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訪客
人的感情或信仰,有時很難用法律或邏輯去評判對錯,因此,法律不是萬能的,同理心也是必要的。
【評論連結】 內湖人買公車廣告 籲慈濟放過保護區
生態農場充滿實驗精神,一方面增加人與野生動物接近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觀察農民能忍受野生動物造成的農損極限,以及野生動物飲食習慣,做為未來生態補償以及防治的參考依據。例如,環頸雉喜愛吃約20公分長的玉米苗的嫩莖,因此他們將考慮讓玉米培苗超過30公分再移到田裡種植,環頸雉就會選擇其他的植物來吃。
精彩內文
「無毒不殺」富興生態農場 工作假期搭起達魯岸
鳳梨花之鄉 富興保育兼顧產業發展
打造環頸雉、野兔相伴的土鳳梨酥
和土地重歸於好 社區保育遍地開花
生物簡介:20年內恐滅絕的深潛高手:革龜
作者:郭芙(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海龜實驗室研究生)
本周我們將介紹海洋中最大的海龜:革龜,牠同時也是海洋裡長程旅行的專家,而且牠的外表特別,讓人非常容易就能辨識,因此有了非常特別的外號。雖然革龜為海洋中最大的海龜,但其數量卻岌岌可危,革龜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而牠的外號又叫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揭曉。
然而這樣的海中巨無霸卻與其他海洋生物一樣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威脅,尤其是海洋中處處可見得人造塑膠,主食為水母的革龜就時常誤食塑膠製品而導致死亡;另外氣候變遷、人類的獵捕也是造成其數量下降的原因。根據路透社報導,過去30年間,革龜數量已經下降78%,如數量繼續下降,在未來20年內,革龜恐滅絕。而又因其活動範圍分布之廣,因此有效的保育海龜需要全世界各個國家一同合作,我們除了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更要避免誤捕所造成的傷亡及人為的捕捉,別讓人類的後代只能用照片欣賞這美麗的古生物。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翁珞文
經濟發展與環保間的平衡取得是需要花費大量心力的。台糖首度對抗環保署!據了解,台糖董事會2月下旬通過決議,向環保署提出行政救濟,導火線在於環保署要求台糖現有土地,凡是要成為工業用地,不分面積大小必須經過環評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也反應在近年來的氣候變遷上。 受到各式天災人禍的影響,烏干達議會近期正在審查且準備通過一個關於生物技術及生物安全的法案,將允許使用基因改造的技術和作物,因而在許多關心農業的民眾及媒體間產生許多討論。隨著城市環境壓力漸重,中國大陸消費者對「綠色汽車」購買意願與日俱增。
自然因素引發的災害近來持續對人們造成影響。大陸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3日下午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災害波及5個縣11個鄉鎮,截至4日上午6點,至少30人受傷,其中1人重傷,16萬人受災,災區緊急轉移安置2.1萬人。世界衛生組織(WHO)28日表示,2年前受到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事件影響最嚴重地區的人,他們有較高的風險罹患某些癌症。
