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9.19
本日焦點: 預算遭刪減 美國氣候計畫缺陷重重

美國賓州的火力發電廠 :: 圖片來源:ENS(by Mark Morey)

摘譯自2007年9月13日ENS美國,華府報導;陳維婷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國家科學院13日發表報告,指出布希政府的氣候研究計畫雖幫助科學家釐清氣候暖化的基礎知識,卻未把減緩或適應氣候變化所需的迫切資訊傳達給社會大眾。

布希政府於2002年成立CCSP計畫,以幫助13個聯邦機構進行氣候變化研究。但計畫目標模糊,從開始便遭受批評審查委員會提出警告與批評,認為氣候變遷科學計畫(CCSP)由於缺乏有效領導與預算支持而進度緩慢,也沒有適當地與權益相關人溝通研究內容。

無車日專題: 從生活走出旅行的味

日本不常見機車當代步工具。

文字/攝影:艾利絲


日本是一個狹長型的破碎島嶼,相對各大陸來看面積並不大,島的四周被海包圍,自古以來便積極與海共存,也非常努力去珍惜有限的陸地。台灣也有同樣的情況。

台灣人的個性相對日本人來說,比較大方、不拘小節、容易接受變化,有非常多的優點,只要我們稍微學會日本人「懂得顧自己」-好比說平常容易腰酸背痛,可試看看騎腳踏車增加運動量;如果公司附近有捷運站,不妨改當個光鮮亮麗的捷運通勤族;白天走路覺得躁熱難耐的話,或許下班時多走幾步路當成散心也不錯。

同步閱讀:日本自行車道路空間規劃研議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生物多樣性

國道讓蝶道之啟示

作者:詹家龍(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研究員)

越冬型蝴蝶谷(圖片來源:紫蝶全球資訊網)2007 年清明節前後,國道高速公路局破天荒的推出一套因應「蝶道」的國道三號運輸計畫,引起國際媒體的廣泛報導及社會各界持續且高度關注。而事件主角是一群看似毫不起眼,被雲林林內的在地人稱為「清明蝶」的紫斑蝶類(Euploea spp.:Lepidoptera;Nymphalidae;Danainae in Taiwan),由於其具有如候鳥般群聚越冬現象,導致在春季北返期間的移動路徑(蝶道)和人類行走的道路(高速公路)產生重疊。於是一場史無前例的:人類有自由通行,蝴蝶有自由飛翔權利的生態拔河賽就此展開…

 
本日焦點
無車日專題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生物多樣性

本會快訊

9/17-20推出無車日專題,精彩內容,請勿錯過!

熱門內容

「微笑單車、微笑走路」 每個人都可實踐無車日

【富裕社會的危機與轉機】之三:環境運動中的媒體實踐

熱門關鍵字

千里步道

樹蛙 

推薦評論

湖山水庫凸顯水資源問題 中國媒體走訪預定地遭拒 (1)

無車日如何行——來自小市民的想像 (1)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台北鳥會電子報

本日焦點 :預算遭刪減 美國氣候計畫缺陷重重 --﹥

摘譯自2007年9月13日ENS美國,華府報導;陳維婷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國家科學院13日發表報告,指出布希政府的氣候研究計畫雖幫助科學家釐清氣候暖化的基礎知識,卻未把減緩或適應氣候變化所需的迫切資訊傳達給社會大眾。

審查委員會提出警告與批評,認為氣候變遷科學計畫(CCSP)由於缺乏有效領導與預算支持而進度緩慢,也沒有適當地與權益相關人溝通研究內容。

布希政府於2002年成立CCSP計畫,以幫助13個聯邦機構進行氣候變化研究。但計畫目標模糊,從開始便遭受批評,也反應布希總統個人未接受科學界共識,對於使用化石燃料等人為活動造成的氣候影響,仍抱持懷疑態度。

政治力介入干預的指控也使CCSP形象受損。長期擔任氣候計畫研究員的彼爾茲(Rick Piltz)便為了抗議布希政府刪改氣候科學文件,於2005年請辭。

評估報告中雖稱許該計畫「在紀錄過去數十年的氣候變化,以及從觀測所得氣候變化中確認人為影響等方面,有良好的進展」,但整體而言,審查委員的意見仍以批評居多。

報告指出,CCPS每年17億美元預算中,僅有1.5%-2%(2500萬-3500萬美元)用於研究氣候變遷的社會衝擊上,例如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的策略等。該計畫也未就氣候變化對美國農業、水資源與健康的影響完成調查評估,而這些資訊對州政府與地方資源管理者、立法人員及一般大眾都極為重要。

審查委員更批評,布希政府預定刪減監測地球相關計畫的預算,「可能是對CCSP最後能否成功最大的一項威脅。」

國家科學院2007年1月發表的另一份報告就警告,美國環境衛星上的科學儀器超過半數將在2010年前停止運轉。有數個預定的衛星發射計畫遭布希政府拖延或取消,老舊衛星也因預算問題而建議不予替換。委員會強調,官僚體系延宕是CCSP無法完成氣候相關報告的主要原因。該計畫2006年應發表的21份報告,至今只完成2份。

線上閱讀「美國氣候變遷計畫進度評估:方法與初步結果」報告全文。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

 
無車日專題:從生活走出旅行的味 --﹥
文字/攝影:艾利絲

「喂,林太太嗎?我已經到蒲田車站了……」

「那妳出車站往前走……會看到一家和服專賣店,我騎腳踏車過去跟妳會合。」

2007年6月,一個人投宿在東京的民宿,熱心的民宿老闆娘林太太是台灣人,長住在日本已經幾十年的時間。順利碰到面後,發現她的腳踏車有一點不同,不只車頭有籃子,在椅墊後面的位置也安裝了一個籃子。「放上來吧!」她示意我把行李箱放上後座,雖然心裡感到很疑惑,仍然跟她合力把行李箱抬上後座放妥,然後由她牽著腳踏車,一起往民宿的方向走去。

事實上對我來說,車站到民宿的距離並不短,走著走著從站前的商店街來到純住宅區,環境也漸從嘈雜變為安靜。後來幾天在這一帶出出入入時,每天我都要走上一段不短的距離來到JR車站,開始一天的行程,這段路程比台北的家到捷運站還要遠。

每天這樣走,特別在早上會看到幾個日常生活的景象:走路的人、騎腳踏車的人、在人行道上整齊排隊等公車的人。以前久聞東京的大眾交通四通八達,直到這次住在小社區中的民宿才體驗到,車站並不一定距離住家很近,但人們還是願意走路或騎腳踏車前往車站。我曾經思考過是不是在日本騎機車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因此騎機車的人很少,可是日本的電視也作機車廣告,跟台灣差不多的宣傳方式,強調機車很帥氣、馬力如何等等。

或許跟民族性加上從小的教育有關吧?

