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2.3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敬祝讀者新年快樂!
1月5日歡迎來參與2008TEIA感恩茶會~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黑潮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綠色陣線協會  

好燒的京都議定書
 
  核電可減緩暖化 卻存在安全風險

圖片來源:Wikipedia

【相關連結】


新潟縣柏崎市訪問(一):大地震後的柏崎


美核能廠面臨汰舊換新 環保爭議受矚目


APEC會談:氣候變遷、核能成核心問題


3核電廠若提前除役 一年代價2000億

今年的日本新潟大地震,導致世界上最大的核能發電廠──柏崎刈羽核電廠,爆發嚴重的核能意外,也再一次引起核電安全性、以及是否應倡導核能以因應全球暖化的論戰。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貢寮你好嗎?」紀錄片導演崔愫欣,在事後率團前往當地訪問,還原事故背後最真實的面貌,本報特於本週全文連載。

而就在近日,美國「科學工作者關懷聯盟」(UCS)發表一份核能安全報告,論證增建核能電廠或可幫助減緩氣候暖化 ,但也可能增加對大眾安全及國家維安的威脅。該報告也指出長期以來反核者最擔憂的問題:「美國對核能電廠有嚴格的安全規範 ,但核管會卻沒有長期一致地執行相關規定。」也就是「人為」問題的不確定性。精彩內文

 
 
  觀察中國:生態旅遊能拯救怒江嗎?

迄今為止,負責引進遊客的官員最不可能清晰地瞭解當地環境,而那些最瞭解環境的人最不可能知道如何為了遊客的利益而轉化他們的知識。圖片來源:tangtang

作者:潘若思(英國倫敦亞非學院瀕臨滅絕語言研究專業碩士)

在中國的很多地區,發展生態旅遊業都只是許多策略中的一個,但是在雲南省的怒江河谷,這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

這個地區的自然美景享譽天下,但是如果基於美景的旅遊業不能快速發展壯大,自然美景就會被開發利用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隨著是否沿怒江修建13座水庫大壩的決策在關鍵時刻暫停,一些當地居民說,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將支持自然資源保護論者一方。精彩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誼芩
宜蘭三星蔥農北上抗議

 


政府一直以來用重工業、高科技產業來拼經濟,希望帶來地方的發展與繁榮,但 真的如此嗎?人們賴以生存的空氣、水、土地、下一代的生活環境,以及台灣曾經引以為傲的農業,是否因此一點一滴的流失,需要嚴格的評估與把關,包括環評機制以及公民自發的監督。

【相關新聞】

若須二階環評 國光石化將他遷


竹科砷汙染 清大學生促抽檢


竹科砷濃度重新檢測「安」啦


國際憂心台灣高科技污染 產業:願發展無毒化產品
挑戰高科技污染 美、港、台環保人士交流經驗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公民社會的保衛戰 邀請您行動
綠黨參選第七屆立委
作者:洪輝祥(綠黨召集人)

今年這場立委選舉是第一次有政黨票,讓公民展現「檢驗政黨」的勇氣,拒絕現在比爛、比亂、比貪的政黨,給他們一個教訓與反省的機會。尤其是現有的選制,兩大爛黨已經瓜分79席分區立委,剩34席不分區立委千萬不能再投給他們,否則公民含淚投票,爛黨卻含笑數鈔票。

綠黨成立於1996年,與全國環境團體共同守護台灣已11年。政黨票投綠黨,送陽光進黑金國會,改變目前只能冷漠搖頭嘆息,或是悲憤指著電視罵的宿命。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一人一信 搶救我們的城市與環境
發起單位:OURs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都市設計學會、建築改革合作社、社區營造學會、綠黨、綠色陣線協會、台灣環境行動網協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近日內,台北縣議會打算闖關三讀通過《台北縣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審查許可自治條例》,以及臺北市政府也提出《臺北市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審查許可條件》修訂草案,倘若真的都通過,無疑敲響台北都會區永續發展的喪鐘。

這整件事的起因是,公共設施保留地長期未徵收取得,原土地所有權人本不抱期望,由投機客、開發商與部分不肖民意代表所組成的容積套利集團,看準地主悲觀的心情,洞悉容積市場的潛在利基,便以現值二到三成的價格大肆購買台北市與台北縣未徵收之既成道路用地。接著,透過對地方政府施壓與民意機關籠絡遊說,配合來做修法動作,通過後,其購買道路用地便可換成容積買賣,其間獲利少說五到十倍。牟取此等的暴利,才是台北縣市此次修法的背後真相。精采內文

 
 