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2013環境前瞻|前言:愈來愈多人認清 環境與經濟對立是假議題
作者:莫聞;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12年無驚無險度過了傳說中的世界末日,反而年底「全國產業發展會議」有關血汗經濟以及環評是否阻礙經濟的論戰,戰火餘溫猶存,今(2013)年,經濟 vs 環保的論戰,必定仍將持續,但也會有愈來愈多人認識到,發展的途徑不只一條,綠色經濟的可能性將受到更多討論與釐清的機會。
前瞻2013,其實我們發現是有愈來愈明顯的趨勢顯示環境與經濟的確是相輔相成,而環保與經濟對立的說法才是「假議題」,今年我們選出的前瞻主題包括「環境影響評估」機制的興革、廢核趨勢、綠色經濟趨勢、從反對美麗灣渡假村運動開展出來的「東部發展綠色想像」等。
農地裡闢溼地 營造人鳥樂活園區
包圍在中央山脈以及海岸山脈群山中的「富興里拔哈生態農場」,農地中出現一座池塘,池邊數十株輪繖草迎風搖曳,水池中兩座浮島,引自水圳的水,細細流入預挖的坑洞中,一群人赤著腳站在水坑的邊緣踩踏,利用人力將土地夯實。由林務局花蓮林管處主辦的生態工作假期,吸引數十位民眾腳踏實地營造這片棲地,讓候鳥也能來拜訪花東縱谷平原,分享豐富的自然資源。
由前一梯次生態工作假期志工與族人一起完成的達魯岸,掛起了「里拔哈生態農場」的招牌,譯音自LiPaHak,是阿美語快樂的意思。
工作假期前幾天,富興生態農場專案負責人賴萌宏已經先讓機具挖出一個坑洞,再把挖出來的土方集中成為大小兩座浮島,接著拉管線,將興泉圳上游的馬蘭鉤溪水引進坑洞中,完成農田中的小小濕地。
2月28日這天來自屏東科技大學社區林業研究室20多位師生一起加入踩濕地的行列,加上生態工作假期的成員,30多個人手拉著手,排成一列,一步一腳印,將整個坑洞底部踩踏過一次。透過踩踏擾動水裡的泥沙,砂土沉降後將坑洞底部的空隙填滿,使之密實,可減少水往下滲的速度,工作人員稱之為「晶化」。
低溫也擋不住一時興起的玩心,幾位成員們痛快地玩起泥巴戰。
提到農地中的溼地,賴萌宏說,今年冬天觀察到社區裡面一塊休耕、蓄水的田裡,小小約一分地,擠滿了20幾隻的高蹺鴴覓食棲息,即使田地離住家的距離100公尺不到,仍提供水鳥棲息地。這讓他注意到,縱谷一帶可供冬候鳥停歇休息的棲地十分有限,從鯉魚潭到大坡池之間幾乎都沒有適合的棲地,而鯉魚潭及大坡池都是深水池;另一方面太巴塱溼地陸化情況並加以處理,幾乎看不到池面,水鳥難以利用。
沿途雖有水田,不過使用農藥的田地並不適合提供食源。為此,賴萌宏認為應能於生態農場為候鳥創造一片棲息之地,於是請教東華大學的學者,展開這項濕地棲地營造的計畫,也提供民眾欣賞冬候鳥的機會。
得利於當地的黏土層,水不易穿透的特性,因此只須將土夯實,不需再鋪防水布。賴萌宏認為,防水布可能阻絕水往下滲透,違反此地原可使雨水下滲的功能。
上午踩踏完溼地,緊接著下午是在溼地邊種植輪繖草。輪繖草是從社區水圳公園移植過來的,賴萌宏說,輪繖草屬於高莖植物,無論葉片、莖幹,鳥、昆蟲都可以利用。此外,他也計畫採收野生的輪繖草製作編織品。
完成溼地營造之後,除了希望增加候鳥棲地,也在維持人鳥距離之餘,讓人有機會一睹水鳥風采。工作假期的成員一夥人利用從富興步道砍伐的竹子,綁成一面觀鳥牆,族人工作之餘,可透過這道屏風賞鳥,也做為未來鳥類調查的監測點。
賴萌宏說,生態農場充滿實驗精神,一方面增加人與野生動物接近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觀察農民能忍受野生動物造成的農損極限,以及野生動物飲食習慣,做為未來生態補償以及防治的參考依據。例如,環頸雉喜愛吃約20公分長的玉米苗的嫩莖,因此他們將考慮讓玉米培苗超過30公分再移到田裡種植,環頸雉就會選擇其他的植物來吃。
此處在花蓮林管處規劃中,屬於樂活休閒區,希望能提供健康無毒的農業體驗以及以人工滯洪池提供生態服務,透過與富興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招收生態工作假期的志工,一步一步建構出豐富的生態棲地,也為保護區的共同治理跨出一大步。