日本不常見機車當代步工具。其實不難從日劇或電視節目上感覺出,日本人是一個很會「顧自己」的民族。曾經在他們的山林美景中看過長得又直又高的樹木群,但鳥居或城內支柱採用的木頭來源卻是台灣。民族和個人一樣,都有不同的性格,姑且不去批評,我想,日本人會自然而然地走路、騎腳踏車、人擠人地搭乘電車,是因為他們願意去愛護自己的家園。

日本是一個狹長型的破碎島嶼,相對各大陸來看面積並不大,島的四周被海包圍,自古以來便積極與海共存,也非常努力去珍惜有限的陸地。台灣也有同樣的情況。我們擁有的,就只是一個蕃薯形狀的小島而已,這是我們的家,無論政府有多少缺失或是大環境的政策始終無法令人滿意,至少我們應該要盡微薄的力,努力珍愛自己的生存環境。

台灣人的個性相對日本人來說,比較大方、不拘小節、容易接受變化,有非常多的優點,只要我們稍微學會日本人「懂得顧自己」-好比說平常容易腰酸背痛,可試看看騎腳踏車增加運動量;如果公司附近有捷運站,不妨改當個光鮮亮麗的捷運通勤族;白天走路覺得躁熱難耐的話,或許下班時多走幾步路當成散心也不錯。

旅行的途中,總是會不知不覺走上很多路,貪愛那種探險嘗鮮的快感。反觀在日常生活中,對住家或公司附近的巷弄已經很熟悉了嗎?那次在東京的旅行,每天在民宿與車站間來回,旅行就像在生活;我想,當回到自己的家與每天通往捷運的這條路上,換種心情,更細心地感受自己的地方,生活,也會變得有旅行的美妙滋味了!

 

日本自行車道路空間規劃研議

編輯室彙編
資料顯示,目前日本的自行車比汽車多8700萬台,顯見日本人使用自行車為交通工具的普遍。有鑑於日本民眾日常購物、上下班、上學,及休閒娛樂時,使用自行車的情形廣泛,日本國土交通省於2007年5月起,針對自行車使用環境的規劃,邀集學者與公民團體召開討論會議,探討自行車使用環境在安全性和道路的舒適性上的種種課題,進一步進行相關政策的規劃。以下為會議討論之要點,以及對自行車友善的道路空間重整架構。

適合地分離道路空間

  • 如果就車道和人行道來說,人行道是比較危險的。在十字路口所發生的事故比其他場合要多很多,而且,沒有紅綠燈的十字路口所發生的碰撞事故也很頻繁。特別因為常會發生自行車騎在人行道通過巷子時,和從巷子中出來的車子因判斷錯誤而碰撞。所以在美國被認為騎車道比較安全。
  • 車道雖然是比較安全,但也希望能提出一些屬於我們國家的數據或資料。
  • 要能製造出即使載著小朋友也能放心騎車的環境。
  • 越野型自行車或和汽車並行的話,因為兩者速度皆快,易發生重大事故,所以希望能建立起專用道。
  • 就算同樣是自行車,也有著不同的速度,所以應該把這種速度上的差距也包含在一起討論。
  • 在決定道路空間的整備方法時,應該也要考慮到空間的可使用性、交通量、大型車混入車道的比率等狀況。
  • 公車專用道和自行車道是可以共通使用的。
  • 空間重新分配時,必需討論是否可以將現有道路旁的植物區,分配一部份做為自行車可使用的空間。

貫徹行駛規則、駕車禮節提升

  • 自行車的行車禮節不佳,勢必會在人行道上發生事故。
  • 日本對於自行車的行車規定太過複雜,希望能加以簡化。
  • 為了能有效提升駕車禮節並確實了解行駛規則,應該在學校教育中也能宣導自行車之行車安全。
  • 在相關規定整備完成前,必須用教育或指導的方式來提升道德觀念。
  • 現今急速增加的越野自行車,應該另闢不同於一般自行車的專用道。不過就一般來說,騎越野自行車的人道德感較高,也可以做為一般自行車的借鏡。(例如:用手打信號)
  • 若自行車騎在車道上,和汽車比起來是弱勢,但若騎在人行道上,就能從弱勢的角色轉為強勢。在人行道上騎車,就算不遵守交通規則,自身的安全也不會受到威脅,所以才會在人行道上發生這麼多自行車不守規矩的案件。

把自行車的使用列入考慮,重整道路空間的5個要點

1. 進一步要求行走道路的劃分

確切了解自行車/汽車/行人的實際交通量,依此來劃分出行走的空間。
縮小行道樹/分隔島/車道,以單行道的方式來推進自行車道、自行車專用道。

2. 確切地執行自行車停放規定

在整備自行車路面停車場的同時,也應用拖吊或取締的方式來確保行走空間。
除此之外,應思考如何讓任意停放的自行車減少。

3. 法規的徹底推廣及行車禮節的提升

和相關機構合作,透過各種活動來讓不只是自行車騎士,甚至是汽車駕駛或行人也都能了解通行法規和行車禮節。
指導及取締惡意違反法規者。

4. 迅遫地展開有策略性的整備

針對都市中或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的地方,優先做整備。
創造出不論是硬體上或是宣導活動的進行,都有一致性成效的模範地區。

5. 促進網絡性的整備計劃或目標

進行主要動線的檢討,以市鎮村為單位來立定網絡性的計劃,並且依此為根據促進整備。
以解決目前課題為目標來定立計劃。

 
 
台灣新聞  --﹥

大台北「超載」 連3年沉陷

摘錄自2007年9月17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經濟部水利署委託工研院在民國93至95年監測台北盆地的地層變化,發現連續3年下陷的異常現象;地下水位不升反降,甚至產生地層下陷的現象,是20幾年來首見的異常警訊。下陷區分布的行政區包括台北縣三重、蘆洲、新莊和台北市中山區,均集中在捷運線和超高大樓周邊,地下水位下降最深達10餘公尺;蘆洲鄉的地層下陷平均速率達每年2.4公分,下陷量居冠。

據了解,地層下陷的主因可能是超高大樓和捷運地基都要深開挖,為了阻擋地下水破壞工程結構,常用「連續壁」擋水,並把地基周圍的地下水抽乾;由於抽掉的地下水量龐大,很可能破壞當地或沿線的地下水位平衡,導致地層下陷。地層下陷是永久的傷害;因地勢降低,排水系統的功能也會變差,遇豪大雨易積、淹水,最怕房子跟著沈陷,結構裂損而不適合居住,這種情況常發生在地基深開挖的工地周邊。

 