  研究:使用核能降低暖化 存在安全與維安風險
摘譯自2007年12月24日外電;朱以方編譯;莫聞審校

科學工作者關懷聯盟(UCS)24日發表的報告指出,美國核能電廠的擴充可能可以幫助減緩氣候暖化的問題,但也可能增加對大眾安全及國家維安的威脅。

這些風險包括當核能電廠反應爐核心熔毀或遭恐怖份子攻擊時,釋放出的大量幅射;或者由民間核能設施取得原料製成核子武器所引發的爆炸,因而導致成千上萬的人死亡。(民眾可下載這份報告)

葛蘭路德(Lisbeth Gronlund)博士是UCS全球安全計劃的協同主持人,同時也是這份報告的共同作者,他表示:「除非核電業界、核能管理委員會以及聯邦政府採納我們報告中如常識般的建議,不然,興建一系列新的核能發電廠,將會產生嚴重的安全與維安風險。」

目前美國有17家電力公司計劃興建31座新的反應爐。這份長達74頁的報告評估了核能電廠最主要的問題,並且提供相關建議,以期強化核能電廠的安全性、提供發電設備更好的保護以防破壞及攻擊、確保核廢料能安全地處置、將其他國家或恐怖份子從核能電廠取得原料製造核武的風險降到最低。

這份報告也檢視並評價新反應爐的設計。但這份報告並為強調在降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考量上,核能電廠的經濟層面,或者與其他能源選項相比的相對優點。

報告指出,美國對核能電廠有嚴格的安全規範,但是核能管理委員會 (NRC)卻沒有長期一致地執行相關規定。核能管理委員會是專門負責監督核電產業的聯邦機構。UCS核能安全計劃主持人洛克邦(David Lochbaum)也是這份報告的共同作者,他表示:「核能電廠比它應該或能夠達到的狀況,更不安全、也更昂貴。」

這份報告也發現,聯邦政府的維安標準要在現實世界中去對抗恐怖威脅,是不夠的。例如:政府未要求電廠使用容易取得的肩上型火箭推進手榴彈,來防禦恐怖份子。這份報告建議應該由國土安全部而非核能管理委員會來認定核能發電設施所面臨的威脅。

參考資料:ENN

Top

 
 
  觀察中國:生態旅遊能拯救怒江嗎?

作者:潘若思(英國倫敦亞非學院瀕臨滅絕語言研究專業碩士)

「中國西南部一些地區正在期待著旅遊業的成功能夠保護其獨一無二的生物財富。」潘若思寫道。但是在這些地區被開發之前,這真的能實現嗎?

「迄今為止,負責引進遊客的官員最不可能清晰地瞭解當地環境,而那些最瞭解環境的人最不可能知道如何為了遊客的利益而轉化他們的知識。」

在中國的很多地區,發展生態旅遊業都只是許多策略中的一個,但是在雲南省的怒江河谷,這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

這個地區的自然美景享譽天下,但是如果基於美景的旅遊業不能快速發展壯大,自然美景就會被開發利用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隨著是否沿怒江修建13座水庫大壩的決策在關鍵時刻暫停,一些當地居民說,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將支持自然資源保護論者一方。

等待入侵

楊非(音譯)就是這樣一個當地居民,他是丙中洛唯一一個標準旅館的經理——丙中洛鎮位於河谷最危險的地點,但是這尚未得到證明。玉東(音譯)旅館於2004年建成,用於接待中西方遊客。

在同一年,鎮子南邊修建了一個巨大精美的山門,位於自然保護區的入口處——為了歡迎遊客,也為了收取50元的門票費(大概7美元)。丙中洛的「國家公園中心」,一個免費提供該地區資訊的辦公室,剛剛完工,用一塊塊拼接而成,帶有一種刻意追求的鄉村風格,效仿自省內最成功的遊客中心,如麗江和中甸。

但是這家旅館和「國家公園中心」幾乎總是空的。楊非搖了搖頭說,幾周中有一個遊客停留一天,他就很幸運了。那些來客驚歎于當地的美景,但是發現讓他們自己去探險則太具挑戰性了。

丙中洛與拉薩(西藏自治區首府)之間還有最後70公里路面尚未完工,楊非對此表示謹慎的樂觀。他希望那些蜂擁而至看藏民、參觀喇嘛廟、拍攝雪山的遊客能明白,這些丙中洛都有。「這裏的人也忘記了他們是藏族人。」鎮裏的一個藏族店主說,而這個鎮子裏的人大多數是藏族和怒族。

「東方大峽谷」

最著名、最令丙中洛自豪的是怒江峽谷,它長達320公里,常常被稱作「東方大峽谷」。另外,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一個主要中心,據當地政府講,這裏擁有超過6000種植物和中國25%的動物物種。該保護區北起怒江,西至獨龍江,並包括兩江之間人跡罕至的山脈。