【相關文章】「無毒不殺」富興生態農場 工作假期搭起達魯岸
Top
生物簡介|20年內恐滅絕的深潛高手:革龜
※本周我們將介紹海洋中最大的海龜:革龜,牠同時也是海洋裡長程旅行的專家,而且牠的外表特別,讓人非常容易就能辨識,因此有了非常特別的外號。雖然革龜為海洋中最大的海龜,但其數量卻岌岌可危,革龜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而牠的外號又叫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揭曉。
某天上午,獲知台南四草鯨豚收容站收容了一隻遭漁民誤捕的革龜!稀有革龜的出現使得海龜實驗室陷入瘋狂,於是抱著「即使坐飛機,我也要去看!」的心態,我飛快的趕往台南。
全世界有7種海龜,分為硬殼龜科(Family Cheloniidae)的綠蠵龜(Chelonia mydas)、赤蠵龜(Caratta caretta)、欖蠵龜(Lepidochelys olivacea)、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平背龜(Nataor depressus)及肯氏龜(Lepidochelys kempii)及革龜科(Family dermochelyidae)的革龜(Dermochelys coviacea)。
革龜,英文名為Leatherback turtle,意指有著皮革狀背部的龜。革龜科與蠵龜科的差別在革龜沒有堅硬的骨板,不像其他海龜一樣有堅硬的外殼,體內骨板退化,龜殼是由數百塊小骨板及一條條棱脊所構成,外形如楊桃般,故又稱作楊桃龜。
少了骨板,革龜比起其他海龜,其生長更沒有限制,因此革龜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龜。但最特別的是其如此龐大的身軀,主食居然是水母(95%都是水分,營養含量較低),故以量取勝,革龜醒著時幾乎都在吃。
為了追尋獵物甚至潛至1千多公尺,革龜深邃的眼窩成為眼睛抵擋壓力的緩衝、非骨板的身體也可承受更大的水壓,因此革龜是海龜中可下潛最深的種類。而深度越深的海水,壓力越大,水溫越低;因此屬於外溫動物的革龜,要如何抵擋寒冷的海水侵襲才可使牠不像其他海龜一樣,導致cold stunning現象?(指海水溫度過低,使得海龜生理機能失常,並可能導致死亡)
革龜為確保體內的熱量不會快速散失,除了增加本身體積外,減少與外界接觸的表面積、血液的逆流機制,也能幫助熱能不易從體表散失。而革龜頭部富含脂肪(此指Blubber,泛指海洋哺乳動物,如:鯨類、海豹、海象,其介於皮下及肌肉中一層較厚的脂肪),這層厚厚的脂肪使得眼球與腦部不易受寒,加上即使不進食也會不斷咬合,運動自己的顎部來增加熱能。如此多特點,使得革龜成為海龜界獨一無二能下潛至深海的高手!
除僅分佈在大西洋熱帶與亞熱帶海域的肯氏龜與分佈在澳洲北部附近海域的平背龜我們無緣得見外,其餘在台灣沿海都曾有出沒記錄,但目前會在台灣本島及附近離島上岸產卵的只有綠蠵龜,此五種海龜皆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列入「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禁止人為騷擾、獵捕、虐待、殺害以及非法擁有或買賣。
由於筆者為海龜實驗室的研究生,因此每年暑期,我們除了紛紛飛至各島,迎接即將上岸產卵的綠蠵龜媽媽之外,實驗室也經常有擱淺獲救的海龜,包括綠蠵龜、赤蠵龜、玳瑁及欖蠵龜。然而遇到革龜的機會實在微乎其微,從1997年有紀錄開始,僅有兩起革龜的案例,一次是2001蘇澳嶺腳海邊,背甲長有150公分,另一起是2007年發現在新竹新月沙灘的擱淺革龜,可惜兩次發現時都已死亡。
