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9.1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來杯公平貿易咖啡
網際營活獎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海洋台灣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推薦瀏覽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社區營造學會

南方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洪雅書房 
 
  先搞定燃煤的CO2排放 有助於防止氣候威脅

圖片來源:Ames Electric Services
【相關連結】

台灣CO2排放站上世界舞台 台中、麥寮電廠列名十大

全球暖化 別趕建煤電廠

林口電廠擴建成功

愛荷華民調:興建新燃煤電廠前先做好節約能源

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千頭萬緒,應該從何著手最為優先?有科學家說,如果先搞定燃煤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他化石燃料的排放對氣候的影響,或許就可以維持在「不構成傷害」的程度。 美國太空總署哥達德太空研究院(NASA 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 GISS)院長,同時也是哥倫比亞大學地球學會成員的韓森博士(Dr. James Hansen)最近發表上述看法。

為了探討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會如何變化,韓森和氣候學家卡連加(Pushker Kharecha),將1850年到2100年分成5個不同的情境。每一個情境都反映出全球化石燃料生產高峰的預測值,而時間點的畫分將依其存量多寡、可還原性以及開採技術而有所不同…精采內文

 
 
  生物簡介:亮不亮有關係!深海的發光生物

作者、攝影:廖運志

許多深海中層帶的生物都具有特殊的生物發光行為,這可不只為點綴暗黑的深海環境,這些發光行為更是牠們賴以生存的利器!生物發光的機制可分為兩大類:由共生細菌來發光及體內自己形成的化學性發光,這是許多深海中層帶生物的重要配備,其作用包括擬態、引誘獵物、辨識種類及配偶、或迷惑敵人。

例如巨口魚、蝰魚及奇棘魚等在尾部、頭部或下頷鬚具有發光器,發光的下頷鬚可藉由擺動來誘捕獵物。黑巨口魚眼睛下方具有一對發光器,能像探照燈般在黑暗環境中搜索獵物。燈籠魚及褶胸魚等中層性魚類,當腹部的發光器作用時能模擬光線篩入水層後的背景,讓從下方往上看的捕食者視覺混淆,達到保護及迷惑敵人的目的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高美鈴

在享受快速便利的背後,環境付出了什麼代價?

每當颱風過後,大地滿目瘡痍,政府也必定被釘得滿頭包。實在是由於台灣環境問題隱憂已久,卻未有相應的鐵腕措施立即改善。例如雪隧嚴重滲水,眾人早已質疑防水施工有瑕疵;而本次風災斷橋、危橋危機浮現,大家才一窩蜂追查是人為疏失或盜採砂石

可嘆的是,肩負台灣環境把關之重責的公部門環保署,喊出每年減少約1座台塑六輕4期的碳排放量,卻引起產業界強烈恐慌,要求減碳踩煞車。咱們的政府還真是為難呀!看看別人家的例子吧!美國環署施鐵腕,要求奇異電器修正河川清理計畫美國首例,環保、司法部門聯手查緝水泥廠空污……環保署,為了台灣的環境硬起來吧!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無車日專題:一步一腳印 勾勒出令人微笑的無車城市

本報2008年9月17日台北訊,實習記者陳苓云整理報導

說到無車日,大多數人會聯想到一場自行車的嘉年華;然而無車日不只是單車上路而已,更非一年一度的節慶活動。只有當其對「移動」的省思被真正認識、並實踐在每日生活中時,無車日運動才可能成功。

無車日(Car Free Day)起源於1998年9月22日法國政府發起了「在城市裡,我不開車!」(In town, without my car)的全國性運動,不但獲得熱烈迴響,更從2001年起擴大舉辦,成為全球性的運動。

其訴求為注意過度使用車輛為城市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肯定行人、自行車的用路權,要求增加行人徒步區,及加強都會地區的大眾運輸系統。無車日的精神並非完全拒斥汽機車,而是希望探討:排除了非必要的汽機車使用後,打造另一種更安全、健康、愉悅生活方式的可能精采內文

 
   
  論壇:颱風秀的受災戶
紐奧良因卡崔娜颱風造成之洪患而受到強制撤離。攝於2005年8月20日。圖片來源:ENS

作者:Mayaw•Biho(紀錄片工作者,邦乍人)

鳳凰颱風當天,年代、三立及其他新聞台跑馬燈不斷跑出「北縣三鶯、溪洲部落撤離」,第一時間我心裡為部落遭受的災害感到心疼,但是在跟兩個部落的族人聯繫之後,這才發現,哪有什麼受災戶,這只是媒體和周縣長一起演出的颱風秀!

