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的西瓜種子,若持續不間斷的種植,結出的果實仍能適應現在的環境,即便一個月常溫、未冷藏保存,仍然新鮮爽口。種子記憶、醞釀豐富的基因,代代相傳,在面對極端氣候考驗,仍能忍辱負重,說明了保種所創造的生物多樣性價值,這也詮釋了何以至今鼓勵農民保種是必要且重要的。上週五(27日)由學術單位及民間團體共同舉辦的農民保種分享會,讓農民透過分享、串聯起種子網絡,進一步編織成堅強的糧食安全網。
保種:以生物多樣性力抗極端氣候
隨著生物多樣性議題受到重視,過去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容易管理產量大的農耕方式,不但容易造成疫病,也帶動農藥、肥料等化學資材的發展與濫用,甚至將抗病抗蟲的基因植入作物中。這些可能危害人體健康以及不利於生物多樣性的作法,逐漸讓人類意識到其危險性。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指出,因氣候變遷加劇,能適應不同土地環境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多樣化更形重要。而原住民在一小塊地種了數十種小米種原,是最符合生物多樣性原則。
人類發展農業的時間大約1萬年,過去傳統農業,都靠農民留種,代代相傳,農民保種的傳統隨著現代化而改變,在專業分工下,逐漸習於與種苗商購買;但種苗商為了獲利,只賣雜交一代種子,不利於農民保種,藏種於農的傳統逐漸式微。郭華仁認為,唯有農民保種才能確保極端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安全。「農民保種就像種子不怕落土爛,稻穗一定代代延的道理,農民只要栽培選種,將來就會有好收成,一代一代傳下去。」
雖然台灣有國家種原庫負責保種,將種苗放置於零下30℃庫藏,這項優點是可以保存很久,但有不足。「保存100年後,遺傳組成也會原封不動,但環境卻不同,無論氣候、土地都改變了,種原特性未必能適應。」因此農民年年耕種,並且保留優勢種苗是最好的方式,這些種原每年隨著環境條件產生適應的基因。因此,除了政府種原庫計畫,再搭配農民留種自用,可說萬無一失。
原住民保種最符合生物多樣性
分享會現場來自台東金崙鄉歷坵部落的耆老杜義中(杜爸),帶著他自己典藏的16種小米種原,前來分享。原住民傳統種植小米的方式是混種直播,不同種原收成時間不一,需靠經驗加以分類。不同的小米供應了杜爸過年一家團圓時煮搖搖飯、平時釀酒、祭典作麻糬等各種用途,甚至還具有療效,可作為處方。
杜爸說明小米選種的原則,以及保種的方式。他說過去鄉下沒有電(能源),留作種原的小米,為了增加保存時限,便置放於竹籠內,倒掛在客廳的梁柱,通風保存。這些小米,鼠類也愛吃,於是便利用滿身是刺黃藤來當吊繩,老鼠自然不敢靠近。
地方品系尤須保護
雖然大多數種苗商提供雜交一代,讓農民年年購買,不過也有種苗商反其道而行,把台灣地方品種保留選下來採種,專賣固定種,農民有意願的話也可自行留種。新竹竹北種子行經營者陳奇峰,目前供應40餘種自行選拔留種的地方品種,農民留種失敗可以向他買固定種種子。雖因本地採種成本過高,而移軍到國外採種,不過種原還是留在台灣。
陳奇峰表示,農民自己留的品種通常較不整齊,稱是「地方品種」,常因整齊畫一的「商業品種」取代而消失。他認為,最需保護、留種的就是這種地方性品種。
地方品系的重要也讓郭華仁多年來推動參與式育種,最近才開始有學者與農民合作,以農民的意見為主,育種家得以協助農民培育出理想中的性狀。參與式育種孕育出各種適應地方環境條件的品種,在因應全球變遷,尤為重要。八八風災後,由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協助多納部落進行的黑米復育以及種植技術改良,即具參與式育種雛型。
與部落居民一起種黑米
參與多納黑米任務的高雄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張芯瑜說,原本以為只是將黑米種出來採種交給族人就完成了,沒想到第一次種植抽穗時,令他啞口無言,初次歸納的56種品系,各種顏色都有。若不是請益當地熟知黑米的專家,這項計畫恐怕無法進行。
高雄市茂林區的多納部落歷經八八風災之後,當地最重要的產業核心溫泉嚴重受創,影響生活甚鉅,為了讓族人找出產業特色,當地獨特的黑米祭成為焦點。只是據50、60歲的人描述,現在的黑米品系已經不純,種植技術也逐漸失落。為此,莫拉克重建委員會就有一項黑米產業種植協助方案,與高雄場合作,以種原復育、純化以及種植技術改進為目標。
研究人員在農改場裡田間培育、選出的品系還要到回到當地,經過適當的篩選,表現品系的特色之後,再讓當地農民挑選出心目中理想的品種。黑米是抗旱陸稻,除了傳統看天田(粗放幾乎不管理)、旱作方式,研究團隊也嘗試在當地水田種植,結果發現,水田的表現雖產量增加,但隨著雨水增加,病蟲害也加劇。目前則以水田耕種,並進行節水管理。除了種植技術,種子純化也逐漸上軌道,張芯瑜預估再一段時間就能確認品系純化。
保種達人教取種
對於有保種意願的農民,往往苦於缺乏方法。台南下營資深農民同時是蔬菜、豆科瓜保種達人鄭興陸,已屆90歲高齡,也於當場現身說法,「雖然自己開種子行,但這些採種技術再不傳授下去,以後恐怕種不出來,就完蛋了!」
「現在大多數人都嫌(保種)麻煩,沒有好的設備就沒有辦法,因此每年都要種,這個問題是很煩人」不過好的種苗卻值得代代保存。鄭興陸說,目前有一種無籽西瓜種原,父本是200年前的,因為抗病特別強,有機種植也可以,有一次日本種苗公司社長來台拜訪,採買西瓜和哈密瓜種子,正好看到這項西瓜果實,常溫放置一個月,彈起來沒有聲音,以為壞了,剖開發現還可以吃,日本社長大喜,帶走了這種原。
至於豆科育種,則由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掌舵,副研究員周國隆表示,豆科分為兩種大豆(大豆)和小豆(如紅豆)。毛豆的品種和大豆一樣,差異只在於收成時間相差一個月。目前全台灣種植毛豆的面積約8000多公頃,農民種植土地從90公頃到342公頃不等,這些毛豆90%供外銷。
保種名詞釋義
自交作物:作物異交機會低於5%,稱為自交作物,如水稻、小麥、大麥、燕麥、大豆、落花生、豌豆、菸草、番茄、萵苣等。
異交作物:異交機會高於50%,即稱為異交作物。玉米、黑麥、三葉草、向日葵、甜菜、甘藍、蘿蔔等。
原生種、再來種:從野外採回來的種子,只有抗病性較好。
地方性品種:地方採集或國外帶回來的東西,歷經一段時間種植,已經適合當地環境條件。例如小米,種在部落10、20年就成為地方品種,一旦到別的部落種植,表現往往比不上原種植部落。
固定種、常規種、OP種:開放授粉、不去控制授粉下長出來的品種。
雜交種、交配種、F1種:透過人工、生物或機械的手段控制授粉,將父本的雄花花粉接到母本的雌花柱頭上完成雜交,所結的種子即為雜交種。
由民間自力編寫的農民留種手冊「種籽保典」首度面世,內容提供了留種實務,讓農民可以望文操作。農友可洽財團法人浩然基金會索取。
(資料來源:農民保種分享會、《種籽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