成熟的革龜體長可達2公尺,體重可達500公斤;此次為實驗室第三起接獲的革龜通報,幸運的是其並未死亡。這隻革龜體重達124公斤,龜殼長110公分,寬84公分,仍離成熟還有一段路要走。沒有鱗片的革龜,體表非常光滑,摸起來的觸感如同摸一顆沾了水的皮球般。在獸醫與研究人員確認他的健康狀況正常且觀察數天後,即儘速讓他返回大海,繼續牠的生命之旅。除了平背龜與肯氏龜外,其餘5種海龜都是大洋洄游性物種,其中尤以革龜的洄游範圍最為廣泛,從北大西洋到南太平洋等海域都是牠會出沒的地方。
【延伸閱讀】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環評歧視 台糖槓上環保署
摘錄自2013年3月4日工商時報記者潘羿菁台北報導
台糖首度對抗環保署!據了解,台糖董事會2月下旬通過決議,向環保署提出行政救濟,導火線在於環保署要求台糖現有土地,凡是要成為工業用地,不分面積大小必須經過環評;這也是行政部門首度針對單一企業環評,所發布的行政命令。
台糖表示,若行政救濟不成,可能會提行政訴訟。經濟部表示,可以理解台糖的想法,對於台糖採取法律途徑,採取尊重立場。
台糖向來擔任大地主角色,廠商需要擴增廠房,土地需求就找台糖要地,因此這項行政命令,等同於讓廠商取地產生投資風險,甚至讓投資卻步。
根據環評法,開發土地面積超過10公頃,才需送環評審查,不過由於先前發生爭議,台糖釋出231公頃土地設立新園農場,並開放出租給廠商進駐,其中有廠商開發面積約9公頃,低於10公頃門檻以規避環評要求,引起當地居民的抗爭不斷。
有鑑於此,環保署去年11月13日針對台糖發布行政命令,凡是台糖要釋出農地,做為工廠用地或園區開發,不論面積大小,都要先經由環評通過,使得動工。環保署所依據的是環境影響評估法第五條第一項第十一款。
不過台糖遲至目前才決定要提行政救濟。台糖表示,站在公司立場,許多土地都是特用農地,為了永續發展,原則上不反對環保署頒發的行政命令,也可避免不肖廠商刻意規避環保要求。
但據了解,2月23日台糖召開董事會,會中有董事主張必須強烈回應,並獲得獨立董事的支持,最後董事會通過決議,由台糖名義向環保署提出行政救濟。
台糖私下表示,若行政救濟不成,不排除會提出行政訴訟,一旦訴諸司法,將會是首次向環保署提告。
烏干達議會將辯論生物技術與生物安全法案
烏干達議會近期正在審查且準備通過一個關於生物技術及生物安全的法案(National Biotechnology and Biosafety Bill)。此條法案將允許使用基因改造的技術和作物,因而在許多關心農業的民眾及媒體間產生許多討論。
烏干達的農業目前面臨了許多挑戰,包括新型疾病、氣候變遷導致的乾旱等情形都帶給農作物的生產不利的影響、而人口成長更使糧食需求急遽增加。生物技術的支持者寄望法律通過後,基因改造作物能增加農產品的產量、改善作物對乾旱或疾病的耐受力。
在烏干達,對於基因改造作物的科學研究已經進行了超過十年;而這條法案是八年前起草的。法案除了允許基改作物,其中亦有針對操作生物技術的安全性進行規範並且設有罰則。政府官員表示通過這條法案並嚴格監督生物技術的實施是很重要的。
同時,反對基改或對這項技術的安全性充滿擔憂的人們也提出了反面的觀點。傳統上在收成之後,將種子收藏在乾燥的地方,等來年播種的季節到來之時再取出種植。但是在基因改造的市場中,農民必須和孟山都這類公司購買種子。種植作物的自然永續循環將被打破,這在印度已經造成許多農民因為無法償還購買基改種子和專用農藥的貸款,而自殺走上絕路。而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汙染野生植物基因庫等潛在的風險,也使人們對這些生物技術存有許多疑慮。另外,烏干達目前亦出口有機農產品至歐洲等地,允許基改作物將承擔導致失去有機食品市場的風險,反對者認為這將是得不償失之舉。
