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9.2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最高行政法院定讞:美麗灣 停止開發

反反反行動聯盟提供

19日杉原沙灘上,美麗灣渡假村副總經理朱贋州「拭目以待」的嗆聲猶言在耳,環團控告飯店違法開發的訴訟20日經最高行政法院判決定讞:台東縣政府應命令美麗灣渡假村公司停止開發行為。對此在地居民林淑玲表示並無太大喜悅,因為多年來台東縣府和業者一直公然違法,她希望接下來能釐清什麼是「停止開發」,有無明確範圍。

20日最高行政法院做出判決,認定杉原海岸開發案需經過環境評估,美麗灣渡假村竟在未經環評前,就有興建旅館等開發行為,違法事證明確,因此判原告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勝訴,台東縣政府應命令美麗灣渡假村公司停止開發行為,並支付環團律師費6萬元,全案定讞。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悍衛祖靈 拒絕遷葬 跨族群部落青年台東大遊行
紅色的巨大問號現身沙灘 問天問美麗灣
蘇拉過境 風浪再次打進美麗灣
爭議未落幕 美麗灣審查會決議補件再審

看啥小魚可以吃|猶抱琵琶不見面:黑豬哥

作者:廖律清

南方澳距離花蓮不算遠,可是我並沒有在這裡看見數以萬計的馬加魚,也沒有特定的目標魚種,僅是例行的走訪漁港、逛逛漁市。吸引我目光注意的則是幾處漁攤和碼頭旁,皆可見地上有一籃籃、一簍簍完整的和體無完膚的,看起來十分眼熟卻一時記不起魚名的深色「怪魚」,工作人員正以熟練的手法忙著給這怪魚剝皮取肉。

「那種比較小片,沒有這種大片的好吃,這可以做成生魚片,就是你們都市人最喜歡的『一片魚』啦,隨便煮都好,生吃啦、乾煎的、紅燒的、油炸的、燒烤的,很簡單又很節省時間,端上桌又好看,輕輕鬆鬆就可以作魚仔料理請人客。」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在波利維亞的國家公園,有著豐富的生物,可以看到美洲豹在林間,角雕在天際翱翔,這樣豐富的物種多樣是,真是讓人羨慕。 而在台灣,棲地遭到開發或是廢棄物的汙染,在台東杉源灣有海龜因沙灘有大量的廢棄漂流木,使牠們無處挖洞產卵,還有海龜被魚網纏繞死亡,相關單位真的要重視阿!不要貪圖一時的方便把漂流木埋在沙灘裡,很多生命會斷送在這些廢棄物上的。海灘環境也是大家的責任,蘭嶼的朗島國小響應淨灘活動,校長帶全校師 生一起淨灘,看到海灘上可觀的垃圾量,以此為借鏡, 希望小朋友經這次活動了解環保的重要,並且可以落實在生活上。而在澎湖,10年前就禁用的三層網,現今仍有漁民偷偷使用,海巡在吉貝離島查獲大批的三層網,希望漁民不要冒險使用, 一來會觸法,二來大量濫捕使海洋資源浩劫,大家的配合才能讓海洋資源生生不息。

慈濟預在內湖保育區內,設置福利園,引發當地民眾反對,慈濟沒有向外界招開公開說明會,也沒有依法實施環評, 居民想稱官員到現場場勘時直接陳情,守住這塊保護區。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綠色人物|失學少年仲格加 組織牧民做環保

作者:謝璧如、莫聞

他是在黃河第一彎──瑪曲大草原上放牧的青年,雖然歷坎坷的成長過程,包括雙親亡故、少年失學,但仍心繫幼時師長的教誨,要關心自己生長的土地、自己的家鄉。現年28歲的他,已經成立一組由和他一樣年輕牧民所組成的環保組織,捐出自己微薄的收入,自費雇車,出錢還出力,草原上那裡有垃圾,那裡就能看見他。他是圖博(藏族)青年仲格加。

多年下來,仲格加的付出贏得社區的敬重,2009年9月,仲格加成立了「瑪曲縣更盼環保聯盟」,這是甘南第一個民間環保草根組織,「更盼」,在藏語中,有「利益公眾」之義。2011年,他們發起在瑪曲縣政府舉辦的格薩爾賽馬會期間,發起「保護溼地」萬人簽名活動。