富山遺址開發 縣府只能監督

摘錄自2007年9月17日中國時報台東報導
早年由財團取得私有權的都蘭灣黃金海休閒度假村開發案,因遲遲未補環境差異評估,且又與富山史前遺址範圍重疊,引發如何搶救遺址的開發爭議。

對此,文化局表示,整件開發案審查作業是中央相關上級單位主導,若發生開發爭議,縣府未來只能就業者的開發行為,如果開發時再發現遺址文化層,監督業者應馬上停工,讓相關文化保護界人士能進入搶救、挖掘。

文化局也指出,十多年前縣府曾委託考古學者,就富山遺址範圍進行「普查」工作,但因台東財政困窘,法定程序上尚未將富山遺址指定為文化遺址。縣府財力多數靠中央補助,無力編列相關管理、維護等經費,且考古挖掘工作,中央有更多資源可運用,縣府打算建議是否可由文建會來指定。

 

香澤蘭 瘋狂大蔓延

摘錄自2007年9月17日聯合晚報台北報導
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2004年起調查香澤蘭蔓延危害狀況,05年、06年調查發現的危害面積都在5、6千公頃左右,但07年的監測報告顯示全台面積已達 8898公頃,成長6成以上。研究人員擔心,不出幾年,香澤蘭面積恐將達數萬公頃,屆時再怎麼防治剷除,恐怕都再也來不及。

台灣民間10多年前引進香澤蘭,做為中草藥使用,而後,其種子飛散傳播,又沒有天敵抑制,迅速蔓延。南部和東部地區的屏東、台東、花蓮、高雄和嘉義等縣受害嚴重,香澤蘭侵占原生植物生育地,亦使許多果園和農田遭到覆蓋,輕則受損,重則致死。

香澤蘭原產熱帶中南美洲,為多年生的木本植物,1平方公尺可產出10多萬顆種子,植株最高可達8公尺。香澤蘭於1980年代起在潮濕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嚴重危害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被國際生態界評列為世界級惡性雜草。

 

不滿斷水電 紅毛港居民陳情未獲結論

摘錄自2007年9月17日中央社高雄報導
紅毛港遷村居民不滿高雄市府和港務局18日要對未搬遷戶斷水斷電,近200居民17日到高雄市議會陳情。他們要求市府暫緩執行斷水斷電,以免居民面臨短期租屋困難。

市府都發局表示,市府限期10月底完成紅毛港所有建物拆遷工程,以利年底港務局洲際貨櫃中心興建動工。市府工務局則指出,未遷村居民536戶在7月 27日切結,允諾搬遷,市府將在9月18日執行斷水、斷電,9月27日強制清空建築物,9月30日進場拆除建物。市府表示,為了提高遷村戶的配合度,港務局同意每戶發給7萬元的「搬遷獎勵金」,盼居民配合騰空。雙方協商未獲結論。

 

嘉縣擬建汙水處理場 自救會控告縣長瀆職

摘錄自2007年9月17日中央社嘉義報導
嘉義縣政府規劃在民雄鄉福興村興建汙水處理場,經居民組自救會抗爭,8月中旬進行1個月重新評估,近來縣府仍決定在原址興建,引起自救會不滿,於17日上午前往嘉義地檢署按鈴控告縣長陳明文、水利局局長陳殿寶瀆職。

據悉,居民並非反對興建汙水處理場,而是不應蓋在村內人口最多的社區,且福興村緊鄰牛稠溪,每年颱風汛期經常淹水,如汙水處理場內遭到水淹造成汙水溢出,將嚴重破壞居民生活環境,因此才組成自救會堅決反對。自救會成員表示,縣府如仍執意在原址興建汙水處理場,罔顧居民的安危,自救會將發動更激烈的抗爭行動,保衛村民的權益。

 

蝶舞 福記古厝復育蝴蝶 民眾驚艷

摘錄自2007年9月17日自由時報林邊報導
林邊鄉福記古厝在年初開始進行的蝴蝶復育工作,初見成果。村民在古厝周邊種植蜜源植物,如馬櫻丹、柚樹等,吸引了一年四季繁殖的青斑蝶在古厝屋簷下結蛹;為了讓鳳蝶幼蟲成長而以網式種植的柚樹,如今到處爬滿了毛毛蟲,不久後將有成群的鳳蝶飛舞。

除了蝴蝶外,台灣特有種的青蛙復育工作也正在進行,樹蛙、金線蛙都已經逐步出現,將來福記古厝還能進行自然生態教學,更具參觀的價值。

 

重塑糖鐵軌跡歷史記憶 千里步道完成西部串聯

本報2007年9月18日雲林訊,陳品潔報導
2007 年9月15、16日,「千里步道雲嘉糖鐵探查GPS培力工作坊」在虎尾科技大學邀請地方文史工作者、講師、GPS志工,來自全國的將近30位的志工,進行西南部跨縣市步道與鐵道串連之探查工作。志工從認識糖鐵的系統開始,並於糖鐵沿線進行文史導覽、田野調查,結合GPS與Google Earth之運用,找尋糖鐵原有的路基,一起來為千里步道留下足跡。糖鐵計畫主持人劉銘謙表示,2007年上半年度已經完成東部線的串聯,希望下半年度能夠完成西部的部份。

雲林虎尾糖廠有「虎尾文化之母」之稱,虎尾恰為糖鐵總站,有8條路線從台糖虎尾場發出。人稱「千里步道虎尾站的站長」小鎮醫師許乃懿說:「這些鐵道從小看到大,如今幾乎消失殆盡,真的很可惜。」他表示,目前台糖僅剩下虎尾糖廠,南靖糖廠,善化糖廠在進行製糖。

虎尾鐵道是國內僅存的三軌式,即可行駛五分車及「大線火車」的2合1鐵軌,相當難得。俗稱「五分車」的台糖小火車軌道寬度762公分,全盛時期長近 3000公里,目前除了雲林虎尾糖廠馬公厝線19.8公里仍載運甘蔗行駛,以及溪湖等6個糖廠有觀光小火車路線外,其餘都是荒廢狀態。

雖然鐵道已在製糖產業沒落後閒置下來,卻在沿線保留了珍貴的鄉村景觀,成為西南部重要的文化資產。現任虎尾鎮民代表林文彬感慨地表示,2006年3 月,才赫然發現中科園區高鐵特定園區的虎尾-西螺線某段的鐵軌已被挖除!他質詢中科園區的園長,卻支吾其詞。林文彬指出,日本人在接收台灣時,還會為台灣進行進行資源調查,保存珍貴的史蹟與生態。「我們認為應該比日本人進步的高科技團隊,怎麼會連日本人都不如?身為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看到這麼重要的文化資產被中科破壞,這也是地方應該站出來的時候了,」林文彬心痛的說。

