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3.21







近期活動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新世代、教師 愛的力量讓反核意念向下扎根

〈被遺忘的動物們〉入英文段考考題,金山國中教師江櫻梅提供

當年輕世代開始對核能議題有更新更廣泛與深入的探討,與核電廠、核廢料最短兵相接的地區,又如何走出悲情,將對核能的關注持續下去?蘭嶼靠著返鄉青年覺醒,接下責任重擔,而北海岸教師們,借著段考考題、閱讀課、圖書展等等機會,將課本沒教卻切身的事情放回學童的心中。

金山國中的老師江櫻梅在英文段考中,將福島核災後每週闖進 封鎖線搶救動物的攝影師太田康介作品〈被遺忘的動物們〉一書內容編入閱讀測驗中。而蘭嶼在2011年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扈治安所做的報告中,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外海底泥中的銫137、鈷60等放射性物質逐年攀升,顯示核廢料已經外洩後,當地一批回鄉的年輕人,也漸漸成為抗爭中的主力,肩負起反核廢料的任務。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蘭嶼、北海岸核廢受害者 30年首度對話

回應馬江「溝通」喊話 核廢災民政院前遇冷眼

闖進福島警戒區 攝影師搶救出上千貓狗

用一張畫反核 本土插畫家好圖齊發

環境信託∣綠色旅行,讓美麗國度永存—英國坎布里亞郡湖區(下)

作者:Oliver Maurice;譯者:朱芸毅、吳惠琪;整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募款所得經費,可讓聯盟中12個保育組織都能獲得補助。如同當初成立的想法一樣,所募得的款項資助坎布里亞區出入通道維護、改善;野生動物和鳥類的棲地保護;顧及文化與社區-透過教育來恢復和保護坎布里亞區域內特有的文化景觀,讓遊客和當地社區均受益;專注氣候變遷和環境永續議題-維護區域內的腳踏車步道網建構、森林管理及建造對環境友善的建築物和製造生質燃料等。

其中,氣候變遷與永續環境已經成為每個人心中最重要的事。像坎布里亞這樣獨特又美麗的地方,人們及企業已經警覺到要自然平衡,及照顧與保育我們現有環境的重要。因此聯盟已經有足夠的資金關注兩個重要的環境行動:其一,關注在改善湖泊區的健康;其二,關注在減少開車旅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精采內文

攝影賞析∣〈台灣,核災之後〉 張照堂的不安想像

作者:賴品瑀;照片提供:張照堂

張照堂最近陸續發表一系列〈台灣,核災之後〉作品,以蒼涼、淒美的黑白照片,充滿深厚寓意地呈現著他的想像。

張照堂的攝影作品中常表現出迷惘與抑鬱畫面,當年成名作便是不見人頭的人體影像。早期作品尤其明顯的以荒誕狀態中的小人物為題,呈現出一種無厘頭的日常生活,彷彿說著生命中的無趣、無常與空虛茫然。而此次〈台灣,核災之後〉系列照片多為張照堂最近三個月所攝,這些的場景大多荒蕪而空無一人,影中人不是不見臉孔,便是面無表情。

精采內文

環球360°∣簽訂新條約能幫助數百萬氣候移民嗎?

作者:Olivia Boyd;翻譯:奇芳

海平面的上升即將導致太平洋島國從地圖上消失,這個戲劇性的命運毫不意外地成為頭條新聞,但如今學者們強調說,大部分氣候移民活動都發生在各國境內,真正跨國界遷移的人屈指可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DP)2007年的一份報告指出:「所謂沿海農民被迫收拾家當遷移到一個富國的情況絕非典型,而是把情況過於簡單化了。」氣候移民的多數負擔要由當地來承擔。

然而,這並沒有讓氣候移民變成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隨著移民帶來更加尖銳的土地和水源競爭,很有可能會爆發衝突。對此力有未逮的窮國的政府,將不得不設法保護或者另行安置那些易受危害的社區。而且,對那些全部國土都不宜居住的國家來說,國民們必須找到願意收留他們的別國。這就引發了一系列棘手的法律問題:一個已經被淹沒在水下的「國家」還是國家嗎?它的漁業權怎麼辦?其國民的法律地位又將如何?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徐琬婷