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草屯鎮反對設立有毒醫療廢棄物處理廠

主辦單位:草屯反有毒醫療廢棄物自救會

僅定於101年10月13日上午9:30,假草屯鎮日新國中活動中心舉辦「草屯反有毒醫療廢棄物自救會」萬人連署成立大會,堅決反對在新豐路五十八巷興建有毒甲級醫療廢棄物處理廠,鑒請各位網友聲援並參與連署。

說明:
 1.博能環保公司於99年2月25日提出甲級醫療廢棄物處理廠設置申請。
2.南投縣政府於民國101年2月24日核發該公司「甲級醫療廢棄物處理廠」設置許可。
3.該公司於南投縣草屯鎮新豐路58巷設立甲級醫療廢棄物處理廠,四周為農田、住家與學校。
4.「草屯反有毒醫療廢棄物自救會」官方網站,鑒請各位網友聲援並參予連署,謝謝。

 

最高行政法院定讞:美麗灣 停止開發

本報2012年9月2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19日杉原沙灘上,美麗灣渡假村副總經理朱贋州「拭目以待」的嗆聲猶言在耳,環團控告飯店違法開發的訴訟20日經最高行政法院判決定讞:台東縣政府應命令美麗灣渡假村公司停止開發行為。對此在地居民林淑玲表示並無太大喜悅,因為多年來台東縣府和業者一直公然違法,她希望接下來能釐清什麼是「停止開發」,有無明確範圍。

反反反行動聯盟提供20日最高行政法院做出判決,認定杉原海岸開發案需經過環境評估,美麗灣渡假村竟在未經環評前,就有興建旅館等開發行為,違法事證明確,因此判原告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勝訴,台東縣政府應命令美麗灣渡假村公司停止開發行為,並支付環團律師費6萬元,全案定讞。

台東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杉原海水浴場案,是由台東縣府與德安開發公司,在民國93年間以BOT方式,對杉原海水浴場進行經營和興建等開發。此開發案面積其實總計6公頃,早已超過1公頃之法令規定,理應先實施環境評估。但台東縣府卻以「配合開發需要」為由,同意以土地分割來規避環評,並發出不足1公頃土地的開發許可,造成業者先行開挖後,其餘5公頃土地再送由環評委員審查的怪異現象。

據自由時報報導,代表原告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的律師詹順貴指出,此案是首件公民訴訟勝訴案,「這是天大的好消息」。但歷經5年審理、2度更審,美麗灣渡假村也在縣府護航下規避環評,早已完成了旅館主體、周邊的游泳池、停車場等設施。詹順貴表示,目前此案已定讞,表示違法先蓋的美麗灣渡假村的確是個大違建,台東縣政府就應該拆除。他也曾公開表示拆掉後就算面臨國賠官司,台東縣府勝訴機率很高,他非常願意義務幫縣府辯護。

美麗灣渡假村副總經理朱膺州在報導中表示,「這個訴訟結果已無意義,美麗灣已經在(民國)99年放棄這一公頃建照重新申請6公頃面積建照、且目前正重提環評中,必須等到環評有結果才會有下一步動作」。而回顧19日當天,他本人也親口對「反反反行動聯盟」的藝術家多次以「拭目以待」回應。

抗爭多年的杉原當地居民林淑玲,此刻正在聲援知本卡地布部落的反遷葬抗爭。林淑玲對此判決沒有太大勝利的喜悅,因為她認為台東縣府與業者多年來一直公然違法,早已視法律為無物。因此,她希望能知道更再與律師討論後,瞭解詳細的何謂「停止開發」、而包含的明確範圍為何?她初步認為,應該是指整個地號459都該停止開發並且拆除,並沒有所謂1公頃、6公頃的爭議空間。

縣政府秘書長陳金虎亦表示,「一公頃的問題已不存在」,縣府一切依法行政,程序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而19日多名與「反反反」成員對話的美麗灣員工也都曾表示「判我們要拆的話我們就拆阿!」呼應越來越多的公民訴求,也許,「拆美麗灣」早已是全民的共識。