台糖陸續拆除了廠區的日式宿舍、鐵道。林文彬認為,「倘若能夠利用廢棄的糖鐵路基,作為人行、腳踏車道,或者是在鐵道旁邊建置輕軌電車,緩慢地欣賞沿途田野風光,甚至可以變成在地獨具特色的觀光產業。」他指出,這樣的活動,就是希望大家更認識地方的文化,進而成為捍衛文化的尖兵。

千里步道不單純是個夢想,而且將夢想交到全民的手上逐漸地落實當中。因為這樣的過程,將是由在地的居民提出想法,形成一個共同可行的方案。「一個很重要的在地知識或經驗,不只是縣市政府來規劃,而是在地的人落實對其生長地方的想像,一起來完成。」

前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目前於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原住民傳統領域進行研究工作的鍾明光指著地圖說:「地圖是一種權力的表徵,每張地圖都有它想要說的故事。千里步道賦予每個參加的人表達意見的權力,每個人都可以指出地圖上某個時空的經驗記憶,透過地圖的平台和大眾分享。」

劉銘謙表示,透過這樣的培力營除了期待鎮民看見自發性力量,也加入志工的力量,共同為維護台灣珍貴的古蹟資產。此次糖鐵文史與現地勘察的調查的活動,就是以糖鐵為基礎,發掘、找尋珍貴的影像、紀錄、甚至是聲音,也希望串聯起每個人、每個地方對千里步道的期待。雖然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不過不是一般工程,而是希望工程。從這一條千里步道,正帶著希望,台灣正在走向公民社會的遠景。

 

勘查中石化污染廠 日學者傳輸防治經驗

摘錄自2007年9月17日自由時報台南報導
日本國立一橋大學經濟系教授、也是日本環境會議事務局代表理事的寺西俊一等8位學者參訪團,16日由南市社區大學陪同勘查安南區中石化舊廠區戴奧辛污染情形。學者團用相機記下被污染的中石化海水貯存池、廠區內堆放的大批污染土壤太空包與一條戴奧辛值達6410萬皮克、居全國戴奧辛值之冠的舊水溝,並計劃把日本防治經驗傳輸台灣參考。

寺四俊一表示,該地為戰前日本企業,若污染與日本企業有關,日本應分攤整治責任。另外,寺西認為有關補償、居民健康檢查,台灣政府應再放大照護範圍,且應進一步結合醫學、工程等領域的專業人才組成整治污染團隊。

 

淨化成龍濕地 近日植栽五梨跤

摘錄自2007年9月17日自由時報雲林報導
因地層下陷影響,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廣達40餘公頃的泡水農地,意外孕育了成龍濕地。每年入冬,濕地中常可見候鳥翔集,在草叢哺育下一代,成為地方帶動生態旅遊的重要資源,也配合行政院國土復育計劃將規劃成滯洪池。

鄉公所為確保生態不受魚塭廢水放流污染,透過當地環保團體協助,採得500多株五梨跤幼苗,泡在特殊處理過的污水,近來已生根、發芽,準備移植濕地。

公所希望借重五梨跤吸收有機質的特性,減少藻類孳生,提高水中的溶氧量,期使魚群大幅增長,若能充裕食物來源,可望豐富濕地的鳥況。據了解,過去五梨跤曾是雲林縣沿海常見植物,因人為開發、地貌改變而消失。

 

東亞魔芋 瑪家山區現身

摘錄自2007年9月17日自由時報屏東報導
屏東社區大學自然生態講師曾昭雄2年前登瑪家鄉白賓山意外發現魔芋蹤跡,並於今年4月的魔芋開花期確認是東亞魔芋,數量約有2、300株,打破以往認為東亞魔芋未能越過平均溫度較高、北回歸線以南地區生長的紀錄。

魔芋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落葉草本植物,起源於印度及斯里蘭卡,全世界至今有170餘種。目前台灣發現的魔芋共有4種,台灣魔芋與密毛魔芋是台灣的特有種,分布在台南、高雄縣市及屏東縣境的低山地區,疣柄魔芋則侷限在屏東地區,唯獨東亞魔芋分布在中北部,在以往的資料或文獻中從不曾發現跨過濁水溪以南。

台灣現有的4種魔芋中,以疣柄魔芋的花朵最大(比臉盆還大);密毛魔芋花形最大、花序最高(可達200多公分);東亞魔芋的花柄較細,約1公尺高;台灣魔芋的花柄則最矮,約30公分。由於它們的植株、葉片都十分類似,因此必須看到花的形狀,才能確定是哪一種魔芋。

 
國際新聞  --﹥

科學家發展出新模式 評估溼地健康更容易

摘譯自2007年9月14日外電;陳維婷編譯;蔡麗伶審校
倫敦溼地中心。健康的溼地在河川流域中扮演重要的生態功能,但要評估溼地的狀況與其生態功能運作的程度卻不容易,尤其溼地又正在人類步步侵犯下迅速消失。

史密森尼(Smithsonian)環境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溼地》(Wetlands)期刊特別號中,發表了一個有效評估溼地狀態的方法,可幫助環境管理人員迅速了解一整個流域的溼地。此類工具對管理者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僅需測量數項重要指標,便可快速在流域範圍內做出評估。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根據先前評估單一溼地時採用的水文地貌(Hydrogeomorphic)法,從植物種類與人類干擾程度等可觀測指標,推估其生態狀況。

負責統合整項計畫的威格罕(Wigham)表示,「我們將這些評估單一溼地功能的方法,擴展到整個河流景觀的範圍,這是以前無法有效做到的。」現今大多數的土地管理人員渴望了解的,不是個別溼地的狀況,而是如何管理更大範圍的資源。

溼地是河川氾濫時重要的緩衝區,還能吸收污染物與過剩的養分,並提供許多動植物重要的棲地,其中包括許多稀少、瀕危的物種。

本研究中,科學家針對的是馬里蘭州與德拉瓦州南蒂科克河(Nanticoke River)流域內不受潮汐影響的溼地。

在部份觀測地點中,研究人員首先注意溼地的其中一項生態功能——養分循環,特別是含氮養分。許多河川由於流過農田或其他排放源,都有養分過剩的問題,也因此造成水質惡化。但健康溼地的土壤含有可進行去氮作用的細菌,可移除過多含氮養分,使水質復原。

負責此部份研究的喬登(Jordan)表示,「我們發現可以從土壤酸鹼度、有機物質的百分比等相當容易測量的性質,來推估去氮作用可能發生的程度。」

最後一步是將野外測量的結果,與數位地圖及衛星遙測資料互相比對。負責分析的威勒(Weller)說:「我們的目標是發展統計模式,先成功解釋實地觀測到的溼地。模式發展完成後,其他未實地進行採樣的溼地,也能進行評估。」