20日是農曆的春分,北京卻下了場「黃色雪」,雪水中帶著泥土,由此可見,北京空氣汙染程度嚴重。另外,在雲南元陽縣小龍蝦蛀空3萬多畝的哈尼梯田,破壞梯田生態,政府從去年起,每年出資110萬元人民幣清剿小龍蝦。

人為因素干擾往往影響了生物生長和演化,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道路車輛撞擊導致燕子演化改變,驅動燕子演化出更短的翅膀,與道路上的車輛發生「車禍」,似乎成為「天擇」的因素之一。而在高雄西子灣,因為海岸林遊憩行為改變樣貌,缺乏管理,讓當地僅剩的陸蟹苟延殘喘,需要致力於保育,以恢復海洋生產力。此外,每年清明前後,過境台灣的掃墓鳥─灰面鵟鷹,隨著八卦山脈的過度開發,也造成灰面鵟鷹數量銳減,帶來生態的變遷。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新世代、教師 愛的力量讓反核意念向下扎根

本報2013年3月21日新北訊,賴品瑀報導

309廢核大遊行參與的全台20萬人中,不乏帶著稚兒的小家庭、上班族、學生等年輕世代現身。這些新加入的成員為此次遊行帶來創意與繽紛,正如參與當天晚會演出的旺福樂團所說,「我們正在往美好的方向前進,當然應該在此刻保持快樂的心情。」

當年輕世代開始對核能議題有更新更廣泛與深入的探討,與核電廠、核廢料最短兵相接的地區,又如何走出悲情,將對核能的關注持續下去?蘭嶼靠著返鄉青年覺醒,接下責任重擔,而北海岸教師們,借著段考考題、閱讀課、圖書展等等機會,將課本沒教卻切身的事情放回學童的心中。

北海岸,教師自力 延伸課程

考題,江老師提供與核一、二、四廠為鄰的北海岸在地團體,長期以來社會上所見的抗爭身影是日漸老邁的,但其實在309大遊行中,許多北海岸居民彼此發現,其實不少鄰居都在當天各自前往參與,顯示雖然曾經沈寂了十多年,但是當地反核的種子不但沒有枯萎,甚至其實正在向下紮根。

金山國中的老師江櫻梅負責教授英文也身兼圖書館主任,她坦言,在目前的教科書上,其實對於核能的知識非常少,位於核電廠周邊,金山國中的教師們只能在既定的課程中找機會與空隙,提供核能相關的知識。江櫻梅舉例,她每年在舉辦的圖書展中,留下一個月展出核能核災相關的書籍。更在英文段考中,將福島核災後每週闖進 封鎖線搶救動物的攝影師太田康介作品〈被遺忘的動物們〉一書內容編入閱讀測驗中,藉機讓學生接觸更多資訊。

國小教師郭照燕執教於低年級,她曾經推薦〈地球少年的一天〉,而她非常訝異的是,此書雖然包含了世界30餘國的青少年生活故事,但許多學童不約而同的,特別 關注遭到輻射傷害的畸形兒篇章,並出來討論,郭照燕補充,雖然書中所述的孩子是受核子武器傷害,並非核電廠,然而這些日夜與核電廠為伍的學童,依然非常感 同身受。

郭照燕也提出,其實國內討論核能議題的繪本或書籍真的不多,相較於科普書,實在更不容易找到,因此她認為,如果能有人專門為兒童寫更多的故事,或是教師們能互相交流書單,相信能讓更多有心的老師得到幫助。

「要做就做一輩子!」江櫻梅表示當地一些教師不但聚起來開讀書會,更正在成立在地教師反核聯盟,並相約一輩子守護他們的學生。他們計畫作更多的街頭演講等行動,希望以理性的形象帶動討論風氣,再次喚起在地人的關心與力量。

蘭嶼,青年覺醒 挺身接棒

出身蘭嶼的希婻‧瑪飛洑也憶及遊行當天,她從「受害者大隊」的戰車上看著北海岸隊伍中老人家老邁的步伐與容顏而感到不忍。希婻‧瑪飛洑表示,多年來蘭嶼的長輩也是如此,為了表達訴求,一再風塵僕僕的坐飛機、坐船趕到台北上凱道,所幸、目前蘭嶼的青年也在近年挺身接下使命,成為第三代反核力量,也讓希婻瑪飛洑感受到,其實新契機來了。