該自然保護區建立於1983年,但是直到1998年伐木業才因全省範圍內的禁令而真正終止。最近這裏才試圖引進一個自然保護區的常見要素:標牌、雇員、以及對當地人口進行教育。儘管如此,怒江上游生態系統的優美和完整仍非同凡響——這主要是該地區偏遠和不發達的結果。

對促進生態旅遊的新嘗試來說,最至關重要的是,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江並流區」指定為世界遺產,包括怒江和東部的兩個河谷。三條江中的每一條都對其下游人口極其重要,它們的下游是薩爾溫江(是更廣為人知的怒江的下游)、東南亞的湄公河以及中國南部的長江。如果水庫計畫繼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可能會撤銷這裏的「世界遺產」稱號。

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旅遊業?

中國現在所謂的生態旅遊,其中的很多東西都是不被西方人所承認的,或至少是外行的。例如,非常注重奇特的自然形態,比如像其他東西(通常是動物)的岩石或樹木,或對它們進行神話加工。

沿著怒江,一些流行的吸引人的東西包括「石月亮」、「毗河飛石」和「江中松樹」。例如,石月亮是在一個山峰上有一個略像月亮形狀的洞,通常在路旁的某個特定位置可以看到,附近聚集著一些兜售小飾品的商販。

中國旅遊業的繁榮已經給自然保護區帶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但是像怒江峽谷這樣更遙遠、更險峻的地方並沒有趕上潮流。桂林的喀斯特地貌、臥龍自然保護區的大熊貓棲息地、甚至武陵源國家公園的砂岩塔都在努力應對遊客潮。

這些主流目的地,包括雲南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相對容易到達,旅行團可以直達,參觀效率高。但是,在怒江峽谷加入一個團隊遊也許是唯一的選擇,因為事實上當地沒有專為遊客設計和維護的路線;而且對水上航遊來說,怒江的水流又太快,充滿了未知數。

目前,怒江峽谷旅遊注意兩手抓;觀光旅遊與少數民族旅遊的費用保持平衡。旅遊不組織穿越樹林,或提供瞭解當地蘭花和蝴蝶的機會,這與其他生態旅遊區不一樣,比如哥斯大黎加。你更可能看到的是來自傈僳族歌舞團的舞蹈表演,或者有組織地參觀一個傈僳族家庭。

要做的工作

中國科學院(CAS)已經把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稱作「世界生物多樣性寶藏之一」。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已經與中國政府合作,實施了雲南省大河保護專案,致力於把生態旅遊業當作保護和開發這個地區的一個手段。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科院、大自然保護協會和中國政府的參與,為什麼迄今為止的努力停滯了呢?

據一個在新國家公園中心工作的年輕人說,由於當地居民已經學會了迎合少數民族旅遊,最終他們也將學會迎合生態旅遊。然而,支持不在怒江築壩的事情也許不會馬上發生。

迄今為止,負責引進遊客的官員最不可能清晰地瞭解當地環境,而那些最瞭解環境的人最不可能知道如何為了遊客的利益而轉化他們的知識。

一條通往西藏的公路、一個關於水庫的決策、一大批喜歡冒險的中國背包族——楊非正在等待所有這些,就像等待旅館賓客一樣,日復一日地坐在玉東旅館的臺階上。

「你喜歡這裏嗎?」我問國家公園中心的人;我想要知道,他是否是那種狂熱的自然主義者,像我經常遇到的在美英國家公園工作的那些人一樣。

「這是工作。」他面無表情地說。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12月31日。
◎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若須二階環評 國光石化將他遷
摘錄自2007年12月28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被行政院列為「大投資」重點,總投資金額高達5千億元的雲林國光石化案可能胎死腹中!國光石化總經理邱吉雄27日表示,目前國光還在等待環保署進行環評,一旦確定國光必須進入二階段環評,國光將立即召開臨時股東會討論備案,有可能會將設廠地點由雲林轉往彰化大城或海外,其中又以海外可能性最高,屆時股東結構恐怕也將重新洗牌。

邱吉雄無奈地表示,「我們是很希望根留台灣,但國光若必須進入二階段環評,公司無法掌握時程,依原先的合資協約書,原有民股可以選擇退出,而不須負擔賠償責任。」他並透露,現有民股對轉赴海外發展的興趣很高,目前包括越南、柬埔塞等東南亞國家,都在積極爭取國光石化落腳。

在中油號召下,國光石化邀集遠東、長春等民營石化業者參與,其中台灣中油投資43%%、遠東集團20%、長春集團20%、中纖9%、富邦金創4%、和桐3%等。依據國光石化原先設定時程,今年11月19日應為最後環評截止日期,但拖到現在環評何時過關,依舊音訊全無,甚至還有可能必須進入二階段環評。