Top

 

看啥小魚可以吃|猶抱琵琶不見面:黑豬哥

作者:廖律清

※ 編按:拜生活便利之賜,超市裡、魚市裡常供應已經處理過的魚片,真空包裝裡的魚肉,免去剔骨去刺的困擾,直接烹煮就可上桌。但你知道嗎?所謂的「鯛魚片」,其實並不全是同一種魚,牠們有不同的長相、生態、還有名字,在消費端、遠離海洋的我們,可能吃過牠,但識不得牠。今天專欄將介紹這樣一種失去面貌的魚,還牠概略輪廓的同時,或許也多少能了解背後反映的漁業資源現況。

這日,穿著入秋之後第一道風面的涼意,來到南方澳。港市熱絡依舊,幾位熟面孔的漁販想起我來自花蓮,紛紛跟我說──你們花蓮的定置漁場,這幾天中魚,很大很多,攏是馬加,出運喔,可以準備要來過好冬了──。

南方澳距離花蓮不算遠,可是我並沒有在這裡看見數以萬計的馬加魚,也沒有特定的目標魚種,僅是例行的走訪漁港、逛逛漁市。吸引我目光注意的則是幾處漁攤和碼頭旁,皆可見地上有一籃籃、一簍簍完整的和體無完膚的,看起來十分眼熟卻一時記不起魚名的深色「怪魚」,工作人員正以熟練的手法忙著給這怪魚剝皮取肉。

去頭去尾,變身鯛魚片

  問了這是什麼魚呀?

  「琵琶魚呀!」

  琵琶魚?我翻了翻手中的魚圖鑑,便是不見「琵琶魚」是誰。

  「琵琶魚就琵琶魚,我們南方澳都是這樣叫的,要不然就剝皮仔好了──」

  「剝皮魚嗎?怎麼不像?」

  「不是剝皮魚,是要剝皮斷尾的黑豬哥──就是妳一定吃過的鯛魚片。」

  「鯛魚片?鯛魚片不是大多數是用吳郭魚去皮去骨冷凍起來的?」

  「那種比較小片,沒有這種大片的好吃,這可以做成生魚片,就是你們都市人最喜歡的『一片魚』啦,隨便煮都好,生吃啦、乾煎的、紅燒的、油炸的、燒烤的,很簡單又很節省時間,端上桌又好看,輕輕鬆鬆就可以作魚仔料理請人客。」

「這樣一尾魚,只有肚子旁邊的兩片肉可以吃嗎?」我看著眼前這位工作中的大嬸,她只要黑豬哥腹部左右兩片肉,其餘的部分,包括完整的魚頭、魚骨和魚尾都往一旁扔。「不會太可惜了?」我問。

「可惜什麼?這款魚專門吃海藻,有臊腥味,只有這兩片肉尚好,沒刺,其他部分都不行。這要是在以前,黑豬哥幾乎是沒有食用價值的,是因為現在魚少了,有魚 可以抓就要笑了,妳看這抓上來,還要內行人花人工去處理,如果沒有處理好,餐廳和市場都不要,一旦處理好,就變鯛魚片。價錢還可以,像這樣兩片,差不多百 五到兩百,看大小──」

認識黑豬哥

黑豬哥在魚類分類上屬於鱸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多板盾尾魚屬,「鋸尾鯛」和「三棘多板盾尾魚」是牠們比較正式的中文種名。外型完整的黑豬哥很好辨識,深灰近黑的體色、被覆細小似鯊魚皮的櫛鱗,魚頭中大、魚口裂小、嘴吻尖突像豬嘴巴,背鰭有九枚硬棘,兩側尾柄各具有三個黑圓斑,是黑豬哥最主要的特色,成魚身長可以長到近50公分。側扁而略呈橢圓的體型,再配上生有四枚骨質盾板的魚尾,倒過來看確實有些像琵琶,難怪蘇澳、南方澳一帶的漁民叫牠作「琵琶魚」。