309當天,蘭嶼青年在舞台上象徵性的刺穿核廢料桶,要求立刻將核廢料遷出蘭嶼。

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斛古‧貝邋赫特解釋,2011年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扈治安所做的報告中,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外海底泥中的銫137、鈷60等放射性物質逐年攀升,顯示核廢料已經外洩。此事激起了當地一批回鄉的年輕人,當2011年底蘭嶼老人上凱道時,年輕人便在島上自發了一個跨年晚會呼應,到了2012年的3月,蘭嶼年輕人便已開始成為抗爭中的主力,肩負起反核廢料的任務。

「只要一個部落有三、四個年輕人開始就好」斛古表示,這些返鄉的年輕人為了當地求生存,因此會思考如何永續的對待環境,他們瞭解到要將旅遊作為生計,便不能廉價的消費自己、「玩爛」自己,除了尋求保持蘭嶼獨特之處外,安全的環境當然也是遊客最重視的。斛古強調,蘭嶼人在島上已有千年的根,是否能重拾與土地緊密的連結,正是原住民部落能否團結的關鍵。

【相關文章】

Top

 

環境信託∣綠色旅行,讓美麗國度永存—英國坎布里亞郡湖區(下)

Oliver Maurice(2010年來台演說稿,主題 Conservation through Tourism - the work of the Tourism and Conservation Partnership.)

作者:Oliver Maurice;譯者:朱芸毅、吳惠琪;整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承上)募款所得經費,可讓聯盟中12個保育組織都能獲得補助。如同當初成立的想法一樣,所募得的款項資助坎布里亞區出入通道維護、改善;野生動物和鳥類的棲地保護;顧及文化與社區-透過教育來恢復和保護坎布里亞區域內特有的文化景觀,讓遊客和當地社區均受益;專注氣候變遷和環境永續議題-維護區域內的腳踏車步道網建構、森林管理及建造對環境友善的建築物和製造生質燃料等。

其中,氣候變遷與永續環境已經成為每個人心中最重要的事。像坎布里亞這樣獨特又美麗的地方,人們及企業已經警覺到要自然平衡,及照顧與保育我們現有環境的重要。因此聯盟已經有足夠的資金關注兩個重要的環境行動:其一,關注在改善湖泊區的健康;其二,關注在減少開車旅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湖泊區的健康問題,主要來自旅遊地區的洗衣產品、洗衣粉及洗碗精,所產生的磷酸鹽已經導致湖泊區優養化,並進一步造成藍綠藻增生,因此聯盟與巴森斯懷特反思組織(Bassenthwaite Reflections)合作,研究如何減少磷酸鹽排入巴森斯懷特湖(Bassenthwaite)及德文特湖(Derwentwater),並與當地居民與旅館業者合作改善這種狀況。

巴森斯懷特湖,Alan Cleaver攝影

而減少開車旅遊部分,則舉辦無車趣試驗活動 (Car Free Fun pilot Campaign)。坎布里亞郡一年可吸引1千5百萬遊客,計算這些遊客每年開車至此處的距離約3億5千萬英哩。因此在坎布里亞議會(Cumbria County Council)的贊助下,旅遊與保育聯盟在熱門景點區與10家聯盟之旅館業者合作,提供前來住宿的遊客一系列當地永續概念的交通方式及旅遊景點資訊。這些業者將提供可預約的資源,如結合租用公共自行車及在地行腳的旅遊資訊,同時與熱門度假景點連結。此計畫成為鼓勵遊客們帶著環保意識到湖區(Lake District)旅遊的關鍵方法,也能提供遊客們值得留念的度假經驗。

有責任的觀光業

與聯盟合作的旅社Derwentwater Youth Hostel,William Hook攝影

上述的夥伴關係規模是需要時間的,並且讓委員會、所有在保育工作及具影響力的觀光業相關人士共同合作,形成結實的連結,而最重要的是,對國家文化遺產的熱情,而這熱情可以帶動永續旅遊(sustainable tourism)。在這以國家地理頻道最近對於永續觀光業的定義:最純粹的理解就是,這個行業嘗試壓低對環境及當地文化所造成的衝擊,同時幫助產生收入、就業及當地生態保育。負責任的觀光業是生態與文化靈敏度兼備。

最常見的「不永續的觀光業(unsustainable tourism)」例子就是:定期有5仟名左右的遊客到小島上進行半日大破壞環境行程,而這些遊客或許根本就沒花什麼錢在島上,因為他們可能是在郵輪上用過午餐或是郵輪上有東西等著他們。

