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5.30







近期活動

6/1【河川日系列之二】夏日電影院「擺渡淡水河」
第十七屆美濃黃蝶祭 黃蝶翠谷生物多樣性論壇
彩蝶紛飛-陽明山的蝴蝶「陽明山國家公園保育研究成果大眾講座」第五場
《災難與社會研究系列演講》莫拉克颱風災害重建治理中的天災與人禍—一個原住民抗爭的觀點
【2012世界環境日】女性綠色交流座談會
2012國際水資源環境教育培力工作坊 北部場(6/1截止)
「濕地:鹽米之鄉的想像」系列講座(6/7、8/9、9/20)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展整合部 徵求工作夥伴(5/30截止)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沒有人」凱道抗議 反核二重啟

反核團體:「馬總統,這裡有14340個沒有人」。陳錦桐攝。 

馬總統在519就職前夕的中外記者會上脫口說出,其核能政策「我們的感覺是當時並沒有引起任何人的反對」,昨(29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20多個民間團體,帶著上萬筆反核連署書到總統府前抗議,要讓總統看見「沒有人」反對核二廠1號機重新啟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批評,今年福島核災週年的反核遊行有上千民眾上街表態,民間學者一年多來也一再對核四廠提出質疑,卻被當成「沒有人」。針對核二廠1號機螺栓斷裂事故,洪申翰也批評,1號機的使用年限是40年,不該只保障18個月而已,因此原能會主委蔡春鴻日前說1號機啟動後18個月內又出狀況就願意辭職負責,是欺騙民眾的說法。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馬總統:核能政策「沒有引起任何人的反對」

核二螺栓斷裂真相未明 立院嚴守重啟程序

核二廠螺栓事件恐怕是冰山一角

「我是人,我反核!」粉絲專頁

社區共管:濕地經營的第三出路--墾丁水蛙窟生態濕地營造

作者:陳美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

水蛙窟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境內,鵝鑾鼻公園與風吹砂之間,臨近龍磐公園,東眺太平洋與風吹砂及佳樂水,西濱巴士海峽與遠眺大尖山。水蛙窟隱身於無垠的草原與大海之間,這個迷你聚落一度被人們遺忘,直到2009年水蛙窟進行溼地營造,並啟動社區生態旅遊系列工作之後,這裡的人、環境、生態開始產生轉變,如今它越來越美麗,正在草原上發出閃耀光芒。

一百多年前,恆春四溝地區人士來到這邊的沿海捕撈虱目魚苗,並開始在這個地方開墾、定居,漸漸的形成聚落。當時這裡有自然形成的水塘,有許多澤蛙生活其中,每逢夏日夜晚或雨後,蛙鳴不絕於耳,於是居民就稱這個地方為水蛙窟。然因1970年代興建佳鵝公路與人為開發利用,水源地受到破壞加上風沙影響,水塘逐漸陸化成為草生地,自此水蛙窟沒有水塘,蛙類也失去蹤影。

精采內文

【經濟可以不一樣】重新定義好生活 從一坨屎談起(下)

作者:莫聞

話題回到本文上篇開頭提到的狗屎與GDP的KUSO,不難從最近幾個環境與開發爭議,找到映照:例如,近日查獲的桃園觀音海岸的工業污染,以及爭議多年的友達華映廢水排放霄裡溪等案件,這些工業創造了GDP,但環境與生態傷害卻由地方居民和納稅人買單,整體來說,是賺還是賠?

又如全球科學家已確認,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氣候暖化,已經快要接近無法逆轉的臨界點;然,在台灣,光台塑集團所排放之溫室效應氣體就佔了全台的27%,而目前還在台塑六輕4.7期(有一說為六輕五期的變形),還在由政府審議中。

如何證明這些開發是真正促成了生活品質與幸福的增長,還是終究「打平」?角色和前述20萬GDP貢獻值中的狗屎一樣?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今年3月國科會基於情勢變更宣布中科四期二林園區須重新檢討。然而國科會又是如何思考轉型這件事、又透過什麼形式讓社會參與轉型討論?國科會28日在彰化溪州、二林各舉辦一場「轉型公聽會」,當中顯示出什麼?讓我們仔細觀察。但同時輸水工程卻仍在彰化溪州鄉莿仔埤圳旁日夜趕工,在地農民與溪州在地作家吳音寧,不惜以肉身擋怪手,在水圳旁日夜駐守靜坐,朱天心、駱以軍等上百位藝文界人士加入串聯,昨日走上在凱道前與農民一起陳情,要求當局檢討農業政策

紐西蘭由於違反了一系列20年前地球高峰會中的承諾,未能妥善保護其標誌性的物種與棲地。原本被稱為白雲之鄉,現在卻是河流和湖泊充斥汙染、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上升、海洋生態系面臨壓力及鳥類與哺乳動物逐漸消失的土地。慘痛的經驗就在眼前,還要繼續假裝看不見嗎?今年1月19日最高行政法院判決環評無效定讞的美麗灣案,居然捲土重來了,重新再送一次環評,台東縣府火速排定6月2日週六召開第一次審查會,這樣一評再評,簡直把環評當作兒戲。繼秘魯首都利馬附近海岸,之前發現大批海豚及塘鵝神秘死亡,當局否認與當地海上石油勘察活動有關,都是自然死亡,但現在利馬以南60公里處的Pucusana海灘,又出現了成千上萬隻紅色磷蝦屍體。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美麗灣改寫環評史—蓋好再環評、再評換萬坪

作者:munch

看完美麗灣渡假村再環評資料,下巴差點掉下來!