參考資料:
史密森尼博物館
ENN 
 

世界保育聯盟提出全球性滅絕警訊

摘譯自2007年9月13日 瑞士,格蘭報導;楊佳珊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最具權威性的全球保育組織12日發表其年報,其中表示,瀕臨絕種的動植物正以相較於以往更快的速度消逝中,保育學者付出的努力尚不足以抑止這股絕種趨勢。國際自然及資源保育聯盟(IUCN)2007年發表的《瀕危物種紅皮書》(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指出,大型猿類、海豚、禿鷹、珊瑚礁及野生杏樹的處境都比過去更加危險。

IUCN透過旗下的物種存續委員會(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40多年來致力於評估全球動植物保育現況,強調面臨絕種威脅的物種,並積極推動保育工作。

2007年的評估報告顯示,與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受到威脅的生物多出了188種。瀕危物種紅皮書的名單中,每4種哺乳類及每8種鳥類中,就有一種面臨滅絕危機,另外還包括3分之1的兩棲類,及70%全球已評估過的植物。

IUCN主席馬湯麗菲(Julia Marton-Lefevre)表示,2007年瀕危物種紅皮書暗示,截至今日,我們保護全球生物所付出的努力都還不夠。隨著生物多樣性喪失率提高,我們必須馬上採取措施,大幅降低該比例,對付全球生物滅絕危機。她說,這是可以達成的,只是需要社會各階層人士共同努力。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

 

調查顯示:多數企業將提高環境支出比例

摘譯自2007年9月12日ENS伊利諾州,芝加哥報導;楊佳珊編譯;蔡麗伶審校
Grant Thornton國際組織的美國公司-Grant Thornton會計師事務所,在一項針對超過500名主管的調查中發現,大部份主管相信「企業責任計畫」對企業有正面影響,並有助於達成策略目標。

調查對象中僅25%認同企業責任會犧牲利潤,另外75%則相信企業責任能帶來利潤的增加。

因此,77%調查對象表示,他們預期企業責任行動將對接下來幾年的企業策略,產生重大影響。

他們也預期增加在環保計劃上的花費,其中50%更表示有意願提高社會責任支出的比例,另外45%向調查人員表示,經濟及政府的行動預期會帶來更多的資金。

調查對象認為稅收優惠、顧客支持及科技創新,是促使企業鉅額投資環境活動的主因。

此外,調查對象提到成功執行企業責任計畫,面臨的4大困難與3大優點。困難包括:焦點集中在每季盈餘或是短期目標、執行成本、投資報酬率的評估與量化及衝突的企業文化。優點則為:改善大眾觀點、促進客戶關係,以及吸引並留住人才。

全文詳見ENS

 

民多羅水果蝙蝠 菲律賓新種飛狐

摘錄自2007年9月17日路透社馬尼拉報導
菲律賓政府16日說,一種有著橘紅色皮毛、臉上有3條白條紋的新種飛狐,在菲律賓的民多羅島上被發現。飛狐是一種水果蝙蝠,之所以被叫做飛狐,是因為牠們的頭部及淡紅色毛皮與狐狸相似。

位處熱帶東南亞的菲律賓群島有著豐富的動植物種類。2006年在菲律賓南部的一座火山島上逐漸消失的雨林中,也發現了一種羽毛亮麗的鸚鵡及一種長尾森林老鼠。一位來自菲律賓環境及自然資源部與堪薩斯大學的專家,2006年在馬尼拉以南的民多羅島探險中,確認發現了新種飛狐。

動物學家埃塞爾斯廷說,當地薩巴拉揚鎮的一個居民首先向這個專家小組描述飛狐的模樣,但這個小組直到抓到牠們,才相信其存在。這種飛狐被命名為民多羅水果蝙蝠,研究人員相信這可能是菲律賓特有的品種。關於這新發現飛狐的學術描述刊在《哺乳動物學期刊》。

 

永凍土帶融化 將催化全球暖化

摘錄自2007年9月17日路透社杜瓦尼報導
西伯利亞東北端的雅庫特,含有長毛象時代土壤的永久凍土帶,面積大約有法國和德國國土面積總和,而這樣的永久凍土層在西伯利亞別處還有很多,「這些土壤中有機物沉積量非常巨大,甚至使全球原油儲藏量都相形見絀。」

30多年來致力於俄羅斯北極氣候變遷研究的季莫夫(Sergei Zimov)表示,長毛象的排泄物和它們遺留的其他有機物已在這裡一層層地累計了1000年,但現在,由於氣候變暖,永久凍土層開始融化,使這些史前遺跡重喚生機。不過他認為,當永久凍土層的融化使長毛象等動物的有機遺跡暴露在空氣中之後,長眠了數千年的微生物開始復活,它們會釋放出二氧化碳和對氣候更加有害的甲烷氣體。

據美國政府統計,人類每年會排放70億噸碳,但季莫夫表示,「永久凍土帶蘊含著5000億噸碳,它們很快會變成溫室氣體」。「如果還不能阻止溫室氣體的排放…京都議定書就完全變成了廢紙,」他說。

 

搶救地球 抗暖化與修補臭氧層同步

摘錄自2007年9月15日法新社蒙特婁報導
聯合國負責環境保護計畫總幹事史丹納指出,對抗全球氣候變遷和修補臭氧層破洞兩件事息息相關。15日「蒙特婁保護臭氧層議定書」所有簽約國將做出一項「重大決議」,把修補臭氧層破洞和全力阻止全球暖化工作結合在一起。

「蒙特婁議定書」是一項國際性合約,旨在尋求停止生產會對臭氧層造成傷害的化合物。氫合氯氟碳(HCFC)和氟氯碳化物(CFC)兩種化合物過去曾被廣泛應用在噴霧劑罐頭裡的冷卻劑和推進燃料上,經過蒙特婁議定書多邊協議後,已大幅度的禁用。史丹納表示,如果氟氯碳化物能在未來10年內減少或停止生產,將可使全暖化程度減少4.5%。史丹納說:「蒙特婁議定書簽署20年來,最大的挑戰尚未完全克服,國際社會應加快腳步關切臭氧層破洞和全球氣候變遷等兩個問題。」

 

法蘭克福國際車展 洗刷環境殺手惡名比一比

摘錄自2007年9月17日大紀元報導
歐盟2007年春天達成協議,到2012年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過每公里130克,而目前的平均水平是160克。在9月13日-23日舉行的第62屆法蘭克福國際國際汽車展(IAA)上,來自全球40個國家的1000多家參展商帶來了各自的最新研發成果,省油環保車和環保技術成了車展的最大亮點。