事實是,當時三鶯和溪洲部落附近的河水並沒有危及族人的安全,而且因為當年族人選擇建屋地點時的明智,30年來在颱風時都能平安度過;即便雨勢超乎預期,住在低處的族人也會到住在高處的親友家中暫住,部落族人完全有照顧自己的能力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20綠色交通愛現(縣)行動

發起者:反淡北快聯盟等

綠色交通愛現(縣)行動,是藉台北縣府920世界無車日活動來愛現,目的要讓媒體曝光、督促北縣府落實綠色交通宣言,以及反建淡北沿河道路。請您踴躍參加!

參加者可步行或騎您的鐵馬前往。鐵馬週末上捷運是沒問題的,費用約80元,可以問一下捷運服務台。淡水或路途較遠的步行者或自行車友,由捷運到「永和頂溪站」下車,由二號出口出捷運站往中正橋下集合。詳細

 
 
 
先搞定燃煤的CO2排放 有助防止氣候威脅

摘譯自2008年9月12日ENS美國,紐約報導;游珮綺編譯;蔡麗伶審校

如果可以在未來的幾十年內逐漸終止燒煤所排出的溫室氣體,燃燒其他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或許可以維持在不構成傷害的程度。 美國太空總署哥達德太空研究院(NASA 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 GISS)院長,同時也是哥倫比亞大學地球學會成員的韓森博士(Dr. James Hansen)最近發表上述看法。

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約是385ppm。而從前工業化時代以來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量,大約有80%是由燃燒化石燃料而來。

韓森指出,當這個世界上還存有大量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產出會在何時或是如何耗盡的預言,將引起很大的爭議,如此一來也讓我們更難去預測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同時,對於少量的石油和天然氣,我們更應節約使用,根據韓森以及他的團隊最新出版的研究論文顯示,大量的煤炭供應意謂著:「煤碳」將是我們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最主要目標。

為了了解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會如何變化,韓森和氣候學家卡連加(Pushker Kharecha),將1850年到2100年分成5個不同的情境。每一個情境都反映出全球化石燃料生產高峰的預測值,而時間點的畫分將依其存量多寡、可還原性以及開採技術而有所不同。

卡連加表示,「這是第一篇明確地指出二大關鍵議題的論文:全球石油生產高峰以及人類引起的氣候變遷。我們發現因為煤炭的蘊藏量比石油或天然氣還要豐富,因此降低燃煤排放量,絕對是避免氣候變遷危機的基本要件。」

第一個情境預測了二氧化碳的程度,如果化石燃料的排放量「一切如常」的每年成長2%,直到每一種現存煤炭的半數開始還原(recovered),在這之後,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開始每年減少2%。

第二種情境是,首先是由已開發國家在2013年開始減少燃煤排放量;再來是開發中國家,在10年之後也開始減少燃煤排放量;最後在2050年全球將可淘汰燃煤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種情形可能由於減少煤炭消耗,或是在二氧化碳進入空氣之前,就捕捉或吸收這些二氧化碳。

剩下的三種情境包括,不再使用煤炭,但這必須考量石油在使用與供應的不同情境。另外一種可能是石油高峰延遲出現約21年,也就是到2037年才出現。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生物簡介:亮不亮有關係!深海的發光生物

作者、攝影:廖運志

編按:有生物學家大膽假設,全球有90%的海洋都是屬於超過 200 公尺水深的深海,其中可能藏有比我們想像中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臺灣是個海島,淺海珊瑚礁的繽紛生態為人稱頌,卻少有人認知到臺灣有一半海岸屬於深海地區,這裡也棲息著許多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其中不少更是世界上認為罕見或新發現的種類!未來七週,我們將邀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廖運志先生,以其長期跟隨海洋研究船、投入深海生物多樣性研究的觀察和記錄分享,帶領大家來趟深海生物驚奇之旅,咱們每週二見!