原本以為一個遭法院撤銷環評敗訴定讞的案件,好歹也學學中科,就算不認錯!也辦個轉型公聽會,或是善後處理會議,先拗點民意,再來鑽營一番。

沒想到,開發單位強渡關山,不先處理違法完工部分,竟然再送環評,創下環評史上首見蓋完工程後,補作環評的先例,更誇張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不只補環評已蓋好渡假村部分,就連將開發的北側別墅區,加強規劃送出審查。

簡直是,用俗一點的比喻,搞大了肚子,不只強辦婚禮,連滿月酒都跟著來。

精采內文

 

「沒有人」凱道抗議 反核二重啟

本報2012年5月30日台北訊,莫聞整理報導,陳錦桐攝影

馬總統在519就職前夕的中外記者會上脫口說出,其核能政策「我們的感覺是當時並沒有引起任何人的反對」,昨(29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20多個民間團體,帶著上萬筆反核連署書到總統府前抗議,要讓總統看見「沒有人」反對核二廠1號機重新啟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表示,馬英九宣稱核能政策沒有引起任何人反對,「還是會照這著這方式來走。」但實際上今年福島核災週年的反核遊行有上千民眾上街表態,民間學者一年多來也一再對核四廠提出質疑,卻被當成「沒有人」,因此決定與行動團體一起帶上長長的名單,讓馬總統聽到上萬個個「沒有人」的聲音。

另外,針對核二廠1號機螺栓斷裂事故,洪申翰也批評,1號機的使用年限是40年,不該只保障18個月而已,因此原能會主委蔡春鴻日前說1號機啟動後18個月內又出狀況就願意辭職負責,是欺騙民眾的說法。

  

工程師王偉民也批評台電隱匿資訊,不願公開超音波檢測資料,5月3日時才同意第二次檢測,卻調低儀器敏感度,許多裂縫看起來像是雜訊。他們判定,1號機的120根螺栓至少有30%已經出現裂痕,認為所有螺栓恐怕都有金屬疲勞問題,應全面更換,但台電卻說那是可忽略的裂痕。

他們指出,核二廠1號機日前發生7根螺栓斷裂不是單一事故,目前120根螺栓都有斷裂的風險,可能帶來嚴重核災,他們呼籲政府立即讓核二廠除役。

昨天的抗議行動刻意排成「人」字圖樣,也響應臉書上的快閃行動「我是人,我反核」行動,呼應知名導演柯一正再臉書上所說,如果全國各地的朋友們在你的地方,找更多人排很多「人」字,就一定會看到!請堅決的說:我是人,我反核」。他在臉書上呼籲「一個柔性但堅決的運動開始了,大家和我們一起做下去,一直到政府廢核為止。」

Top

 

社區共管:濕地經營的第三出路--墾丁水蛙窟生態濕地營造

作者:陳美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

水蛙窟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境內,鵝鑾鼻公園與風吹砂之間,臨近龍磐公園,東眺太平洋與風吹砂及佳樂水,西濱巴士海峽與遠眺大尖山。水蛙窟隱身於無垠的草原與大海之間,這個迷你聚落一度被人們遺忘,直到2009年水蛙窟進行溼地營造,並啟動社區生態旅遊系列工作之後,這裡的人、環境、生態開始產生轉變,如今它越來越美麗,正在草原上發出閃耀光芒。

水蛙窟的水塘早已陸化成草原(提供者:陳美惠)一百多年前,恆春四溝地區人士來到這邊的沿海捕撈虱目魚苗,並開始在這個地方開墾、定居,漸漸的形成聚落。當時這裡有自然形成的水塘,有許多澤蛙生活其中,每逢夏日夜晚或雨後,蛙鳴不絕於耳,於是居民就稱這個地方為水蛙窟。然因1970年代興建佳鵝公路與人為開發利用,水源地受到破壞加上風沙影響,水塘逐漸陸化成為草生地,自此水蛙窟沒有水塘,蛙類也失去蹤影。

現今水蛙窟住戶約25戶,戶口登記約250人,但實際常住人口僅50餘人,多數居民因就學或就業因素,搬往鄰近的恆春鎮或是高雄、屏東縣市居住,又因在地謀生不易,產業不發達,青壯年人口外流嚴重,社區裡八成以上皆為年過半百的老人與尚未有自主能力的幼童。早期水蛙窟居民多以捕魚維生,並在社區周圍小面積的耕種地瓜、西瓜、瓊麻等耐鹽、耐旱、耐風的經濟作物,近幾年在恆春鎮農會的輔導之下,居民改種牧草作為副業。目前居住在此的居民,大多繼續務農或漁撈業的工作,但漁獲與農作物收成僅供自家食用,並無在外販賣,少數人在墾丁地區從事旅遊相關行業,或是從事沙灘車的經營,居民平均收入不高,僅夠養家餬口之用。

研究團隊宇社區居民討論生態池營造規劃(提供者:陳美惠)

由於水蛙窟聚落的土地分區屬於國家公園特別景觀區,因此土地利用及房舍興建受國家公園法令的限制。長期以來,居民因房舍老舊狹窄難以修建,認為國家公園成立導致權益受損;加上謀生條件不佳,居民開始經營沙灘車以求生計,然因違規行為而遭取締,造成水蛙窟居民與墾管處關係一直處於緊張對立。直至2008年開始推動溼地營造發展生態旅遊,墾管處與社區對話增加,陪伴團隊居間協商,社區環境逐步轉變之後,社區居民慢慢地對墾管處的態度產生轉變。

部落居民於生態池種植水生植物(提供者:陳美惠)

2005年墾管處以社頂部落為生態旅遊示範地點,並獲得良好的成效。2009年起,為串連生態旅遊之發展,墾管處以社頂為基地連結水蛙窟,希望由點而線而面逐步擴展到整個國家公園區。為尋求切入水蛙窟社區營造議題,在研究團隊的建議下,墾管處協助水蛙窟向屏東縣政府提出社區新風貌營造計畫,並獲內政部「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各縣市地方公共建設經費50萬元補助。水蛙窟的溼地營造工作,經由研究團隊與居民的溝通討論取得共識,於2009年5月開始動工,6月完工,以合乎自然的生態工法,於池底鋪設不透水的黏土層,沒有動用任何一點的水泥與磚石,水池的形狀彎彎曲曲、深淺不一,營造多樣化的棲地以吸引各式各樣的生物。

image005image009

研究團隊於2009年7月初第一次在生態池中觀察到澤蛙蝌蚪,小雨蛙與白頷樹蛙也開始接著出現。8月份就觀察到高蹺鴴在生態池岸旁棲息與覓食,而生態池岸旁亦有大量的梅花鹿腳印,代表水蛙窟生態池重建,確實能吸引物種前來。9月份於生態池插設數支竹竿,翠鳥即停棲並於生態池中覓食。夜晚也於生態池岸旁觀察到水生昆蟲紅娘華和印痕仿相手蟹。現今水蛙窟生態池為當地重要生態資源,透過多樣化的棲地吸引生物進駐,讓許多消失匿跡之物種再度的重現。

