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回顧版

2011.10.8








近期活動

【生物多樣性講座】小C漂流記—— 海洋廢棄物的冒險旅程
2011台灣民族誌影展,試煉與重生
台灣猛禽研究會10月8日墾丁生態講座:飛向猛禽的天空
原民千年 台灣巴萊 血淚控訴音樂會
PLES電影放影會(三):「退潮」& 「太平路上的相思寮」
尋找啄木鳥家族~樹木保育志工培訓計畫 第2-3期開始招生(10/14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苦勞網
台灣立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部落客報到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推薦瀏覽
荒野保護協會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濕地保護聯盟
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
Environment News Service
Grist Magazine
崔媽媽基金會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環盟彰化分會

面對國是 走吧!公民參與,改變未來
作者:吳茂成(台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執行長)

面對國是,此刻的心情,我們的憂愁,我們的希望在那裡?

從近身之地,從在地化,從公共之地行起,因為,我們如何解決地方問題,即會碰觸整體問題之道。在地即核心,在地包含著私與共,這是公共的起點,這是公民與公部門的合作與信任的起點。

兩天的國是論壇,我們發現,必須跨越社群,跨越專業,跨越部門,跨越思考及經驗界限,才能對話;我們發現,必須解決在地問題,發展在地特色,才能改變中央宰制地方的不對等,城鄉發展失衡的問題,促進專業對地方知識的再認識;我們發現,可以透過社大、NGO與企業、公部門建構合作對話平台,可以共同思考環境,如同我們的身體病痛一般。

國土之痛即吾身之苦。

繼續閱讀

 

新聞回顧 | 瑞興輪漏油污染事件
瑞興輪擱淺基隆外海 外木山變色
300噸油料外漏 變色海岸1年以上才能恢復
瑞興輪300噸油污 綿延3公里
漁業署調查油汙漁損 以備求償
瑞興號除污 15天內完成岸上清除作業
瑞興輪油污清理順利 大武崙沙灘恢復原貌



新聞回顧 | 保育動物 豐富人間

保育紅毛猩猩雨林 獲利是種植油棕的三倍
菲律賓13歲小畫家 獲國際兒童環保繪畫大賽一等獎
寶貝台灣地景 國家地質公園網絡成立
不要讓東方草鴞消失 保育計畫啟航
檢驗新方法問世 盜獵者DNA無所遁形
馬紹爾成立全球最大鯊魚保護區
積極護漁 印尼經濟環境可雙贏
阿拉斯加選民將決定要鮭魚還是黃金




本週精彩專文

是公民參與,不是委員參與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永續家園如何變? 轉型推動者說分明(上)(下)

終止還在發生的「誤設」事件:一個「熟漢」的「賽德克‧巴萊」觀點
「仆街」大巨蛋,還我綠地趴
雨後——從〈在放生的旅途中〉一文反思知識份子
探班倫敦奧運會場 領略永續成就
印度高科技綠色革命的省思
【看啥小魚可以吃】平價的鮮味:文蛤
【氣候變遷Q&A】為何要發展低碳能源,發展現況如何?
慶祝建國百年 先廢除「集會遊行法」
盡覽鐵道傳奇——獨立山步道
親子同遊山林心就更緊密


本週焦點新聞

民間國是論壇:要非核去碳的產業政策 要夥伴關係的國土規劃
《賽德克‧巴萊》到台東 美麗灣土地之戰同步上演
巨星雲集 連署反對東海岸不當開發
台東縣長:停建來不及了 環團:縣府沒在聽
布列塔尼小鄉村 能源自足達23%
千葉農民推「愉快蔬菜」 栽培過程善用廢油
在巴黎 自由租用bubble car載你趴趴走
爆破試驗啟動 濟州島江汀村面臨更嚴重破壞
緬甸停築壩 中:應協商解決
六輕頻頻出事還想擴建 程序問題惹爭議
世衛組織報告:市區空氣污染謀害百萬性命
北極臭氧層破洞 五個德國大

面對國是 走吧!公民參與,改變未來


作者:吳茂成(台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執行長)

面對國是,此刻的心情,我們的憂愁,我們的希望在那裡?

從近身之地,從在地化,從公共之地行起,因為,我們如何解決地方問題,即會碰觸整體問題之道。在地即核心,在地包含著私與共,這是公共的起點,這是公民與公部門的合作與信任的起點。

兩天的國是論壇,我們發現,必須跨越社群,跨越專業,跨越部門,跨越思考及經驗界限,才能對話;我們發現,必須解決在地問題,發展在地特色,才能改變中央宰制地方的不對等,城鄉發展失衡的問題,促進專業對地方知識的再認識;我們發現,可以透過社大、NGO與企業、公部門建構合作對話平台,可以共同思考環境,如同我們的身體病痛一般。

國土之痛即吾身之苦。

「為什麼?」黃煥彰老師47個「為什麼?」不只向全國痛喊,也是良知的吶喊。
守護環境,這是人走向真善美的努力!

吾人在這二天的國是論壇中,努力發現問題,看見希望的光,奉獻己思,承擔責任,催生未來,這是不分政府與民間的共業,也是我們向台灣母親反哺的之機。

還給子孫青山綠水的非核家園,這是我們的信願行!