許多深海中層帶的生物都具有特殊的生物發光行為,這可不只為點綴暗黑的深海環境,這些發光行為更是牠們賴以生存的利器!生物發光的機制可分為兩大類:由共生細菌來發光及體內自己形成的化學性發光,這是許多深海中層帶生物的重要配備,其作用包括擬態、引誘獵物、辨識種類及配偶、或迷惑敵人。例如巨口魚、蝰魚及奇棘魚等在尾部、頭部或下頷鬚具有發光器,發光的下頷鬚可藉由擺動來誘捕獵物。黑巨口魚眼睛下方具有一對發光器,能像探照燈般在黑暗環境中搜索獵物。燈籠魚及褶胸魚等中層性魚類,當腹部的發光器作用時能模擬光線篩入水層後的背景,讓從下方往上看的捕食者視覺混淆,達到保護及迷惑敵人的目的。

光魚: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可清楚觀察到腹部的兩排長扣,這是用來破壞身體剪影的發光器,可模擬由海面傳來微弱的粼粼波光,迷惑下方的捕食者;眼睛前方的發光器可分為上下兩部分,藉此讓眼睛感受以調節出最適的發光度。

烏鯊:屬於小型鯊魚,在頭部及腹部密佈小型發光器,不規則的排列似乎是用來破壞身體剪影。

褶胸魚:亦稱海銀斧魚,銀亮且扁平的身體形同一面鏡子,利用反射周遭環境色來隱身避敵。在微弱光照的深海朦朧區內,腹部發光器所產生的光度,剛好可以照亮身體下方的陰影部分,造成隱蔽效果。

深海鮟鱇:常稱為提燈籠的魚,第一背鰭末端特化成的發光器稱之為餌球,內有許多共生的發光細菌製造發光物質。除了吸引獵物之外,餌球類型亦可能是同類間辨識的重要信號。

糠蝦:紅光在深海中是稀有元素,因此在發光生物的藍綠光照射下,仍顯示為黑色,提供了最佳的隱蔽。當遭遇危險時,可利用觸鬚下方腺體噴出發光物質以迷惑天敵。

棕色水母:在遭受侵擾的時候,全身所產生散發出的生物光如轉動的火輪,藉此避退掠食者。

浮蠶:屬於大洋性浮游動物,和陸生性的蚯蚓同屬於環節動物,可利用疣足在深海中游動潛行。一旦遭遇危險時,便從疣足末端釋放出令敵人迷惑的發光物質,伺機逃避。

火體蟲:屬於群體型的生物,遭受刺激時所發出的藍綠光,瞬間讓整個群體通亮起來!

深海發光魷:身上密佈大型發光器,在短波紫外燈光照射下,螢光物質受到激發後產生粉紅色的生物光。身上的發光器所發出適度亮度,好把身體隱藏於朦朧的背景中。

【相關文章】深海奇航:深海生物多樣性調查紀實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雪隧嚴重滲水 防水施工有瑕疵

摘錄自2008年9月16日自由時報綜合報導

雪山隧道內下大雨!國道5號南下車道28公里處昨天(15日)出現6處裂縫滲水,滲水路段長達4、5百公尺,從台北往宜蘭方向的隧道出口前彷彿穿越「瀑布區」,國道高速公路局昨天(15日)緊急派員搶修,封閉南下內側車道,預計今天恢復雙線通車。

國工局代理局長曾大仁坦言防水層施工過程應有瑕疵,已要求承包商儘速解決。 通車不久就發生滲水意外的雪山隧道,前天(14日)又發生滲水事故,且是通車2年3個月以來水量最大、路段最長的最嚴重的滲水事故。

曾大仁則坦言防水層施工過程有瑕疵,應是包商施工過程並未處理好防水層的破洞或缺口,近日因為豪雨,雨水順著岩盤縫隙迅速排入隧道,並經由破洞漏入隧道內,曾大仁強調結構安全未受影響。

明道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藍武王則認為,如果持續漏水,結構安全有疑慮。他指出,隧道上方是鋼筋混凝土,鋼筋遇水會鏽蝕、膨脹,最後會導致漏水越來越嚴重,就會衝擊結構,就算沒有鋼筋,混凝土也難逃「滴水穿石」,隧道結構還是可能受影響 。

Top

 
 
  人為疏失?盜採砂石?監委調查斷橋

摘錄自2008年9月16日聯合晚報台北報導

辛樂克颱風重創台灣,造成多處橋梁斷裂。主動申請調查的監委黃武次16日上午表示,早在89年高屏大橋因為碧利斯颱風發生斷橋事件,監察院就已經要求主要橋梁必須裝設警測系統,必須了解是否有人為疏失。對於盜採砂石影響橋梁安全的情況,也列入調查重點,對象包括交通和水利單位。  