再提另一個「不永續的觀光業」的例子,義大利西西里島以南至非洲大陸之間的一海島馬爾他(Malta),在2005年時,馬爾他已經開始發展觀光旅遊。因此瑞安航空(Ryanair)提出由英國起飛的包機行程,並保證每年約2百萬名遊客到這現正苦惱於1百萬名遊客來訪的小島上,提高遊客人數後,可能造成小島太過擁擠反而趕走遊客,同時對環境也造成傷害。然而,2007年瑞安航空開始提供飛往馬爾他的10英磅(約新台幣480元)班機,因此,只能假設他們已經得到想要的,但長期來看,馬爾他壯麗的文化遺產將變得相當地黯淡無光,這對環境來說是完全的「不永續」。

因此觀光業若能能夠兼備道德與環境方面的意識,會提升觀光業的邊際利潤。觀光業的贊助人會因為對於維護國家文化遺產有貢獻而感覺良好,而且那保育文化遺產的人也會在財務上受益。

更多關於旅遊業與保育聯盟(The Tourism and Conservation Partnership,現更名為Nurture Lakeland)的消息,請見:http://www.nurturelakeland.org/

Top

 

攝影賞析∣〈台灣,核災之後〉 張照堂的不安想像

作者:賴品瑀;照片提供:張照堂

曾獲國家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的攝影大師張照堂,是許多文藝青年的共同偶像。2005年在與學生的玩笑中,部落格〈哆拉老師的又一天〉開張,張照堂至今不間斷的在上面發表,有過去經典作品的整理,亦跟隨著時代的脈動,關注目前社會議題。

張照堂最近陸續發表一系列〈台灣,核災之後〉作品,以蒼涼、淒美的黑白照片,充滿深厚寓意地呈現著他的想像。

photo

自高中時代向攝影家鄭桑溪學習攝影,張照堂陸續吸收現代文學、音樂、哲學等藝術思潮,更將文學、劇場、詩性等元素融入攝影,而賦予作品現代面貌。因此就算出了攝影圈,藝術界對張照堂的尊崇依然,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便誇讚:「有著最偉大的眼睛,仍然有感動的能力,是當代最敏感、最聰明的藝術家。」

張照堂的攝影作品中常表現出迷惘與抑鬱畫面,當年成名作便是不見人頭的人體影像。早期作品尤其明顯的以荒誕狀態中的小人物為題,呈現出一種無厘頭的日常生活,彷彿說著生命中的無趣、無常與空虛茫然。而此次〈台灣,核災之後〉系列照片多為張照堂最近三個月所攝,這些的場景大多荒蕪而空無一人,影中人不是不見臉孔,便是面無表情。

photo

photo

photo

其中有一張照片,多人等距整齊地平躺在沙灘上,毫無生氣如同死屍。張照堂透露這張照片的拍攝地點就距離核三廠不遠,他更表示,一旦核災,台灣無處可逃。而另一張兩三人在烈日下枯樹前,視線望向遠方,彷彿生還者正在見證歷史。

photo

photo

photo

photo

張照堂發表這些照片時,特別提及37年前在紀錄片作品《王船祭典》中,曾以英國音樂家Mike Oldfield的作品〈Ommadawn〉為配樂,如今也很適合與此系列搭配,組合成一場「人間祭典」。

詩人洛夫曾經如此評論,「他的悲劇精神透過鏡片直接而犀利擊中了我們的內心,開始使我們戰慄,繼而使我們感動,最後使我們落入沈思的緘默。」

看了張老師這一系列照片,請想想核災後的世界可能是什麼樣貌,那可是我們要的?

【延伸閱讀】張照堂部落格〈哆拉老師的又一天

Top

 

環球360°∣簽訂新條約能幫助數百萬氣候移民嗎?

