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11.2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2008生物多樣性&生物簡介專欄讀者滿意度調查
2009環境手札預售
蝶會2009桌曆
編輯室小啟

1206抗暖化大遊行,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一起上街走走吧!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捕撈限額忽視黑鮪魚瀕絕警訊 WWF痛批「羞羞臉」

照片提供:林芳儀

【相關連結】
大西洋明後年黑鮪魚捕撈限額將縮減
今年屏東黑鮪3000尾 十年來最低
我們不願面對的事實:從混獲談海洋資源危機

「大西洋鮪魚保護國際委員會」(ICCAT)過去一週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市召開會議,就東大西洋及地中海的黑鮪魚捕撈限額達成協議,2009年的捕撈額度是2.2萬噸,2010年的捕撈額度則是1.995萬噸,都比目前的額度,減少約2成左右。

不過,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對此並不滿意,認為會中代表嚴重忽視自身提出的黑鮪魚保育管理檢討報告。根據ICCAT聘請的科學家建議,總容許漁獲量應在每年8,500到15,000公噸之間,否則將會引發漁業瓦解的危機;科學家同時也要求在每年5月和6月的產卵期,應實施週期性的禁捕規定,然而委員會所做出的決議卻是允許商業捕撈行為可以一直延續到6月20日。精采內文

 
 
  走山的人:走過瑞芳小粗坑古道 時空交錯的廢墟感

文字、攝影:阿紫

您會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走訪九份,是到瑞芳車站前搭基隆客運,還是開車到九號停車場轉搭接駁車?

而我,選擇用走的方式,先搭車到侯硐,再沿著先民開墾而出的古道走到九份,這樣的方式就像我之前書寫的大粗坑古道一樣,不只避開觀光的塞車人潮,也更深一層的認識土地,暸解九份採金的歷史。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林穆琳


全球氣候變遷論壇預計在12月1日於波蘭波茲南展開;聯合國在此際提出報告,40個工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於2000-2006增加了2.3%世界氣象組織也表示,造成地球暖化的溫室廢氣濃度在2007年達到新高,使得整體暖化效應增加了1%。依此趨勢,各國能否達成京都議定書所協議的減碳目標,尚有大段努力的空間。

在全球暖化背景下,所幸有企業動了起來。知名保育團體奧杜邦協會和豐田汽車(Toyota)合作展開「一起綠化」為期5年的計畫,來資助保育相關提案、訓練環境領域領袖和提供志工及個人參與環保活動的機會;第一年選出40個名額。

環境問題向來與政治難脫關係。世界最大島嶼格陵蘭近日舉行自治公投,結果超過75%選民支持自治,成為脫離丹麥三百年統治而獨立的前奏。自治代表可享用北極圈潛力雄厚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讓摩拳擦掌的加拿大、丹麥、挪威、俄羅斯及美國環北冰洋國家又再加上一個勁敵。而在阿富汗,今日的環境污染問題,則可上溯自早期軍閥時代的土地侵佔。人為破壞自然,莫戰亂為甚,戒之、慎之!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生物多樣性:公平貿易 讓消費意識改變世界(下)
FLO公平貿易標章。FLO-CERT(公平貿易認證組織)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平貿易稽查與認證單位。圖片來源:weki

作者:陳品潔

要達成公平貿易,實際的作法是透過認證機制,建立整個生產鏈的透明度,確保加入的小規模生產者、通路商及零售商等生產鏈的每一方,都能符合公平貿易的精神;同時也能讓顧客及通路商能追蹤產品的來源。凡是經過認證、貼上標章的每一項產品,都反映了合理的生產價格,也符合環保及兩性平等、注重勞動安全等社會正義原則。

第一個貼有公平貿易標章的商品,是1988年出現在荷蘭的公平貿易咖啡;接下來數年間,北美及歐洲也陸續出現許多類似的非營利公平貿易標籤組織,並逐漸獲得國際上的認同。精采內文

