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2.06.15







近期活動

灣寶重返土地暨謝麗芬女士紀念音樂會
「科學園區三十年──發展典範/迷思?!」研討會
飛閱台灣─空拍環境影像展(6/1-11/30)
2012 「表象之外-那些眼睛看不到的」畫展(5/20~6/30)
台江國家公園招募第二期保育(6/20截止)
花蓮縣東發公聽會及聽證會起跑!(全縣聽證場)
【青平台基金會】公民變贏人特訓班IV (8/10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苗栗後龍殯葬園區強行動工爆衝突 居民淚控警方施暴

苗栗後龍龍坑里居民自5月開始在殯葬園區預定地前埋鍋造飯,預防大埔事件再現。

 

苗栗後龍龍坑里居民反對福祿壽殯葬園區設置在附近山坡地,並因即將進行水保設施施工,居民從5月開始在入口處搭棚「埋鍋造飯」24小時輪班守候,不讓工程進行。昨(13)日清晨6點卻出現300名警力,手持盾牌阻擋民眾,讓9部怪手長驅直入施工現場。過程發生衝撞,導致多位民眾受傷。

「縣政府太糟蹋人民了」頭上包著紗布的杜姓阿嬤抽噎著控訴,情緒十分激動。打他的是「穿制服的人」,他不了解為何政府不願意和人民好好的解釋清楚、警方為何對付手無寸鐵的居民。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特稿】東亞最大殯葬園區落腳苗栗 居民不領情

苗栗新設殯葬區  開挖後龍山坡地

居民:苗栗不缺火葬場  開挖疑因砂石利益

後龍科技園區選址不宜 行政院駁回苗縣府訴願

【看啥小魚可以吃】鹹鹹的心事:鯖魚

作者:廖律清

鲭魚在分類上屬於鯖亞目鯖科鯖屬,我們台灣所稱的鯖魚可再細分「花腹鯖」和「白腹鯖」兩種。不過討海人或漁販鮮少稱鯖魚作鯖魚,他們多半暱稱「花飛」或「青飛」,也有人叫「青花魚」,倘若你一臉狐疑還是不懂那是什麼魚,他們就會說──是鹹魚啦。

鯖魚是很常見的食用魚類,在魚市裡不難辨認,花腹鯖和白腹鯖的體型差不多,身長30至40公分左右,呈側扁紡綞形,身披圓鱗,有完整的側線,具有兩個分離甚遠的背鰭。白腹鯖背部是藍黑色,有不規則的深藍花紋,腹部顧名思義是銀白色的,沒有任何紋路。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林子晴

以色列裔美籍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方法灌溉乾旱地區的作物因此榮獲2012年世界糧食獎。藉由以小水量,但持續且直接地對作物根部進行供水,以節約水量、維持作物的健康,並產生更高的產量,來養活更多人。海洋資源也需要永續利用,苗栗縣在外埔漁港流放20萬尾黑鯛魚苗,希望能永續經營漁業,讓大家年年有「魚」。反觀澳洲,選擇劃設出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它幾乎與印度國土的面積相當。他們將同時對近岸漁業、天然氣與石油探勘業實施近岸作業限制,讓海洋自己休養生息。

RIO+20高峰會即將展開,台灣的民間團體也不缺席,率領「TANGO's」團體的王俊秀主張要台灣人要以創新的方式對世界做出貢獻。而在國內,雖然日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與民間團體隔空叫陣,但昨天雙方坐下來面對面,針對油電雙漲等議題好好談,若政府善用環保團體力量與意見,不再閉門造車,才能共同營造更好的環境。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綠色經濟? 我們真的想要的未來嗎?

作者:鄭紹鈺(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成員、台大外文系學生)

綠色經濟恐怕只是烏托邦式的理想,綠色工作(green job)大概也只是資本主義的全新包裝。今天在會場中,討論的題目從青年就業討論到了綠色經濟。

來到巴西,6月12日帶著滿滿願景的我,參與Major Group for Children and Youth(MGCY)裡有關綠色經濟的工作坊,但有點失望,因為MGCY提供的綠色見解當中,其實沒有包涵太多的定義與見解。就MGCY提供的青年觀點來看綠色經濟,強調的是青年的就業問題。在國際上,共有12億的青年,但其中光是在已知的統計數據上,就有7500萬的青年失業,更有1.5億青年生活在絕對貧窮線底下。第三世界國家的青年,許多都有工時過長,不平等的工作契約,甚至是薪資過低的問題,就連歐洲許多的國家,更在最近的歐債風暴中成為青年失業的代表國,MGCY希望各個政府把青年當作資料,而非問題。透過政府的幫忙,讓就業市場與教育不脫勾,同時讓青年創業的阻力下降,活化青年的就業市場。

精采內文

論壇∣氣候變遷改革路徑圖快起步

作者:潘翰聲(綠黨中執委)

今年環境日才剛落幕的「全國氣候變遷會議」,媒體聚焦於油電雙漲和美牛的時事,忽略氣候變遷的減量與調適的重大進展,接下來連日豪大雨災情,不只檢驗政府的執行力,也考驗台灣的文明能否存續發展。 我國人口僅全世界的千分之三,卻排放全世界1%的溫室氣體,約當整個非洲大陸的四成排放量,我們面對氣候正義不容卸責。另一方面,在極端氣候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島國無處可逃,我們也是第一線的環境難民。兼具加害者與受害者的雙重身份,在全世界並不多見,因而必須同時處理源頭減碳與災難調適的課題。更因為複雜的地球系統,牽一髮而動全身,絕不能分拆給各部會各行其是,必須由總統以國家安全的高度視野來促成「氣候變遷國是會議」,共同擬出「氣候變遷改革路徑圖」加以實踐。

檢討整個過程,更加肯定的是,後續必定得經過氣候變遷國是會議的政治協商,奠定我國「氣候變遷改革路徑圖」並付諸實施,才能徹底解決此一複雜糾結而牽涉廣泛的挑戰。

精采內文

論壇∣回應「台灣水鹿過多需抑制? 學者:言之過早」報導

作者:林宗以

貴單位「台灣水鹿過多需抑制? 學者:言之過早」報導中提及多位老師的看法,我認同部分有所依據的推論,有的部分可能對於鹿科動物不夠了解導致。但無論如何,對於現在談人為介入「抑制」,可能言之過早這件事,我基本上同意,但大家必須有個概念,野生動物族群經營管理並不僅僅只有人為介入抑制一途,對於危害管理其實還有許多可供選擇的選項。目前的狀態,我個人還是呼籲要趕快建立大型草食獸的族群監測機制,並同步監測森林生態系的變化。並依此資料評估何處、何時需要進行經營管理措施,一旦資料顯示需要進行野生動物族群管理及生態系經營時,依照國外的經驗是越早效果越好,因為已有研究指出人為管理並不一定每次均可以控制狀況。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