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5.10







近期活動

2012年第三屆奇美部落「年齡階級體驗營」
第七屆全國河川 NGOs 會議
2012黑潮夏日企畫『潮,生活—通往美好生活的幾種途徑。』(6/8截止)
520公義生態社會.願景工作坊(5/17截止)
池南自然教育中心招募101年度暑期實習生(6/1截止)
環保知識IQ賽(4/10~5/14)
2012陽明山蝴蝶季系列 草山影像寰宇(5/1~7/31)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資訊中心 徵求工作夥伴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六輕大火對環境無害?環委:不是有沒有 是影響多少

 

台塑六輕麥寮一廠煉製二廠2010年7月25日晚上7點58分因重油洩漏引起火災,燃燒過程產生大量硫化物、氮氧化物、粒狀污染物,這些因大氣擴散或雨水沖刷沉降於地面水體、土壤,究竟造成什麼影響,環保署依環評法第18條,命台塑提出「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昨(9日)在環保署舉行第四次專案小組審查。

環評委員在第三次審查時做出結論:火災工安事件在燃燒過程產生大量硫化物、氮氧化物、粒狀污染物等,已對附近養殖漁塭造成不良影響,而且台塑在事後並未積極進行環境採樣,無從完全比對工安事件造成的影響範圍。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空污研究遭台塑控妨害名譽 學界連署相挺莊秉潔

告人者需舉證 台塑資料拿出來!

2011台灣回顧:六輕工安頻傳 居民火大

從台塑大火看台灣塑膠王國

環球360°∣後院養雞:美國城市農業回潮

作者:Jill Richardson(La Vida Locavore組織創辦者、《美國菜譜:我們糧食體系崩潰的原因及修補措施》作者);翻譯:奇芳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美國城市正在修改法律,允許居民小規模地家庭養雞。這些城市最典型的做法是進行「事實上」的禁養,即要求必須有足夠大的院子才能養雞,但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有這麼大的院子。比如,聖地牙哥規定雞舍必須與任何住宅保持50英尺(15.2公尺)的距離,包括主人自家的房子。還有一些城市乾脆採取更極端的禁令,比如底特律就徹底禁止養雞:誰也不准,沒有例外。

「我認為在二戰後,北美人都有這樣一個想法:現在我們都現代化了,在城裡養禽畜是『不現代』的。」《食品與城市:城市農業和新食品革命》一書的作者珍妮佛•考克羅爾•金說。「所謂現代就是我到商店購買你的食品。」20世紀下半葉,許多美國城市都通過了禁止家庭養雞的法令,其背後的公眾成見就是:雞會發出噪音、氣味難聞,還會引發疾病。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曾經3年來對藻礁保育毫無進展的桃園縣,在民間學界的關懷下,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將自籌千萬經費委託國內外相關學者專家,研究保育藻礁最適方案,這真是個好消息,但如何進行,仍須大家持續關注。墾丁國家公園也宣布在墾丁海域發現「縱帶凹尾塘鱧」、「前棘假革魨」2種分布於印度及西太平洋中,第一次在台灣現蹤的新魚。還有「頰刺魚」、「單線黑隆魚」2種是墾丁新紀錄的發現。

秘魯海岸成千上萬的鵜鶘和海豚集體死亡事件,專家調查後認為,鵜鶘的死亡和海洋溫度升高有關,但,海豚的部分仍是謎。以前恐龍為何滅絕,也有一派說法認為與溫室效應有關,而最近有科學家研究發現,蜥腳類恐龍胃脹氣與打嗝排放出來的甲烷,可能是數千萬年前引發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因素。現在雖然沒有恐龍了,但人類也在各種活動中不斷產生溫室氣體,對此,英國政府將挹注資金,進行為期兩年的大型貨車低碳示範試驗。預定的試驗內容包括發動低碳貨車車隊,並資助天然氣燃料補給站和電動車充電站等基礎建設。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悶燒型長隧道 還要再挖嗎?