黑豬哥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包括日本至台灣海域。牠們喜歡棲息在珊瑚礁區和岩礁區,幼魚多半分散在礁盤上覓食,成魚則有大群洄游在珊瑚礁區間的習性,屬雜食偏草食性魚種。和臭肚一樣,偏草食性的黑豬哥具有細長的消化道,死後腸道內未消化完畢的海藻會迅速發酵分解,產生濃烈的腥臭,必須就地去除鰓和內臟、放血剝皮作適當的處理,才不致浪費了兩腹少刺的魚肉。

在台灣,一般黑豬哥多是以一支釣、延繩釣和定置漁場捕獲,特別是東北季風初起的秋初時分。不過,因大型的黑豬哥索餌乾脆、拉力強勁,許多資深的釣友特別喜愛和大型黑豬哥搏鬥,甚且在釣場以大量的南極蝦作為誘餌,改變了黑豬哥的食性,也一併改變了黑豬哥的肉質。南極蝦極富易消化的蛋白質,讓黑豬哥原本淡粉、透明的素食魚肉變成粉白不透明、如生豬油般的魚肉。吃葷含有油質之後的黑豬哥,反而適合作為生魚片。

漁業枯竭,黑豬哥成焦點

因為其貌不揚,生性貪饞,魚身又有獨特的臊味,鋸尾鯛有了黑豬哥之名。想來,黑豬哥的命運跟臭肚魚(象魚)真是十分相像,全拜漁業資源枯竭之所賜,才躍身菜市場常見的海產食用魚類。你我可能都吃過黑豬哥,然而,當我們在日常方便的超市、餐廳裡所見所食,黑豬哥已經是不見真面目的「鯛魚片」了。

※ 專題介紹:海洋具有遊憩、經濟、調節氣候等重要功能,卻因氣候變遷、人為污染、過漁等因素而漸失生機,國內外專家不斷呼籲:2050年,或許我們會無魚可吃!為了讓讀者更了解如何挑選海鮮才能達到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專欄特別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合作,每月中於週五推出【看啥小魚可以吃】專題,希望透過介紹海鮮相關的故事,提醒每個享用海鮮的消費者都有責任去認識他盤子裡的食物,並以崇敬之心感謝大海的賜予,吃出海島人該有的海鮮文化。

 

【延伸閱讀】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波利維亞國家公園 生物多樣性最亮眼

編譯自2012年9月14日ENS南韓,濟州島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波利維亞馬迪迪國家公園目前已鑑定出超過1088種鳥類、90種蝙蝠、300種魚類及12,000種植物;美洲豹及豹貓潛行於林間,角雕翱翔於天際。

在IUCN世界保育大會(WCC)9月13日公布的調查報告中顯示,這個在波利維亞西北部遙遠的國家公園,可能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

馬迪迪國家公園的美洲豹(照片由Mileniusz Spanowicz拍攝,國際野生物保育協會提供)

由於園區海拔範圍涵蓋亞馬遜熱帶森林到白雪覆蓋的安地斯山脈頂,馬迪迪國家公園因而擁有如此豐富的物種多樣性。

於大會中,由波利維亞國家公園管理處(SERNAP)及總部在美國紐約的國際野生物保育協會(WCS)共同發表馬迪迪國家公園的已知物種名單。

這份報告彙整了超過50名分屬WCS、波利維亞動物名錄蒐集(Bolivian Fauna Collection)、波利維亞國立標本館、亞馬遜保育協會、玻利維亞鳥類保育組織「愛爾摩尼亞協會(Asociacion Armonia)」、美國密蘇里植物園等單位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部分科學家已在這個公園投注超過15年的心血。

基於波利維亞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要求,這些科學家在2008年底參加了一個研討會並分享他們關於馬迪迪國家公園的研究成果、物種名錄及討論未來的保育需求。

最新發表的物種名單呈現了至少200種哺乳動物,從體重300公斤草食的南美貘到僅重4克食蟲的三色盤翼蝠(Spix’s disk-winged bat)。

馬迪迪國家公園有1868種脊椎動物,包括1088種鳥類(體型分佈大如猛禽小至蜂鳥)、佔全世界鳥類物種數的11%。全世界境內有超過此鳥種數的國家只有11個,美國全境僅有不到900種鳥類。

