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可以不一樣】便利,讓選擇權與資源縮水?(下) | 環境資訊中心

【經濟可以不一樣】便利,讓選擇權與資源縮水?(下)

2012年05月02日
作者:蔡錫昌

※ 編按:接續前文所述,為追求短期、速成的效益,未將環境條件納入全盤考量中,於是環境資源不斷惡化,需求仍不斷擴張。某些人另闢蹊徑,採取不同的方式來拼經濟,但求照顧土地、人之間的和諧關係,提供消費者另一種思維和選擇。在國外,也有連鎖企業零售商意識到永續經營的關鍵,開始關注各項環境議題。對於便利帶來的各種負面效應,台灣的企業以及身為消費者的你我該如何因應呢?且看今日專欄。

地區型的農產販售通路,多致力於拉近生產者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基於信任、肯定農友對待土地、作物的方式而付費支持。如此一來,生產者不求最大產量而使用農藥、化肥,環境不再惡化,消費者也取得能夠安心食/使用的產品,有助於改善目前過度使用地球資源的現況。

越來越多人選擇組成社區型在地經濟組織,提供消費者與生產者直接對話的機會和場域,讓消費者了解並思考其消費對土地、環境的意義。越來越多人選擇組成社區型在地經濟組織,提供消費者與生產者直接對話的機會和場域,讓消費者了解並思考其消費對土地、環境的意義。

而若企業集團能投入此行列,將能發揮更大的效果。這裡的投入,指的是投資前端的在地生產者,使他們願意用更友善環境的方式進行多樣栽種;以及投資物流與倉儲系統,改善油料及能源的使用效率;也是投資在與社會大眾的對話、投資於關注社會大眾的健康趨勢,並持續不懈地傳達企業願意承諾的因應之道。

乍看之下似乎是賠本生意,但實際上會產生更長遠的經濟效益。英國最大的零售業瑪莎百貨(Marks & Spencer)便是這類願意投資者中的佼佼者。

瑪莎百貨的永續經營A計畫

瑪莎百貨為期五年,投入兩億英鎊執行對環境、對人關懷的A計畫,意為地球已處於危急存亡關頭,我們沒有退路,只能立即行動。圖片來源:圖片來源:http://www.earthpm.com/tag/marks-spencer/自2006年起,Marks & Spencer發動為期5年、耗資2億英鎊的A計畫(Plan A)設立了氣候變遷、珍惜自然資源、公平貿易、減少廢棄物與顧客健康福祉等五大方案(可參考M&S網站http://plana.marksandspencer.com/),專注追求零售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外界質疑,A計畫所費不貲,且可能無法回本,但根據M&S表示,在2010年他們不但因為A計畫產生7000萬英鎊(約合台幣33億元)的營收,相較於2006年7月,已提昇店面能源使用效率達23%、倉庫能源使用效率提昇24%、運輸燃油的使用效率20%、總體二氧化碳降幅達13%等收益。

此外,M&S近來更積極地與各種環保議題搭上線,除了關注海洋魚類資源的永續發展、聚焦於資源回收外(英國這方面做得的確沒台灣來得好),也與海洋環境保育協會(Marine Conservation Society)合作,透過工作假期的方式動員清理海灘上的廢棄物,更樹立起這方面的典範。誰說綠色、讓環境資源可持續運用的零售業是不可能的任務呢?

A計畫中包含許多關注項目,包括能源、資源回收、公平貿易等等,在2015年前,將投入2億英鎊支持友善環境行動。圖片來源:http://plana.marksandspencer.com

M&S也關注環保議題,除了永續海洋漁業資源,也與海洋環境保育協會(Marine Conservation Society)合作,透過工作假期的方式動員清理海灘上的廢棄物。圖片來源:http://plana.marksandspencer.com

掌握選擇多樣性,當個負責的消費者

若消費者確實重視擁有的選擇權,就千萬不要把選擇權限縮在非A即B的選擇上;若民主社會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運動抗爭,那我們能否釋出訊息夠全面、夠明確的風向球,來引導企業集團從根本上改變?

根據Brain Walker、David Salt與Walter Reid三位作者在《韌性思維(暫譯)》(Resilience Thinking)一書中指出,自然系統的韌性,除了取決於自然系統本身的條件外,很大一部分也取決於社會系統各階層溝通管道的多樣性,因為這兩個系統並非獨立各行其是的系統,而是在各層面都緊密關連、相互影響的系統。生態-社會系統之間的韌性有多少,取決於我們保有的選項有多少,選項越多,表示我們回應外在擾動的能力也就越高,而你我正有權力來影響我們手頭上所擁有的選項!

何不讓我們做個真正精明、願意著眼於大局,又願意花時間投資在創造更多選項的消費者呢?
 

【經濟可以不一樣】系列文章

 

※ 專題介紹:經濟發展與環保非得勢不兩立嗎?在 保育生物多樣性的過程中,許多人看見了守護自然資本的價值,並在資本主義之外,開拓了提供更友善環境、土地和生產者、消費者的經濟模式。自本週起,生物多 樣性專欄將連載【經濟可以不一樣】專題,希望透過實際案例,提供讀者不同思維角度,看見更多經濟發展的可能性。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