不耐環評遲遲無下文,身為國光民股之一的和桐化學27日召開董事會,通過將退出國光石化合資案的訊息。和桐總經理楊猷傑指出,絕無向環保署施壓的用意,純粹只是在商言商,國光若要進入二階段環評,等於還要再拖一兩年,商機可能已經不再。

Top

 
 
  竹科砷汙染 清大學生促抽檢
摘錄自2007年12月29日聯合報新竹報導

新竹科學園區周界空氣砷濃度偏高事件,備受矚目,清華大學一群學生持續關心,寫信給科管局局長黃得瑞,要求科管局增加對毒性物致質的抽檢,並公開廠商使用的毒性材料、用量及廢棄物處理與濃度,確保居民健康。

包括清華電機、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學生,深入研究環境中砷汙染議題,分別訪問交大高正忠、清大楊末雄、凌永健等教授,彙整後,寫信給黃得瑞。

學生提出,「增加對毒性物質抽檢的次數」是必要的,給竹科廠商適度壓力,其次應透過立法規範有毒物質的排放。

學生說,毒料使用項目與總用量,與民眾健康息息相關,竟無從得知,科管局應訂懲處辦法,要廠商主動公布使用的毒性材料、用量,以及廢棄物的濃度。許多科技大廠已達國際規模,竹科每年營業額逾兆,「廠商在這塊土地上獲取龐大利益,更該為全新竹市民負起企業責任」,環保局也該負起監督工作。

黃得瑞表示,學生的建議相當實用,增加檢測次數有必要,未來也會逐步增加檢測點,增加廠商「評比」的項目,引導業者全面改善。

Top

 
 
  竹科砷濃度重新檢測 「安」啦
摘錄自2007年11月17日中時電子報新竹報導

清大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教授、中華民國環境分析學會理事長楊末雄,16日為最新出爐的「竹科砷濃度檢測」報告背書,檢測結果砷排放檢測值每立方公尺2點1奈克以下,遠低於歐盟2012年每立方公尺六奈克管制值,民眾「安啦!」

工研院徵得竹科管理局同意,針對交大環工所教授高正忠檢舉,指稱工研院正研究員簡弘民5年前測得竹科周邊空氣中砷濃度超高,最高每立方公尺竟達1百2奈克的汙染事件,進行重測作業。

楊末雄表示,採樣的樣品分別由工研院與清大凌永健教授進行前處理後,參照美國環保署公告的方法(USEPA Method IO-3),分送國科會國家貴重儀器中心及工研院實驗室分析、交叉比對,過程絕對禁得起國際專業考驗。

竹科管理局長黃得瑞表示,重測結果終於還給竹科公道,今後會以更嚴格的排放標準要求園區廠商,確保園區空氣環境品質。

Top

 
 
  國際憂心台灣高科技污染 產業:願發展無毒化產品
本報2007年1月24日台北訊,劉香君、吳斐竣報導

中國工作人員正處理電子廢棄物 (圖片來源: Earth Negotiations Bulletin, ENB)在台灣環境行動網(TEAN)奔走下,分處太平洋兩岸的國際知名團體矽谷毒物聯盟(Silicon Valley Toxics Coalition, SVTC)與中國綠色和平,23日齊聚全球電子業製造重鎮之一的台灣,揭露鮮為人知的電子毒浪,同時與產業界和本地環保團體共同討論綠色產品的可能性。

SVTC創辦人Ted Smith發表來台觀察心得時表示,新竹科學園區與居民生活的地點過於接近,使得園區製造的污染直接影響居民生活,所幸影響情況日漸趨緩;而他看到台中居民,尤其是農民,對於中科污水將會影響農作物的憂心,更是心有所感。

矽谷毒物聯盟創始人Ted Smith認為污染者必須負起責任!Smith昨日是在TEAN與工研院能環所主辦的「永續高科技工作坊」中發表上述談話。聯袂訪台的SVTC現任執行長Sheila Davis也同時分享其矽谷經驗。Davis指出,環境正義與社會正義必須緊跟上高科技的快速發展。她提出四項基本的原則:環境正義、生產者延伸責任、預警原則,以及綠色化學政策。

SVTC倡導高科技發展下的環境正義原則

關於環境正義,除了免於健康受到危害,她特別強調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健康環境的平等參與決策權。生產者延伸責任在國內已經有不少人開始倡議,但Davis補充說,電子產品對人類與環境的影響,應該等量齊觀。預警原則乃是主張產品的不確定性及其風險,應該由生產者來承擔。