作者:Olivia Boyd;翻譯:奇芳

荒涼的阿拉斯加東北部,這裡的村民們面臨著一趟艱難的旅程。海冰和永凍土正在融化,這裡不再宜人適居,洪水和侵蝕讓萬物凋零。

馬爾地夫80%的國土海拔不足1米。圖片來源:Commonwealth Secretariat

沿岸這些歷史悠久的社區還保留著古老名字,比如尤納拉克利特、戈勒文和特勒,對他們來說,氣候變遷的壓迫感是如此巨大而真切。過去50年裡,這裡的溫度上升是世界平均速度的2倍。由於政府的干預未能消除氣候變遷的因素,12個原住民部落決定離開,更多的人可能也會這樣。

因氣候而被迫遷移的並非只有他們。類似的地方還有很多:沙赫爾的婦女每天要走25公里去打水,MAJURO 環礁的高水位大潮越來越頻繁,越來越猛烈,捲走了房屋,淹沒了道路,氣候變遷正在挑戰著人類家園的耐久性。從長期來說,許多人必須適應,或者到別處尋找新的生路。

認識到氣候變遷規模將變得越來越大,一個國際律師網路正在起草一個條約,以確保能對易受害人群的幫助。

這一活動是在聯合國體制外進行的,根據這個提議中的《氣候變遷移民公約》,富國將同意向窮國提供資金,助其改建房屋,讓人們盡可能延長居住時間,或者有計劃地將受災社區逐漸遷移到別處。「公約」還將設置一個框架,以便對更加令人擔憂的問題——那些被上升的海平面完全吞沒的國家——從長計議。重要的是,這一條約並未要求簽署國承諾接受別處的氣候難民。

條約草案將於今年內完成,之後起草團隊將會開始勸說各國簽署加入。

隨著專家們紛紛展開開始分析研究海平面上升、沙漠化、冰川湖崩決等氣候變遷對人類的影響,過去5年中,氣候移民已經引起人們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專家們對於移民規模的預期相差很大,少的有幾千萬,多的則像牛津學者Norman Myers 所說的到2050年將達到2.5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36)。但無論如何,人們正慢慢對氣候移民的可能影響形成更清晰的認識。

海平面的上升即將導致太平洋島國從地圖上消失,這個戲劇性的命運毫不意外地成為頭條新聞,但如今學者們強調說,大部分氣候移民活動都發生在各國境內,真正跨國界遷移的人屈指可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DP)2007年的一份報告指出:「所謂沿海農民被迫收拾家當遷移到一個富國的情況絕非典型,而是把情況過於簡單化了。」氣候移民的多數負擔要由當地來承擔。

然而,這並沒有讓氣候移民變成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隨著移民帶來更加尖銳的土地和水源競爭,很有可能會爆發衝突。對此力有未逮的窮國的政府,將不得不設法保護或者另行安置那些易受危害的社區。而且,對那些全部國土都不宜居住的國家來說,國民們必須找到願意收留他們的別國。這就引發了一系列棘手的法律問題:一個已經被淹沒在水下的「國家」還是國家嗎?它的漁業權怎麼辦?其國民的法律地位又將如何?

氣候移民條約

那麼,一項國際條約對此有什麼幫助呢?澳大利亞航空法律師David Hodgkinson是條約起草工作的負責人。他說,要點在於氣候移民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儘管大部分移民並沒有跨出國界,但其影響卻是跨國界的。他說,「氣候變遷移民會以各種方式影響到每個國家」,有的是因為國內發生了移民活動,還有的則是被要求掏錢去幫助其他國家。

Hodgkinson說,現有的氣候和難民法律不足以解決這些移民的問題。他還說,儘管人們正在為此做一些「零星的努力」,比如研究者們正在幫助阿拉斯加社區制定移民安置計畫,但還需要做一些更具組織性的工作。簡言之,世界需要開始就氣候移民問題進行討論了。

但這樣的工作不是已經在做了嗎?富國向窮國提供用於適應氣候變遷資金,已經成為聯合國談判的一部分,而且發達國家已經承諾到2020年提供1000億美元用於減緩和適應氣候變遷。那為何還要另起爐灶呢?

對Hodgkinson的團隊來說,在氣候移民這個範圍較窄的問題上形成一個條約,代表著有機會打破僵局、在更廣泛的氣候變遷議題上達成協定。他說:「我們承認制定條約這件事本來就很困難,氣候變遷方面的條約尤其難。但是我確實認為前進的一個辦法就是將問題分成小塊,多少會讓它更好辦一些。」

儘管他的話沒錯,而且事實證明他的團隊在氣候移民上的努力比聯合國更雄心勃勃(同時也更麻煩)的氣候談判進程更有成果,但前方仍然存在著嚴峻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就是廣泛的人類福祉問題。因為氣候移民牽涉到大量人口要離開長期生活的家園,尋找新的居住地。如何能夠在不影響其他人領土權的前提下實現這一點?

