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行健有機村 展現農民築夢力量(上)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宜蘭行健有機村 展現農民築夢力量(上)

2011年10月18日
本報2011年10月18日宜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行健有機夢想村推手張美。宜蘭縣三星鄉安靜的小村落行健村,位於安農溪與行健溪之間,有位女士努力推動有機農業,要將整個村都成為有機農業村。不靠政府經費挹注,完全由農民自發自組合作社的夢想之村,成為宜蘭羅山村後另一個有機村的代名詞。

在此背景下,12日三位來自國外的友人,美國社區支持型農業(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推手伊利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創辦人德查‧史雷佩德拉(Daycha Sirpatra)、不丹農林部首席科學家多傑‧旺楚克(Dorji Wangchhuk),也來一探行健有機夢想村,與當地農民對話。

合作社推手之一、在地農民張美表示,「農民沒有賺很多錢,但米賣出去就很開心。」他說,推行有機農業是一個又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不僅種植過程加倍辛勞,也要設法一一突破關卡,將顆顆珍貴的稻米,包裝送到消費者手中。透過多元就業計畫,合作社聘來專業經理人,讓不同專業者分工合作,而農民辛苦的成果,只求全部賣完,溫暖消費者的肚腹。

化肥與農藥 農民沉重的負擔

米之神基金會創辦人德查以實際行動幫助泰國農民。(攝影:張信緯)德查在見面會中簡短地介紹米之神基金會的任務與這十幾年來的成果。他說,米之神基金會是為了幫助農民脫貧,他們發現正是政府鼓勵慣行農法,昂貴的化學肥料及農藥讓農民負擔沉重債務,因此與農民合作,發展出自家採種、留種與選種的技術,找出適合土地的種子,便可貫徹友善農耕方式,又節省大筆開支。

不過,15年來,加入有機耕作的農友並未大幅增加,他認為這是商人以大量廣告不斷洗腦,讓農民不敢放棄慣行農法的結果。因此,米之神基金會創立農民學校,從教育著手改變農民的思考方式。

米之神在泰國的農民學校雖取得政府認證,令德查不解的是,政府辦的農民學校仍不為所動,依然以慣行農法為主。因此,米之神不斷濃縮課程,讓泰國農民易於取得與學習,抗衡這個使農民落入貧困循環的農法。

德查難掩農地用藥的厭惡,他說下農藥是破壞土地。他說,以收割後的稻梗留在田裡,就足以滋養土地了,甚至不需堆肥。另外,他也研發利用微生物活化土壤,例如有一塊30年來使用慣行農法的土地,運用米之神推廣的有機農法,至今已6年,產量越來越好。

CSA:消費者支持的不僅是產品

韓德森說,CSA除了農民與消費者的組合還不夠,還要把環保團體以及媒體拉近來。韓德森介紹他位於紐約州的農場,離紐約市約需7小時車程。30多年前開始從事有機農業時,美國的有機農場規模很小,政府以及學術界都不看好。他從當時成立不久的美國東北有機農民協會和其他農民身上學習,他認為有機農民的團結合作很重要。

韓德森說明,CSA(社區支持型農業),CSA是找到一群消費者願意和農民承擔生產過程的分險,不僅是跟農民買農產品,還願意支持農民的生活方式、維持他們的生活。

韓德森訪問超過國內外超過300個社區型農業的人,寫成《種好菜,過好生活》。他發現在CSA概念下,沒有任何農民的方法是相同的,很多細節都是按照當地的脈絡來安排,唯一不變的核心精神,就是消費者與生產者互相的支持。韓德森現場致贈本書給行健有機夢想村,並由張美代表接受。

張美問到,怎麼開始找到願意支持的消費者?韓德森建議,可以先尋求現有單位支持,例如環保團體、宗教團體或托兒所等原本就關心健康食物的單位,。

至於CSA的規模要多大呢?韓德森說,會員數從5個人到上千人都可以,可依據在地的情況決定。而若要支撐一個CSA團體1位專職農民和1位行政人員的開銷,大概需要120個股份。以韓德森為例,提供在半年間每周一次農產品的股份,一股為500美元(但價格因內容而有差異),而除了股份收入外,還需兼農民市集設攤販售以及接受餐廳的訂單等收入維持。

韓德森強調,CSA除了農民與消費者的組合還不夠,還要找環保團體及媒體合作,讓CSA的資訊傳播出去。

不丹全有機 幸福快樂更重要

來自不丹的高級研究員多傑(右2)說,不丹以追求幸福快樂為目標。(攝影:吳信緯)不丹農林部科學家多傑說,不丹的耕地較分散,而農民尚不知要合作,還未發展出像行健村這樣的組織。

針對「不丹是否實施有機農業」的問題,多傑說,不丹大多都是有機農業,幾乎不用農藥化肥。他認為,不丹和台灣的發展歷史很不同,但都是小國家,應有些機會交換意見。

他說,不丹發展過程不強調追求物質的快樂,而是精神層次的平靜與快樂。

※ 本文與上下游News & Market 新聞市集合作刊登

【相關報導】
國際友善農業推手 串訪土城彈藥庫
宜蘭行健有機村 展現農民築夢力量() ( )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