作者:蔡中岳(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 )

令人難過地,最不希望發生的意外發生了,雪山隧道火燒車事件,把長隧道會面臨的問題一次燒開,這個挖掉萬年水脈、比預期多花了八年、多花了300億經費,在挖鑿過程中有25名工人喪失性命的工程奇蹟,再次奪走人們的生命。如果不趁此機會認清、解決長隧道的問題,將難以面對這些逝去的靈魂。

精采內文

論壇∣陳菊市長 請為黑面琵鷺保守茄萣溼地

作者:楊俊朗(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

原高雄縣政府不顧民間團體極力反對,強行在茄萣溼地內推動、施作1-1號與1-6號道路,已經活生生地將茄萣溼地切割為南北兩大塊,雖然政府宣稱採用「生態工法」的設計,但是溼地因為道路而破碎化已經既成事實,為保護溼地的德政與美意大打折扣。

不幸的是,我們聽說高雄市政府正在規劃設計茄萣溼地內的第三條道路(1-4號道路),如果1-4號道路真的施工、開通,我們會擔心黑面琵鷺從此不再蒞臨茄萣溼地。如果我們的擔心不幸成真,那將會讓高雄市民蒙羞。

精采內文

 

六輕大火對環境無害?環委:不是有沒有 是影響多少

「環境報導」2012年5月10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台塑六輕麥寮一廠煉製二廠2010年7月25日晚上7點58分因重油洩漏引起火災,燃燒過程產生大量硫化物、氮氧化物、粒狀污染物,這些因大氣擴散或雨水沖刷沉降於地面水體、土壤,究竟造成什麼影響,環保署依環評法第18條,命台塑提出「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昨(9日)在環保署舉行第四次專案小組審查。

環評委員在第三次審查時做出結論:火災工安事件在燃燒過程產生大量硫化物、氮氧化物、粒狀污染物等,已對附近養殖漁塭造成不良影響,而且台塑在事後並未積極進行環境採樣,無從完全比對工安事件造成的影響範圍。

依此要求台塑公司依環評法第18條提出「六輕廠區工安事件環境監測與工安事件環境監測與蒐證方法之因應對策」。

專案小組的結論送到2012年3月27日的環評大會確認時,台塑公司提出「工安事故對當地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因果關係不明,同時質疑林縣提出的農漁受損資料正確性,環保署於是將此案退回專案小組,進行今天第四次審查。

請雲林縣補正資料 再開第五次會議

昨天審查結果,台塑再度重申以上理由,表示無法接受「工安事故對環境有不良影響」這種說法,台塑公司協理吳宗進說:「那是公司的面子問題」。他要求應有科學證據,並希望再開第五次會議。

而原本專案小組召集人、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不希望修改第三次環評結論,也就是認定火災對環境的確有不良影響,但雲林縣政府只提出一分大火、魚塭死亡時間表,但大火跟魚塭死亡的因果關係是什麼、監測到什麼都說不出個所以然,導致環評委員想堅持做出結論都沒辦法,最後決議請雲林縣政府再補足資料,繼續再開第五次會議。

對什麼造成不良影響?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次環評結論中的文字是對附近養殖漁塭造成不良影響(注意:是附近養殖漁塭),但環評法第18條後段的文字是: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昨天就有委員提到這兩個文字的差異,並問:到底是對什麼有影響?因此最後審查會出現什麼結果,現在說可能還太早。

而對於昨天台塑對「不良影響」這個字眼這麼敏感而且據理力爭,環評委員最後對於是否堅持做出「不良影響」出現遲疑,有環評委員也提到,這多少跟台塑已對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提告有關。凌永健表示,萬一要環評委員當庭作證,要有一套站得住腳的說法。

大火過後對環境沒有「不良影響」?

