?」
我想他的真正問題是「 讀歷史能賺什麼錢?」
我才明白過去所有的白費心力
原來讀書只有一個目的
也難怪大家紛紛轉銀行系、企管系、保險系

大學除了應付課業、打工的時間外
我常去爬山
除了學校後頭的二格山、指南宮
還去爬了雪山、大霸、武陵四秀....
還好沒有人問我「爬山有什麼用?(因為爬山遇到的人都是山友)」
大三、大四的政大後山開滿了土雞城
把從前的滿山茶香變成到處都是啤酒、唱卡拉ok的喧鬧聲
我就不太愛去了
然後就常常出現台灣山脈土石流的警報

當兵到了澎湖
我常偷溜到營區屋頂去看夕陽
和海對面的虎井
突然之間我才驚覺到
原來我一直生活在島上
島周圍,滿滿滿滿都是海
日出是太陽從海中昇起
日落是太陽落下海平面
風是從海上吹來的
候鳥也是從海的另一端飛來的
原來一直都是這樣

我以前生活的那個島
人們從不曾感受到這一點
他們總是把海邊用長長的水泥牆高高築起
這樣才看不到排出去的廢水、垃圾種種的污染
看不到也許可以心安一點
那「夕陽呢?」我問
我想他們會回答「看海和夕陽有什麼用?」
因此更別提到海上,沒有目的的去看海、去親近海
從海上看看自己的島嶼,及遙望海平面彼端的世界

某位政治人物說的話 :台灣應該成為海洋國家,而不是島嶼國家
這是不是指明信片上常見的
國外大城市港邊排滿帆船的那種國家?
假日小孩就跟著爸媽一同揚帆出海
當作鍛鍊身體、親近自然的一種生活方式?
如果是
去看看我們的港口、海邊滿滿的水泥堤防和消波塊
和放學後補習班前滿滿的年輕學子
就會明白這條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 本文部分轉載自張祖德著作,城邦出版《航向看不見的島嶼》一書。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Top

 
島嶼航行:處女航──大倉嶼

作者: 張祖德(國立馬公高中歷史科教師、海洋文學作家)

聖經創世紀:

「起初...大地是空虛混沌,..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The Holy Bible:Old Testament Genesis
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And the earth was without form, and void; and darkness was upon the face of the deep. And the Spirit of God moved upon the face of the waters.

當你在天藍海青的海上輕撥著槳,獨木舟安靜地劃過水面。微風徐徐,許多小魚不經意地跳出水面。水面因太陽的映照而金光閃閃,此刻從心中一湧而上的狂喜,我想只有親身體會才能感受。所以當許多人問我怎不買動力船隻時,我總是懷疑,伴隨著那樣的噪音和欲嘔的柴油汽油味,怎麼能體會到那種狂喜?怎麼能感受上帝?怎麼能擁抱自然?

第一座小島 大倉嶼 (2002/3/2)

這是獨木舟「沙特」與「西蒙波娃」的首次處女航,目標是馬公市北方海面約五公里,澎湖灣內的小島-「大倉嶼」。

中午11點30分我們到達觀音亭,先把獨木舟輕輕放下水。接著穿上防水裙和救生衣。防水裙,是一片大大的、有著鬆緊彈性的防水布料做的裙子,可以整個套住座艙口,以防止海水打進座艙。

第一次穿裙子不免笨手笨腳,穿好後還得調整肩帶,然後再穿救生衣。接著拿出浮力袋和汲水幫浦,放在前甲板上,用甲板繩繫牢。浮力袋是一旦翻船,救援用的必要裝備。汲水幫浦,則是排除座艙內積水的工具。

拿著槳跨進座艙,先把踏板調整好。踏板是用來控制獨木舟的尾舵,也就是控制方向用的。所有出發前的準備工作都完成了,是不是得鳴笛出港了?扣上防水裙,隨著沙特搖搖晃晃漂離岸邊,此時我的身體與獨木舟結為一體,再大的風浪也必須一同面對。看著她流線的身軀,我輕撥著槳去調整划水的角度,以及尾舵的方向和靈敏度。這是我頭一次出海,自己當船長,靠自己的力量,橫越海到另一個小島去。

今天農曆19大潮,中央氣象局的「潮汐表」資料如下:

第一次最低潮:早上06:35。
潮高-132cm(潮水高度降至平均海平面以下132公分)
第一次最高潮: 中午13:28。

潮高+128(潮水高度升高到平均海平面以上128公分)
第二次最低潮:下午19:17。。
潮高-113。(潮水高度降至平均海平面以下132公分)

因為平均一天有二次的漲退潮,澎湖人叫做「流勢」。很奇異吧,月球的引力竟然可以大到讓水位有這樣大的變化。最高潮與最低潮差距2.6公尺,潮差很大所以叫大潮-「大流勢」。二公尺多的海水退下去又漲上來,這強大海水的流動,就稱為「潮汐流」。

潮水的流動加上海底與陸上地形的變化,使得海流千變萬化。這大大影響了我們航向和航速,如果沒有經驗和仔細的計算和判斷,我們可能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此外再加上風向和天候的影響,海的複雜和詭譎多變,讓最有經驗的水手和船長都對她心存敬畏。何況我這個城市鄉巴佬呢。

11 點55分我們划出海堤,只見前方白浪點點,浪頭約有30~40公分。因為吹北風,海浪從北方一波波湧來。在台北生活了25年,從來不清楚哪邊是北方,哪個時候海水會上升,哪時會退走。「潮汐」與「潮汐流」的知識,只是地球科學考試用的冰冷教科書。但這個時候,我得奮力揮槳,沙特尖尖的船艏朝向海浪,衝破海浪,浪花打碎在我的前甲板,濺得我一臉海水。我變得十分清楚而敏銳,吹在臉上的是北風,海浪從北邊打來,沙特正在頂風頂浪前進,而現在還在漲潮。

因為漲潮的海水是從南方湧來,所以漲潮澎湖人稱之為「南流」。這對要航向北方的我們,算是順流。不過別高興,逆風和頂浪也會大大降低我們的船速。觀音亭邊堤防礁石水淺,海浪洶湧,我們儘量靠外側航行。今天能見度不是很好,跨海大橋僅隱約可見,西嶼模模糊糊一塊....奇怪,大倉島哪去了?

下午13:30,船舷邊海水的顏色變深,想必這裡水底的深度較深。聽人說後窟潭到大倉中間有一條海溝,也許就是這兒。此地浪頭也變小了些,獨木舟的速度也逐漸加快。「大倉」這個俗稱「內海之珠」的小島也漸浮現眼前。

終於,小島一點一點變大了。13:50我們在大倉西南側沙灘登岸,沙灘上一個人也沒有,島上沒有人知道我們來。進村落走走吧,我們拿著槳走進村落。也許村民都在午睡吧,島上人好少。二個漁民在修船,二個小孩在玩球,如此而已。下午三時,當我們坐在島上唯一的一家小雜貨店前面,吃著科學麵、慶祝我們的第一座小島時,午睡的村民才紛紛起床,只不過見到的都是些好老好老的阿公阿媽。一個老阿公還告訴我們,他年輕時也是用搖櫓人力來回馬公之間,不過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

當老人在緬懷年輕記憶的同時,我們再度回到海上。海上退潮的情況已經很明顯,有二處海面甚至可見滾滾的流水。回程順風順流,很快我們已經看到觀音亭外長長的堤防。

這是沙特與西蒙波娃的第一座小島。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 本文部分轉載自張祖德著作,城邦出版《航向看不見的島嶼》一書。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Top

  西門.紅樓.白海豚 一場小孩和愛作夢大人的社運

苦勞網2010年6月2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孫窮理報導

「為什麼要搶救白海豚呢?因為牠們的命運就跟我們一樣。如果我們容許高污染的工廠破壞牠們的棲地,我們自己生存的環境也一樣會遭到破壞...」傍晚,小小的擴音喇叭裡傳出聲音,聽起來熱忱中帶著一些急切。拎著還滴著水的傘的行人,踩著大雨後的積水從四面八方湧了出來,街市迅速恢復假日的熙來攘往。

4736540702_424330a873.jpg
用自己的方式搶救白海豚,西門町裡各出奇招。(攝影:孫窮理)

留意到這個聲音的人,不多,但總有零星幾個人停下了腳步,這時,張育憬就趕忙拿起傳單上前解說。

這個畫面,從5月22號開始,在西門町的紅樓劇場前,每個週末、週日,定時地出現。「原本,我是不知道這件事情的,今年四月底,因為在學校當志工媽媽,為了準備生命教育的教材,看到『血色海灣』這部片子,收集資料的時候,才知道白海豚、國光石化、公益信託認股這些事情。」張育憬說。