黃武次指出,在高屏大橋斷裂後,監察院的調查報告就要求在主要橋梁的橋墩處,裝設警測系統,可以及早提供警訊,不致因為斷橋而發生意外,但顯然這次斷裂的橋梁,沒有預警設備。他說,當時大橋斷裂就與盜採砂石有關,這次斷橋事件有無類似情況,目前正在蒐集資料。

Top

 
 
  二氧化碳減量 工總盼慢慢來

摘錄自2008年9月16日經濟日報台北報導

全國工業總會今(16)日與環保署長沈世宏舉行午餐會,呼籲政府暫緩制定二氧化碳的減量目標,政府應優先改善企業的經營體質,再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同時「溫室氣體減量法」應改為「溫室氣體管理法」,以避免制定二氧化碳總量目標,影響企業投資與經濟發展。

據了解,行政院正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並列為立法院下會期的優先法案。環保署預定讓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6年至2020年間,回歸至2008年水準,2025年回歸至2000年排放水準,此舉,引起石化、人纖、造紙、鋼鐵等各國內產業負責人高度關切。

依據環保署規畫,自2009年起,平均每年至少要減少970萬公噸,相當每年減少1座台塑六輕4期的碳排放量,引起產業界強烈恐慌。環保署的減量規畫,等於讓明年起國內新興的重大投資案都被迫止步,影響至鉅。

工總直言,政府提出的二氧化碳總量目標,台灣基礎產業根本做不到,除非政府宣布台灣不再發展石化、鋼鐵等基礎產業。 工總指出,政府應循序漸進,給予業界緩衝期,建議政府應先從輔導及補貼業界節能減碳設備與措施後,再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並將「溫室氣體減量法」,更名為「溫室氣體管理法」。

Top

 
 
  美國環署施鐵腕 要求奇異電器修正河川清理計畫

摘譯自2008年9月10日ENS美國,麻州報導;劉仲恩編譯;蔡麗伶、禾引審校

奇異電器(General Electric)過去在麻州生產如變壓器與電容等電氣用品,因而造成工廠南邊Housatonic河被多氯聯苯(PCB)污染;圖片來源:EPA奇異電器(General Electric)過去在麻州生產如變壓器與電容等電器用品,因而造成工廠南邊胡薩托尼克河(Housatonic River)被多氯聯苯(PCB)污染,奇異公司為此提出了清理計畫,而美國環保署對此提出了超過150項改進建議。

在給奇異公司的建議中,環保署詳列該公司清理計畫(Corrective Measures Study)的缺失,特別是在清理過程中對河川生態系及景觀上的影響。

奇異公司現在必須在90天內對環保署提出的問題做出進一步說明。在審查改進計畫後,環保署將會為最終的清理計畫提出自己的方案。

環保署新英格蘭辦公室主任法尼(Robert Varney)說:「清理胡薩托尼克河在Pittsfield以南河段的污染,將是這世代新英格蘭居民面臨的最大環境問題之一。」

在審查那超過700頁的清理計畫的過程中,環保署收到了數以百計,來自本地居民及相關團體,包括麻州與康州的政府機關的建議。

法尼也表示,河床中污染沈積物將移除,但在奇異公司提出的報告中沒有對污染沈積物的處理設備以及掩埋做出適當說明,也沒有評量利用鐵路作異地處理(off-site disposal)的可行性。

這清理計畫包含胡薩托尼克河在Pittsfield以南的河段,以及東西兩側匯入的支流,一直到康州的德比水壩。
當清理工作從Pittsfield市區溝渠段,進入蜿蜒於鄉村地區的下游,環保署認為清理計畫必須要避免影響當地動植物與生態區,並盡可能將河川水域恢復原貌。

環保署在計畫執行中將繼續辦理對外推廣計畫,讓當地居民持續積極參與河川清理的過程,並關注最新科技的發展。

請按此參看美國環保署對奇異公司清理計畫的超過150項的改進建議。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美國首例 環保、司法部門聯手查緝水泥廠空污

摘譯自2008年9月9日ENS美國,伊利若州,芝加哥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美國聯邦政府根據「空氣清淨法」(CAA)首度針對波特蘭兩間設廠伊利諾州迪克森(Dixon)附近的水泥公司祭出$800,000罰鍰並要求安裝防污系統,以減低廢氣排放。

