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欄作家]

甲-貢與馬告檜木國家公園 (下)

作家:陳玉峰 (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所長)

  然而,真正的阻力在政府內部,在農委會等林業單位的扯後腿,呈現一院多國、一國多制的荒謬。此外,筆者必須澄清一些價值或文化的態度,對原文化的再造,更懷抱著熱切的期待。

  個人很不同意許多人動不動就將國外的,完全不同文化、不同人種、不同歷史背景、不同價值系統的名詞、意象、象徵等,不分青紅皂白,以為可以像物質文明、科學語言或術語而橫向移植,其實還是一種文化殖民,一種跨國污染,當然也是一種霸權的侵略。

  國家公園原本即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基於貴族式狩獵、美景欣賞,所開創的保存保育系統,但若要拿美國所謂保存保育(preservation)及保育利用(conservation)來二分套上台灣的保育活動,顯然是不暸解台灣民間保育發展史的實質脈絡,至少個人就反對此種西裝東套的詮釋方式。

  思想、概念的移植容易,文化卻是在地生活型所產生,台灣保育運動存有太多此例屬於書袋的概念輸入,卻將在地實質文化一筆抹殺。文化人頻常誤把想像當事實,常民的生活乃至價值活體變遷的本義,卻常被文化人所扭曲。

  台灣的國家公園可以是符合世界規格外在形象,卻不能沒有主體意識的在地特徵文化,筆者原本就極力反對世界統一化、文化沙文的消滅歧異度。生態學之所以可貴,不僅在於試圖顛覆西方傳統科學觀,更在於本質上強調在地活體「自然的自由」、「自然的展現」,台灣生態學若欠缺文明之前原文化的精髓,則構不成其本體;台灣國家公園的在地文化,並非僅止於所謂「包括原文化的保存」,恰好相反,原文化之所以為原文化,重點在於傳承既存生命過程累積及創造性的人地關係互動網,更在於一代一代之間,歷經流變、外來衝擊的過程中,其所培育出的主見與看法。原住民不只是找回尊嚴與主體,而是做自己的主人,隨時開創新主體文化,也就是說,可以吃進任何適當的外來文化,卻無損其主體文化,且主體文化則隨時更新、茁壯。人體吃進任何可食物質,染色體不會錯亂,吃牛肉不會變牛,吃豬肉不會變豬,素食者不會變成香菇或菜蔬。

  道理原本很清楚、很單純,但必須跨出平實的實踐。馬告檜木國家公園的設置,肩負著台灣山林原文化突破的大契機。此時此地。甲-貢群鳴,但願不是伐木派的咀咒,而是山林本土原文化的提示,端視原住民暨全體國人如何領悟與參贊。無論如何,當原始山林逐一瓦解,變成人工林之際,筆者不知道地球上還存不存在台灣原住民文化的活水源頭?!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