 
  無消費日:城市中的創意行動 展現無消費精神
by nothing day

本報2008年11月27日台北訊,陳誼芩整理報導

無消費日好朋友工作隊從2001年開始與全球同步,在台灣推動「無消費日」的活動。今年發起「蔬果超人游擊隊」都市農耕活動,邀請民眾無消費日當天下午,自備可以隨手取得的菜苗前往二二八公園種植。而「優懶風─秋天‧野餐與創意行動」由臺灣藝術市集協會、天母生活創意市集等多個團體共同發起,11月30日在榮星公園舉辦,將伴隨著慵懶的音樂,投入公園的懷抱;沒有叫賣聲,只有日常生活的創意行動與日常中隱藏在社區中發生的小活動。精采內文

 
  論壇:植葬,非關資源爭奪戰

作者:林月珠(東吳大學講師)

不只陽世人應得到尊重,往生者也應予敬重。植葬、灑葬、海葬、植存,不應是以陽世人為本位的考量,也不應是與往生者之間的資源爭奪戰。植葬之舉的根本心態若不超越盤算與爭奪,各方都將無法脫離苦主的處遇──陽世人的資源漸少,往生者的屍骨無存。若此,「讓先人化作春泥更護花」便是自欺欺人的謊言,更非慎終追遠的真心。若非超越盤算與爭奪的心態,不只冥陽兩造之間的爭奪戰將無窮無止,陽世人之間的交相攻訐更會惡性循環。精采內文

 
 
 
捕撈限額忽視黑鮪魚瀕絕警訊 WWF痛批「羞羞臉」

本報2008年11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謝芳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大西洋鮪魚保護國際委員會」(ICCAT)過去一週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市召開會議,就東大西洋及地中海的黑鮪魚捕撈限額達成協議,2009年的捕撈額度是2.2萬噸,2010年的捕撈額度則是1.995萬噸,都比目前的額度,減少約2成左右。這次年會為了抵制非法捕撈,決定建立「觀察員制度」,如果會員國被發現沒有切實遵守規定,將採取暫時凍結,或削減捕撈配額等制裁措施。

不過,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對此並不滿意,認為會中代表嚴重忽視自身提出的黑鮪魚保育管理檢討報告,無視黑鮪魚瀕絕危機。

WWF表示,ICCAT的首要任務是預防地中海黑鮪魚滅絕,24日通過的決議卻忽視專家建議──根據ICCAT聘請的科學家建議,總容許漁獲量應在每年8,500到15,000公噸之間,否則將會引發漁業瓦解的危機;科學家同時也要求在每年5月和6月的產卵期,應實施週期性的禁捕規定,然而委員會所做出的決議卻是允許商業捕撈行為可以一直延續到6月20日。

WWF駐地中海地區漁業計劃負責人Serg Tudela博士在馬拉喀什表示:「這是一項羞恥的決議(a disgrace, not a decision),WWF也因此被迫必須尋找其他管道來保護魚類生態。」

歐盟是策動此項決議的主要推手,並受到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希亞、埃及、敘利亞和日本的支持。日本最初是參與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挪威、冰島和巴西的提案,在開發中國家的支持下,將容許漁獲量上修到科學家建議的較大量,並在產卵期中止所有的漁業捕撈。

然而雙方的爭辯,隨著歐盟執委會聲稱「將針對那些支持較低容許漁獲量和延長禁捕時間的發展中國家,採取貿易報復手段」,產生了變化,而傾向於合乎科學建議的簽署國,名單也不時地變動。

Tudela表示:「這樣的結果也許是經濟的一帖良藥,但卻是生態保育的徹底失敗,歐盟將成為眾矢之的。」

暫時中止捕撈行動,在科學家看來可以有效復育黑鮪魚的數量,並實現ICCAT長期永續漁業的願景。然而,在這個選項都有歐洲漁民表示支持的情況下,較積極的保育管理方案仍不為與會代表所接受,WWF對此表示遺憾。

【參考資料】
 WWF新聞稿
 中廣新聞網報導

Top

 
 
  走山的人:走過瑞芳小粗坑古道 時空交錯的廢墟感

文字、攝影:阿紫

九份的地標雞籠山

您會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走訪九份,是到瑞芳車站前搭基隆客運,還是開車到九號停車場轉搭接駁車?