看到環保團體在環評會議裡打仗很辛苦,但是總覺得這些事情該讓更多的人知道,於是這個清瘦的家庭主婦,拎著兩個5歲和8歲的兩個寶貝女兒,就在紅樓的藝術市集擺起攤來,呼籲大家「救救白海豚」。

「救‧救‧白‧海‧豚」張育憬把麥克風遞到5歲的小寶面前,幼稚園大班的小女孩毫不怕生地用童稚的聲音喊出聲來。

「小孩子根本不用教他們怎麼講,他們會有自己的辦法。」張育憬說,前幾天,小寶看到路人沒有注意到攤位,於是乾脆跳上台去跳舞,吸引大家注意,等到大家停下來看小朋友跳舞,就趕緊發認股書;還有一個六年級的小朋友,一次在大雨裡不撐傘發傳單,張育憬要他撐起傘來,他說,不行,撐傘發傳單跟人的距離太遠了,被拒絕的比例太高,淋著雨發,人家沒有辦法拒絕。

「這真的是『小孩無敵』!」一個多月下來,有不少人脈,都是靠小孩子牽起來的,「有一次有兩個唸生物系的大學生跑來說要認股,說是同學介紹的,問他們說是哪位同學,他們說某某某。」

「可是某某某是個小學六年級的小朋友啊,怎麼會是你們同學?」張育憬問了才知道原來是一起上空手道的「同學」,小朋友用上了自己所有的人脈關係,甚至搶先認股,那麼他們的家長呢?「家長們知道了,大多是支持的,只是不見得會來。」

「不過,小孩子是會影響大人的。」張育憬引用九歲創立環保學習團體ECO(the Environmental Children's Organization)的瑟玟‧卡莉絲‧鈴木在「地球環境高峰會」所說的「你們總說愛我們,請用行動表現。」一個多月,在紅樓前面的攤位,從一個學校裡的教育課程,演化成街頭的教育課程,再活生生地成為一場可說是以兒童為主體的社運現場。

4736540722_493faeacf7.jpg
這可說是一場以兒童為主體的社運現場。(攝影:孫窮理)

張育憬不是任何環保團體的成員,所有的事情都是幾個月惡補下來才慢慢清楚的,她自己動手製作傳單、資料夾裡放滿了資料,試圖向每一個過路的人說明,「你知道海王子吧?」,嗯,知道的人可能已經顯示了他的年紀,「嘿嘿吼吼嘿,海王子」,有人勾起了童年的回憶,「那你知道那隻白海豚嗎?」沒有環評會議中的專業語言與複雜的數據,所有的話語是簡單而直接的,小孩子不用教,大人克服剛開始的惶恐,也慢慢地熟練起來,「用自己的方式保護白海豚」。

6月26號,累積一個月來的能量,一支集合五、六十位大小朋友的隊伍集結起來了,拿出鑼、鼓、鈸、響板,甚至寶特瓶,總之是所有可以發出聲響的「樂器」,一場名為「海洋夢公園」的「移動音樂會」就這麼穿越西門行人徒步區,國中生帶來扯鈴表演、瑜珈老師帶著吉他來個帶動唱,壓軸戲是大人小孩一同演出的布袋戲,把「用自己的方式保護白海豚」的精神給發揮到了極致。

4736925421_51a4d682de_z.jpg
夏日午後,暴雨中,在中山堂大門口廊下演出的搶救白海豚布袋戲。(攝影:孫窮理)

「這一批從各種各樣訊息管道被找來的人,有很多其實我也不認識。」張育憬說;他們的共同點,是拿出了實際的行動,「環保團體只是發現事情、告訴我們事情的人,搶救環境要靠我們自己;只要你跨出第一步,你就會發現,你會愈講愈開心、愈有信心。」張育憬回憶跟路人溝通的過程,「剛開始說給我五分鐘,沒有人會理你,三分鐘,也沒有,那30秒」,有人停下了腳步,但當話匣子一開,30秒變成了三分鐘、五分鐘,然後幾乎每一個人的反應都是「為什麼我不知道這些事情。」