矽谷毒物聯盟執行長Sheila Davis表示污染的清潔成本遠大於從中獲利!她也表示,光只有法律規定是很難落實的,例如1975年的《有毒物質控制法》(TSCA)規定環保署必須監測所有有毒物質,但真正被禁止的只有5種。對於近來當紅的奈米科技,Davis更是表示憂慮──人們驚奇於奈米科技帶來的好處,卻也創造了許多完全不存在於自然界的物質,但這些物質對環境的影響卻又一無所知;而這是與前一項原則:生產者必須對產品的生命週期負全責的概念相抵觸。至於綠色化學政策,是要求化學物品的發展與產品的製造都應該以減少甚至禁止使用有毒物質為目標。這也呼應該團體對電子產品的看法,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求無毒的未來。

SVTC的行動策略方面,Davis以回收電腦行動(Computer Take Back Campaign, CTBC)來做說明。她表示有法律規範、綠色採購與直接抗議,三種方式可同時運用。SVTC關心法案的形成並且參與監督,但整體而言,只花小部分資源從事法案遊說,主要還是從事教育與研究,產出相關資訊提供其他團體使用。而綠色採購主要執行方法是推動無毒校園,利用加州大學生的龐大購賣力,要求生產者提供更綠色的電子產品。

綠色和平緊盯蘋果公司

中國綠色和平有毒物污染防治項目主任陳宇輝,已是多次來台。陳宇輝謙虛地表示,綠色和平的電子廢棄物策略,有許多都是取法自矽谷毒物聯盟。但他們有個特殊策略:緊盯14個跨國電子品牌,要求他們全面回收其產品並且承諾產品無毒化。為了鼓勵企業間的良性競爭,中國綠色和平綜合企業的化學物質管理政策與電子廢物政策,每季發行一次綠色電子產品排行榜。雖然一般大眾仍不熟悉這個排行榜,但陳宇輝表示他們會繼續加強宣傳力道。根據最近一次報告,以NOKIA的表現較佳;2006年則緊盯著HP,該公司目前僅屬中段。

至於今年的主要施壓企業,則是拒絕公佈停止使用聚氯乙烯(PVC)及所有溴化阻燃劑的時間表,且沒有落實「預防原則」以致評分最低的APPLE公司。

發展高科技  台灣需負擔相關環境成本

廢棄的陶瓷電路板堆疊在河岸兩邊為台灣早期廢五金工業的歷史留下見證。針對台灣現況,Smith拿出兩塊清洗過的電路板表示,這是前幾天在二仁溪參訪隨意抽出的電路板,過去在二仁溪燃燒廢五金的業者,一天可以燒出100公斤的黃金,這些毒害環境而獲利的業者,更需要跨國政府的合作,要求這些污染者負起責任。Davis則呼應說,二仁溪至今還可以看到電路板等電子廢棄物,一旁還有養殖漁業繼續抽取二仁溪的溪水,我們必須了解這些造成的人體健康的負擔,以及將一條受污染的溪流清潔乾淨,是需要花費相當大的時間與成本。

但是台灣的科學園區繼續建造,人們還是追求新鮮的消費性電子產品,Smith認為對台灣高科技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產品設計、製程的無毒化,除非在產品設計與製程即有意識地減少有毒物質,才有促成環境改變的可能。而他也發現台灣政府、民間團體與多數企業都相當關心環境問題,如果結合三方的力量,即使台灣是個小小國家,還是足以發揮驚人的力量。

本次工作坊中,國內業者宏碁、華碩等大廠派代表參與討論,表達支持綠色產品設計與認同生產者則認為。不過,業者代表也提出,高科技產品的無毒設計與製程仍須與學界共同研發替代方案,始能獲得成效。

工研院能環所呂穎彬表示,由於部分台灣業者是OEM或ODM廠商,一旦面對價格與成本,在做法上有其侷限,是而僅能進行後端的整治;加上因為許多新科技與技術都屬商業機密,除非找出對人體造成傷害的直接關聯證據,才能加以列管。此外,多數原料物其實皆在使用之後,才會被發現有害遭到使用禁止,如多氯聯苯,慢了20年才被禁止使用。

近來歐盟提出的REACH法案(化學品註冊、評估、授權法案),即是一項創新的行動與思維,其要求新的化學品於使用前即必須經過測試評估,始能大量製造,將毒物的管制提至前端原物料的管理階段;不過卻也因此減低製程時效。呂穎彬認為教育政府、企業與消費者對於高科技產品污染的正確認知,使得業者從原料開採、製程、回收、通路等個方面都可以提供替代方案,同時對品牌業者與供應廠商施加壓力,達到商品無毒化的標準。