而我,選擇用走的方式,先搭車到侯硐,再沿著先民開墾而出的古道走到九份,這樣的方式就像我之前書寫的大粗坑古道一樣,不只避開觀光的塞車人潮,也更深一層的認識土地,了解九份採金的歷史。

為您發表「走山的人」第八季的第9篇文章:九份小粗坑古道。


悠悠基隆河

礦業鉅子顏雲年

離開侯硐的麵店,沿著柴寮路而行,再訪侯硐,陽光顯得耀眼許多,那年走過大粗坑古道的記憶仍在,而那所因象神颱風所損壞的侯硐國小也依然伴隨在大粗坑溪旁。

西元1893年(清光緒19年),潮州李姓人家沿著大粗坑溪而上發現小金瓜露頭,同年採金人進而又發現大粗坑、小粗坑及大竿林等金礦,開啟金九一帶的採金繁華歷史。


越夜越美的悲情城市

書寫小粗坑,不得不提九份的礦業鉅子顏雲年。九份一帶因為清朝留下的舊坑道數量眾多,日本人對其管理與開採不易,遂而放棄經營,而顏雲年便向日本當局租下礦坑,逐步擴大規模,並分租給中間的資本家,中間資本家再分租給小資本家和採金者,形成一種特有的「三級租包制」。

日據時代,顏家更是名列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另四者為板橋林家、霧峰林家、彰化辜家、高雄陳家),可見其事業規模之大;今小粗坑古道的九份端出口「頌德公園」,便是為歌頌其造就九份的黃金時期而立。


頌德公園

而小粗坑聚落,正是顏雲年發跡的地方,最鼎盛時期甚至居民有兩百餘人,行走在此,一頁頁的採金歷史就在腦海中湧現,不管是人去樓空的舊聚落或是已被蔓草掩蓋的侯硐國小「小粗坑分班」,時空交錯的廢墟感就這樣瀰漫著。

一段抗日的台灣民主國史詩

而這樣的金礦小聚落,往前追溯更記載著一段「台灣民主國」的抗日史詩。西元1895年(清光緒21年)日軍自鹽寮登陸後,吳國華所帶領的廣東兵勇在此發生血戰,九份山區的地形特殊,更讓抗日志士得以藏匿其間。


小粗坑聚落

古道的中段大多是階梯駁坎,不同於大粗坑的芒草艷陽空曠,小粗坑顯得蒼鬱陰涼許多,廢校的國小旁還留有兩座鞦韆,想必當初這應是學校的操場。那搖搖欲墜的木製踏板,終會有一天禁不起風吹雨打而損毀。

舊往的繁華村落,今日已被樹根所盤據,校門口拎樹藤爬滿在圍牆上,解說牌寫著這小而美的分校設有一間教室和一位老師。我走進教室內,留有一塊石碑,字體斑駁陰刻著「德至寶堪求」,雖不懂其意,但定是也有段故事。


小粗坑分班遺址

古道也因為這些遺址的存在,多了份歷史的價值,從這還可通往標高305m的粗坑口山,可俯瞰迂迴的基隆河,並有一顆編號63的台陽基石。而我們選擇回到聚落,續往九份而行,早期這些採金人不也是如此的往返豎崎路,過著燈紅酒綠的夜生活。

山神廟

採金人相信山裡的一切都是山神所賜給的,要開採前須先擲杯同意,也因此金瓜石、九份一帶就奉有許多萬應公、土地公和山神廟。


西元1949年設置的山神廟

這不僅僅是聚落礦工的重要信仰,也是登山客在此休息敬拜的中繼站,廟身的兩側刻著「山貯黃金歸大德,神留至寶濟群黎」,這句對聯也為這段採金古道下了最佳的歷史注解。

廟旁石階下的「巴西鳶尾花」正盛開著,藍白相間的花瓣,為荒涼的古道帶來些許的優雅。即便古道得不斷拾階陡上,但一路上欣賞廢墟、漫步行走,倒是悠閒輕鬆。


優雅的巴西鳶尾花

過山神廟後,即接上往小粗坑山的登山路徑,此段的五節芒,夏秋來訪應該是一片火紅之姿。而登上山頂,山下的九份聚落也清晰可見;望著雞籠山,大肚美人之姿盡收眼底。

小粗坑山

小粗坑山,標高485m,有一顆編號62的台陽基石,台陽礦業也是顏雲年所開,可見其事業版圖連山區測量也有觸及。


從小粗坑山對望九份山區

而我喜歡站在此看海,不管是九份或是金瓜石的陰陽海,這麼多年來,它總是有一股魔力驅使著我專程北上,或許是大、小粗坑的採金歷史,或許是電影「戀戀風塵」、「多桑」的懷舊情感,或許是九份老街的芋圓美味……