馬迪迪國家公園1088種鳥類之一,燕尾傘鳥。(照片由Mileniusz Spanowicz拍攝,WCS提供)

上述都還只是現有文獻的資料。該公園總生物多樣性的三分之二尚未被科學家正式紀錄或發現。這指出在氣候變遷改變全球山脈的生物多樣性前,應在此區進行更多的研究。

WCS馬迪迪地景計畫主持人Robert Wallace博士表示:「由於馬迪迪海拔範圍跨越6000米,在南美洲沒有其他的保護區可以達到如此高的多樣性。參與此區研究的科學家都覺得能在此區工作是種恩典,且很高興能幫助波利維亞國家公園管理處在國內及國際推廣此區的重要性。」

馬迪迪國家公園是波利維亞的旅遊熱點之一,且是馬迪迪-坦博帕塔地景(Madidi-Tambopata Landscape)保護區的一部份。馬迪迪-坦博帕塔地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複合體之一。

來自波利維亞的Oscar Loayza,和WCS合作進行大馬迪迪-坦博帕塔地景保育計畫,由於創新的保護區經營管理,於本屆IUCN世界保育大會獲頒坎頓米勒獎(Kenton Miller Award)。

Loayza因強化原住民參與管理馬迪迪-坦博帕塔地景而受到國際評審青睞。該區目前因大型建設計畫如道路、水壩、石油探勘及小尺度礦業而面臨挑戰。

馬迪迪雲霧林(照片由Mileniusz Spanowicz拍攝,WCS提供)

Loayza促進玻利維亞公園管理處、保育人士及原住民結盟,以玻利維亞的官方政策為基礎,來鞏固原住民傳統領域並闡述由總統莫拉萊斯賦予的相關權利。莫拉萊斯是玻利維亞第一位原住民出身的總統。

在馬迪迪國家公園仍存在許多未知,尤其是海拔1000-3000米間的熱帶山區或雲霧林。

國際野生物保育協會的總裁Cristian Samper博士表示:「這顯示我們對熱帶安地斯的雲霧林所知甚微;除了它在多樣性及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外,由流域管理及美學的觀點上,它都是極端重要的。」

Samper認為,「國際野生物保育協會以在此地協助玻利維亞政府為榮。」

國際野生物保育協會進一步表示,該組織在馬迪迪-坦博帕塔地景的工作受到了摩爾夫婦基金會、麥克阿瑟基金會、美國藍月基金會、Beneficia Foundation、迪士尼全球保育基金及其他單位的贊助。

Top

 

棄置漂流木阻礙 海龜無處挖洞產卵

摘錄自2012年9月20日公共電視台東報導

在台東杉原海岸,3年前莫拉克風災過後,縣政府清理漂流木時貪圖方便,直接把漂流木埋進沙灘裡。結果,前一陣子天秤颱風過境,埋在沙灘底下的漂流木,全都被海浪沖刷、露了出來,結果導致母海龜沒有地方挖洞產卵,還有海龜被漁網纏繞死亡!

近兩年來台東杉原海岸,都曾經發現過母海龜上岸產卵,101年也曾經發現一隻母綠蠵 龜上岸的蹤跡,但沒有產卵,保育志工認為,可能就是因為沙灘裡還有漂流木,海龜無法挖 洞產卵就離開,呼籲政府要想辦法清理海岸沙灘裡的漂流木。

不過保育志工已經連續兩個星期,在杉原海灣的海面上,陸續發現母玳瑁和母綠蠵龜被漁網纏死的情形,保育志工研判,可能就是因為牠們上岸後找不到適合的地方產卵,又回到海中,才會被漁網纏住,呼籲未來有關單位在清理海岸漂流木的時候,要顧慮到海龜產卵的空間,不要輕易把漂流木埋進沙灘裡。

Top

 

淨灘愛蘭嶼,朗島國小融合人文的環保課

摘錄自2012年9月20日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報導

位在台東蘭嶼的朗島國小為響應鄉公所淨灘活動,20日上午,校長胡龍雄帶領全體師生一同為村內最重要的海祭灘頭 換上新衣。過程中,學生無不驚呼連連,因為天秤颱風的過境不但帶給蘭嶼無止盡的摧殘,更讓原本美麗的海岸線增加為數非常可觀的垃圾量。活動後總計,今日收 集的一般垃圾達4大袋,其他資源回收類也有兩大袋。