不過對於台塑指「大火工安事故對環境沒有不良影響」的說法,包括凌永健、在場委員、甚至環保署官員都無法認同。在閉門會議討論的共識是,大火工安事故對環境有不良影響是確定的,不是要討論有沒有,而是有多少、範圍多大。

環保署官員也說,「大火後對環境沒有不良影響,我是不太相信」,他還提到5月3日台北地方法院審理台塑告莊秉潔案時,法官當場要求台塑,如果認為大火對環境沒有影響,台塑必須舉證。

台塑則進一步要求,不要用環評法第18條的方式提出因應對策,而是依環評法施行細則第37條提出變更內容對照表。

對於台塑提出的這個要求,環評委員也覺得有點錯愕,環保署綜計處回應,這兩個法適用不同情況,環評法施行細則第37條是業者環評內容變更、且變更後對環保有利才能用變更內容對照表,是業者「主動送審、環保署被動審查」。

但環評法第18條是環保署命業者提出環調報告,是「環保署主動審查、被動提出」,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六輕所在地 沒有長期環境背景值可比對大火影響?

昨天由雲林縣政府、台塑各自提出大火工安報告。雲林縣政府提出一張表,指2010年7月25日大火後直到2011年8月25日,大火發生時間、當地魚塭、鴨隻等死亡數量及時間,以此舉證「空污對本縣已造成不良影響應無庸置疑」。

而台塑這邊提出的報告是,事故期間的監測包括重金屬、戴奧辛、土壤、水產品含重金屬、水質等等,全都低於管制標準。但台塑也坦承,是因為沒有長期環境背景值可供比對,因此無法證明有不利影響。

台塑另以2010年雲林地區魚塭產值、產量都比1999年高。以及漁民提起三件公害糾紛都不成立,以此佐證「本次事件無不良影響」。

雲林縣環保局副局長賴東鴻反駁,魚獲量增加是漁民的努力,公糾不成立是因為申請人資料不足被駁回,也不能以此說沒有關係。

環評委員則認為,監測是否低於標準,跟大火對環境及養殖有沒有影響是兩回事,低於環境標準不表示就沒有影響。也可以從生物死亡來推論原因,不是只從 環境監測。環評委員也有共識,要求台塑應建立工安事故後環境監測蒐證作業。

※ 註1:環評法第18條 (前段)
開發行為進行中及完成後使用時,應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追蹤,並由主管機關監督環境影響說明書、評估書及審查結論之執行情形;必要時,得命開發單位定期提出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

※ 註2:環評法第18條 (後段)
主管機關發現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時,應命開發單位限期提出因應對策,於經主管機關核准後,切實執行。

※ 同步刊載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環球360°∣後院養雞:美國城市農業回潮

作者:Jill Richardson(La Vida Locavore組織創辦者、《美國菜譜:我們糧食體系崩潰的原因及修補措施》作者);翻譯:奇芳

亞當•海納和菲力浦•杜恩都在把雞「召回」家裡。這兩個曾經「非法」養雞的聖地牙哥市民過去都被當局勒令處理掉雞隻。但是,在經過居民的長期抗爭之後,聖地牙哥市議會終於在今年1月31日投票通過後院養雞的合法化,規定每家最多可以養五隻母雞,但不能養公雞。不過對於卡婭•德•巴巴羅來說,這個變化來得太晚了:之前她被勒令處理掉家裡的兩隻母雞,於是不得不把它們放到一個偏僻的地方,讓鄰居眼不見心不煩,但其中一隻被郊狼吃掉了。

图片来源:mazaletel

「我實在迫不及待地要把牠們弄回來」,海納說,「這說明我們的確能夠改變一些東西,當被通知必須處理掉雞隻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去找那個告發我的鄰居算帳,但幸運的是,我姐姐的辦法更有效,她進行抗爭,讓我們的社區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他姐姐是眾多市議會聽證會的出席者之一,並且大力鼓吹養雞合法化。

聖地牙哥並不是個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美國城市正在修改法律,允許居民小規模地家庭養雞。這些城市最典型的做法是進行「事實上」的禁養,即要求必須有足夠大的院子才能養雞,但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有這麼大的院子。比如,聖地牙哥規定雞舍必須與任何住宅保持50英尺(15.2公尺)的距離,包括主人自家的房子。還有一些城市乾脆採取更極端的禁令,比如底特律就徹底禁止養雞:誰也不准,沒有例外。