從貂山、大小粗坑、到以後會再書寫到的無耳茶壺山,即便人家說九份已不是九份,但我相信這裏的山與海是永遠不會變的。


通往九份的指標

【下篇預告】走過屏東日湯真山 探訪中級山的原始祕徑

Top

 
 
 
聯合國:2000-2006年工業國的溫室氣體持續增加

本報2008年11月27日綜合外點報導;范仕穎編譯;禾引審校

京都議定書至今已生效將近一年,2008年的聯合國氣候大會,預計於12月1日到12日於波蘭的波茲南(Poznan)展開,距離2009年丹麥哥本哈根的會議,正好還有一年的時間──明年的會議,預計將協商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08-2012年)之後的減量目標。

目前京都議定書執行上的問題是,某些國家對於議定書中工業國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不甚滿意,且質疑該議定書成效有限。根據聯合國日前發布的報告,到目前為止,工業國家只能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還是無法達到停止、甚至是減少溫室氣體的產生。

聯合國報告指出,40個工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於2000-2006增加了2.3%,不過仍然維持在1990年基準的5%之下。少部分批准京都議定書減排目標的工業國家,2006年的溫室氣體排量大約是1990年基準的17%之下,但仍是在2000年之後持續成長。

至於2000年之前的減排,主要來自於1990年代東歐和中歐國家的經濟衰退。 「在工業國家中近期最大量的溫室氣體增加,是來自開發中國家的經濟體,於2000到2006造成7.4%的溫室氣體增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執行秘書德布爾(Yvo de Boer)表示。

「這些數值完全低估了聯合國必須在波茲南協商中取得良好進展的緊急必要性,必須儘速設計出回應氣候變遷挑戰的新協議。」德布爾表示。

此外,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將不會參加波茲南會談,甚至不以觀察員的身份加入,德布爾,在德國舉行的一場線上記者會明確表示:「在波茲南會談中,不會有歐巴馬的代表出席」。

德布爾觀察了所有的資料,包括了京都議定書協議期間的2008-2012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限量,以及京都議定書批准國之間的碳交易。 他說:「排放限量已經不是紙上談兵了,他們是即時的全球碳市場的一部份,我們看到了碳交易市場是可行的,而這個是一個重要的訊息,至少對波茲南會議來說。」

擁有192會員的UNFCCC的會員幾乎涵蓋全球,也是京都議定書的原生條約,而京都議定書今天擁有了183個參與會員。

在京都議定書下的37個國家,其中還包括了工業國和市場經濟體的轉換中國家,其排放量的限額和減量的承諾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根據京都議定書規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必須透過國內減排、由土地使用變更和植林活動產生的排碳額度和由另外三個由市場決定的彈性機制:碳排放交易(ET)、共同減量計畫(JI)和清潔發展機制(CDM)。

【參考資料】ENS報導

Top

 
 
 
2007年溫室廢氣量創新高 暖化效應增加1%

摘錄自2008年11月26日法新社日內瓦報導

世界氣象組織(World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26日表示,造成地球暖化的溫室廢氣濃度在2007年達到新高,使得整體暖化效應增加了1%。

世界氣象組織最新數據顯示,2007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比前年增加0.5%,到達383.1ppm(parts permillion,百萬分之一的濃度),氧化亞氮的含量也上升0.25%。 此外,甲烷的含量增加0.34%,超過了2003年所記錄的最高量。

世界氣象組織說:「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年度溫室氣體指標,所有長期存在的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整體暖化效應,估計比前年增加了1.06%,從1990年以來一共上升了24.2%。」世界氣象組織指出,自18世紀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共增加了37%。

Top

 
 