烏干達的總統穆塞維尼(Yoweri Museveni)近期表達支持對進口。而烏干達的鄰國肯亞在2011年時同意進口基改作物,成為繼南非、埃及、布吉納法索之後,非洲第四個允許進口基改的國家。但在去年(2012)年底,因認為基改作物並無法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反而帶來更多食品安全的疑慮,而再度修改政策,禁止基改作物進口。在正式通過生物技術與生物安全法案之前,烏干達議會還需要舉行公開的辯論。
【參考資料】
憂環境 中國購綠色汽車意願增
中國視為「環境殺手」之一的「高污染汽車」近來備受詬病。隨著城市環境壓力漸重,中國消費者對「綠色汽車」購買意願與日俱增。
中新社報導,全球知名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今天在上海發布報告顯示,中國有望在2016年成為世界最大的高檔汽車市場。
麥肯錫上海分公司全球董事合夥人沙莎指出,在對中國12個大城市的1200名高檔汽車消費者的調查中,26%的受訪者對綠色科技在高檔汽車上的應用有興趣,願意為「綠色科技愛駕」埋單。
報導認為,「綠色科技」成為備戰中國高檔汽車市場的關鍵要素之一;這份報告也指出,鑒於日益嚴重的環境壓力,中國消費者接受相關技術的條件日趨成熟,汽車廠商需要領跑綠色技術在中國高檔汽車上的創新及應用。
這份報告指出,中國高檔汽車2012年的新車銷售量達到125萬輛,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2大高檔汽車市場。過去10年,中國高檔汽車市場以年均36%的驚人速度持續成長,高於同期中國乘用車市場年均26%的整體增速。
麥肯錫方面的調研認為,中國最早可望在2016年以225萬輛的年銷售量超越美國,一舉晉升為全球最大的高檔汽車市場。而在中國汽車市場的深耕中,綠色科技、減少污染愈來愈讓汽車廠商和消費者不容忽視。
芮氏規模5.5 雲南大理強震16萬人受災
大陸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3日下午1點41分,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震央位於西山鄉立坪村,震源深度9公里,災害波及大理州洱源、雲龍、漾濞、永平、劍川5個縣11個鄉鎮,截至4日上午6點,至少30人受傷,其中1人重傷,16萬人受災,災區緊急轉移安置2.1萬人。
災區主要處在黑惠江流域雲嶺橫斷山脈的貧困山區,房屋和生產設施嚴重受損,其中洱源縣受災最嚴重,全縣受災人口14萬人。雲南省民政廳初步統計,倒塌房屋1781間,受損8萬多間,學校、水利、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在地震中不同程度受損。報導表示,地震發生後,雲南省副省長和段琪組成跨部門工作小組連同雲南省應急救援隊,趕赴災區救援。雲南省政府將安排抗震救災應急資金人民幣1000萬元(約新台幣4700萬)。
WHO:福島女性 罹癌率較其他地區高70%
世界衛生組織(WHO)28日表示,2年前受到福島第一核電廠事件影響最嚴重地區的人,他們有較高的風險罹患某些癌症。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一場芮氏規模9的地震和海嘯造成將近1萬9千人死亡,福島第一核電廠遭到嚴重損壞,災難的衝擊使得核電廠崩壞、輻射外洩,迫使約16萬人逃離家園。
WHO公共衛生與環境部主任尼拉(Maria Neira)指出,「調查數字顯示,根據年齡、性別、及與電廠接近度來分析,那些住在核災災情最嚴重地區的人罹癌的風險較高。」
WHO估計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由於母體暴露在輻射污染中,嬰兒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較其他地方高出70%。甲狀腺是最容易受影響的器官,因為放射碘都會集中在那裏,在這當中小孩是當中最易受到傷害的。