「我認為在二戰後,北美人都有這樣一個想法:現在我們都現代化了,在城裡養禽畜是『不現代』的。」《食品與城市:城市農業和新食品革命》一書的作者珍妮佛•考克羅爾•金說。「所謂現代就是我到商店購買你的食品。」20世紀下半葉,許多美國城市都通過了禁止家庭養雞的法令,其背後的公眾成見就是:雞會發出噪音、氣味難聞,還會引發疾病。

然而,曾幾何時,潮流似乎正在反過來。隨著美國人對園藝和自產食品興趣的高漲,許多人開始質疑禁止城市養雞是否明智。威斯康辛州的麥迪森市早在2004年就取消了禁令,一群促進法律改變的養雞者組成了「地下雞黨」,而加州聖克萊門托的「聖戰」則是由「城市養雞合法化運動」宣導的。

在鄰國加拿大的卡爾加里,市長候選人兼卡爾加里自由城市養雞俱樂部主席保羅•休斯力挺城市養雞的言論成了一大新聞。在與養雞禁令纏鬥的新聞報導中,休斯抓住機會指出了其中的荒謬:法律可以允許飼養各種外來的甚至危險的寵物,卻不准養雞。

活動者們的努力沒有白費。過去幾年中,好幾個城市關於城市農業的法律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聖地牙哥的法令甚至允許居民飼養兩隻小山羊和兩箱蜜蜂。儘管市議會一致通過了這個法令,但也並不是全無爭論的。「我確信我的鄰居還會投訴我的雞,但如今他再投訴,市政府也不會理他了,因為法律是站在我這邊的。」

一些城市養雞者之前住在農村,有養雞的經驗。但許多人卻是第一次養雞,就在幾年之前他們還認為在城裡養雞是一件瘋狂的事情。加州康科特的特麗莎•埃瓦特斯還記得當初兒子向她要求養寵物雞時的情景:「一開始我說沒有地方養,但我越想越覺得這是個好主意。」

麥迪森市頒發的養雞許可證增長曲線圖能帶來更直觀的感受。2004年養雞剛剛合法化的時候,該市只頒發了4份許可證,但到了2011年就增加到125份,而今年前三個月,就已經發了96份。與此同時,總部在三藩市的世界最大後院養雞網路論壇BackYardChickens.com,其會員數量也節節攀升,從2007年1月創建初期的50名會員,到2009年3月的25,000名會員,現如今該論壇已擁有125000註冊會員。

為什麼美國的城市和郊區有這麼多熱情的養雞愛好者呢?像埃瓦特斯這樣的飼養者主要是為了雞蛋(她絕對不會吃自己的雞),同時也把雞當作寵物。她非常享受對雞的悉心餵養,說:「我的雞各有特點,各不相同,牠們都聽得懂自己的名字。」但一些人養雞的確是打算自己吃的,在聖地牙哥,一家幼稚園主辦的自助宰雞作坊裡總是顧客盈門。

海納和一位只願透露名字為琳達的南加州婦女(她的雞還處於非法狀態)還把雞視為園丁的好幫手,因為它們是除蟲和除草的利器,雞糞還是高品質的肥料。琳達花了一年多時間和同道們努力爭取改變法律,但最終也沒有成功,幾個月前她不得不處理了自己的五隻小雞。「養雞時間越長,我就越覺得這個禁令荒謬。」

城市居民經常會發現他們對家庭養雞帶來的臭味、噪音和疾病的擔心其實是多餘的,或者說如果除去噪音製造者的公雞之後,這些影響會大大減小。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市就是如此,在該市取消禁令之後,一開始允許最多養三隻雞,包括公雞,後來放寬到八隻,但不能養公雞。其他最近取消禁令的城市包括:猶他州的鹽湖城、田納西州的諾克斯維爾以及加拿大的溫哥華。實際上,在美國最大的都市紐約都允許養雞之後,那些所謂「雞不屬於城市」的言論就再無立足之地了。

穆裡-麥克穆裡孵化場的業務是在美國各處販賣雞雛,其業務從三四年前開始大增。公司總裁布德•伍德說,小雞太受歡迎了,他的公司已經供不應求。他說,如今越來越多想養少少幾隻雞的人都向他購買,「我們出售的總數越來越多,不過每筆訂單的平均數量則在變小。」