根據教導處統計,今日淨灘的垃圾以往日農業用具和一般飲料 罐居多,多是以水管、尼龍繩和大型作物收納袋為主,其次是飲料瓶罐。這項數據不僅說明很多的風災過後的證據,同時也是老師們為教導環保議題,有一個很好的 借鏡教材。因此在今天的活動過後,相信學生已經懂得怎樣愛護我們的環境,老師也會更落實在每天的生活上。

本身就是達悟族的胡龍雄表示,達悟的子民根本就離不開海,「因為大海就像是我們的母親,今天我們就是要恢復她往日的美景」;所以,付諸行動就是今天的目標,落實與實踐就是我們的堅持與信念。因為環保不再是一種口號,這將在朗島國小將變成一種傳統與信念地傳承下去。

Top

 

漁民偷運三層網 遭查獲扣押

摘錄自2012年9月20日民視報導

為了維持漁業資源,澎湖在10年前就禁止使用3層網捕魚,但還是有不少漁民經常從台灣本島偷運3層網回澎湖,海巡署澎湖大隊就在吉貝離島查獲到大批的3層網全部沒收,農漁局呼籲漁民不要冒險使用3層網,以免觸犯刑法得不償失。

這一包包白布,裏頭包得全是漁網,總共有24大包大約8000公尺長,是吉貝漁民偷偷從高雄運過去的,說偷運是因為這些漁網都是3層網,在澎湖是被禁止的。

為了保護海洋生態,澎湖早在10年前就禁止在12海哩內使用3層網,但台灣本島並未禁止,因此時常有漁民從本島偷偷購買3層網回來使用,不但得全部沒收,罰款3萬元,一旦使用被查獲,恐怕還會觸犯刑法,吃牢飯。

另外,農漁局也發現部份漁民未經申請就已經違法規定,立竿網和三層網都是早期的捕魚法,但近年來在護魚政策下都已經被禁止或重新規範,希望漁民配合才能讓海洋資源生生不息。

Top

 

慈濟內湖福利園區現勘 居民陳情

本報2012年9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洪美惠報導

昨日(9/20)下午北市都委會專案小組進行內湖慈濟園區會勘,內湖保護區守護聯盟幾位成員欲遞交陳情書給現勘委員卻被擋在大門外不得進入,後經兩位里長居間調停,守護聯盟會長才得以遞交情書給專案小組召集人陳武正委員。

陳情民眾表示,最無法忍受的是慈濟要開發保護區,竟然不必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該聯盟認為,此案1.無都市計畫法第27條第1項第3款之適用。2.大湖公民贊成闢建水保公園。3.慈濟藐視委員會歷次要求、完全不尊重里民。4.不能接受,慈濟未依法實施環評。5.容積率計算不公,質疑市府圖利慈濟。6.原專案小組召集人應迴避。

根據《都市計畫法》第27條第1項第3款指出,「為適應國防或經濟發展之需要時 」,直轄市政府可視實際情況變更。2010年都委會時,民眾以慈濟開發內湖基地並無國防發展需要糗又無經濟發展效益,提出質疑。此案南、北主要基地有三筆溜地共占3公頃多,過去確屬為大湖之一部分。民國87年大湖里公民自辦公投有91%贊成闢建水保公園,要求市府原溜地目「第三類水利地」的功能應保留。另外,由於此案送件日期久遠,現行計畫內容與原件大不相同,陳情書也表達了應該依法重新送案、召開公開說明會、重辦公展等行政程序。

目前,市府官員的回覆是,「此案具有調和合經濟的目地」。

Top

 

綠色人物|失學少年仲格加 組織牧民做環保

作者:謝璧如、莫聞

更盼環保聯盟提供他是在黃河第一彎──瑪曲大草原上放牧的青年,雖然歷坎坷的成長過程,包括雙親亡故、少年失學,但仍心繫幼時師長的教誨,要關心自己生長的土地、自己的家鄉。現年28歲的他,已經成立一組由和他一樣年輕牧民所組成的環保組織,捐出自己微薄的收入,自費雇車,出錢還出力,草原上那裡有垃圾,那裡就能看見他。他是圖博(藏族)青年仲格加。