特別是歐洲汽車製造商要通過這一國際汽車盛會,改變保守落後形象,洗刷環境殺手惡名,迎合日益高漲的環保呼聲。於全球氣候的變化以及人們日益提高的環境憂患意識,更由於高居不下的油價,消費者對節能環保車的呼聲漸高。另外,對汽車製造商而言,研發省油環保車以及開發未來汽車新能源已迫在眉睫。

戴姆勒-克萊斯勒,寶馬,通用等都推出了新一代的人們期待的未來新能源——氫氣燃料電池驅動汽車,雖然已有小批量生產,但距大批量投放市場尚待時日,有專家估計可能需要 10-15年。

 

研究:控制肉類攝取量 有效緩和暖化

摘錄自2007年9月13日中央社巴黎報導
因家畜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包括運送和餵食過程中所形成的二氧化碳,約佔整體農業溫室效應氣體的80%,其中大部分是甲烷。根據澳洲國立大學「國家傳染病暨公共衛生研究中心」所做的研究,指出富裕國家的人民的肉類攝取量,若能限制在平均每人每天1個漢堡,就可以有效緩和全球暖化問題。

報告中指出,如果能達到肉類減量的成效,預計全球的肉類消耗量可以在2050年前減少10%。作者指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農業佔22%,和工業所佔比例非常接近。目前全球平均肉品消耗量是每人每天100公克,在富裕國家這個數字上升到200到250公克;貧窮國家則只有20到25公克,比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排總量還高。

根據日本科學家在2007年7月公布的一篇調查結果,1公斤牛肉大約等於36.4公斤的二氧化碳,相當於開車出門3小時,而家中燈火通明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

 

貧農福音 孟加拉試種抗澇水稻成功

摘錄自2007年9月16日中央社達卡報導
孟加拉研究人員16日表示,一種新品種的稻米也許能耐得住每年都摧毀孟加拉大片稻田的洪水,為千千萬萬貧窮農民帶來新希望。這種稱為Swarna耐淹水一號的水稻品種,由總部設在菲律賓馬尼拉的國際稻米研究所開發。普通水稻品種遭到洪水淹沒超過3天即無法存活,造成農民重大損失。資深研究員馬濟德說,但是「洪水上個月從種植Swarna耐淹水一號的兩座農場退去後,我們看到水稻再度站起來,儘管10天之前它們還遭到洪水完全淹沒。」
 

中國新聞  --﹥

「韋帕」逼近 上海20萬人大轉移

香港文匯報2007年9月18日上海訊
據新聞晨報報道,截至昨(17)日19時,「韋帕」中心最大風力已增強至15級,預計18日後半夜到19日上午在浙江中南部沿海登陸北上或擦邊北上,橫掃浙江全境。若正面襲擊上海,將成為近10年來影響上海的最強颱風。今天夜間至明天,上海市將普遍出現100至200毫米的暴雨。

上海市委市政府對「韋帕」颱風高度重視,昨晚連夜在市防汛指揮部召開防禦「韋帕」緊急會議。會議要求,今天晚上6點以前,撤離轉移各類工地臨房、危房簡屋內的人員以及一線海塘外人員共約20萬人。

繼捕捉「聖帕」之後,市氣象局派出兩路追風車分別前往象山、溫州「捕風」,探究強颱風「韋帕」能量來源。


※本文轉載自香港文匯報
 

廣州番禺近萬隻鴨染鴨瘟死亡

南方農村報2007年9月17日廣州訊,林禮廣報導
從2007 年9月5日開始,廣州市番禺區新造鎮思賢村部分養鴨場的鴨子陸續突然發病,大量死亡。截止12日,共死亡9830隻,未生病的 32630隻亦已撲殺。目前,當地政府對有關養殖戶進行了補償,大鴨、中鴨、小鴨分別進行補助10元/隻、6元/隻、4元/隻,共補助經費288100 元,補助款已陸續發到養鴨戶手中。

經有關專家解剖病死鴨,初步診斷為鴨瘟併發細菌感染綜合征。專家建議,養鴨場需提高養殖水平,做好鴨場飼養管理,防治鴨瘟關鍵是做好疫苗免疫。

據介紹,思賢村大圍鴨場於本月5日出現零星死亡情況。10日至12日,有多個鴨場相繼出現不同程度的死亡現象,新造鎮畜牧獸醫站於12日下午將該情況向鎮政府和區畜牧獸醫管理辦公室彙報,區獸醫防疫檢疫站於當天下午派出獸醫專家到現場調查瞭解。

經該區獸醫防疫檢疫站專家會同鎮獸醫站獸醫解剖病死鴨,發現病鴨腫頭、流淚、腳軟、排綠色糞便,食道部有假膜,腸道內有四個出血環,出現心包炎,內臟有豆腐渣樣滲出物,經聯合會診後,初步診斷為鴨瘟併發細菌感染綜合症。

思賢村目前有20戶鴨場共存欄66380隻鴨,全部都按照免疫程式免疫了1-2次哈爾濱生產的禽流感疫苗,其中11戶沒有出現發病,共存欄33750隻鴨,另外9戶出現發病死亡情況,至12日止,共死亡9830隻,未生病的32630隻鴨也被撲殺。

另外,當地政府採取措施,加強防疫消毒,要求獸醫站派出專人對鴨場和周圍環境進行全面徹底的防疫消毒。每天消毒一次,連續一個月。

隨後記者採訪了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禽病教研室羅開健博士,他說鴨瘟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在養殖水平低下的養鴨場尤其容易發生細菌感染。

據介紹,該病的傳染源為病禽或帶毒禽,自然易感動物僅限於鴨、鵝、天鵝等鴨科動物。在自然條件下,鴨瘟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也可通過呼吸道、交配、眼結膜感染。以病禽與健禽直接接觸傳染,或通過與污染環境(水源、欄舍、飼料、用具等)的接觸而間接傳染。羅開健提醒廣大養殖戶,一定要提高養殖水平,做好鴨場的飼養管理。

對鴨瘟的防治方法,羅開健表示,目前,防治該病的主要手段是依靠疫苗。據瞭解,對鴨瘟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高免疫血清雖然可以引起人工被動免疫,但無實際應用價值。實踐證明,搞好預防工作,才是有效控制該病的最佳選擇。

關於鴨瘟的疫苗免疫問題,羅開健說,肉鴨一般在20日齡左右免疫1次即可,也可以加強一次比較保險。種鴨和蛋鴨除首免外,還應在開產前(23周齡- 24 周齡)加強免疫1次,必要時可在停產期補免,一般一周後可產生堅強的抵抗力。另外,注射疫苗時,要做到1個針頭隻注射1隻鴨,用過的針頭須經煮沸消毒後方可繼續使用。