經由生物棲地營造,讓水蛙窟當地之生物多樣性變得更豐富,居民看到水塘重建水蛙窟得以不負其名,加上棲地營造帶來的社區環境與生態的改變,在這個過程中,居民也感受到墾管處及研究團隊的真誠,於是開始相信並參與生態旅遊各項準備工作。

隨後研究團隊協助水蛙窟成立協會組織,讓水蛙窟內部形成一群有組織的團隊,做為與外界對話的窗口,並藉以引入資源協助社區營造。此外,研究團隊開始進行生態旅遊解說員教育訓練,形成一支由阿公阿媽組成的社區解說隊伍。2010年研究團隊展開社區居民房舍之權屬和損壞情況調查,協助水蛙窟在墾丁國家公園第三次通盤檢討時提出居民連署陳情書,為居民在住屋問題提供反應及處理的機會,終獲國家公園委員會議審議通過,將水蛙窟聚落劃出特別景觀區,化解墾管處與水蛙窟之間長期存在的爭議糾結。2011年在墾管處的支持下,研究團隊累積2年來信任基礎,深入水蛙窟與居民共同協力,希望擴大居民參,落實推動水蛙窟的生態旅遊與社區保育工作。水蛙窟的社區營造一步一腳印的進行著,從發展生態旅遊共識的凝聚、成立清潔志工隊清理環境、成立巡守隊巡護監測生物資源、培訓社區解說員、規劃特色遊程、導入遊客、解說服務等系列工作,水蛙窟生態旅遊經營體制及自主經營能力已見規模。

.2009.01.01水蛙窟生態旅遊正式上路提供解說服務(提供者:陳美惠) 帶領遊客躺在柔軟的草地體驗草園風情很受歡迎(提供者:陳美惠)

生態旅遊讓水蛙窟居民與墾管處變成好朋友,水蛙窟已是墾丁國家公園的驕傲。我們看到在最艱難的條件下,因為政府、社區、專業團隊緊密的夥伴關係,創造很多的可能,如今水蛙窟蛻變成為一顆耀眼的明珠,而這故事就是從溼地營造開始。

本文與台灣濕地網  台灣濕地雜誌 同步刊載 http://wetland.e-info.org.tw/index.php

Top

 

【經濟可以不一樣】重新定義好生活 從一坨屎談起(下)

作者:莫聞

工業排汙,觀音海岸變黑海。工業開發是人類福祉的加分,還是狗屎?話題回到本文上篇開頭提到的狗屎與GDP的KUSO,不難從最近幾個環境與開發爭議,找到映照:例如,近日查獲的桃園觀音海岸的工業污染,以及爭議多年的友達華映廢水排放霄裡溪等案件,這些工業創造了GDP,但環境與生態傷害卻由地方居民和納稅人買單,整體來說,是賺還是賠?

又如全球科學家已確認,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氣候暖化,已經快要接近無法逆轉的臨界點;然,在台灣,光台塑集團所排放之溫室效應氣體就佔了全台的27%,而目前還在台塑六輕4.7期(有一說為六輕五期的變形),還在由政府審議中。

如何證明這些開發是真正促成了生活品質與幸福的增長,還是終究「打平」?角色和前述20萬GDP貢獻值中的狗屎一樣?

不論聯合國《韌性的人類與地球:值得選擇的未來》或看守世界的《2012世界現況》,都強力提到要訂出生態系服務的「定價系統」;而聯合國另外也提出要「為碳制定價格」。因為在現行的金融貨幣體系下,能訂出價格的東西,是確保最佳化管理的必要條件之一。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2年《地球生命力報告》,自1970年迄今,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28%;然而低收入國家所損失的生物多樣性接近60%。而最嚴重自然資源浩劫,主要發生在貧窮國家。

因此,追求綠色經濟的最根本目的,套用WWF全球總監Jim Leape的話,就是人類必須「在地球的承受範圍內運作,由地球資源角度重新定義『繁榮』」。

根據2012世界現況報告,重新定義繁榮,有以下幾個工作要做:

對所有人都行得通的綠色經濟:

儘管對工業化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綠色經濟的意涵各有所不同,但共通點則是:藉由創新政策的幫助,創造能體面生活的綠色工作機會。

過度發展國家必須「脫成長運動」(degrowth)

人類已使用了1.5個地球的生態承載量,其中大部分是過度發展國家貢獻的。對這些國家來說,必須「脫成長」才會有永續性繁榮。可用的工具包括稅制調整、縮短工作週數、脫離「常規」的消費型態,並針對糧食、托育等特定產業別「去市場化」。

包容(inclusive)與永續的都市發展:

不管在已發展和發展中國家,都市貧窮人口正在擴張,約有8.28億人口住在貧民區。都市規劃必須有清楚而透明的空間計畫,要有貧民與社區組織的民主參與,並納入跨部門協調。而國際社會有必要進一步研發普遍性的城市永續指標。

永續交通:
2012世界現況「永續繁榮」意象圖全世界有8億輛汽車在路上跑,在發展中國家,空氣污染有80%來自交通廢氣。比較永續且進步的替代方案,應是轉型為緊密型都市以減少機動車移動距離,並投資高品質運輸,鼓勵步行和自行車等。

資訊通訊產業(ICTs):

全球有半數人口住在都市,90%的都市化過程發生在發展中國家。資通訊技術能讓都市成為更安全、乾淨與永續的居住環境,但卻未受到好好運用。

重新架構「公司」:

過去500年來跨國公司逐步演進成為全球化的核心力量,但鮮少有機制去限制、檢驗他們對環境、經濟與社會的影響。若真有永續這麼回事,一定少不了跨國公司的改變,包括其目標、所有權、資本流向與治理等層面。