多年下來,仲格加的付出贏得社區的敬重,2009年9月,仲格加成立了「瑪曲縣更盼環保聯盟」,這是甘南第一個民間環保草根組織,「更盼」,在藏語中,有「利益公眾」之義。2011年,他們發起在瑪曲縣政府舉辦的格薩爾賽馬會期間,發起「保護溼地」萬人簽名活動。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聽聞有「萬人簽名」這麼大的號召力,很好奇是透過什麼辦法達成的?經過深入瞭解,仲格加是個職業牧民,自幼失學,但成年後回到青海市立學校就讀,和研究鳥類的人士學習,因為老師影響,而有心思在草原上,想在瑪曲上做一點事。因為協助清理神山獲得肯定,逐漸累積了相當的名望。

今年在8月間,連同筆者在內11位台灣環保團體成員,在蘭州「綠駝鈴」與合作市「綠哈達」環保組織的青年陪伴下,驅車前往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考察黃河源的水資源議題,認識當地所面臨的各項環境問題,如溼地退化、草場沙化、生物種群和數目減少、鼠害嚴重、水源短缺、草原垃圾氾濫、礦產開發和工程建設等。就是在這段期間,台灣環團第一次認識了仲格加這名青年。

在瑪曲,大量現代文明的物質進入後,塑膠垃圾氾濫,除了牧民自己製造的垃圾,也包括每年300萬遊客所留下的。

這些垃圾污染了神山、神湖,例如,在瑪曲附近的尕(ㄍㄚˇ)海,是藏民傳統的神湖,但自從政府設立保護區,官方設立的環保工作站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民眾帶來的塑膠垃圾隨意丟棄,漫天流竄,其中還包括工作站自己生產的垃圾。公家人員頂多把垃圾收集起來,但沒地方去,只能堆在路邊,當地牧民一開始會撿垃圾,但垃圾成長漫無止境,一撿完了,隔天又有,最後也麻木了。

另外,自從生活中的塑膠製品越來越多,藏人一直以來盛大舉行的賽馬會、香浪節或祭典等大型活動,也開始對環境產生重大衝擊。仲格加雖然小學沒讀畢業,就因為經濟壓力必須輟學回家放牧氂牛,但一名常以當地野生動物入畫、傳遞環保價值的美術教師啟蒙了他,他一直在關注環境。他看見家鄉環境的破壞,開始起而行動。

這裡是黃河源頭,但包括過路的民眾、旅遊的觀光客,把自己吃好喝好剩下的垃圾,沒有收好就走了,隨著日月變化,這些垃圾就流到水中,於是仲格加發動志願活動去撿拾,把水源頭中撿來的垃圾集中起來,只要看到哪邊太髒,哪邊有大活動產生垃圾,就組織大家去。收集之後,雇車載到定點焚燒掉(這是另一項問題,因為垃圾沒地方去,只能集中就地焚燒,這個難題至今無解)。

也因為他們清理了藏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神山神湖,行動獲得了牧民肯定。從2008年發起行動開始,本來有23個志願者,到現在,已經成長34個志願者的團隊。

同樣令人感動的是,仲格加雖然因為失學而不太會說普通話,但他非常賣力引入外部資源協助牧民解決草原上的環保問題,現在,基地在蘭州市的「綠駝鈴」和甘南首府合作市的「綠哈達」組織,都通過他和阿萬倉鄉道爾加社的牧民合作,協助他們和不會說普通話的藏民溝通,設立垃圾分類回收桶、建立聯合放牧、共管草原機制等等。

可貴的是,在仲格加的號召下,一批青年得以組織起來,譬如他還在北京大學念書的同胞才讓華毛,寒暑假一回鄉就一定會加入志願者的行列,現在擔任副理事長的輔佐角色;還有才剛考上師範學院的貢保甲,也來幫忙擔任祕書長工作,固定幫助仲格加與漢人翻譯溝通。

仲格加,一名失學青年牧民在瑪曲,體顯了青年自發守護環境的力量。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