吉爾•理查森,La Vida Locavore組織創建者,著有《美國菜譜:我們的食品體系為何崩潰》和《我們如何適應它》等書。

相關文章

未來吃什麼? 2012年4月4日

美國玉米種植區面臨變革 2011年9月2日

生態農業:饑餓的救星? 2011年5月3日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2年5月3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搶救千年藻礁 桃園縣政府:自己來

本報2012年5月1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保育千年藻礁,桃園縣政府決定自籌經費找出最適保育方案。圖為傍晚的觀新藻礁。(攝影:程美玲)搶救千年藻礁,桃園縣政府動起來!桃園縣政府於今(10日)發布新聞稿表示,將自籌千萬經費委託國內外相關學者專家,研究保育藻礁最適方案。

桃園縣觀音海岸的小飯壢溪口至新屋溪口間,寬達500公尺、長約4公里,是目前藻礁礁體最完整、最大的區域。2008年雖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列冊追蹤,但3年來毫無進展,直到近日保育團體關切桃園藻礁保育進度,並認為桃園縣政府保育不力,為此,桃園縣政府決定自己籌款研究發展最適保育方案。

縣長吳志揚表示:「珍貴藻礁不能讓其滅亡,縣府將對藻礁總體檢後拿出一套完整妥適的保護方案連同相關配套措施,讓藻礁與桃園共生、共存、共榮。」他認為,劃設保護區不代表政府知道怎樣的保育計畫才能真正保育藻礁,應予詳細診斷後找出病因,尋覓良方對症下藥,方能徹底有效的保育藻礁。

縣府也表示,將兼顧當地社區生計及環境容受力,選擇最適法令劃設,讓全民受益。縣府也決定自籌經費1000萬元,廣邀各領域專家團體討論研究最適的搶救策略。

桃園縣府表示,藻礁正面臨四大困境,其中台電凸堤、中油管線、水利署堤防等三項工程,是由中央辦理,而高密度的工業區及水污染,近年來均積極防治,其監測機制領先其他各縣。

除自籌經費深入研究,桃園縣政府也建議國家政策方向需重行思考,也將提案送行政院永續委員會討論,希望政策能重行思考台電凸堤能否地下化、水利署堤防能否後移防風林後。

阿塱壹由民間、地方及中央合力完成

屏東縣政府以有限經費結合地方與中央,完成相關的研究調查。桃園縣政府表示,「3年間,縣府為達成中央主管機關之囑託,四處碰壁,中央單位則一貫逕以不足之預算,囑咐自行解決。」認為林務局如認為藻礁情形危急,應給予縣府足夠之預算推辦保育工作,而非以不足之預算,要求縣府達成所限定之保育目標。

然而,事實上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此種合作方式,過去是有成功先例可循的。據記者詢問林務局保育組及屏東縣政府,今年1月份劃設公告的「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阿塱壹古道),屏東縣政府於去(2011)年公告為暫定保留區之後,即以獎補助方式結合3個民間團體,進行地質地形、動植物以及螃蟹的生態調查,三項計畫各補助45萬元,共135萬元,中央補助90萬,縣府自編45萬;不足款由民間自籌,一年內完成調查、公告劃設為保留區。此項經驗,或可供桃園縣政府借鏡。

【相關報導】

Top

 

墾丁海域繽紛熱鬧 發現4種新紀錄魚種

本報2012年5月10日台北訊,王鎮中整理報導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10日公布,墾丁海域近來發現「縱帶凹尾塘鱧」、「前棘假革魨」2種分布於印度及西太平洋中,第一次在台灣現蹤的新魚。另有「頰刺魚」、「單線黑隆魚」2種是墾丁新紀錄的發現。

縱帶凹尾塘鱧 Ptereleotris grammica (蔡永春攝)長期進行珊瑚礁魚類研究的台灣海洋科技中心陳正平博士,與水中攝影協會理事長蔡永春等熱愛海洋的潛水人士,於2月在墾丁潛水時發現一隻台灣未曾紀錄過的「縱帶凹尾塘鱧」(Ptereleotris grammica),在拍下三張照片後旋即躲入沙洞中,但已留下珍貴的紀錄。