根據研究報告的估計,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裡,曾暴露在核污染環境中的男嬰得白血病的風險提高7%、女嬰得乳癌的機率增加6%。
報告中得出結論,日本一般大眾的健康風險仍是低的,只有約三分之一的緊急救援人員有較高的風險患病。
WHO在報告中說明,根據一群國際專家的全面評估,日本以外的地區並不用擔心健康風險提高的問題。
英國樸次茅斯大學環境科學的教授Jim Smith說到,「除了緊急救援人員,那些在撤離前留在重災區4個月以上的人是罹病的高風險族群。研究發現,這些人所照射到的輻射量高達50西弗(MSV),約是一個人一生會照到的量,因此雖然機率相當低,但在未來仍有罹癌之風險。」
他指出,英國人一生約會吸收150mSV(毫西弗)的背景輻射,但報告中並未提出罹患特定輻射相關疾病人數的數據,所以尚無法估測整體健康因為核災事件所導致的影響。
尼拉說:「WHO的報告強調,那些罹癌的高風險族群需要受到長時間的健康觀測,需要以藥物做預防,以及其他相關幫助。」
【相關文章】
從後續文章的探討,我們將發現,藉著環保團體與在地團體合作,運動的論述往往都能突破「反對開發」的表面議題,而是轉向希求「綠色發展」的規劃和討論,就看2013年,這股趨勢能否與少部份政府部門有在推動的綠色經濟發展方案、如社區林業、里山精神等相互碰撞,擴大這股潮流的認同度。
而反對東海岸BOT給財團開發,是希望政府在扶貧、微額貸款、社區綠色發展多下點功夫和精神。主張加強環境影響評估的把關,其實是希望藉著堅守程序正義的底線,讓不同的聲音,包括藉由嚴謹調查得到自然資產的意見,得以公平的被看見。
其實,2012年RIO+20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的主題,就是探討綠色經濟的可能,藉由保護人類賴以為生的生態體系,人類的存續才得享有生態體系提供的衛生、保 健、維生、飲食、安全無虞的水土空氣,──而這些都是維繫人類生活品質和福祉的基礎。我們可以看到,在2012年不少政府部門參籲了這項國際盛會,相關的思潮是否已進入政府部門的規劃中,讓我們拭目以待。
另外,環境相關的政府體制方面,現在正在籌備的環境資源部,設計多個不會的改組和整併, 其中尤以林務局相關單位的編整最受矚目,例如該不該區分森林保育、林業生產?分屬環境資源部和農業部?可以確定的是,政府組改不是一朝一夕,經過各方不同 利益代表的折衝與妥協後,勢必與原初的規劃有所差距。另外一項同樣是政府體制相關的趨勢,則是溼地法的立法,以及反對科學園區搶水、搶地、反污染,勢必仍 是民間團體關注的重點。
核四爭議方面,除了要求發展再生能源發電、以及希望社會上能有一個「電力需求零成長」的想像之外;隨著資訊逐步揭露,原本政府或台電「核能安全」、「電價將上漲」、「停建付出龐大違約今」等說辭也陸續遭到挑戰,讓更多人走出論戰的迷瘴。
可喜的事,最近環境公民運動上多了很多以往不曾見過的新面孔,越來越多來自主流與非主流的音樂人、詩人、插畫家、演藝人員,運用自身的影響力替環境發聲;今年,藝文界的環保聲浪必會更為壯大,特別是在守護東海岸、守護優質農業、守護海洋等議題上。
最後,我們會在此系列談到前些日子很多人關注的「中國因素」,在環境的議題裡,也同樣存在。這個源自西方國家探討中國崛起帶來影響所用的辭彙,最近因中資介入台灣各領域,包括媒體、觀光業、房地產等,也成為民間關注的現象。譬如日月潭向山旅館BOT,一些港阜開發、或是資本的圈地包括民間關注的圈地、賣地等議題,中資來台都會是全新的挑戰。
本報「2013環境議題前瞻系列」,試圖藉著專題報導,想讓關心環境的民眾對今年潛在的重要議題,以及可能的發展方向和重點,能有所認識,進而促進更深入的公共討論,更多詳細內容,敬請鎖定本單元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