永續建築:

建築物的建設與維護耗用了25-40%的能源,是碳排放相當大要的來源,現有和興建中的建物要永續,必須朝向零耗能、零排放、零廢棄。

公共政策和永續消費:

對抗消費主義,需要政府介入,包括廣告管制、調整稅制以納入真實的產品與服務成本,另外,也需要建立相關的認證。

商業社群要動起來:

目前的經濟模式沒有考慮到地球的限度,社會包容性也不足,將私益至於公益之上。21世紀的永續經濟要成功,需要環保的、包容性高的、負責的企業。這部分需要結合企業自行努力,推動新的公司結構、有力的治理政策和公共監管。

永續農業與糧食安全:

幾乎有20人口是靠發展中國家的5億小農所養活,但一些情況下,這些小農偏偏又是糧食不安全的受害者。80%飢餓人口是在鄉村。要小農的生產力和環境永續最佳化,未來的農業政策是必要結合人權議題。

另外,過去幾十年來,工廠化農場促進了全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肉類、蛋類與乳製品消費量。但這樣的工廠化生產系統已證明對人體健康和環境都有害,因此,包括內化外部成本、生態系統復育、公眾教育,有助於推動更有效、公平、氣候友善的新糧食生產系統。

生態服務定價:

現今生物多樣性流失、物種消失速度比工業革命前要快上1000倍,而人類的生態足跡也大幅成長;現今,人類發展的極限,很大部分因素是「自然資源有限性」,而不是「科技條件」;評估生態系衍生服務的價格,將會有助於更好的資源管理。

地方治理:

地方層級的決策,是永續治理最好的催化劑,因為他們與脫離貧窮、工作機會、性別公平、環境保護如此直接相關。因此,透明、可信賴的地方民主程序,將是全球永續的核心。

超越現有的GDP經濟發展模式,已是現行國際上講求永續發展的共識,而目前國際上以「綠色經濟」最為超越的口號,作為不同各方各自有不同觀點的最大公約。可以預見的是,上述的建議不管在之後的RIO+20高峰會,乃至以後持續研擬實際方案時,都會是持續討論的重點。

「人類世」是象徵人類力量在地球崛起的地質年代,標誌著人類的開始;但會不會是人類的自我終結,乃至於現有繽紛生物多樣性與其生態服務的終結?答案就在「重新定義好生活。」

再強調一次,重新定義好生活,意味著在地球的承受範圍內運作,由地球資源角度重新定義「繁榮」。(完)

【參考資料】

【經濟可以不一樣】系列文章

※ 專題介紹:經濟發展與環保非得勢不兩立嗎?在 保育生物多樣性的過程中,許多人看見了守護自然資本的價值,並在資本主義之外,開拓了提供更友善環境、土地和生產者、消費者的經濟模式。自本週起,生物多 樣性專欄將連載【經濟可以不一樣】專題,希望透過實際案例,提供讀者不同思維角度,看見更多經濟發展的可能性。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特稿】中科四期 這樣叫轉型嗎?

「環境報導」2012年5月30日彰化訊,朱淑娟報導

今年3月國科會基於情勢變更宣布中科四期二林園區須重新檢討。所謂「檢討」必須回到原點去修正決策錯誤,但最後卻被限縮成「轉型」。當然要談轉型也可以,但那還是得回到原點依區域條件去談如何轉型。但最後國科會端出來的所謂轉型方案,只是把原預計引進園區的幾項產業加加減減,少了面板業、晶圓業已經四不像了還堅持要「科學園區」。請問國科會,這樣叫「轉型」嗎?

而國科會又是如何思考轉型這件事、又透過什麼形式讓社會參與轉型討論?國科會28日在彰化溪州、二林各舉辦一場「轉型公聽會」,從舉辦地點就可看出國科會的心態是什麼。二林是中科四期所在地,當地民代支持開發;但園區用水卻用到溪州水源頭,引發溪州農民反彈。在這兩個地方辦轉型公聽會,難道不知道會落得變成「搶水、反搶水公聽會」?何況還把一個國家上位政策討論,演成地方恩怨,製造人民對立。

果然一如預期,國科會提出一個取消面板、晶圓業的產業調整方案,還美其名是考量地方缺水以及地層下陷而取消耗水產業。請問四年前各部會在迎合馬總統政見,傾國家機器護航通過二林園區所有行政程序時,那個官員心中可曾想過彰化這個缺水又地層下陷的區域,可以引進這種高耗水產業?

難怪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在會場當著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的面激動地說:「我們都是學者,坦白一點、誠實一點」。什麼是坦白、誠實?那就是國科會應承認當初只憑友達光電一個沒有法律效力的承諾就草率啟動中科四期是錯的,要不是友達拍拍屁股走人,各部會難道不是繼續矇著頭做下去,還會想要檢討什麼?如今面對當初那些決策的草率,「道歉」兩字都說不出口嗎?

而國科會不但把一個「中科四期轉型公聽會」演成「搶水、反搶水的公聽會」,也把轉型的思維只放在「用水量的加加減減」,提出一個每日用水量從16萬噸降為2萬噸的計畫,卻閉口不談面板業都已排除,有什麼理由園區面積還要維持631公頃、彰林超高壓變電系統還非蓋不可、那個2萬噸用水又是如何計算?

可憐溪州農民,以為只要說出支持中科四期二林園區轉型,園區用水量降低,就可以打動官員的心不會再來瓜分水圳用水。但結果卻是,國科會宣布,因為水利署還沒承諾給中期用水,所以還是要借用農民的水。水利署則是隔空喊話,如果只要2萬噸應該不必調用農業用水。區區2萬噸水就難倒水利署、國科會這些專家了嗎?

所以很抱歉,水圳當然不能停工。彰化農田水利會總幹事林永傳還當眾嗆農民,配合國家政策調用農水符合法令規定。溪州農民,情何以堪?