從國土規劃到流域治理,從污染洪流到綠能產業,從低碳城市到綠道慢活的行動,這是明日天亮時,我們要同心思考的起點。

首日縣市首長高峰論壇,三位與談人皆有政務官經歷,開始對話,賀陳旦倡議步行權的重要性,低碳的在地化,公共空間的蓄能…從自身需求的管理做起,每個人都要關心公共事務,他有感而發,找到幫古蹟講故事的人,遠比於減少燒金紙的思維更重要,他強調的是發展在地特色;蔡丁貴則直指台灣眾多問題為何無法解決,那是因為人民力量太弱了,他倡議非暴力的抗爭,強調治水要從流域整體監測做起,解決自來水管漏水問題,花少錢做好事;李鴻源則是點出「協調、整合、執行」乃是台灣最缺乏、最根本的問題,亟需建構跨部門、跨專業的夥伴對話關係,他說,荷蘭願用二年四千小時的對話深度,共同思考未來的出路。

我們呢?開始了嗎?

我想,兩天的國是論壇對話,肯定是不夠的!吾人僅能從建築、都計、水利、能源、環保、交通、農業及公民實踐探究低碳幸福之路。

曾梓峰說,有時種一棵樹就可以改變室溫,他表示,我們要有一套低碳的邏輯以及好的法令,因為,低碳不是製造業,而是生活方式。孔憲法則是憂心大家按指標去做,最後變成低碳怪城市,他提醒政府,不要任意學,要考量氣候,要從教育著手,讓大家體認低碳生活的型態。

台南社大公民戴雅婷從海廢社淨灘的實踐中與談,她要求政府有責任協助蚵農改變使用保麗龍養蚵的生產模式,逐步解決海廢問題。

好友張玉璜長期推動老屋欣力,他說,施政要像泡茶,器具與心境都很重要,要深度了解城市歷史,在平凡地方有其不平凡的價值。

林欽榮副市長指出,有效治理是後五都時代最重要的工作,在國家與地方、區域與地方、地方與地方的視野下,他提出「對話與折衝」「聯盟與合作」「包容與參與」的治理策略。

從台江山海圳綠道來說,這是一條從台江民間催生的綠道,連結了大廟、社區、企業、公部門,跨區域,連文化,跨產業,接生活,宛若布袋蓮的廣參與,形如蜈蚣的百足生根,誠如千里步道執行長周聖心所言,台江山海圳綠道乃是綠色路權的保障,串聯而不是開發,台南市水利局長李孟諺也坦言,在縣市合併之後,台江山海圳綠道要進行接縫的連結,對此,台江國家公園呂登元處長則肯定表示,台江山海圳綠道具有示範意涵,彰顯千里步道的價值、環境倫理、親近自然、守護大地的精神,他說,要感受大地的溫暖,騎單車還是太快,因此,推動青春夜行,乃是深層的反思,未來,要有活動來創造,導入環境教育,帶動地方參與,啟動文化的、自然的感動、慢活的趣味。

聞言,主持人李丁讚老師有所發現,他高興於山海圳綠道是一條透過不同節點連結的系統,這是開放的,可以看到山海圳、千里步道,每一條都是可以再生出來東西來會合,可能是文化的結合,古文明與現代結合,這不是傳統社群概念,而是將有關係的人連結起來,具有平等的開放性、在地開展的網絡治理概念。

他說,這次的國是論壇有一個很大的改變,型式有了微妙轉化,討論的問題都不一樣,過去偏向社造的議題,但是此次朝向網絡治理概念,不強調集體認同,強調節點的開放性與連接,不只是實體,透過社群的聚合,很開放,從社造轉到網絡治理討論,變成大的問題,例如,千里步道與山海圳綠道的連結,這種開放性的轉變與連結,不再是社區內部討論問題,而是踏出去與公部門討論,與資本家討論夥伴關係,談話的胸襟與技巧,不再是對看與孤立,而是找資本家與農民漁民一起來談,從硬民主到軟民主,從對立到對話,這是很大的進步,這是網絡治理的改變,例如,產業綠能的更新,過程中就有新的商機,要求資本家更新,而不是關門。第二個轉變則是從特定公共議題變成生態議題,如何統合治理,從上游到下游,這是以生態為基礎,例如河川污染,農地與溼地也會受到污染,生態治理方式有很多潛力,河流乾淨了,漁業與農業回來了,基礎工業商業都會回來,這是以生態為核心的治理,有其生態經濟價值,從生態及產業基礎上建置社會關係,才有厚度與持續,因為,產業是每天的生活。

王俊秀也認為,結構上要進行典範轉移,不要動不動就是談經濟發展,而是要追求幸福的發展,民間要開始,引領社會向前,他強調,心態與生態工程一樣重要,民間要努力,制度要轉型,最後人民的力量要起來,第三部門努力與第二部門合作,影響政府。他發現,原來大家是有機會可以對話,政府與其等著出問題,不如找人民一起來處理問題,一起守望,一起監督,從現在開始,建構新的夥伴關係。

誠哉斯言,國是論壇之後,吾人以為公民參與要更多元化,NGO不只是和政府,而是要與社會各階層進行對話,才能形成更厚實的網絡力量,我們必須找到關鍵的NGO,關鍵的社區,關鍵的學校,關鍵的企業,關鍵的民代,關鍵的官員…

我們要建構中層的實踐社群,促進跨域的協調、整合、執行工作,進行有效的網絡治理。

最重要的是,要有承諾!

一如黃世輝所說,網絡治理要有信任關係,平等與跨領域的意涵。

論壇未完,對話未竟,監督合作,民主之路還長…

談得多,想得多,做得多…生命與文化才有厚度!一如台灣的環境運動故事,一如親子走出台江山海圳綠道。

走才會發現路,人多了,路就出來了。

台灣不大,生命有限,然而,生態永續,希望無限,許我們十年,還給孩子一條清淨的河,給青年一個安身之命的家園,讓老者有所安,國土可淨。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