於是,可能就又多了一個人,繼續向不認識的路人去說這些「不知道的事情」。

全民來認股守護白海豚」認股人數已達2萬人,預計7月7日週三上午10點,向內政部遞送「公益信託」案。

※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

Top

  德國萬人為護葡萄園聯名請願

摘錄自2010年6月29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德國政府打算斥鉅資,興建一條連接比利時及荷蘭的四線公路及一條最大橋樑,但是沿途會穿越相當負盛名的「摩澤爾河谷」,並使得谷中栽種了幾個世紀的「芮絲琳」葡萄園毀於一旦,因此上萬人連署請願,呼籲政府重新考慮。

「摩澤爾河谷」氣候絕佳,種植了德國特有的葡萄品種「芮絲琳」,釀製的葡萄酒品質卓越,聲名遠播,同時德國最大葡萄酒莊園也座落在谷內。

現在政府計畫斥資三億兩千多萬歐元,興建跨國公路,以縮短前往比利時及荷蘭的車程,但因行經河谷,勢必會破壞歷史悠久的葡萄園,為此當地的葡萄酒製造商聯合反對,並連署請願,呼籲政府拯救這些葡萄園。

Top



 
  永揚地下水污染水庫? 環署要查

摘錄自2010年6月29日自由時報南縣報導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等多個環保團體,多次質疑台南縣永揚掩埋場場址地下水流向烏山頭水庫,環保署29日上午召開永揚案第7次專家會議,決議由環保署就此另案調查。

環團表示,環保署民國96至98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在烏山頭水庫水源區及永揚場址附近的22口地下水監測井中,有15口存在致癌性的有機揮發物,包括氯仿、甲苯及氯乙烯等,這些不可能為自然存在物質,是人為污染物。

台南縣政府環保局長江世民說,前述發現的污染源有待釐清,應視環署調查地下水位流向的結果,綜合監測數據再來分析研判較為正確。烏山頭水庫管理處說,由水庫送出的自來水,每個月都有經過檢驗,沒有問題。

Top

 

  南水北調丹江口34.5萬移民遷離

摘錄自2010年6月24日中新網河南報導

6月21日下午,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舉行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第一批移民安置搬遷儀式。平頂山市共需安置庫區移民7200餘人,將分別安置在寶豐、舞鋼、魯山、郟縣4個移民點,共計調整土地7970畝,建房1419套,每戶建築面積165平方米至170平方米。

按照庫區移民規劃,丹江口庫區34.5萬移民的安置工作將於2013年全部完成。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張基堯介紹,庫區涉及河南、湖北兩省移民約34.5萬人,其中23萬人需要出縣外遷至兩省境內的50多個縣市進行安置。

據介紹,南水北調工程在國內率先把水利水電工程征地移民補償標準由被征耕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10倍提高到16倍。對原住房人均不足24平方米的移民戶,按照每人24平方米標準進行建房補助。

Top

  環保救星碳封存 恐有洩漏危機

摘錄自2010年6月29日法新社報導

根據27日發表的研究,儲存發電廠排放的碳以減緩全球暖化的夢想,可能因洩漏的風險遭到重創。

富國已投資數百億美元在碳捕獲封存技術(CarbonCapture and Storage, CCS)。依此技術,二氧化碳(CO2)不會直接排入大氣層,而是封存在深海或注入廢棄油氣田等地下場所。

但丹麥地球系統科學中心(Danish Center forEarth System Science)教授夏佛(Gary Shaffer)表示,在海中儲存CO2會讓海洋酸化,影響遍及食物鏈。該中心位於漢勒貝克(Humlebaek)。

封存海中的CO2有極高的風險,會藉洋流和暴風雨回到大氣層。

地底封存會是較佳選項,前提是地質結構不會發生嚴重洩漏,也不會因地震或其他移動遭到破壞。

Top

 
論壇:電動車儲電 一魚能兩吃?!