而可憐二林居民,在國科會的簡報檔中看到「預計可提供25000名就業機會」,就真的以為有了二林園區,子弟可以回鄉工作、家鄉可以繁榮。但二林園區從動工至今已三年,只有一家非高科技工廠進駐、且面積不到3公頃,請問國科會未來從哪裏找到什麼廠商放進這631公頃土地、又要如何促進25000名就業機會?事到如今還在騙二林居民。二林居民,又情何以堪?

話說回來,有誰會反對給二林人發展機會?政府、地方民代不要老是散播那種「工業繁榮地方」的謊言,老老實實給民眾一個「發展」的想像,什麼樣的發展最符合國土永續、經濟發展、以及當地民眾期望,難道只有蓋中科四期、或現在已經四不像的中科四期、甚至不追問科技產業是否依然榮景,這叫做「發展」?

不妨回過頭來看看彰化是什麼地方。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曾提到,彰南在國土規畫裏是農業適宜區,如果中科四期可以選址彰化二林,那表示國家不必有國土規畫。中興大興教授陳吉仲也提到,彰化農作物產值佔全國一成,是全國農家與農戶最多的地區。

如何掌握彰化的特殊條件以及優勢,提出對二林地區以及民眾最好的發展想像,應該是中科四期檢討與轉型該討論的主軸。然而,如今說這些或許為時已晚,看來國科會心意已定,而台灣在經歷中科四期近三年來的紛紛擾擾後,再度錯過一個重新審視國家政策、區域發展的大好時機,我想這才是最令人覺得可惜的。

※ 同步刊載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吳音寧反中科搶水遭控強制罪 上百藝文界聲援

本報2012年5月30日台北訊,莫聞整理報導,陳錦桐攝影

正在「轉型討論」階段的中科四期二林園區,輸水工程卻仍在彰化溪州鄉莿仔埤圳旁日夜趕工,在地農民與溪州在地作家吳音寧,不惜以肉身擋怪手,已經在水圳旁日夜駐守靜坐第20天了,過程中甚至飽受威脅、朱天心、駱以軍等作家,基於公義,與上百位藝文界人士共同串聯,昨(29日)與農民在凱道前陳情,要求當局檢腦農業政策。

朱天心、駱以軍、陳雪、吳明益、蔡逸君、李維菁等作家,昨天以書籍與農民交換農產品,並讓農民以濁水土塗面、塗手,象徵水與土是所有人的生命,與農民站在一起,朱天心對在場農民說,「抱歉!我們來晚了」

 

反中科搶水自救會的農民這次是第15度北上陳情,會長謝寶元表示,政府宣稱中科四期要檢討,到底有沒有廠商、用水需求為多少,兩個多月來都未定案,為什麼搶水工程連暫時停工都不行?

據農委會資料,南彰化農田缺水率已高達48%。農民蔡麗月批評,如果有人跟窮人說,「我搶你搶少一點,你就讓我搶吧」,大家會同意嗎?最近國科會透露轉型方案,表示將會減少調水量至2萬噸,但是調水量減少,就可以繼續強奪早已不夠的農業用水嗎?就可以蠻橫的開挖百年水圳嗎?

反中科搶水自救會青年成員陳慈慧指出,根據監察院審計部民國100年7月28日公佈的資料,科學園區作業基金負債累累,11個園區中8個園區無能力償還債務;另國科會宣稱中科要減少用水量至2萬噸,卻要花21億蓋一條可抽水13萬噸的管子;他主張這種高成本的「蚊子水管」應該馬上停止。

在地作家吳音寧以肉身擋住怪手,日前遭工程包商偉盟工業以「妨害自由」、觸犯「強制罪」提告。上百藝文界昨發出共同聲明如下:

一條即將被告的水圳

反中科搶水自救會提供

我們都是吳音寧的朋友,這個寫詩,也寫《江湖在哪裡》關心台灣農業的小小女子音寧,她現在正在孤軍奮戰中。

從去年5月為搶救一條跟她一樣瘦小的水圳開始,她已經拚戰了一年。原來以為成功了,以為要把農業用水輸出給中科四期的「暗管」已經停挖了;然而今年5月10日,音寧發現怪手又開在水圳堤岸上,正要偷偷地復工開挖,二話不說,她就一個人站在怪手前面把它擋了下來。之後在地農民,還有一些個為水圳奮戰許久的大大小小傻瓜,便在堤岸上搭起臨時簡陋的布帆棚屋,大家輪班看守,擋住了那「暗管」延伸到你家門口。當大家守了幾個日夜後,黑暗的勢力蠢蠢欲動,恫嚇、威脅不時傳來;在地的一位田庄大姊說:「沒關係,我有保險,如果萬一怎樣,殘廢了有住院醫療給付,死了可以領更多。」她笑笑地平靜的說這些話,很勇氣,很看開,很辛酸,很無奈。而這也就是在地農民的聲音,也就是水圳的聲音。接著執法單位傳出要對帶頭的音寧提告,我想他們不敢也沒那麼笨。對音寧提告,也就是對農民提告,也就是對水圳的提告,他們憑什麼!

誰可以對一條水圳提告?

誰可以決定一條養活了千萬畝良田的水圳的命運?

這是條小小的水圳,她的命運少人注意,她只是一貫靜靜地流淌過土地。水圳其實跟我們每個人同樣,只冀求那麼一絲尊嚴與安穩的生活,只希望能夠保護養育灌溉下一代,讓他們得以繼續生存與長大。

6月8日,政府就要做出關鍵的決策,這個決定就是句號了。我們不知道答案是什麼?水圳會是生或是死?但在一條溪河的命運被決定之前,總該聽聽她滔滔嗚咽的水流聲吧。水圳是農人的朋友,農人是我們的朋友,所以我們大家一起聲援表達──反對挖裂土地埋「暗管」偷竊農業用水的政策。

於此,我們懇切冀望這條農業灌溉用的水圳,她的美和她的水能夠繼續哺育農作和我們的下一代;而不是扼殺她豐沃的有機生命,讓她變成廢水汙水排放到大海。日後,十年、二十年,水圳依然還能流經我們的田園,如此我們方可以與她彼此地說聲:感謝!

