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轉型城鎮巡禮】 永續家園如何變? 轉型推動者說分明(上) | 環境資訊中心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 永續家園如何變? 轉型推動者說分明(上)

2011年10月04日
作者:蔡孟薰

※ 編按:英國轉型城鎮巡禮系列專欄來到尾聲,讀者們或許已能勾勒出「轉型城鎮」這一新鮮的名詞的內涵,但細部的操作還需要更深入的瞭解才能辦到,本日專欄將透過轉型城鎮兩位共同發起人的訪談,與讀者們分享「如何改變」的經驗與秘訣。

轉型城鎮網絡共同發起人之一,Ben Brangwyn在托特尼斯這個寧靜山城中,我們跟南漢斯區議員羅勃.芬特先生以及許多城鎮中的小商家們暢聊到底什麼是轉型城鎮,以及轉型城鎮對他們帶來的影響。我們看到這些充滿活力的人如何透過相互連結,共同營造出一個更好的家園。城鎮對他們來說就像個實驗室,各種不同的綠點子都可在這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來一起實踐。對山城中的居民來說:改變,俯拾即是。

而在台灣,正如英國,有很多新的改變的契機正在各地興起:是做好居家節能、是加入生態解說的工作,或是挽起袖子,做一介貼體土地的城市農夫等等。

在系列專欄的尾聲,轉型城鎮網絡的兩位共同發起人Ben Brangwyn以及Naresh Giangrande將和我們分享更多轉型城鎮的不同面向,並告訴我們如何讓人們覺得自己是發動改變的關鍵。

改變,從哪裡開始?

儘管有眾多改變的小契機,但世界不總是美好,總是上演著藉由多方角力來決定方向要往哪邊發展的事件。或許在很多時候,每個人都曾覺得,「改變」不但遙遠、也常讓我們覺得渺小無力或甚至心灰意冷。蘇芮大學的Tim Jackson教授先前在接受訪問時表示,若大環境的氛圍或文化沒有改變,獨自努力發動改變的個體終將被排山倒海而來的主流價值排擠,然後發現自己是多麼地孤立無援。改變,當然來自個人,而渺小的個人除非有無視一切的超強大意志力,否則終將與教授所指出的壓力正面交鋒。但,要怎樣改變才有效果?

先瞭解、再教育

推動教育訓練的Naresh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深層的改變來自於一系列細緻心理上的過渡,並非一蹴可幾。尤其當人們已習於現代生活帶來的舒適便利,要讓人們從「上癮」般的狀態脫離出來更需心理層次上的認知。以個體的角度來看,教育訓練在改變居民的意識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取決於帶領者如何能正確辨認出參與者所處的心理階段,並設計出正確的行動來帶領參與者走下一個新的階段乃至於採取實際改變世界的行動。

推動人們進行改變的階段示意圖

說來很妙,這套作法是由心理學家Carlo DiClemente與James Proschaska在1980年代時所提出,並應用於上癮戒斷的臨床領域中,若說現代文明病本身就是一種對於廉價能源、無與倫比的生活便利性的上癮,顯然我們的確需要去認清某些現況,並認真戒除這些讓我們上癮的東西。關鍵是如何讓人們知道為何要改變,以及處理隨之而來抗拒改變的力道

Naresh表示,有時人們會覺得轉型城鎮關心的氣候變遷或能源危機,完全超乎個人的能力範圍,需要透過更高層級的政府或是國際協商才能處理,但仔細觀察這些危機的成因,會發現很大的一部分是肇因於我們對於廉價能源(不論是電或是石油)的依賴,也就是眼下的危機是個人層次的上癮行為,透過一個個上癮的個人加乘負面效果的力道。讓人們知道實際上自己的一份力也能發揮改變效果,對於扭轉現況相當有幫助。

改變動力,源於認同

改變動力除了源於對關鍵議題的深度了解外,也來自於人們對於地方的了解與認同。Naresh表示改變動力除了源於對關鍵議題的深度了解外,也來自於人們對於地方的了解與認同。如何能建立起對於居住地區的情感(sense of place)、建立起對於居住地區的擁有感(sense of ownership),才能促使人們從個人的層次走出來加入社群,透過社群的連結讓有心戒除能源癮頭的人們可以相互扶持、分享資源、發揮團體改變的效力,正如同搭設營火一般,一根大木頭很難自己燒得起來,但若是透過很多根較小的木條彼此搭疊,就可以變成一團燒得旺盛的大火。

Naresh表示,雖然托特尼斯在很多條件上跟其他城鎮不同,例如:有比較前衛的環保氛圍、強烈的在地食物文化、周遭有相對較多的農地可發展食物在地化的計畫等等,但在如何讓人們認真思考、行動的方式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轉型城鎮運動要成功的關鍵在於:引導人們去認識為何要改變的關鍵議題、建立起在地認同感,最後才是透過社群的方式了解在地限制與條件,來發展出因地制宜的串連行動(例如:轉型城鎮金斯頓與若米德樸門推廣計畫的合作)。

改變,企業做伙來

居民們的投入當然重要,但若能讓更多在經營生意的人來共襄盛舉就更棒了。畢竟經商的人擁有更多資源以及影響力,若能夠找到轉型城鎮運動與他們之間的連結,對於轉型城鎮運動的發展將更具廣度。這正是目前托特尼斯推動的重要工作,至於如何與企業進行溝通?Naresh表示,這是有訣竅的。

說來,一切也都很簡單,就是要讓對方看到合作的利益(benefit)在何處。Naresh指出,企業具有強烈企圖心、創造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希望在社會大眾面前有良好的好公益形象,但對他們而言,每天要應付的麻煩事情已經夠多了,如何能提出一套不單純以企業形象或道德為訴求的解決方案,對企業來說更具吸引力。

以托特尼斯鎮所推動的Transition Together便是最好的說明,該方案要解決的問題是透過各項節能措施來減少居民的帳單金額,並增加托特尼斯鎮當地的能源自給程度,因此除了透過工作小組推動居民的日常節能外,如何提出一套與議會(撥款補助)、銀行(給予低利綠色貸款)以及太陽能板業者(給予這項專案安裝的優惠價格並自銀行方面取得簣電的營利)願意出錢、出力、出設備的投資方案更是重要。

Naresh表示有些企業願意對永續發展給予更多承諾,有部分當然是因為近年來的氛圍講究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但對於企業來說投資於對環境有益的事情實際上可以替他們省下一筆可觀的開銷。他以英國知名連鎖超市Mark & Spancer (M&S)為例,自2006年起他們發動為期5年、耗資2億英鎊的A計畫(Plan A)投資於氣候變遷、珍惜自然資源、公平貿易、減少廢棄物與顧客健康福祉等五大項琳琅滿目的方案(可參考M&S網站),專注追求零售業的永續發展。在外人眼中,要把這些事情做好需要砸下重金,而且可能永遠沒有回本的一天,但根據M&S表示,在2010年他們不但因為A計畫產生7000萬英鎊(約合台幣33億元)的進帳。同時相較於2006年7月,已達成提昇店面的能源使用效率達23%、倉庫的能源使用效率提昇達24%、提昇運輸燃油的使用效率達20%、總體二氧化碳降幅達13%…等等。

雖說企業擁有資源與影響力,但做生意賺錢這件事情也讓企業對環境也有深遠的影響,因此Naresh認為,如何透過有創意的提案來替企業解決各項關鍵問題(例如:減少能源開銷等等),以及如何透過這些方案來造福社區,將會是轉型城鎮日後關注的另一個目標。(明日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