美國司法部(The U.S. Justice Department)與環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8日發出聲明公佈這項和解案:聖瑪麗(St. Marys Cement Inc.)與聖芭芭拉水泥公司(St. Barbara Cement Inc.)已承諾於2009年4月30前啟用空污控制裝置,屆時北伊利若洲的迪克森水泥廠內四條生產線至少三條要達減量標準。

「這項附帶先決條款的和解案,在波特蘭水泥業算是第一遭,」美國聯邦司法部環境與自然資源組的助理首席檢察長譚帕斯(Ronald Tenpas)表示:「我們很高興,有了這項約束後再不需透過複雜的訴訟與冗長時間,即可產生重大環境效益。」

這兩間公司雖未表明承擔空污之責,但皆同意更替迪克森廠的爐子,輔以高科技以減少氣體排放量,或者永久關廠。聯邦機構坦言,此舉將減低每年約2,700公噸的氮氧化合濃霧產生。

由於違法排放強況普遍,加上大量的氮氧化合物與二氧化硫排入大氣,美國環保署自2006年積極稽查波特蘭公司在全美各地的水泥廠,督察是否有違反清淨空氣法的情況。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無車日專題:一步一腳印 勾勒出令人微笑的無車城市

本報2008年9月17日台北訊,實習記者陳苓云整理報導

說到無車日,大多數人會聯想到一場自行車的嘉年華;然而無車日不只是單車上路而已,更非一年一度的節慶活動。只有當其對「移動」的省思被真正認識、並實踐在每日生活中時,無車日運動才可能成功。

無車精神 尋求另一種更愉悅生活的可能

無車日(Car Free Day)起源於1998年9月22日法國政府發起了「在城市裡,我不開車!」(In town, without my car)的全國性運動,不但獲得熱烈迴響,更從2001年起擴大舉辦,成為全球性的運動。

其訴求為注意過度使用車輛為城市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肯定行人、自行車的用路權,要求增加行人徒步區,及加強都會地區的大眾運輸系統。無車日的精神並非完全拒斥汽機車,而是希望探討:排除了非必要的汽機車使用後,打造另一種更安全、健康、愉悅生活方式的可能。

單車通勤 不只綠色交通更有微笑互動

汽機車造成的空氣污染及暖化效應是其最遭詬病的原因,綠色交通由於世界性的節能減碳熱而成為重點施政項目,使單車通勤族訴求多年的自行車專用道可能成真;不僅劉揆宣示將在全國25縣市廣建腳踏車道及配套措施,新任營建署長葉世文也表示未來都市規劃將以大眾運輸系統為主,自行車輔助,一改過去汽車本位的思考模式,並考慮在核心都會區縮減車道,做為自行車專用道。

千里步道籌劃中心執行長周聖心表示,響應無車日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將單車通勤落實到生活中。竹科單車推廣社社長謝倩瑩在新竹科學園區推動單車通勤,響應人數半年來增加了一倍,她表示從一點點改變做起,養成習慣後就不會覺得辛苦,反而愛上過程中人與人的微笑互動,公司也因此設置了盥洗空間;謝倩瑩指出,無車日單車上路活動只是加強信心喊話,「不能忽視平日一步一腳印的累積。」

正如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林惠忠所言:「騎自行車上班,不只是上班而已。」除了省油,「微笑早安,放開來的回家路」是更珍貴的附加價值。可見,無車日的價值不只在「綠色交通」,更在找回被輪胎與柏油切斷的人與人、人與土地間的聯繫。

千里步道走路運動 重建人與土地的親密關係

清大社會所教授李丁讚說,文明使人類不再生活在具體的土地與人群中,慢慢失去與自然以及社會對話的能力。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徐仁修:「孩子在沒有泥土的家、學校與車道上度過童年大部分的時間,少了與土地、與大自然的相連與互動,生命也就少了寬度、厚度而變得脆弱易折...」。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黃武雄指出,汽機車帶來交通的便利,卻也全面破壞了台灣的地貌,追求快速走直線的結果,只是回到原點。

於是,2006年黃武雄、小野、徐仁修共同發起「千里步道運動」,不僅因為想替步行者與單車騎士保留行的基本人權,更因為「這條步道蜿蜒曲折,卻讓你看到無限。」黃武雄說。