對於買鴨苗回來養的養戶,還需注意鴨苗的健康狀況。據介紹,新引進的鴨苗要隔離飼養2周以上,證明健康後才能合群飼養。另外,加強對禽場欄舍、運動場和工具的清潔消毒,以及禁止在鴨瘟流行區域和野生水禽出沒區域放牧。發病鴨群必須停止放牧,以防疫情擴大,並禁止上市出售。


※本文轉載自南方農村報

 

廣州鴨群暴死 疑染禽流感變種

摘錄自2007年9月17日中國時報香港報導
香港一名病毒專家17日表示,廣州番禺發生大批養鴨懷疑感染H5N1禽流感死亡事件,可能顯示禽流感病毒已經變種,現有疫苗恐怕不能有效應付變種病毒。此外,根據番禺一些鴨農表示,當地政府在三日前已向鴨農用錢收購死鴨,然後將鴨屍埋在地下,並估計有大約三萬隻養鴨死亡。

 

寧夏防沙治沙:累計治理沙化土地46.7萬公頃

摘錄自2007年9月17日人民網寧夏報導
為防沙治沙,寧夏先後投資40多億元,建成了寧夏扶貧揚黃等大型水利工程,新建沙漠綠洲20多萬公頃,搬遷移民20多萬人,並於2003年5月在全國率先實施封牧禁育,使林草植被較快恢復,草原生態得到改善。

為充分調動防沙治沙者的積極性,寧夏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推行草原承包到戶,並將拍賣、租賃承包以及無償劃撥宜林沙荒地治理開發的使用年限放寬到30年至50年,流動半流動沙地延長到70年,允許繼承、轉讓和抵押,並在稅收、信貸、貼息等方面給予優惠扶持。

第三次全國荒漠化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寧夏已累計治理沙化土地46.7萬公頃,實現了治理速度大於擴展速度的轉變。

 

河北污水垃圾處理費將改為經營性收費

摘錄自2007年9月17日新華社河北報導
河北省日前規定,2007年年底以前,污水和垃圾處理費將由現行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統一改為經營性收費,由污水、垃圾處理企業自收自管自用,2008年底前,現有從事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運營的事業單位要全部改為企業。

依據河北省現行的收費規定,收費率高低與污水、垃圾處理運營單位無直接經濟關係,運營單位只能按照撥付經費的多少來處理污水和垃圾,造成設施不能充分發揮效益。由於收費標準低,收費不落實,補償機制不健全,很難保證設施的正常運行。

 

北京「無車日」 觀光三輪車也要控管

摘錄自2007年9月17日中國時報北京報導
北京市在8月間曾試辦的單日單號,雙日雙號車行的限制車流量新措施,成效還不錯,已被列為北京奧運會期間,改善交通的重要方案。不過,奧組委官員透露,還有更多改善交通與空氣汙染的方案,將會根據實際需要適時推出。北京市16日在啟動「公共交通周及無車日」活動時宣佈,9月22日將定為「無車日」,當日劃定天橋至珠市口、王府井至八面槽等路段,自早晨7時至夜間7時,禁行小汽車,只允許公車通行。屆時,將增加兩百部公車,十組地鐵預備車組,保障市民通車出行的需要。北京市不只整頓高速成長的私家轎車、公共汽車、出租車,從10月1日起,北京舊城區的人力三輪車「胡同遊」,也將開始實施特許經營,禁絕亂喊價、亂收費的情況,希望在外國觀光客大量出現之前,改善胡同遊的亂象。
 

綠色學習課表  --﹥

[自然生命印象]攝影、短片徵選

2007/07/02 - 12:00am
2007/09/30 - 12:00am
指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主辦: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報名:9月30日截止
聯絡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推廣組
電話:02-23021122
收件地址:請於信封封面註明「自然生命印象集」,以掛號郵寄至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國小、國中組 成人組
徵稿主題:自然生命印象
徵稿形式:4張為限之連拍作品
參加對象:國中、小學生 

獎勵辦法:

國中小各入選5名 每人贈送國語日報1年份、國中小各佳作4名 每人贈送國語日報3個月及小作家一本。 另依網路票選累積總分,各選出一名「票選人氣獎」作品,頒與獎品。

徵稿主題:自然生命印象
徵稿形式:3~5分鐘影片
參加對象:一般社會大眾

獎勵辦法:

第一名1萬2000元、第二名8000元、第三名5000元、佳作四名各2000元,另依網路票選累積總分,選出一名「票選人氣獎」作品,頒與獎品。

詳情請見 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像頻道網站

 

景美溪鴨鴨衝浪比賽

2007/09/25 - 9:30am
2007/09/25 - 12:00pm
集合地點:萬壽橋下
活動地點:萬壽橋至木新八號水門
主辦:臺北市立動物園、財團法人臺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
協辦:東南科技大學、自然步道協會、文山社區大學

中秋節不只是賞月烤肉吃月餅而已。歡迎到景美溪畔參加活動、看黃色小鴨游動、在景美溪畔走動,和景美溪的小叭呱一起護溪!

參加活動的民眾不限年齡,每位皆可在萬壽橋下現場報名時,獲得一隻黃色的小玩具鴨及一份附有記錄表及景美溪地圖的「景美ㄒㄧ遊記 - 護溪小叭呱活動卡」。

在報到處的萬壽橋下空地並將設置攤位,讓參加者自己用試紙測景美溪上下游的水質、並有東南技術學院的師生講解一般的水質監測原理及方法,並和過去各年的資料作比較,看看景美溪在一年過後是否有了改善。

當活動開始的放鴨令下,全員同時把寫好個人資料的小鴨放入溪中,再隨著水中的小鴨前往終點。在大約1公里的路程中,會有文山社區大學及自然步道協會的解說員沿途講解;而藉由鴨子的流動與停滯,也可觀察景美溪的水文、把當天觀察到的生物等記錄在活動卡上。

前5名抵達終點的鴨鴨主人可以獲得一份景美溪大富翁(內含一條80公分見方的布巾、四個手機吊飾棋子、機會與命運紙牌各一疊、小布袋一個)地圖布巾、第6名至第50名『景美溪地圖布巾』一條、第51名至100名可獲得一本『護溪小叭呱鴨鴨造型日記』、第101名至第150名可獲得『護溪叭呱筆記』一本、第151名以後贈送『生物多樣性-生命百匯』一本。

詳情請見 http://tzf.ngo.org.tw/node/226

國小教師兩棲類資源調查研習營

2007/09/22 - 12:30pm
2007/09/24 - 1:30pm
地點: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地址:屏東縣內埔鄉學府路一號,電話:(08)774-0414(位置圖)
指導: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主辦: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協辦: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報名:50名(以中南及台東地區有意願參加兩棲調查志工隊者,為優先報名),至9月14日止。本活動一律採線上報名。報名後三日內需繳費才算完成報名手續。
費用:每人3,200元,含食宿、車資、保險。
電話:02-2577-3810
傳真:02-2578-0401
E-mail:csnp@csnp.org.tw 

今年度的兩棲資源調查志工培訓及調訓研習將於9/22-24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收容中心開辦,安排深入淺出又實用的室內課程並搭配兩天晚上的夜間觀察, 讓學員透過三天的課程對於認識兩棲類動物.保育及影像記錄方法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本研習目前仍有名額,歡迎有志參與兩棲資源調查或對蛙類有興趣的朋友報名參加!

