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10.1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宜蘭行健有機村 展現農民築夢力量

宜蘭縣三星鄉小村落行健村,位於安農溪與行健溪之間,當地農民努力推動有機農業,要將整個村都成為有機農業村。他們不靠政府政策示範、不靠政府補助,完全由農民自發自組合作社的行健夢想村,成為羅山村之後另一個有機村的代名詞。

在此背景下,12日三位來自國外的友人,美國社區支持型農業推手伊利莎白‧韓德森、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創辦人、不丹農林部首席科學,也來一探行健村,與當地農民對話。農民對解決有機農法中除草的問題特別熱烈,韓德森表示,除草的方法因物種及土地、氣候條件而異,需要透過實作發展在地智慧。 他舉自己種植紅蘿蔔除草為例,在種植前就需先除幾次草,播種之後,數著發芽天數,在發芽前一天,在以火燒掉表面上的雜草,千辛萬苦迎接秧苗冒出頭來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宜蘭行健有機村  展現農民築夢力量(續篇)

國際友善農業推手 串訪土城彈藥庫

尋找小農的春天

支持在地小農與生態保育的「社區土地信託」

生物簡介∣都會叢林的遊俠:攀木蜥蜴

作者:呂軍逸

一大清早,都會公園裡陽光從葉縫中探照進來,落了一地的金黃,「一二,一二」,早起運動的阿公阿媽在公園裡運動著,有的打太極,有的在慢跑,樹枝上的蜥蜴看來也沒閒著,一上一下的做著伏地挺身,準備大打出手。

都市的公園裡頭,常常可以見到一群尾巴長長的蜥蜴在枝頭上跳來跳去,相互追逐,他們是可愛的攀木蜥蜴。攀木蜥蜴隸屬於舊大陸鬣蜥科(Agamidae),全世界約有四百多種,種類不算少。他們的尾巴一般不會自割,長長的尾巴和細細的腳趾是他們在樹枝間穿梭的最佳工具,往往一個溜煙就不見蹤影。目前在台灣共有短肢攀蜥、斯文豪氏攀蜥、黃口攀蜥、呂氏攀蜥以及牧氏攀蜥五種攀木蜥蜴,分類上皆屬攀蜥屬,不同種類在公母顏色上也有不同的差異。其中我們在都會公園或近郊山區最常見到斯文豪氏和黃口兩種攀蜥的身影。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頭條報導的行健村自力發展成有機農業村振奮人心,類似這樣的故事在台南後壁,土溝村曾經以「最後一頭水牛」為號召,凝聚農民改造農村,當時一批南藝大的學生加入行列,幫水牛「起厝」,打造新家。雖然水牛還是沒了,但水牛精神卻生根土地,那群學生也留在當地繼續出力。

東沙島日前發現新紀錄種火之島蜑螺,蜑螺是一群廣泛分布在潮間帶的生物,牠們怎麼在沒有河口或淡水注入的東沙島珊瑚環礁潟湖內建立族群?科學家還在研究。埋藏在西部南極洲冰原下的古代湖Ellsworth,也讓英國科學家好奇,因為湖中可能有氣候變遷和未來海平面上升的重要線索,同時也可能有新物種的生物存在。泰國也可能想知道氣候變遷怎麼造成這場50年來最嚴重的水患,上週末不巧碰上罕見的大潮期,泰國政府為了保住首都曼谷,加強擋水工事、疏濬河道,甚至動員千艘民船一齊發動引擎來引導河水,終於奏效,但曼谷外圍地區淪陷,慘遭洪水肆虐。身為世界重要糧倉的泰國遭難,糧食危機更急迫,然而台灣人去年浪費的食物總量275萬多噸,我們必須馬上改變習慣,才能幫助世界與自己度過難關。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美麗灣亂排污水 東縣環保局:違反水保法

作者:濱刺麥

本月初連日大雨,3日民眾發現美麗灣沙灘工地圍籬邊有許多濁流排出,且圍籬內的水泥堤岸、水池設施也積滿了水,若只是一般雨水則無關緊要,但這些雨水已經浸泡過工地的化學塗料、水泥、施工器材、廢棄土…之後再流出工地排入杉原灣,並非一般的積水外溢。

台東縣環保局5日會同環評承辦人前往美麗灣度村工地稽查,現場營建工地施工作業中,並有污水累積於工地內部低窪處,工地主任盧先生表示積水是前天暴雨導致。11日環保局指出,依據水土保持施工圖,工地有3處集水消能井,容量約105立方公尺,不足以收集暴雨所產生的雨水之逕流廢水,且依據水污法第18條、水汙染防治措施計畫,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第9條第3項規定,「沉砂池應符合工地或作業場所範圍總面積乘以0.025以上」;美麗灣渡假村水污申請作業面積為9,700平方公尺,所以沉砂池容量須達242.5立方公尺容量,實際上僅有約105立方公尺,現場「逕流廢水管理不足」,環保局表示「請業者改善」,美麗灣渡假村違反水汙染防治法第18條規定,依法告發裁處。

精采內文

論壇∣秘境、公園、BOT 澎湖隘門沙灘BOT案登場

作者:munch

政府的觀光開發,有著一個模式。原本是居民生活或守護的優美秘境,在受人注意後,開始規劃公園、休憩站等設施提供公眾遊玩,等到知名度大增,就開始劃設園區,交給財團吞佔,封起區域推動BOT。

花蓮七星潭、墾丁大灣、台東杉原海岸、三仙台海岸、以及未來的磯崎、金樽、加走灣、小野柳…等地,大概都是依循著秘境--公園--BOT的開發模式前進。 澎湖隘門沙灘成為一個典型的例子,12公頃的BOT開發案,讓人們看清政府如何將一塊緊密連結社區的土地,一步步巧妙的轉到財團手中。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