部分電腦大廠承諾  支持綠色生產

華碩與宏基等國內高科技大廠也到場表達支持綠色製造的決心。全球第四大電腦公司宏碁品質暨服務總處環境安全資深經理謝德樵指出,因為宏碁是純品牌公司,所以可以在產品的前端設計加入永續思維;加上供應商不若其他大廠有上千家之多,所以可以積極要求配合。謝德樵表示會在今年對外公佈Acer Green方案,希望可以盡快找到有毒原料的替代辦法,目前也與工研院共同合作進行產品無毒化計畫。

華碩電腦品保中心副理吳沛霖表示,目前華碩也展開無鉛環保型主機板的開發製程,同時積極綠色設計、採購、製程與行銷的企畫,目前也提供筆記型電腦免費回收服務,他表示其實後端的回收處理,由於並非業者的本業,所以很需要學界的研發能量來搭配,提供利基,才能創造企業與環境雙贏的契機。

全球化使得電子毒物四處亂流,但也使得跨國界合作得以聯結合。喚醒大眾認清高科技產業的運動才剛開始,然而卻是讓「綠色」矽島之夢成真的關鍵。

Top

 
 
  挑戰高科技污染 美、港、台環保人士交流經驗
本報2007年1月23日台北訊,劉香君報導

矽谷毒物聯盟創辦人TedSmith昨(22)日晚上7時於台大集思會議中心,由台灣環境行動網、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團體共同舉辦「挑戰晶片:全球科技電子業下的勞動權與環境正義」講座。現場邀請美國矽谷毒物聯盟(Silicon Valley Toxics Coalition, SVTC)創辦人Ted Smith、矽谷毒物聯盟執行長Sheila Davis以及中國綠色和平組織陳宇輝等國際知名環保人士,主講高科技產業的污染、對策並展開座談。

台灣環境行動網理事長杜文苓提及,「人類的歷史竟不斷地上演著同樣的悲劇」,她感慨地說前幾日陪同國際友人前往台灣二仁溪等地參訪,才發現現在台灣高科技產業所帶來的災害,過去25年前已經在美國發生;而目前在印度、中國上演的,則是台灣20-30年前於二仁溪發生的悲劇。今日為了努力挽救無止境的歷史重演,矽谷毒物聯盟提出的流行病學調查、環境監控機制等對策,對於全球環境難民而言是相當可貴的經驗。

矽谷毒物聯盟執行長Sheila DavisSmith與與會人員分享矽谷毒物聯盟25年來的成功經驗,他指出最重要的對策是法案的推動與消費者的要求,如知的權利(Right to Know)法案、要求污染企業負起整治責任的超級基金法(Superfund Act)、倡導社區組織回收電腦行動(Computer Take Back Campaign, CTBC)以及無毒校園等行動。他同時認為面對高科技產業的電子廢棄物與污染,更需要人民的力量,跨越國籍、人種、信仰,共同挑戰企業菁英,改變現況。Davis也提醒,除了目前著重的晶片與電腦設備之製程與回收體系外,新興科技如奈米、平面液晶電視的汞污染,其相關的環境正義議題與預警機制將是下一波必須密切注意的方向。

立法委員賴幸媛立法委員賴幸媛也在會議中表示,台灣也有相關的法令像是《毒性化學物質管理辦法》、《政府資訊公開法》,但法令的內容仍須更加完備,始能促成降低高科技產業污染的發生。她說明,如世紀之毒戴奧辛,居然沒有被列入「毒性化學管理辦法」,在賴幸媛花了一年時間的推動下,才被通過成為列管的毒物。而資訊公開法律,目前僅止於要求政府機關,未來可努力將企業界納入規範。不過賴幸媛也為大家帶來好消息,兩星期前她在立法院成功促成一項主決議,要求國科會與衛生署必須於科學園區影響範圍進行環境污染流佈與流行病學相關調查。她也指出環保團體在地監督的重要性,在立法院的她不時有著深深的無力感。

長期關注新竹科學園區污染的新竹市防治公害協會理事長鍾淑姬,正是促成新竹科學園區成立環境監督小組的鬥士,多年的抗爭雖然終於取得了立法與監督,但是眼見住在新竹科學園區旁的寶山村居民,仍舊沒有乾淨的水可以使用,而政府、甚至監督小組往往只是回應「合乎法定標準」的說詞,使得鍾淑姬相當灰心,質疑法案制定與執法過程的巨大落差。

台灣環境行動網潘漢疆表示,即使目前資訊公開法對於企業毫無作為,人們還是可從證券公司等財經單位,實行知的權利(Right to Know),像是上市公司近十幾年來的詳細財務報表、資料其實都存放在證券、期貨公司的資料庫中;或者身為高科技企業的股東,也有權利要求業者在股東大會,要求於財務報表揭露相關環境資訊,他建議環保團體可多開發這方面的資源,將有助解決高科技污染資訊不透明的現況。