千里步道運動希望由人民共同探查創設一條管制汽機車的環島步道,保留沿途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藉由這條步道引入新的價值觀,討論經濟開發與生態人文之間的矛盾,以及種種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問題。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教授蔡建福認為,千里步道所提供的慢速概念使得我們得以放慢腳步,找到和自己對話的機會,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去觀察、感受、聆聽不同的文化、職業、年齡與生活習慣的人們。

因此,邁開雙腳加入千里步道的走路運動,可以用自己的腳步踩踏出對台灣文明進程的反思道路,重建人與土地、社會的親密關係。

建立一個人人散步的無車城市

對現代社會過於追求速度的反思,使各種緩慢運動應運而生。發源於義大利的「慢城運動」(citta slow)透過去除汽車本位的都市規劃,致力營造一個人人散步的城市;在慢城中,街道變窄,人行道加寬,路旁設置長條板凳且花木扶疏,每個街腳都有小公園等零星的公共空間,有些甚至禁止汽車入城,以輕軌電車連接交通;並支持小型農作有機經營及保留地方特色。

「全球無車聯盟」(world car free network)也希望建立以人為本、友善單車的無車社區,以扭轉全球對汽車的高度倚賴及連帶對環境文化的破壞;故進行反對道路拓寬與新的停車設施及道路開發運動、單車通勤週,重新設計再利用因為汽車興起而荒廢閒置的空間,並指出環保汽車並非過度汽車化的解藥。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是全球無車聯盟的會員之一,協會理事長文魯彬指出,對「過度移動」的反省是無車日的基本精神;透過加入此國際網絡,希望能引進他國推動無車生活的做法等相關資訊,供台灣參考。

雖然政府已開始提倡大眾運輸,但消基會調查發現,由於班次及停靠點不足,有五成七民眾認為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雖省錢但太耗時,因此除了台北市外,其餘縣市的私人運具使用比率皆達八、九成。周聖心表示,「民意必須表達出重視的態度,政策取向才會改變」,因此除了在生活中落實大眾運輸與自行車通勤、除了參加922無車日的單車盛會,更重要的是在9月19日千里步道主辦的連署「我要生活單車道」公聽會,與台北市政府交通局在無車日結束後舉辦的省思研討會中,要求並監督政府建設讓無車城市可行的完善配套;畢竟適合人居的美好城市,需要每個人用身體力行去建構。

Top

  論壇:颱風秀的受災戶

作者:Mayaw•Biho(紀錄片工作者,邦乍人)

鳳凰颱風當天,年代、三立及其他新聞台跑馬燈不斷跑出「北縣三鶯、溪洲部落撤離」,第一時間我心裡為部落遭受的災害感到心疼,但是在跟兩個部落的族人聯繫之後,這才發現,哪有什麼受災戶,這只是媒體和周縣長一起演出的颱風秀!

事實是,當時三鶯和溪洲部落附近的河水並沒有危及族人的安全,而且因為當年族人選擇建屋地點時的明智,30年來在颱風時都能平安度過;即便雨勢超乎預期,住在低處的族人也會到住在高處的親友家中暫住,部落族人完全有照顧自己的能力。

隔天各家報紙也跟進,中時甚至把這條新聞當作北縣新聞頭條,用了半版來報導縣長如何擔心三鶯和溪洲部落居民的安全,特別從南京專程趕回,深夜在三鶯和溪洲部落挨家挨戶敲門,「溫和又苦口婆心地」勸居民撤離。

除了蘋果日報和TVBS,這些報導似乎都沒有訪問部落居民,只聽到縣長和北縣原民局官員的發言。一般報導火災車禍等災難時,都會把麥克風遞到受害者面前,要求受害者說出自己的心情,奇怪的是,這些報導裡卻極少聽見部落居民的聲音。

報導裡對部落居民的描述大都很負面,把居民描述成颱風天還在喝酒、不關心自身安全、跟官員躲貓貓又耍賴、只會浪費警察消防員和縣長的時間,增加社會的負擔。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今年初寒流來襲時,執意要拆除三鶯部落,把婦女兒童趕到寒風中露宿的周錫瑋,怎麼突然關心起三鶯居民的安全?三鶯和溪洲部落只有少數人被官員警察所迫而撤離,為什麼媒體卻能報導成「部落居民大多撤離,而且每逢颱風都會撤離」?