此外,在4月份時,海洋生物博物館林清哲也在墾丁海域發現未見過魚種,向陳正平諮詢後,確定此為另一個台灣新紀錄種:前棘假革魨Pseudalutarius nasicornis

縱帶凹尾塘鱧及前棘假革魨於之前的研究中,皆分布於印度及西太平洋中,但從未在台灣海域發現其蹤影,此次是第一次在台灣現蹤。

前棘假革魨Pseudalutarius nasicornis (林清隆攝) 頰刺魚Genicanthus lamarck (林清隆攝)

月份中,林清哲也紀錄到園區的新紀錄種:頰刺魚Genicanthus lamarck。頰刺魚曾在綠島發現,於今年在墾丁海域出現,記錄到的是雌性個體,頰刺魚通常棲息於臨近陡坡的礁區,是一種會行雌性先成熟性轉變現象的魚類。

單線黑隆魚 Labropsis xanthonota (林清隆攝)墾管處近年來進行魚類資源的調查,年年均有不同的驚喜,去年委託陳正平調查,紀錄到墾丁新紀錄種單線黑隆魚 Labropsis xanthonota,單線黑隆魚以往只在台灣的綠島、蘭嶼、東沙及南沙被發現,主要棲息在水質清澈的潟湖或藻礁,且珊瑚繁生的海域。根據陳正平博士推論,此次發現的單線黑隆魚可能是跟隨洋流而進入墾丁海域,並在2011年發現後,族群量有逐漸增加的現象。

墾管處處長陳貞蓉表示,不論是台灣新紀錄種或是墾丁新紀錄的發現,都表示了墾丁這片海域對這些珊瑚礁魚類的重要性,若是能夠好好保護這片海域,未來一定可以有更多新紀錄種在墾丁海域現蹤。他呼籲民眾不要捕撈、食用珊瑚礁魚類或是盜採珊瑚礁,留給這些珍貴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也可成為來此探遊之潛客、玻璃底遊艇乘客的吸引物種。

Top

 

秘魯鵜鶘集體死亡或與海溫上升有關

摘錄自2012年5月9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秘魯一處海岸近期有4千450隻鵜鶘和將近9百隻海豚屍體被沖上岸,專家調查後認為,鵜鶘的死亡和海洋溫度升高有關,至於海豚的死亡至今仍是謎。

從2012年2月到4月中,秘魯一處海岸發現有4千多隻鵜鶘和近9百隻海豚屍體,經過專家追查研究,鵜鶘的死亡應該是海洋溫度升高,導致鵜鶘的食物之一:「鯷魚」游入更深的海洋,使得幼小的鵜鶘無法捕捉因而餓死。

祕魯一所大學生物學家卡洛斯博士說,這個海域的溫度和往年平均值比較,上升了攝氏6度之多。同時研究人員解剖鵜鶘屍體後也發現,牠們消化道裡面空無一物,推斷這些鵜鶘是因為飢餓死亡。

不過科學家對於海豚的死因,則仍然還找不到答案。

Top

 

有此一說:恐龍屁引發遠古溫室效應?

摘錄自2012年5月9日新頭殼報導

科學家研究發現,蜥腳類恐龍胃脹氣與打嗝排放出來的溫室氣體(甲烷),可能是數千萬年前引發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因素。儘管大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為二氧化碳,但甲烷的吸熱能力卻高出二氧化碳20多倍。

蜥腳類恐龍的特徵為頭小、體形巨大,以及有條細長的脖子與長尾巴。中等體型的蜥腳類恐龍,如古中生代(Mesozoic Era)的迷惑龍,平均體重可達4萬4,000磅。

就像許多現代食草類動物一樣,科學家認為草食性恐龍是溫室氣體的主要製造來源。
英國科學家在本週二(8日)出版的《當代生物》(“Current Biology”) 期刊指出,一群食草類恐龍打嗝放屁釋放出來的溫室氣體量,相當於今日自然界與人類製造出來的溫室效應氣體的總排放量。蜥腳類恐龍放出來的甲烷,也遠超過由現代畜牧業的牛、羊與其他反芻動物排放出的總量。