共同聲明人包括:小野、王昭文、王貞文、王雅萍、方秋停、甘耀明、向陽、朱天心、宇文正、朱汝慧、伊格言、何致和、李  昂、李長青、李香秀、李維菁、彤雅立、宋郁玲、汪文豪、吳乃德、吳文君、吳介祥、吳明益、吳叡人、林沈默、林清祥、房慧真、幸佳慧、周美吟、胡文青、胡淑雯、施  云、柯裕棻、姚時晴、孫梓評、連楨惠、郝譽翔、高翊峰、徐偉群、陳  列、陳 雪、陳  胤、陳文彬、陳正熙、陳妙芬、陳明章、陳怡君、陳育青、陳思嫻、陳昭如、陳昭銘、陳建忠、陳義芝、陳潔民、陳麗貴、許  赫、許哲毓、曾旭正、曹武賀、焦桐、童偉格、張睿銓、張瓊文、張鐵志、黃春明、黃建宏、黃智慧、黃銘正、黃國超、楊澤、楊芩雯、楊儒門、彭心楺、解昆樺、廖淑芳、劉克襄、劉梓潔、黎煥雄、鄭立明、鄭志忠、鄭栗兒、樓一安、蔡文傑、蔡忠道、蔡依雲、蔡素芬、蔡逸君、蔡靜茹、鍾 喬、鍾永豐、鍾有良、鍾維達、駱以軍、盧郁佳、盧建榮、謝東寧、鴻鴻、戴立忍、魏淑貞、顏艾琳….(持續增加中)  

Top

 

違背20年國際諾言 紐西蘭自然遺產岌岌可危

本報2012年5月30日綜合外電報導,李子昂編譯,蔡麗伶審校

紐西蘭南島的卡西卡提亞溫帶森林(Kahikatea forest)。圖片提供:WWF距離各國領導人聚集的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不到一個月,一份新報告指出,紐西蘭違反了一系列20年前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中的承諾,未能妥善保護其標誌性的物種與棲地。

全球性環境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今日宣布在下個月舉辦「超越里約(Beyond Rio)」會議,作為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舉辦地球高峰會之延續。當時,紐西蘭簽署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遷、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生活等協議。

然而,世界自然基金會表示,紐西蘭並未依承諾做好溫室氣體排放、水質、陸地與海洋生物多樣性、漁業與永續發展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世界自然基金會紐西蘭分會執行主管Chris Howe表示,毛利語中的紐西蘭「奧特亞羅瓦(Aotearoa)」,意為長白雲之鄉,現在則是一片河流和湖泊充斥汙染、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上升、海洋生態系面臨壓力及鳥類與哺乳動物逐漸消失的土地。

該報告的主要發現包括:

  • 湖泊和河流的污染增加了,所監測湖泊中有43%被列為已受到污染,而每年估計有18,000-34,000人感染水媒疾病(waterborne diseases)。
  • 超過60%的原生淡水魚以及唯一的淡水龍蝦和貽貝物種正面臨滅絕。
  • 紐西蘭官方10個為了監測生物多樣性的指標物種(indicator species)中有七個物種正面臨威脅,例如垂耳鴉(Kokako),1970年代至今該物種已失去了90%的族群量。
  • 紐西蘭的標誌性物種,如毛伊海豚(Maui’s dolphin)和紐西蘭海獅(NZ sea lion)均被列為「國家級瀕危(nationally critical)」,估計只有55隻毛伊海豚能活過一歲,而過去12年紐西蘭海獅幼獸的數量在其主要繁殖地奧克蘭群島(Auckland Islands)減少了一半。
  • 幾乎有2/3的紐西蘭海鳥被列為瀕臨滅絕,其主要威脅是來自外來哺乳動物的捕食、漁獲方式與人為干擾。
  • 由於能源、交通、農業與工業等單位的污染量增加,自1992年以來,紐西蘭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上升了20%。即便有弱勢的排放交易計劃,排放量還是持續上升。

雖然這個遠景看起來很黯淡,但該報告同時提出了解決方案,可以幫助紐西蘭改善其環境狀況,並實踐其國際承諾。

Howe表示,「紐西蘭未來的社會和經濟福祉取決於運行良好且蓬勃發展的生態系統。永續性必須是決策的核心,以確保未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紐西蘭的衛星影像。令人讚嘆的真實色彩影像讓我們看到難得無雲的紐西蘭。
該影像由美國太空總署的塔拉號(Terra)人造衛星於2002年10月23日,
以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所拍攝而成。

Top

 

美麗灣捲土重來送環評 環團聲明先拆再評程序正義應落實

本報2012年5月30日台北訊,王鎮中整理報導

美麗灣渡假村環評遭最高行政法院判定撤銷,進度停擺,業者已重新送環評,台東縣府排定6月2日召開第一次審查會。民間團體30日發表聯合聲明稿強調,今年1月19日最高行政法院判決環評無效定讞的美麗灣案,居然在判決定讞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又想要闖關;簡直把環評當作兒戲。

聲明稿強調,被檢舉沒做環評就補做環評,補做被法院判決無效就又再重新提,一評再評就為了闖關;台東縣政府配合到底,甚至破天荒在周六審查,無視近百團體的再三呼籲,令人痛心。民間團體強烈呼籲:暫停環評作業,公開透明釐清爭議。

聯合聲明並提出點訴求:

1. 先拆除,再環評,程序正義應落實!
2. 依法行政勿違法,環評審查應至中央!
3. 通知晚,限制多,公民參與沒有空間!
4. 無視敗訴,不做改善,台東縣政府失民心
5. 強行過關,就為暑假?開發單位應說明白!