更深入了解後發現問題更大,「溫和又苦口婆心的」只有周錫瑋一個人在鎂光燈下那幾分鐘而已。其他的官員警察消防員,開進部落要求居民撤離時,既不溫和也不苦口婆心,而是在家家戶戶門口站崗,威脅居民若不撤離,將依災害防救法開出5萬元的罰單。

那這些極度脫離事實的報導是怎麼產生的呢?對照遠見雜誌7月初公佈的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周錫瑋連續3年吊車尾,讓人不禁猜想,這些記者都是台北縣原民局打電話叫來,幫民調墊底的周錫瑋演一場關懷原住民的颱風秀。

如果是平常,記者們還有時間採訪當地居民,但是在颱風將至、狂風暴雨的深夜,部落居民心裡怎麼想?記者沒時間去問;部落居民到底有沒有撤離?原民局官員說有就有。就這樣,周錫瑋領著攝影大哥們,匆匆敲幾戶倒楣人家的大門,這些脫離事實的報導就完成了。

不實的報導為周錫瑋打造了一個勤政愛民的假象,捏造了三鶯和溪洲部落在颱風來襲時的危險性,掩蓋了官員警察粗暴擾民的真相。更進一步,還給全國觀眾一個錯覺,那就是「原住民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需要大有為政府像父母般呵護指導,原住民才能安全存活」。

為了挽救吊車尾縣長的施政滿意度,也更為了增加下次拆遷這兩個邦乍部落的正當性,台北縣府邀請媒體一起演出這齣颱風秀,媒體也完全配合,該報導的都報導了,不該報導的都沒有報導,充分扮演縣府的傳聲筒。

在這場颱風秀裡,周錫瑋、台北縣府官員警察消防員、各家媒體完美達成三贏,卻犧牲邦乍的形象、遮掩邦乍的聲音,更扭曲了事實的真相。

※本文轉載自台灣立報

Top

  行動參與:920綠色交通愛現(縣)行動

發起者:反淡北快聯盟等

綠色交通愛現(縣)行動,是藉台北縣府920世界無車日活動來愛現,目的要讓媒體曝光、督促北縣府落實綠色交通宣言,以及反建淡北沿河道路。請您踴躍參加!

參加者可步行或騎您的鐵馬前往。鐵馬週末上捷運是沒問題的,費用約80元,可以問一下捷運服務台。淡水或路途較遠的步行者或自行車友,由捷運到「永和頂溪站」下車,由二號出口出捷運站往中正橋下集合。(集合點地圖請參考地圖

活動流程

  • 06:40~07:20 中正橋下報到(由永和端過水閘門後往前 100~150米中正橋)

  • 07:30~7:50 愛現裝扮整裝(有節能省碳標語可貼 ;「反淡北道路」貼紙和旗幟)

  • 7:50~08:00 熱身準備出發

  • 08:10 騎乘活動開跑

  • 08:15 為縣府車隊加油及匯合(促其落實綠色交通宣言)

  • 09:15 結束回集合點

內容說明

  1.  綠色交通愛現(縣)車隊:穿背心/素色衣服,貼標語,並且插旗幟於孔明車後座,在河濱優遊路線距起點1~2公里安全處集結(中正橋下報到點)等北縣府參加車隊快後一起匯合。

  2. 當天於適當位置發 「反淡北道路傳單」及「貼紙」;車友及散步慢跑朋友,可自行創意裝扮及KUSO 標語參加「愛現(縣)車隊」。
    背心/素色衣服標語可參考連結,請下載後挑選您喜歡的用彩色印出(因要凸顯訴求,原設計為紅色字)。另外,背心/素色衣服標語有圖檔參考,也可以自創KUSO標語修改後貼用。背心/素色衣服標語黏貼步驟可參考建議

  3. 另外還有提供「周錫瑋」和「麥安懷」面具圖檔,可參考使用。當然,您可以自創KUSO面具或頭套等造型。

  4. 面具簡易製作說明:
    a.印出彩色A4 size,貼於硬紙板上。
    b.照輪廓剪下面具。
    c.於兩耳朵附近挖洞,注意別太靠近邊緣。
    d.拿兩條橡皮筋綁上就可戴於臉上。需要依您的臉型將眼睛挖洞,可以清楚看到前方為主。

附錄

  1. 北縣府世界無車日活動地點:永和市中正河濱公園露天廣場(中正橋過重慶南路後,於永和的中正橋下)

  2. 北縣府世界無車日活動路線圖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陳誼芩、易俊宏•網編:高美鈴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