每年全球牛隻排出的甲烷達5,500萬至1億1,000萬噸。牛隻引發的溫室效應問題,激發了英國生態學家韋金森(David Wilkinson)進一步思考草食性恐龍帶來的氣候變遷效應:當恐龍數量越多,排至大氣中的甲烷氣體也就越多。

研究團隊得出之結論指出,草食性恐龍每年相當於排出約5億7,200萬噸甲烷,排放量較現代牛隻與其他反芻動物的總排量高出5倍以上。全球各地現今從動物與人類活動,如燃燒天然氣與掩埋場的垃圾,每年生產出來的溫室氣體約有5億5,000萬至6億6,000萬噸。

韋金森的研究團隊並非第一個懷疑地球古代巨獸是造成氣候變遷的部分因素。2010年《自然地理科學》期刊刊登之一項研究報告即指出,當美洲地區之原生巨型動物如長毛象、巨型地懶滅種時,大氣中的甲烷含量也快速下降。人類約在同一時間抵達美洲。

現代畜牧產規模業龐大,動物排氣帶來的溫室效應隱憂,曾經促使南半球的紐西蘭政府在2003年有意開徵所謂的「動物放屁稅」,進而引來農民不滿,帶著牛隻和牽引車到國會示威抗議。

有關恐龍滅絕論的說法眾說紛紜,其中一種叫作便秘論,亦即食草類恐龍的食物以蘇鐵、羊齒等植物為主,後来這類植物滅绝,所以恐龍們不得不改食桑樹等植物,造成便秘,食而不化而死亡。如今科學家提出放屁論對環境的影響,則再添新章。

Top

 

獎助創新低碳卡車 英國推兩年計畫

本報2012年5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陳雅琦編譯;蔡麗伶、莫聞審校

英國政府啟動為期兩年的低碳卡車創意補助計畫,期望帶動低碳卡車上路,並協助促成天然氣加氣站和電動車充電站等基礎建設。

英國交通部長潘寧(Mike Penning)表示,這項示範計畫補助額達950萬英鎊,出資單位包括交通部和英國技術策略委員會(Technology Strategy Board)。他表示,「這項方案有助於降低貨車排碳量,英國將近有1/4碳排放是來自大型貨車,因此,這是我們應對問題的重點。」

為了確立獎勵創新方案的優先策略,技術策略委員會已進行過規劃方案審議與權益關係人研商會議;而針對此優先策略,後續將會有產業界組成的指導委員會來持續督導。

獎勵創新徵件已於4月24日啟動,已有多個貨車營運商受邀投件,爭取補助。

這項計畫共為期兩年,資金將用來補助商用卡車實施低碳創新的投資,也會協助啟動商用卡車加氣設施的建設。

潘寧表示,「這項示範計畫的補助案例,將可呈現低碳科技在現實世界中的日常運作方式,其具體成績可建立起營運商對環保卡車的信心,並提供我們能夠作為政策基礎的實據。」

此項補助計畫鼓勵多樣化的低碳技術,包括七噸半以上的天然氣、雙燃料或油電混合大卡車,以及三噸半以上的電動貨車。

另外,潘寧表示,「投資建設天然氣基礎設備,也能鼓勵拖運公司買進重型天然氣貨運車,有利於帶動低碳運輸的未來。」

潘寧說明,補助計畫實施兩年期間所收集的數據,也將提供政府作為低碳公路運輸政策的參考。

為確保補助方案品質,也規定參賽車輛的排碳量必須比相同型傳統車輛減少15%以上。此外,補助案所資助的天然氣基礎建設,也將開放其他商用車或公車經營者使用,以利此類設施在全英國普及化。

※ 參考資料:ENS報導、試行計畫官網

Top

 

論壇∣悶燒型長隧道 還要再挖嗎?