  Toyota與奧杜邦協會聯盟 贊助40名保育界新秀

摘譯自2008年11月21日ENS美國,紐約報導;鄭佳宜編譯;禾引審校

有鑑於保育團體間難以避免的溝通衝突,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的吉維奇(Curt Gervich)以協助環保團體建立共識作為研究主題,獲選為40名第一屆「一起綠化研究學者 」(TogetherGreen Fellows)之一,將有1萬美金經費支援他成立保育團體網絡的衝突管理工作坊與製作管理參考手冊。

2008年初,知名保育團體奧杜邦協會(Audubon Society)和豐田汽車(Toyota)合作展開這個為期5年的計畫,名為「一起綠化」(TogetherGreen),目標是資助保育相關提案、訓練環境領域領袖、和提供志工及個人參與環保活動的機會。

吉維奇已為企業領袖、民選官員和保育團體間在阿帕拉契的棘手問題上,建立了共識。

吉維奇表示:「倘若不了解人類社群和自然環境的互動,保育人士為保護自然資源所作的努力,在最好的情況下是效率低落,在最壞的情況下則是不負責任。 」

每一位「一起綠化學者」除獲得1萬美金補助,還會得到提案和執行保育計畫的相關訓練,並有機會和環境專業人士共事、以及拓展和評量計畫的協助。

半數獲選學者來自將近500個奧杜邦相關單位,包括各地分會、中心和州立機構,其餘學者在各保育團體中所作的努力,也都符合「一起綠化」的保育目標。

受獎者包括來自全國各地的教授、博士候選人、生態學者、專業保育人士、社區組織代表和一位藝術家。

包括:緬因奧杜邦學會的生物學家雀利(Barbara Charry),他發現公路只佔全國2%地景,卻在野生生物和棲地的負面影響中佔有20%。

雀利將協助社區和當地政府在擬定土地利用的保育政策過程注意這個現象,從而避免動物和鳥在公路身亡;她將透過緬因奧杜邦學會在全國性組織「從棲地開始」(Beginning With Habitat)的聯合領導地位,推動她的「一起綠化」行動。

來自奧瑞岡州波特蘭的德法科(Tony DeFalco),目前擔任有色青年環境專業人士(Young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s of Color)的管理師,和公有地信託基金會(TPL)部落和自然土地部門的永續管理經理,協助保育土地和振興美國原住民社區。

獲選之後,德法科將成立一個非營利社會企業機構,聘用並訓練居住在波特蘭的低收入拉丁裔和美國原住民投入綠色能源業,以解決貧窮和氣候變遷問題。

「一起綠化」和豐田汽車的企業理念不謀而合,雙方對環境保育的重要性皆有根深蒂固的堅持。

北美豐田汽車副總裁品達(Patricia Salas Pineda)表示:「豐田汽車相信集結草根力量便能塑造明日的環境保育界領袖。」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nov2008/2008-11-21-091.asp

Top

 
 
  脫離丹麥進一步 格陵蘭公投 獨立大勝

摘錄自2008年11月26日聯合報格陵蘭報導

世界最大島嶼格陵蘭25日舉行自治公投,結果超過75%選民支持自治,成為格陵蘭脫離丹麥三百年統治而獨立的前奏。

丹麥有5萬7000多人口,合格選民3萬9000人,公投在全島80 個市鎮和村落舉行,當地午夜左右 (台北26日上午11時)公布開票結果,投票率71.96%,75.54%贊成自治,23.57反對。公投通過後,格陵蘭自治地位從2009年6月21日起生效。由於選前民調顯示公投將會多數通過,25日尚未完成計票,全島最大城市兼首都努克的歡慶煙火已照亮夜空。格陵蘭1949年從丹麥爭取到半自治地位,1982年退出歐洲聯盟,之後積極向自治之路邁進。

自治的好處包括享用北極圈潛力雄厚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以及司法和警察事務自理。近年極區冰原融化,環北冰洋國家如加拿大、丹麥、挪威、俄羅斯、美國都摩拳擦掌,準備進取土地和資源,格陵蘭興趣不下於他們。格陵蘭自治後,有些政策總部將從丹麥遷到這裡,方案則包括,自然資源所得營收將分配給格陵蘭,以便減少丹麥對格陵蘭的年度補助。