*凡完成研習課程的學員另贈送台灣兩棲資源調查手冊、賞蛙小幫手、賞蛙圖鑑及蛙類海報各乙份。

詳情請見http://frog.csnp.org.tw/2007_study_intro.html 

 

臺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檢討與修訂座談會

2007/09/19 - 1:00pm
2007/09/19 - 6:00pm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4樓會議室(台北市濟南路1段2之1號)
承辦: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委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報名:請於2007年9月17日中午12點前回覆出席函;填妥報名表後請傳真或以電子郵件傳送報名表,並來電確認。
聯絡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曾彥蓉小姐
電話:              (02) 2302-1122       
傳真:              (02) 2302-0101       
E-mail:celine@e-info.org.tw
13:00-13:30
報到
13:30-14:00
臺灣永續評量指標現況與架構暨指標系統修訂原則
主持人:王教授俊秀
14:00-15:00
臺灣永續指標系統修訂之初步規劃
簡報人:計畫顧問團隊(葉教授俊榮、黃教授書禮、駱教授尚廉、李教授玲玲、劉教授錦添、王教授俊秀、蔡教授慧敏、施教授文真、劉教授怡廷)
15:00-15:20
茶   敘
15:20-17:20
計畫顧問團隊建議之指標增修量表說明與討論
主持人:王俊秀教授
環境.生態組(40分鐘)
經濟.社會組(40分鐘)
制度組(20分鐘)
都市組(20分鐘)
17:20-18:00
意見交流(Q&A)

 

生物多樣性: 國道讓蝶道之啟示--﹥

作者:詹家龍(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研究員)
紫蝶特殊的越冬生態造就其大規模且固定的春季北返生態。圖片來源:詹家龍

2007年清明節前後,國道高速公路局破天荒的推出一套因應「蝶道」的國道三號運輸計畫,引起國際媒體的廣泛報導及社會各界持續且高度關注。而事件主角是一群看似毫不起眼,被雲林林內的在地人稱為「清明蝶」的紫斑蝶類(Euploea spp.:Lepidoptera;Nymphalidae;Danainae in Taiwan),由於其具有如候鳥般群聚越冬現象,導致在春季北返期間的移動路徑(蝶道)和人類行走的道路(高速公路)產生重疊。於是一場史無前例的:人類有自由通行,蝴蝶有自由飛翔權利的生態拔河賽就此展開…

筆者最初是在2002年追蹤紫斑蝶移動生態時,在雲林林內發現紫蝶大規模遷移的現象;持續進行蝶道監測後,進一步在2005年記錄到單日超過一百萬隻單位蝶流量通過的現象。隨後在2006年發表「台灣產紫斑蝶屬季節移動」,經義守大學鄭瑞富及林鐵雄教授表示對此議題合作之興趣,而進一步與國道高速公路局進行相關報告,獲得該局重視而展開後續一連串的護蝶行動。

儘管台灣產紫蝶的越冬生態早在1970年代便被證實,包括近不過長期以來並未受重視。近年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台灣已知的紫蝶幽谷共有31處,分別位於高雄、屏東、台東3縣市的南部低海拔山區,其中8處在文獻中指出的大型越冬棲地皆已遭到破壞,另外13處越冬棲地族群量也處於低密度狀態。這顯示紫蝶越冬生態正在衰退之中,相關保育工作的推動是個必需面對的課題,因為在我們試圖解答牠們的生態之謎前,大紫斑蝶(Euploea phaenareta juvia Fruhstorfer)在我們尚未瞭解牠們的1960年代,便已在台灣滅絕了。

紫蝶越冬生態在台灣逐漸消失的原因,不僅僅只是因為越冬谷地的破壞,大規模季節性移動的特性也導致其在遷移過程中面臨生存危機。因此在相關保育政策的制定上,應同時保護其越冬地、遷移路徑、暫棲地及繁殖地,才能確保其不致因人為因素遭到破壞。

紫蝶生態上的大規模遷移、特定時間季節及固定路線的3大特性在動物界並非特例:舉凡灰面鷲過境恆春半島、黑面琵鷺在台南七股的越冬及台北瑞芳的摺翅蝠繁殖洞穴,也都面臨相同的生存危機。

遷移性野生動物的生存需仰賴途中特定的棲地生態,因此更容易受到旅途中的多種威脅,如繁殖棲地減少、遷徙途中的獵捕等。1979年遷移性野生動物保育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 (CMS)在波昂正式簽訂,用來專門保護與管理全球包括空中、陸上及海洋之遷移性動物,要求各國嚴格保護公約中列出之物種,如候鳥、鯨豚、海豹、蝙蝠等及其棲地。此公約為國際上第一個自然保護公約,全球約有80個國家已先後簽署。

群聚吸水的紫斑 。(圖片來源:紫蝶全球資訊網)由於生物在本能的驅使下往往只能夠依循著固定的路線進行遷移,一旦棲地因為人類活動而破碎化,往往會造成瓶頸效應,其影響將是深遠的。但是國內現行的環評制度,並未針對這類生物進行明確的調查及保護規範,如此一來很容易因為調查時間及規模的不足而沒有記錄這類的生態現象。故現行的環評制度應針對此加上但書,也就是在環評通過後或是現有的人工建設,如經學術研究機構確認此類遷移路徑的存在後,應召開公聽會邀集學者專家確認此一生態有其重要性時,政府亦應進行監督改善將影響降至最低。

國道三號開通至今不過約5年的時間,對於紫蝶遷移及族群量的影響有多大尚待評估,但只要各方人士通力合作,就像這次的「護蝶行動」,展現出來的是從政府、學術單位、保育人士到全國民眾對保育台灣美麗而獨特的生態資源,存在著共同一致努力的目標,即使距離零傷亡的目標尚遠也不必氣餒,因為這只是一個開始!

延伸閱讀:紫蝶返鄉計畫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 網編:李育琴
感謝環保署、教育部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