作者:蔡中岳(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 )

令人難過地,最不希望發生的意外發生了,雪山隧道火燒車事件,把長隧道會面臨的問題一次燒開,這個挖掉萬年水脈、比預期多花了八年、多花了300億經費,在挖鑿過程中有25名工人喪失性命的工程奇蹟,再次奪走人們的生命。如果不趁此機會認清、解決長隧道的問題,將難以面對這些逝去的靈魂。

「蘇花改」更可憂

圖片取自我們的島在整起意外還沒釐清前,可以看見的是,3、4百人因抽風系統不良,受困其中,整個救災系統雖然偶有演練,在面對意外時仍然緩不濟急;重要的原因就是長隧道發生火災時,將變成一個大悶燒鍋,讓熱氣在隧道中流竄。本次意外發生時間是雪隧交通量的離峰狀態,發生點也離隧道口近,試問要是在尖峰時間於隧道中段發生意外,救援單位有應變的能力嗎?而高速公路局即時路況的網站中,遲至意外發生兩個半小時後才在網路上刊載意外訊息,甚至在該網站中「事故」頁面遲未更新,粉飾太平;這種速度讓用路人如何知曉路況?沒有人希望意外發生,但救援系統設備與演練以及訊息更新是最根本該做好的!

更令人擔憂的是未來的蘇花改。蘇花改全段超過3公里的長隧道共有4座。其中從南澳到和平的觀音、谷風隧道合計長12.5公里,與雪山隧道幾乎相同。眾多地質學者都表示,其中的地質結構比雪山隧道地質複雜太多,工程單位也坦言對即將開挖的隧道地質無法實際完全掌握,破碎岩層可能在開挖過程中造成風險外,在未來的通車設計上,更規劃砂石車、大貨車這類的重車是可以在隧道中通行的,所以規劃設計出避車道、地磅站等內容,無一不讓人擔憂這個還沒開始挖的隧道,會有多大的風險。

蘇花改工程在永樂段提出變更,武塔段有當地居民抗議,漢本段挖出大量遺址,都足以證明當初倉卒通過的環評有相當缺失,無論在與住民溝通上、規劃設計上都有顯著問題,其中長隧道的風險更被長期忽視,在現況管理、救援技術都尚未成熟之下,長隧道是否能構成花蓮人引頸期盼的「安全回家路」,更需要謹慎為之;而這也正考驗著政府該如何給花蓮人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本文原發表於蘋果日報

Top

 

論壇∣陳菊市長 請為黑面琵鷺保守茄萣溼地

作者:楊俊朗(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

親愛的陳菊市長您好,

茄萣濕地的候鳥,包括小水鴨、白眉鴨、琵嘴鴨和尖尾鴨。(鄭和泰提供)高雄市政府近幾年積極保護溼地,例如:中都溼地、洲仔溼地、援中港溼地、永安溼地與茄萣溼地等,相信全國民眾有目共睹。過程中更將茄萣溼地北側82公頃原住宅區與商業區劃設為溼地公園用地,期望讓每年近萬隻候鳥來此安穩度冬,形成滿天飛鳥的珍貴景觀。這群在茄萣溼地度冬的客人包括聞名全球、極具觀光價值的國際保育動物─黑面琵鷺。

但是,我們知道原高雄縣政府不顧民間團體極力反對,強行在茄萣溼地內推動、施作1-1號與1-6號道路,已經活生生地將茄萣溼地切割為南北兩大塊,雖然政府宣稱採用「生態工法」的設計,但是溼地因為道路而破碎化已經既成事實,為保護溼地的德政與美意大打折扣。

不幸的是,我們聽說高雄市政府正在規劃設計茄萣溼地內的第三條道路(1-4號道路),如果1-4號道路真的施工、開通,我們會擔心黑面琵鷺從此不再蒞臨茄萣溼地。如果我們的擔心不幸成真,那將會讓高雄市民蒙羞。

親愛的陳菊市長,為了延續高雄市政府保護溼地的正確政策,在此懇求市長取消茄萣溼地內的三條道路(1-1、1-4、1-6號道路),幫黑面琵鷺保留一個完整的家。

市民楊俊朗敬上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