Top

 
 
  論壇:公民社會的保衛戰 邀請您行動

作者:洪輝祥(綠黨召集人)

輝祥經常被問到為何要從事環境保護運動?為何要投入選舉?問的人不解的是:這些過程不是很累、很花錢嗎?是的!既累又花錢又耗時間。但是有一種收穫。

旁人看不到這種收穫,因為它是一種心理的回甘。

當1994年要在屏東蓋瑪家水庫時,我們不到十個人開始讀相關水庫與地質的資料,發現對生態、水資源、原住民、霸址等不利時,開啟了環境保護的歷程。如今,證實當年的堅持最有益於友善環境與生態。那一種因為我們努力,阻止不正義的事。就是我心裡的回甘!

而貪得無饜的既得利益者物換星移,變成高屏大湖賣砂案、山區開發森林伐木水土流失案、潮州人工湖破壞國土又低效益、屏南義聯鋼鐵廠(全國最大戴奧辛污染)、台26線旭海安朔段貫通案(腰斬墾丁國家公園生態廊道)等。而水資源持續惡化,蘇花高、八輕、台塑鋼鐵廠等威脅台灣永續的案子不曾消失,CO2溫室氣體失控將導致台灣成為流氓國家的危機--占全球0.36%人口的台灣,卻排放全球1.12%的CO2。這些公共議題的惡質化,讓我更加肯定:政治是環境惡化的根源。

利益團體與政客因為利益結合的迅速又綿密,台灣又處於公民社會未成熟的階段,面對黑金與政客,缺乏足夠的監督與抗衡,更讓脆弱的民主成為黑金滲透的溫床。一個原本還算清廉的執政權,幾年內十幾個內閣成員被貪汙起訴,現任立委也多人涉貪腐,今年提名的不分區立委也有三人涉案。究其原委,就是選舉制度出問題。

靠腳樁、造勢、旗幟看板、跑紅白帖、上香乾杯裝麻吉、靠族群分裂動員,卻完全見不到政策辯論的選舉模式,過程就耗掉龐大的經費,導致金權政治與利益團體隨者獻金毫無設防的進入政治結構,政治人物成為財團與不法利益團體的護航者,當他們在下政治決策時,腦中想的是獻金千萬的利益團體或是公民的利益?

綠黨競選文宣明信片正面

綠黨強烈主張「公費選舉」,經由公共頻道發表政見,進行電視辯論,讓公民老闆在電視機前見證候選人的訴求,省去汙染、噪音與鋪張浪費,並訂出競選經費上限(立委約200萬元),超過上限則當選無效(目前只能罰款10-50萬,不痛不癢),因為超過上限代表就是期約賄選,將來一定是黑金體制連體嬰。惟有如此才能杜絕利益團裡與非法業者綁架政治人物。真正做到斬黑金的源頭,還給公民一個正義乾淨的政治文化。但是現在立法院沒有一個黨團願意支持此法案,因為這等於要現任立委自宮,他們割捨不了與黑金的共犯結構,惟有賦權給他們的公民能覺醒,投給陽光政黨,才能終結黑金政治。

今年這場立委選舉是第一次有政黨票,讓公民展現「檢驗政黨」的勇氣,拒絕現在比爛、比亂、比貪的政黨,給他們一個教訓與反省的機會。尤其是現有的選制,兩大爛黨已經瓜分79席分區立委,剩34席不分區立委千萬不能再投給他們,否則公民含淚投票,爛黨卻含笑數鈔票。

綠黨成立於1996年,與全國環境團體共同守護台灣已11年。政黨票投綠黨,送陽光進黑金國會,改變目前只能冷漠搖頭嘆息,或是悲憤指著電視罵的宿命。

你我都有責任,不能在這場公民社會的保衛戰中袖手旁觀,因此輝祥誠摯的邀請您,一同監督、制衡政客與財團。將綠黨推薦給十個親友,讓綠黨與您一起成為永續台灣的推手。更讓台灣的好山好水可以讓你我持續回甘。

綠黨競選文宣明信片反面

 

 

Top

 
 
  行動參與:一人一信 搶救我們的城市與環境

發起團體:OURs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都市設計學會、建築改革合作社、社區營造學會、綠黨、綠色陣線協會、台灣環境行動網協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近日內,台北縣議會打算闖關三讀通過《台北縣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審查許可自治條例》,以及臺北市政府也提出《臺北市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審查許可條件》修訂草案,倘若真的都通過,無疑敲響台北都會區永續發展的喪鐘。