作者:鄭榮和(台灣大學機械系 FORMOSUN先進研究動力中心指導教授)

最近連續收到好幾期《技術在線》的通訊(*1),幾個頭條標題圍繞在「充電設施標准化之爭:日美均瞄准中國市場」與「主導權之爭--掌握了充電基礎設施,即可用電力控制汽車與家電」等議題。報導提到,目前以美國和中國為首的各國,都在投入鉅額資金發展智慧型電網,除了開發電動車充電站與在住宅內進行充電管理時使用的智慧電錶等之外,特別討論V2H及V2G的構想。V2H是Vehicle to Home的縮寫,是指利用電動車的蓄電池來為住宅內供電的構想。V2G 則是Vehicle to Grid的縮寫,進一步拓展了V2H的思路,通過管理大量電動車的蓄電池,來營運電網。

電動車儲電 成備載電力

V2H或V2G是近幾年來流行的一個概念與研究領域,主要的構想是在建構電動車的充電站時,如果未來也可以讓大量連接到充電座上的電動車放電到電網上,即可根據電網的供需情況,在放電與充電間自動切換。這就是美國歐巴馬總統就任後極力規劃籌建的智慧型電網的一部份。如此做的好處是傳統的電力公司不必再擁有非常龐大的備載容量,可以將電動車裡的電(儲存於蓄電池中)當作備載。

電很難大量儲存,因此電力公司很難在電力需求低時,先發好電儲存起來,等到需求量大時放出來,因此需要建置備載容量以應付隨時變動的電力需求或臨時的故障事故。

利用「大量的」電動車當作備載,除了可減少花大錢建置卻偶爾才會使用的發電裝置之外,對於未來逐漸普及的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與風能,併聯至電網所造成的衝擊,也有正面的助益。不像火力或核能發電可以穩定輸出電力,由於再生能源看天吃飯,相當不穩定,因此,當風能或太陽能電池等的輸出急劇下降時,可通過充電座上的電動車向電網供電來減少停電等事故。

聽起來蠻神奇的,一舉數得,不是嗎?

我在很多年前接觸到這個概念時,也覺得是很有創意的想法,只是當時我更進一步地想成,如果是燃料電池車(用氫氣發電)那就更理想了。當電力很便宜或家中的風力機或太陽能板發出的電超過家用需求時,用電將水電解成氫氣與氧氣。儲存的氫氣可給燃料電池車使用,也可以讓家中的燃料電池發電,在電力需求量(也就是價格)高時,賣給電力公司。這是一些學者後來所談「氫能源社會」的模式。

只是很快地,我就打消此念頭了。將水電解成氫氣然後儲存都需要大量的電力,最後再讓氫氣發電,層層的剝削,效率其差無比,實在不划算。使用蓄電池的電動車似乎好一點,因為只是充放電間的效率損失而已(充放電效率看電池而定,鋰電池相當高各約 95%,一般車輛用的鉛酸電池低於80%)。不過,要做到上述的V2G或V2H還是有太多瓶頸。

基礎設施 須先普及

首先,建設具智慧的充電基礎設施,需有足夠普及的電動車才有持續推動的動力。而電動車的普及,又需要充電基礎設施,這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困境。另一個問題是,電動車蓄電池裡的電,對於駕駛而言是相當寶貴的資源,除非有足夠的誘因,否則有多少駕駛會願意將電動車裡相當珍貴的電,當作電力公司的備載?更不用說如此「充分」使用車子的蓄電池,將大幅縮短電池的壽命。我懷疑主事者是否已經考慮周全,才做出投資V2G電力基礎設施的決策。

有些論者認為這是不可擋的趨勢,特別是在中國大陸,一個政策命令可以取代市場的力量。現在就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更能加速電動車時代的來臨。我在四月底前往中國參觀北京車展,會場中幾乎每一家汽車公司,都在展示最新研發的燃料電池車、油電混合動力車、電動車或插電式油電混合車。中國在這方面的突飛猛進,橫衝直撞的發展,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在前往車展展覽館的計程車上,計程車司機就明白告訴我,他不會購買電動車。如果規定汽油引擎車不能進城,那他就拒載要進城的顧客。

我們常說,想知道該如何改善交通,去問計程車司機們。電動車需要具備哪些基本條件,或者其他延伸的問題,不也應該參考他們的經驗與智慧嗎?

【參考資料】
(*1)《技術在線》是日經BP社開設的面向製造業、高技術產業技術人員與研究人員的中文綜合資訊網站,提供技術報導、評論以及專題等豐富多彩的專業內容。

【延伸閱讀】
電動車 在夯什麼?!》鄭榮和 10-Feb-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推廣綠色運具 何不從油電公車下手》鄭榮和 19-Oct-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電動車時代 來臨了嗎?》鄭榮和 24-Aug-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你需要一輛電動車嗎? 》鄭榮和 20-Apr-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本文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