美麗灣渡假村「有條件通過環評」案,今2012年1月被最高行政法院判定台東縣政府敗訴、須重新審查環評,縣府也要求業者全面停工。

美麗灣開發案延宕多年,議員李振源、田石雄及議長饒慶鈴28日要求縣府想辦法解決。李振源強調,環保團體結合少部分台東人,癱瘓台東建設及重大投資案等,就是因在推動重大建設案時縣府不夠公開透明,這會讓有意願的業者卻步。他進一步質疑,台東縣有沒有環保流氓、環保蟑螂?這些人反對開發案、反對對環境的衝擊,背後動機可議。

饒慶鈴則指出,不希望美麗灣案變成「台北的文林苑」,而一般民眾不了解為何開發案延宕,且美麗灣已變成「情緒問題」,是不是有可能請業者拆除部分建物、展現誠意?她進一步說,很擔心美麗灣案會卡住台東其他重大開發案,比如南迴公路拓寬及截彎取直案,喊出「文化環評」概念,如果真的實行,一定又影響到開發期程。

縣政府建設處長許瑞貴說明,最高行政法院不是反對環評內容,而是認為「美麗灣的環評過程有瑕疵」,也就是當年府內環評委員多於外聘委員,美麗灣案已重新送環評,6月2日週六下午1時將召開第1次審查會,目前外聘委員11人、內聘4人,只要出席委員超過8人即可開會。

美麗灣渡假村新建工程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會,台東縣政府訂於101年6月2日(星期六)假縣府第一會議室召開,開發單位由美麗灣渡假村股份有限公司提出,開發計畫類別類別為觀光(休閒)飯店、旅(賓)館,基地面積為6.094259公頃,開發規模為60942.59平方公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為台東縣政府觀光旅遊處。

審查會的主席為台東縣副縣長張基義,委員為黃明恩(台東縣環保局長)、許瑞貴(台東縣建設局長),劉榮堂(台東縣政府農業處長)、曾亮(逢甲大學建築系)、胡學彥(崑山科技大學不動產經營系)、許中立(屏科大水土保持系)、黃文彬(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樓基中(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林啟燦(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研究所)、吳俊哲(逢甲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林銳敏(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周志儒(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廖秋榮(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系)、蔡俊鴻(成功大學 環境工程系)。

民間團體聯合聲明稿全文為:

強烈譴責美麗灣環評重啟
應暫停環評,釐清爭議
【民間團體聯合聲明稿】

2012/05/30

台東縣政府宣布,美麗灣渡假村將在本周六(6/2)重新啟動環評。對此一決策,關心杉原海灘的民間團體深感不解,認為今年一月十九日於最高行政法院判決環評無效定讞的美麗灣案,居然在判決定讞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又想要闖關;簡直把環評當作兒戲。

被檢舉沒做環評就補做環評,補做被法院判決無效就又再重新提,一評再評就為了闖關;台東縣政府配合到底,甚至破天荒在周六審查,無視近百團體的再三呼籲,令人痛心。民間團體強烈呼籲:暫停環評作業,公開透明釐清爭議。

先拆除,再環評,程序正義應落實!

環境影響評估本應就該開發案動工之前,對該地之環境是否適宜開發做「評估」之動作,很明顯是一預防性之行政程序,環境影響評估法第七條明確規範「開發單位申請許可開發行為時,應檢具環境影響說明書,向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提出,並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轉送主管機關審查。」意即美麗灣渡假村申請許可開發行為時,就應該以環評審查通過為條件,如今環評無效的定讞,說明環評審查是自始至終無效,現有的建照、雜照也都無效,如果要進行一項評估,很明顯的就是要先將環境恢復,再做評估。

美麗灣在法院敗訴之後,仍然動作頻頻,甚至在周遭持續興建小型辦公室,除無視判決外,更不深切檢討,而今又要再次凌遲環評法,讓「先上車後補票」的陋習繼續發生,這是我們無法接受的。如果要重啟環評,請先還給人民自然、原始、開發案尚未有任何開發行為實施的杉原海灘。

依法行政勿違法,環評審查應至中央!

然而在過去的聲明之中,民間團體也不斷強調,雖然期待台東縣政府不要與民為敵,應該立刻撤銷此開發案,但也同時要求,未來如果要重做環評,開發單位與台東縣政府應該遵守法規,依本案觀光旅館的規模規劃及發展觀光條例之規定,依法至中央層級之環保署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切莫再犯分割面積環評之違法事項。

但在台東縣政府的決策中,顯然不曾要求開發單位必須依發展觀光條例之規範,將渡假村向交通部登記成觀光飯店,持續放縱美麗灣渡假村違法,更有甚者,在短時間內替其安排環評審查,甚至創下台灣環評史上第一次在周六進行實質審查的會議時間,令人懷疑背後動機。
通知晚,限制多,公民參與沒有空間!

而在程序上,本次環評的會議通知上,僅將過去少數參與團體設定為列席單位,且僅限幾個團體可以登記列席人員,還有人數上限。又規定參與民眾必須在五天(5/28)前完成登記,扣除公文寄送及周休二日,幾乎是收到公文當天就登記截止。不僅未將這些年上百個公民團體站出來反對美麗灣興建一事放在眼裡,更對公民參與層層限制,感受不到台東縣政府的善意。

且規定要上網公告的環說書,直至審查前四天(5/29)晚上才陸續上網,甚至到今日(5/30)仍有重要章節的檔案下載是毀損的資料,三天後就要進行審查,仍無法知悉開發單位的報告內容,種種具體行為都在阻撓民間參與的可能,這種不乾不淨的做法,令人對台東縣政府完全失去信心。

無視敗訴,不做改善,台東縣政府失民心

過去多年硬坳判決確定前開發案仍有效力的台東縣政府,建設處處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判決敗訴只是因為程序問題,內容並沒有問題。這樣曲解法院判覺得做法令人憤怒。

從最高行政法院、高等行政法院判決美麗灣渡假村敗訴的理由中,也強調鄰近已取得開發許可的開發案(杉原灣鄰近共有四個開發案進行中。),應納入評估報報告,不可迴避。且開發案存有重大疑義時,環評法第六條所載明之事項,開發單位不可用附帶決議通過,應該提送環評制度重新開會討論、審查、決議。而過去在珊瑚礁調查不足的部分,也是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敗訴的理由,實難想像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美麗灣渡假村如何使應該進行四到六個月的生態調查與監測有完善的準備。

強行過關,就為暑假?開發單位應說明白!