這整件事的起因是,公共設施保留地長期未徵收取得,原土地所有權人本不抱期望,由投機客、開發商與部分不肖民意代表所組成的容積套利集團,看準地主悲觀的心情,洞悉容積市場的潛在利基,便以現值二到三成的價格大肆購買台北市與台北縣未徵收之既成道路用地。接著,透過對地方政府施壓與民意機關籠絡遊說,配合來做修法動作,通過後,其購買道路用地便可換成容積買賣,其間獲利少說五到十倍。牟取此等的暴利,才是台北縣市此次修法的背後真相。

臺北市政府棄守原則

為達成上述容積套利目的,套利集團在台北市與台北縣各出奇招。台北市的部分,他們透過施壓逼迫都市發展局提擬《臺北市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審查許可條件》修訂(附件一),棄守原有把關原則。其間最為關鍵之處乃是將41公頃的寬度15公尺以上未徵收計畫道路納入容積送出基地。依此條件修訂後,若以住三為接收基地,將釋放出119公頃的樓地板面積,相當於多了1萬戶住宅;若以商三為接收基地,則增加的樓地板面積更高達278公頃,相當於平白冒出九棟台北101,在台北市的天空間張牙舞爪地準備隨時著陸。保守估計,容積套利達至少達五百億以上。

套利集團們口口聲聲說容積移轉可促進都市發展,但真的是這樣嗎?首先,目前台北市內尚未利用法定容積還有3000公頃;再者,近十年來,台北市的人口數一直徘徊在263萬上下,即容積有餘、都市人口穩定;最後,台北市15公尺以上未徵收的道路本已開闢,容積移轉對既有都市品質根本毫無助益,反而衍生諸多外部性問題。說穿了,這整件事乃開發商為刀俎,都市環境品質為其魚肉。

臺北縣議會違法濫權

而台北縣的部分更為離譜,縣議員們連隱身幕後施壓都嫌不夠,乾脆由議會跳出來自己來訂《臺北縣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審查許可自治條例》(附件二),其內容對於容積移轉條件與移轉量設定,更是匪夷所思,絕對是全台灣、乃至全世界最膽大妄為的容積移轉法令。就現實面來看,目前台北縣約有6000公頃公共設施保留地,幾乎占全台一半數量,若依縣議會所擬的辦法,初步估算少說也增加容積移轉將新增足供 800萬人居住的樓地板面積,這是何等驚人的數量!台北縣的都市環境品質大家都心裡有數,試問,還能這樣「移轉」下去嗎?

再者,依內政部「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實施辦法」第4條明定:「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為辦理容積移轉,得考量都市發展密度、發展總量及公共設施劃設水準,訂定審查許可條件,提經該管都市計畫委員會或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實施之。」爰上述條文,台北縣的容積審查許可條件是都市計畫委員會或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來的權責,縣議會卻任意濫權取而代之,容積套利企圖不言而喻。這不但踐踏都市計劃建立之專業審議制度,傷害台北縣民長遠的公共空間品質提升的利益莫甚於此。

城市未來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裡

看來,不論是台北市或台北縣,政府與民意代表的眼中只有土地利益沒有人民福祉,唯今之計,只有台北市民與台北縣民們挺身發聲,讓台北市政府、台北縣議會、以及容積掮客們知道,我們不容許他們如此惡搞!我們必須覺悟,自己城市未來,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裡,而不是財團的嘴中。

搶救我們的城市與環境,請不要再沈默!

請參與連署支持以下訴求,我們會將連署名單送台北市政府與台北縣議會,並拜會郝龍斌市長,當面表達我們的不滿與意見。

  1. 要求台北市政府,就此修訂條文舉辦公聽會,邀請都市計畫、環境保育、歷史保存等非利益相關民間團體,以及一般民眾與會參與,就修訂內容說清楚、講明白,接受市民的檢驗。
  2. 正告台北市議會部分議員,基於維護市民公共權益職責,莫與容積套利,參與對行政部門的施壓遊說。
  3. 縱使進行公共設施容積移轉,也要杜絕容積套利炒作,必須依土地持有年限長短,循序漸進分批推動。
  4. 為維護容積接收基地周邊居民權益,將與周邊居民共同溝通、協商列為必要審議程序,以確保都市環境品質的維護。

連署網站---->

如果你/妳是台北市民,請以電話、傳真或電子郵件,向郝龍斌市長表達我們的不滿。
市長電話:(02)8786-9991
市長傳真:(02)2727-5268
市長信箱:
(1) mayor@mail.taipei.gov.tw
(2) https://contact.taipei.gov.tw/CCLM/CLM/ASPX/CLM00100A.ASPX

如果你/妳是台北縣民,請以電話、傳真或電子郵件,向你所在選區的議員表達我們的抗議。

台北縣議會網站
議員聯絡方式一覽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陳誼芩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