自治後,格陵蘭原住民將獲得國際法承認為一個民族,其語言將成為官方語言。外交和國防的自主也將增加,但後兩者的終定權在可預見的將來仍會握在丹麥手裡。反對自治者的主要理由是,格陵蘭人口太少,不足以成為一個現代、獨立的國家。2007年,格陵蘭還需要丹麥補助4億3200萬歐元(台幣186億元),占格陵蘭GDP約30%。

格陵蘭面積210萬平方公里,80%表面是冰地,擁有全球10%的淡水蘊藏量。

Top

 
 
  阿富汗的環境問題 肇因於軍閥時期的土地侵佔

本報2008年11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游珮綺編譯;蔡麗伶審校

阿富汗第二大城馬札里謝里夫(Mazar-e-Sharif)的居民`,目前正忍受著早期因軍閥擴張土地而造成的環境汙染。

阿瑪莎彌(Amad Samim),今年15歲,當他跟朋友在街坊巷道踢了一場活力充沛的足球賽之後,他從頭到腳都佈滿了灰塵。他家即位於馬札里謝里夫的卡特沙西盧丁法拉比(Kart-e-Zahiruddin Farabi)。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說,「當我在踢足球的時候,我的鄰居們都對我大吼大叫,說我會打破他們的窗戶;而我的家人也對我很生氣,他們怕我會被車撞到。」

他的一個朋友幾天前被車撞斷了腿,然而阿瑪說,「但是有哪裡可以讓我們踢足球?沒有操場,也沒有公園,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數十年來的土地鬥爭讓馬札里謝里夫以及巴爾赫省(Balkh province)其他大部分的區域,僅剩下極少或根本沒有開放空間或綠地,而當政府試著要處理土地回收這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時,當地居民就必須忍受著生活在沒有樹木或其他植物的汙染環境中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馬札里謝里夫失去開放空間已經好幾十年了,自從1990年代開始了所謂的「軍閥時代」,在那些時期,擁有權力和軍隊的人就可以像統治個人領地一樣統治他的轄區,還可以佔領土地、恐嚇人民、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發行自己的貨幣。

這些軍閥也會採取私人贊助的方式,讓土地在技術上歸屬於中央政府,即使如此,土地問題仍然是阿國中央政府目前所面對最棘手的問題,而且在很大的比例上造成該國司法改革進度緩慢。

巴爾赫省省長阿塔穆罕默德諾爾(Atta Mohammad Noor)表示,「回收政府土地對我們而言仍然是一項大挑戰,土地惡霸還是在這些公有土地上非法建造建築物,然而我們看到這種情況但卻無能為力。」

阿塔補充說道,在1990年代,強人杜斯塔姆(Abdul Rashid Dostum)統治大部分的北部地區,上千公頃的土地被強佔,並且賣給了軍閥。而今,經過幾十年之後,幾乎是不可能回收這些土地,或是找到真正的地主。

阿塔說,「杜斯塔姆將軍下令分發30,000 jeribs(土地單位,約15,000公頃)的政府土地給他的副將,而這位副將隨後也收到了正式文件表示其擁有該土地。」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nov2008/2008-11-21-01.asp

Top

 
 
  生物多樣性:公平貿易 讓消費意識改變世界(下)

作者:陳品潔

各種公平貿易認證標章。要達成公平貿易,實際的作法是透過認證機制,建立整個生產鏈的透明度,確保加入的小規模生產者、通路商及零售商等生產鏈的每一方,都能符合公平貿易的精神;同時也能讓顧客及通路商能追蹤產品的來源。凡是經過認證、貼上標章的每一項產品,都反映了合理的生產價格,也符合環保及兩性平等、注重勞動安全等社會正義原則。

第一個貼有公平貿易標章的商品,是1988年出現在荷蘭的公平貿易咖啡;接下來數年間,北美及歐洲也陸續出現許多類似的非營利公平貿易標籤組織,並逐漸獲得國際上的認同。目前,國際間的公平貿易標章,除了三個國家:美國、加拿大、瑞士以外,已整合為一。而在國際間推動公平貿易的共有17個國家、超過十幾個組織,估計受惠者有橫跨亞、非、拉丁美洲等58個發展中國家的100萬生產者,若連家屬一併計入,則總共有約500萬人因為公平貿易而直接獲益,改善了自身的生活和生計。