暑假在即,過去美麗灣渡假村一直聲稱要在今年暑假(7/1)正式營運,但法院遲來的正義讓美麗灣渡假村動彈不得,今日又趕在六月上旬的周末重啟環評,實在很難讓人不去聯想,到底存何居心?在美麗灣渡假村未做環評應予停工的行政訴訟還在最高行政法院審理的同時,再進行這次環評實為環評惡例。到底是想讓行政程序在爭議中達到暫時的完備,始其可以營運;抑或開發單位存有其他想法,都是明顯與民意相違背、與法院判決相悖離的做法。

民間團體再一次強烈呼籲台東縣政府與美麗灣渡假村,應該暫停環評審查作業、公開透明的釐清現有爭議,更要求台東縣政府應該拿出魄力,在政策上明確撤銷此開發案,達到人民期待。連署團體也表示,如果一意孤行,將在環評審查當天有具體行動表達民眾強烈的不滿。

Top

 

紅色磷蝦離奇死亡 大批曝屍祕魯海灘

摘錄自2011年5月28日蘋果日報報導

繼秘魯首都利馬附近海岸,發現大批海豚及塘鵝神秘死亡後,利馬以南60公里處的Pucusana海灘,又出現成千上萬隻紅色磷蝦屍體。

當地生物學家指出,這批死亡的磷蝦,每隻約3公分長,死亡原因或與太平洋海水溫度升高有關。秘魯當局表示,仍在調查牠們的死因,目前未有結論。

秘魯北部海岸,今年2月至4月,先後出現近900具海豚屍體。政府研究報告表示,牠們是自然死亡,但環保組織堅持,事件與當地海上石油勘察活動有關。

Top

 

論壇∣美麗灣改寫環評史—蓋好再環評、再評換萬坪

作者:munch

看完美麗灣渡假村再環評資料,下巴差點掉下來!

原本以為一個遭法院撤銷環評敗訴定讞的案件,好歹也學學中科,就算不認錯!也辦個轉型公聽會,或是善後處理會議,先拗點民意,再來鑽營一番。

沒想到,開發單位強渡關山,不先處理違法完工部分,竟然再送環評,創下環評史上首見蓋完工程後,補作環評的先例,更誇張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不只補環評已蓋好渡假村部分,就連將開發的北側別墅區,加強規劃送出審查。

簡直是,用俗一點的比喻,搞大了肚子,不只強辦婚禮,連滿月酒都跟著來。

開發單位硬上弓,同樣有違失情事的事主台東縣縣府,就接案排審查時程讓人騎,甚至巧妙安排,三小時就要決議過關。

台灣環評史的先建再審創舉,將在台東發生!

美麗灣渡假村在2003年BOT簽約,總開發面積59956平方公尺,但是業者以先開發飯店主體及周遭設施,開發規模僅9997平方公尺,不足一公頃,規避環評。經環保團體追查抗議後,2006年補送環評,2007年停工,2008年環評有條件通過。過程中,環保團體認定環評過程充滿違失,委由詹順貴律師提出公民訴訟,二度審判後,2012年最高行政法院終審判決,撤銷環評,縣府依法勒令停工,不得營運。

面對法院撤銷環評判決,美麗灣渡假村已成無環評依據的違法開發飯店,理應先拆除,再談下一步,一如詹順貴律師強調,「一切歸零!」

但是,在台東縣府不願依法行政下,無環評結論,應先撤銷開發建照,依法確立違法開發,再行議處。在社會注意案件發展下,反而大剌剌同意開發業者再提環評,形成「違發開發在先,二度先開發在補審環評」的荒謬情事。

根據美麗灣渡假村送出的環評資料,審查面積改成60942平方公尺,將全部開發面積送出,含括已開發的旅館區,以及將開發的別墅區。

新送環評書,如同審查一棟「不存在」的建築,在明明已完工的旅館區,還在推估開發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簡直是睜眼說瞎話。環評的作用,在於未興建前,評估興建造成的污染危害,進而准否興建,那有一切蓋完,再來審「已走完的過程」,讓環評成為「過去式」環評,讓人匪夷所思。

那場景,那就像孩子生了!還來回頭研究剖腹生或自然生,比較安全,滑稽不只觀念,連參與審查討論的委員,都是相當滑稽。

此外,先建後審已經太離譜,更離譜是開發業者乾脆心一橫,以往還需遮遮掩掩,限縮開發面積,這次乾脆連北端要開發的別墅區,更加強說明,一併劃出送審,只是附註「別墅區開發需循約提送台東縣府議定辦理,於同意前暫不開發。」

縱觀環評書,內容對於已興建旅館區,保持蓋都蓋了,寫些根本已經完成的過程數據,一副已蓋完能奈何,就要背書審查,真正的重心,放在將開發的北側別墅區的開發行為上。換句話說,這次的再環評,不只是審查一棟已蓋完的建築,成為生米煮成熟飯的背書式審查,更是美麗灣全面開發的大審查。

這般舉措,仿如過去錯誤從未發生,不必追究,甚至更擴大開發的進行審查。

在再審環說書內,根本無視法院對於海洋生態危害調查的補強,對於被提出珍貴珊瑚物種的保護,看不見增強補充資料,缺乏完整系統性調查,可能連海洋學者陳昭倫提出的物種,都不清楚位置、種類,甚至就自評影響程度86分,意即無影響或影響甚微。

不認錯的業者,提再審查強渡關山,台東縣府不顧環保團體要求,舉行善後公聽會等任何事後處理會議,就直接接案進行環評再審,準備以補歡評來解套。甚至在議程安排上,從一點半開始,到四點半就要做出決議,過程中旁聽民眾及團體意見陳述只有半小時!!!

三小時,解決紛爭九年的違法開發案,台東縣府的避事護航太過粗暴!

6月2日,美麗灣將再環評,改寫台灣環評史的案件即將展開,一旦此例一開,許多財團違法開發案件,環評遭到撤銷或無效,都將可一評再評,越評越大,讓台灣環境守護成為一個無法之國。

美麗灣要來了!全面開發,毫不客氣!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