第二個挑戰是,這會帶來一定的風險,讓各國政府用氣候變遷的藉口移走他們想要遷移的國民,或者只是讓他們作出糟糕的決策。比如,中國西部有大批牧民在氣候變遷的名義下被遷出草原,即所謂的「生態移民」。這些牧民滯留在城市,沒有生計,也沒有社交網路,而此舉對草原保護的效果微乎其微。

Hodgkinson爽快地承認,他的條約在這些問題面前的作用是有限的。他說:「我確定各國政府會作出此類決策,我也確定在某些情況下,氣候變遷會被當作一個藉口來達到與氣候變遷無關的目的。這一點沒有疑問,但會產生問題,一些靠條約無法避免的問題。」

資金問題

然而,最大的挑戰或許還要數資金問題。發達國家關於「適應基金」的承諾遠未能兌現,而且本國氣候成本的不斷升高也會讓它們為別國氣候移民提供資助的熱情大減。根據災害分析機構Eqecat公司的資料,單是颶風「Sandy」就給美國造成了高達500億美元的損失,而且據預測,極端天氣事件還會增加。在這種情況下,要說服各國掏出比過去更多的錢來幫助別國應對氣候變遷,恐怕很難辦到。

Hodgkinson說:「在這一點上,有時我們很難不對整個氣候變遷問題的前景感到悲觀。總的來說情況可能是這樣的:儘管氣候變遷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但各國都從自身利益出發用更狹隘的方式來處理,只顧及自己的國民,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種做法的結果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可能會非常危險。」

不過,氣候移民對話的一個方面讓Hodgkinson感到高興。與氣候變遷減緩目標、清潔發展機制(CDM)和氣候變遷討論中其他更加「理性」的方面不同,移民是一個更容易描述和領會的問題。「人們能夠理解它,因為我們都有家。所謂氣候移民,就是被迫遷移的家庭,和需要新家的人們。這是一個非常『人性』的問題。根據我做律師的經驗,當人們直覺地理解一個問題時,就會有助於找到解決之道。」

挑戰還不止於此。作為一名航空領域的律師,Hodgkinson把氣候變遷融入了他的職業生涯,在這裡他親眼目睹了關於航空排放立法的所有「死結」。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最近歐盟企圖將國際航班納入其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嘗試遇阻。在談了一會兒這方面的困難後,他的聲音變得明快起來:「哈,氣候移民畢竟不會有這麼困難。」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發表日期2013年3月13日 

Top

 
 

春分 北京下黃色雪

摘錄自2013年3月20日新華社北京報導

20日是農曆的春分,不過北京卻罕見地下了場晚雪,不少人更驚呼,這場雪是「黃色雪」,雪水中帶著泥土,讓網友驚訝北京的空氣汙染程度有多糟。

新華網報導,北京近兩天下春雪,不過卻是黃色的,落地成泥,不少車輛與行人都感受到黃色雪與溶化後的泥水。北京市氣象台首席專家孫繼松說,北京長時間沒降水,空氣比較髒,因此降下帶有泥土的雪,這次降水將對空氣品質有淨化作用。北京平原地區常年終雪日是3月17日,不過近年有延遲趨勢,2009與2010年終雪日期為3月25日,2008與2009年則是3月29日。

Top

 

小龍蝦狂挖洞 元陽縣哈尼梯田浩劫

摘錄自2013年3月20日中央社雲南報導

中國著名景點雲南紅河州元陽縣哈尼梯田,近日又爆發人蝦大戰。早年被村民引入的小龍蝦快速繁殖,在梯田挖洞穴居,3萬多畝梯田遭殃。

元陽縣位於雲南省南部,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以哈尼族和上萬畝梯田景色聞名。

為什麼小龍蝦會出現在當地,當地村委書記說,2006年,在外打工村民因小龍蝦好吃,紛紛引進自家梯田養殖,不料穴居的小龍蝦快速繁殖,在梯田大肆挖洞,破壞梯田生態。截至2011年,小龍蝦已遍布元陽縣新街鎮、攀枝花等6個鄉鎮,毀壞3萬畝梯田,部分梯田每畝多達近百個洞。

