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30







近期活動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地球的復仇升級? 解讀聯合國最新氣候變遷報告

半澤植樹對惡人的復仇從「加倍」到「十倍」到「百倍」,人人稱快;但對地球上的許多生命來說,人類排放溫室氣體對氣候的改變更是「惡之華」吧。聯合國最近 發佈最新版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這份由綜合評估全球一千多位科學家在氣候變遷學術上的研究報告總結,如今有95%的信心度,斷言人類活動就是造成氣候暖化 的元兇。而如果持續排放下去,最遭的情境是在本世紀末升溫4.8°C,海平面最遭會上升82公分。比2007年上一次的評估結果還要不樂觀。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台北時間27日下午,在斯德哥爾摩發佈最新版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同一時間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也邀請專家同步連線解讀,證據顯示,過去30年是地球近一千來以來最熱的30年,溫室氣體已使全球自1880年來增溫0.85℃。「從1950年以來,氣候系統的所有層面都可觀察到過去數十年來、甚至數千年以來從未有過的變化:大氣與海洋變暖、雪冰減少、海平面上升、溫室氣體濃度增加。」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台灣氣候變遷2011關鍵報告:21世紀末升溫2-3℃

地球溫度本就一直再變 現在的升溫有什麼問題?
IPCC是什麼機構?
何時確認氣候變遷是人類造成的?

我們的島|小島-大媽祖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志昌

大倉嶼位於澎湖內海,包圍在馬公本島、漁翁島所連結的島鏈中,像指環中的珍珠,被稱為內海之珠,面積約18公頃,居民100多人。在漁業沒落後,近年極力轉型觀光,老船長也開始載運遊客,分享大倉嶼的美好。

原本寂靜的島嶼,追求未來發展,但是一項大型觀光園區計畫,卻可能改變島嶼命運。大倉嶼計畫興建媽祖觀光園區,以媽祖巨像搭配觀光飯店,吸引遊客。

澎湖內海,是澎湖重要的水產養殖區,黃聰裕在返鄉後,投入牡蠣養殖,在菜園附近海域,設立海上養殖基地,每日開船前往採收。船側機械化作業,吊起一串串牡蠣,黃聰裕強調,內海水質清澈,沒有工業污染,澎湖鮮蚵有著絕佳品質。優質環境,確保了養殖漁民的收益,但是面對大倉島觀光園區開發,黃聰裕表示,島嶼距離較遠,對養殖區影響應該不大,但是希望要開發,還是該有環評。

精彩內文

我們的島|搶救蟾蜍山聚落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志昌

台北市公館圓環旁,聳立著一座小山頭,當地人稱它蟾蜍山,曾經是清代通商古道所在,公館地名也從這裡開始。日治時期,在蟾蜍山腳下,設立農試所,成為台灣大學發源的開始。後來政府遷台,在蟾蜍山設立空軍防空單位,許多軍人與駐台美軍,陸續進駐。政府於是設立煥民新村,容納一批批湧進的軍人與眷屬。

陳伯伯,是早期蟾蜍山聚落的居民,他買下舊屋,親手打造自己的家園。他回憶,蟾蜍山最熱鬧時,居民上千人,一早上學,學生一大群到校,晚上家家戶戶開燈,遠遠看像個小夜城。 但是,時光過往、居民散去,國防部決定清理土地。房舍拆除後,煥民新村土地將撥交給台灣科技大學,興建校舍使用。幾年下來,煥民新村居民已經陸續搬遷,留下山旁的老眷戶,他們不知未來如何安排,也不知怎麼發出求救聲音,只能落寞的獨守山村,等待最後時刻到來。

精彩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洪郁婷

響應國際淨灘,荒野保護協會分析2009年至2012年的淨灘結果。免洗餐具的數量超越塑膠袋的數量,成為海洋廢棄物第一名。許多鳥類和魚類誤食塑膠袋、魚鉤瓶蓋或塑膠拉環等垃圾,令人不忍卒睹。響應「世界清潔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2013國聖埔聯合淨灘行動」。五花八門的海灘垃圾讓志工們在驚訝之餘,更體認海洋垃圾危害的嚴重性。海洋有撿不完的垃圾危害,河川也承受著各式各樣的汙染物。28日上午大佳河濱公園舉辦歡樂的彩色路跑,卻將河川染成紫紅色。環保局接獲民眾告發,並確認屬實,近日將會依照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第30條,對主辦單位開罰新台幣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

一項新研究發現,掘土哺乳動物有助促進土壤的營養循環、水分滲透以及協助散播種子。但自從歐洲人踏上澳洲土地後,使得澳洲原生哺乳動物滅絕,不利生態系統維護。 生物200年前的西瓜種子,若持續不間斷的種植,結出的果實仍能適應現在的環境。農民保種,以種子記憶的豐富基因,力抗極端氣候。 保種創造生物多樣性價值,也說明農民保種是必要且重要的。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公共論壇|關於淡水交通改善方式的一些想法

作者:汪雨蒼(荒野保協會專案專員)

最近新北市政府規劃並且動工的「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計劃」的環評遭到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撤消,讓淡北道路興建與否的爭議再度浮上台面,淡水因為地理的特性以及政府長期忽視淡水交通發展的關係,塞車幾乎都是使用這唯一路廊的用路人最大的夢魘,針對淡水路廊的困境,筆者試著以目前觀察到的狀況,提出幾項改善的建議,希望能提供相關單位參考:

一、道路交管:
改善台二線現有的交通動線以及紅綠燈系統,以號誌及路面設計的方式讓左彎的車輛以及從裡面社區出來的車輛,能在不影響台二線主幹道之下以最快速度進出。

 二、路平專案:
仿照台北市所進行的路平專案,設立共同管線、規定施工申請的期限與間距,並重新訓練施工單位及人員的工法等,希望不要動不動就挖路。

 三、拓寬台二線:
公路總局最初希望拓寬台二線,成為雙向四車道的路,但不知為何一直都沒有執行。

精彩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120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unsubscribe}退訂{/unsubscribe}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吳岱芝、詹嘉紋、洪郁婷、鄒敏惠•網編:洪郁婷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