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08.8.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徵求環境新聞摘錄志工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推薦瀏覽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社區營造學會

南方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洪雅書房 
 
  WOW! 台灣味的生物多樣性教材

埋葬蟲;攝影:黃文伯

 

【相關連結】

2008年生物多樣性專欄

傳達生物多樣性的使者 由你做起

從專家到民間 生物多樣性教育推廣 做就對了!

投入環境監測 守護華江雁鴨公園的未來

登柴山!移除外來種

為將多樣的生命及其彼此間交互影響的關係,讓一般大眾輕鬆、清楚的了解,中華民國自然保育生態協會(SWAN)將美國知名保育機構所製作的一套推廣教材「WOW──野生新視界」,引進台灣並結合在地素材, 編譯出國內第一份完整的生物多樣性推廣參考叢書,每年定期舉辦的種子教師培訓營,也在今年(2008)邁入第六屆。

為期四天三夜的「2008WOW全國生物多樣性教育培訓班」昨(4日)在南投集集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落幕。為因應即將到來的2010年, 此次活動特別以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所擬定的2010目標為主軸,召集來自全台、各行各業共39位學員齊聚在山明水秀的南投切磋所學技能…精采內文

 
  生物多樣性:山之子民的呼喊 布農族登山文化今昔
台灣高山吸引許多人的親近,卻不是人人都做好準備才上山。圖片來源:邦卡兒•海放南

作者:邦卡兒•海放南(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站主任)

布農族與山結緣的重要起頭是一場洪水,這是大家很熟悉的故事:當世界被水淹滅之時,山是唯一的可居之地,因此山保護了布農族,也延續了人的生命。布農是山的子民,可長年居住在中央山脈地區,縱橫山林,與山有很好的約定,彼此相互尊重,視山為神靈並敬畏有加。

台灣的地形結構非常獨特,由於山巒層疊與雲霧飄渺的緣故,爬山的人都知道,遠處看山有近在咫尺之感,一旦進入山林後,山便有如依你前進的速度相對往後退,使人們翻過一山又一山,卻似乎感覺永遠無法到達目標。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誼芩

有「鳥巢」之稱的北京奧運體育館。圖片來源:新華社

 


北京奧運即將在本週登場,中國政府、環保組織與志願者,都加緊力道,希望呈現最好的一面。為扭轉不文明形象,北京志工加強宣導中國政府管制空氣汙染 盼望奧運見藍天NGO則在8月8日開幕當天,聯合發起「綠色出行」無車日運動

另外,節能減碳又有新招,交通部試辦「官方叫車平台」,但計程車司機普遍不看好成效;在印度,則推廣太陽能源使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發起的「清涼聯合國」(Cool UN)活動,8月起正式在紐約總部啟動。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生物簡介:大自然的清道夫 糞金龜
暘谷蜣。圖片來源:Wiki

作者:黃文伯(國立台灣大學昆蟲系博士後研究)

金龜子科(Scarabaeidae)的甲蟲在台灣約有五百種左右,牠們在生態上扮演相當多樣性的角色,大家注意到的都是比較大型、比較漂亮的種類,例如列為保育類、台灣最大的金龜子──台灣長臂金龜(Cheirotonus macleayi formosanus),單單身體的部分就有將近7公分長,若加上雄蟲前肢所延伸的長度,甚至可達到近20公分,又如最為耳熟能詳、最受小朋友喜歡的獨角仙(Allomyrina dichotomus),就是台灣金龜子裡較為大型的種類。

在野外比較常看到的是植食性金龜子,牠們有的頭部特化出角來,像鹿角金龜、扇角金龜;有的色彩繽紛,如金屬光澤的花潛金龜…精采內文

  論壇:大企業美化形象 遮蔽嚴重污染
明基友達集團響應農委會種稻體驗活動,但其位在霄裡溪上游的公司卻不斷排放廢水。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作者:潘翰疆(台灣環境行動網協會秘書長)、潘翰聲(綠黨秘書長)

媒體大幅報導明基友達集團溫馨的種稻體驗活動,對照該公司回應下游農地遭污染時的制式冷漠,反差又何等強烈。當大企業的公關行銷,逐漸從慈善捐款擴展到團購滯銷農產、認養一畝農地,媒體卻很可能更加忽視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低標準——其本身的生產污染控制與勞動條件保障。

發源於桃園縣龍潭鄉的霄裡溪長度僅16公里,原屬甲級水質好到可以生飲,在工商發達的北台灣相當少見,下游新竹縣新埔鎮的好山好水亦令人稱羨,居民長久飲用並作為灌溉用水。但自7、8年前友達與華映在上游設廠後,廢水日排放量共3萬噸,在枯水期比原水體還多,溪水雖仍看似清澈,但魚蝦全部消失,稻子拚命抽高卻不易結穗,連最耐污的福壽螺都不見蹤影,當地人多半不敢喝自來水,造就興隆的販水業,水廠也因水質不良,以堆置土堤的臨時措施改取較乾淨的鳳山溪水源。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高美鈴、黃德宗•網編:陳誼芩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