貿易要公平、要正義的概念不斷擴散,慢慢地擴充到可可、蜂蜜、香蕉、茶葉、傳統編織等等商品。若農民需要,還可獲得生產及管理能力的培養,甚至擁有金錢、工具及技術上的支援。許多農民因此生活獲得改善,得以保有自己的農園、養活孩子,並長久待在這塊土地上,以友善土地的方式來耕種。這也正是公平貿易另一重惠益,鼓勵以環境永續的方式來生產,減少污染物、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並發展有機農業技術。

但一個更重要的環節是,這樣貿易生態鏈還需要有一群死忠的消費者。

FLO公平貿易標章。FLO-CERT(公平貿易認證組織)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平貿易稽查與認證單位。圖片來源:weki怎麼讓地球一端的消費者在消費時,間接提供另一端弱勢學童受教育、落後社區發展的機會,同時讓自己使用種種生活用品或服務時更安心、更有意義?許多組織與團體正致力於這樣的目標,也都有閃亮成果,證明看似孤立無援的消費者,若能提升自己的消費意識,所凝聚的正是一股不可輕忽的力量。

愈來愈多人反省貿易、剝削和生活方式的關係,發展出許多社會運動,像是倫理消費(Ethical Consumption)、另類全球化(Alternative globalization )、世界社會論壇(World Social Forum, WSF)行動,想盡辦法讓我們的生活朝向更正義、更公平的方向發展。

實踐公平貿易的概念,不一定只能選擇飄洋過海的商品。台灣自工業化以來,受到自由經濟發展的影響,農民與原住民也常受到現有產銷體系的剝削,消費者更不得不忍受工廠生產的制式化產品、吃受到環境污染的食物。這樣的反省,正促成了穀東俱樂部的出現──幾個人從「吃健康米」的想像出發,用合理的工資專聘一位田間管理員,將生產稻米的過程與工作內容透明化,同時邀請身為消費者的「穀東」全家參與田間工作,享受像是工作假期式鄉間生活。從生米到餐桌的過程,消費者的支持除了提供勞動者合理的生活條件之餘,所得到的消費品──米飯以外,還有友誼、汗水、與生活樂趣的調味。

此外,台灣目前有許多行銷體系也頗有公平貿易的味道,像是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合樸農學市集、興大有機農夫市集、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慈心有機商店等組織,除了滿足消費者對於吃有機、吃在地、共同購買需求,也提供許多小農、有理念商品製造者的營生機會。消費者與生產者同時都在追求一股樂於生活的氛圍,同時也享受交集下的友誼與樂趣。

公平貿易的概念可以不限於特定的品牌、商標或是團體,而是將概念落實於生活中的具體行動,只要有觀念,創造與參與並不難。台灣偏遠的山區農民、原住民的水果與農產品正需要消費者的支持,尤其在諸多風災之後,許多創傷還需要外界的支持,避免剝削的消費模式,鎖定這些弱勢對象,正好可以幫助他們生活。何不現在就來尋找盟友,公平貿易需要盟友們彼此支持與行動,共同追求一個貿易更公平、更有土地倫理的生活環境! (本篇完結)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無消費日:城市中的創意行動 展現無消費精神

蔬果超人城市游擊行動&榮星公園社區野餐行動

本報2008年11月27日台北訊,陳誼芩整理報導

國際無消費日,訂於每年11月最後一個週末,為反思過度消費的問題,全球各地許多團體以實際行動喚起消費者的意識。這個週末,在台灣也有一群人,舉行創意活動:無消費日好朋友工作隊的蔬果超人城市游擊行動、臺北市榮星公園的社區野餐行動,讓民眾藉以思考社會消費主義至上所造成的資源耗損。

無消費日好朋友工作隊從2001年開始與全球同步,在台灣推動「無消費日」的活動。今年發起「蔬果超人游擊隊」都市農耕活動,邀請民眾無消費日當天下午,自備可以隨手取得的菜苗前往二二八公園種植。而「優懶風─秋天‧野餐與創意行動」由臺灣藝術市集協會、天母生活創意市集等多個團體共同發起,11月30日在榮星公園舉辦,將伴隨著慵懶的音樂,投入公園的懷抱;沒有叫賣聲,只有日常生活的創意行動與日常中隱藏在社區中發生的小活動。

近來政府提昇經濟的處方籤,真能為人民帶來幸福和快樂嗎?無消費日好朋友工作隊表示,舉辦「蔬果超人游擊隊」都市農耕活動,希望倡導在地經濟、以物易物、自己生產食物等真正屬於人民的經濟模式,以滿足生活中的快樂。也透過食物的種植,讓城市長滿蔬果、隨手可得,沒有人會因金融風暴而挨餓。

相較於百貨公司年終慶人擠人的瘋狂,榮星公園的社區野餐行動,邀請社區居民和民眾走進公園、親近自然。社區規劃師吳俊毅表示,野餐活動不搭棚架、只用簡單的野餐巾和輕食,另一方面也舉辦以物易物市集,以及回收二手衣、二手書,捐贈給公益團體,透過這樣的活動,希望讓公園成為社區客廳。

「蔬果超人游擊隊」和「榮星公園社區野餐行動」,都是利用城市中的公共空間,作為喚起民眾意識的基地,並融入無消費的精神。透過這樣的創意行動,讓長期仰賴外來資源的都市,展現出自給自足的契機,也讓民眾了解尊重環境與環境共存的重要性。

Top

 
 
  論壇:植葬,非關資源爭奪戰

作者:林月珠(東吳大學講師)

10月陽光遍灑「詠愛園」,獨矗的富德樓及其方圓1.5公頃的福德坑復育公園閃爍著和煦,兩三百位禮敬者在這備至尊嚴與溫馨的秘密花園裡,見證2008年10月22日的富德樓已故市民「觀自然」聯合植存典禮。

台北市市長郝龍斌先生與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虔敬一柱香後,揭開冥陽兩利的序場,幕天席地的撥開世代正義、生死兩平等的無礙慈柔。

近世儘是燼事,在忙碌多欲的現代生活裡,往生事宜在陽世人的景觀視覺美化、土地資源利用、禮俗儀軌減免等心態下,已從昔日的土葬到火葬,及至今日的植葬、灑葬、海葬、植存。對先人後事的這般處理,世人常美言為「讓祖先長存我心,更勝長眠地下」。

不只陽世人應得到尊重,往生者也應予敬重。植葬、灑葬、海葬、植存,不應是以陽世人為本位的考量,也不應是與往生者之間的資源爭奪戰。植葬之舉的根本心態若不超越盤算與爭奪,各方都將無法脫離苦主的處遇──陽世人的資源漸少,往生者的屍骨無存。若此,「讓先人化作春泥更護花」便是自欺欺人的謊言,更非慎終追遠的真心。若非超越盤算與爭奪的心態,不只冥陽兩造之間的爭奪戰將無窮無止,陽世人之間的交相攻訐更會惡性循環。

超越盤算與爭奪之後的天空是什麼?就是「不執著」的境界。往生者不要跟陽世人搶土地,陽世人也不應跟往生者搶土地。環保自然葬的思維非關陽世人的利益,而是冥陽兩者都「不執著」於將方寸之地據為己有,也「不執著」於將自己鎖在方寸之地。這般的消融自我,超越自我,便是成就自己與星河大地一樣的能容乃大、大方廣慈,自然得以世世代代的景觀維護、土地永續、禮俗簡化。

陽世人透過植存以修持「不執著」,是智者。往生者實踐植存以修持「不執著」,是大智者。依此薰習,終得自然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及至對大地眾生的最大奉獻──心靈環保。

植存儀式在簡單隆重的彌陀梵音、市長致詞、和尚開示、默禱祝福、骨灰植存、灑花覆土中依序安祥緩進。閉目默禱後,悠然睜開眼睛,好像做了一場夢,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放眼望去盡是一片朗朗清淨。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易俊宏‧網編:陳誼芩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