村民指小龍蝦是打洞高手,所挖的洞約與手臂同粗,深逾1公尺,且通常會打兩個洞,防止被捉。小龍蝦打洞後導致梯田無法蓄水,田埂也被挖空垮塌,影響耕種,梯田美景可能不再。為保梯田,當地政府去年出資人民幣110萬元清剿小龍蝦。報導稱,在去年人蝦大戰中,共計消滅370萬隻小龍蝦。但因小龍蝦適應力強、遷移快,元陽梯田今年又出現大量小龍蝦,當局正加緊防治。

Top

 

研究:道路撞擊事故 改變燕子演化

本報2013年3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道路車輛撞擊導致燕子演化改變。K Schneider攝影

科學家發現,與道路上的車輛發生「車禍」,似乎成為「天擇」的因素之一,驅動燕子演化出更短的翅膀,能夠更敏捷的起飛,更利於擺脫危險,例如迎面而來的汽車及卡車等。這導致過去30年間,燕子的翅膀縮短了近乎4公釐。

這個研究是以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基思郡(Keith County)為調查地點,結果發現,縮短的翅膀大幅降低燕子死在路上的數量。

根據研究主持人奧克拉荷馬州塔爾薩大學(University of Tulsa)的Charles Brown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結果可作為都市環境如何變成演化熱點的例證。

Brown認為,「演化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而道路、車輛等等已經變成自然或『荒野』的一份子;它們以我們通常不會設想的方式為天擇提供壓力。比起翅膀較短的燕子、當翅膀比較長的燕子坐在道路上時,可能無法及時起飛或來不及飛得夠高,因而較容易與行進中的車輛產生碰撞(而死亡)。」

這項標題為〈路殺(死亡)的生物到哪兒去了?〉(Where has all the road kill gone?)的研究刊載於《當代生物》(Current Biology)期刊,研究者1982年從開始追尋路上被撞死的岩燕(cliff swallow)的屍體,這種燕子喜好築巢於橋下、陸橋水泥牆面,年復一年的追蹤路殺數量,呈現出從1983年到2012年肇因於撞擊而死的數量顯著減少。

研究數據顯示,西南內布拉斯加州的岩燕路殺數量,隨時間而減少,但岩燕翼長較長的比例較高,且住在路邊的岩燕也有增加的趨勢。

以下為岩燕翼長改變與路殺數量示意圖:

圖A:在研究期30年間,雖然公路附近的岩燕數量呈現增加的趨勢(空心圓、虛線),路殺數(實心圓、實線)卻隨時間而下降。

圖B:依據不同翼長,比較路殺岩燕(實心柱型)與野外族群(灰色柱型)的百分比。可看出的翼長越長,路殺岩燕的數量越多。

圖C:路殺岩燕平均翼長(±標準差)顯著隨時間增加而增加(實心圓、實線),但野外族群的翼長卻隨時間而下降(空心圓、虛線)

圖D:1967~2011年基思村一項繁殖鳥類調查中的岩燕數量年間變化圖,約於此研究開始同時(80年代中期)岩燕開始大量於路邊天橋或橋下水泥牆面築巢,因而增加路殺的機會。雖然數量增加但路殺數卻減少,可能的解釋原一之一便是本研究提出的改變翼長適應環境的結果。

【參考資料】

  • 英國獨立報報導
  • 文獻刊登網址 http://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3)00194-2

Top

 

西子灣海岸林遊憩行為改變樣貌 陸蟹苟延殘喘

本報2013年3月21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幾處西海岸因為軍事或學校用地而有幸保留下來,高雄市西子灣就是一個例子,原本介於山與海間的海岸林,是水源地以及台灣獼猴棲地,20多年前成了中山大學校區;源源不絕的湧泉,至今仍在尋找出路,也造就海岸生物相,只是缺乏管理的遊憩行為,讓當地僅剩的陸蟹苟延殘喘。

從柴山來的湧泉持續找出路奔向海邊。

與獼猴共處

中山大學公告。高雄西子灣海岸平時即為遊客聚集之處,進入校區,從文學院前的道路往海岸走,仍可看見不絕的水路,隨著重力一路奔向海。

上午,路邊停著幾部機車,又見台灣獼猴搶奪學生手上的提袋。這類的事情層出不窮,甚至有學生讀不下去。此事一經媒體報導,討伐台灣獼猴之聲此起彼落,連監察院都介入調查,追究保育主管機關責任。這不禁讓人質疑,「民眾真的希望柴山沒有台灣獼猴嗎?」在不該蓋學校的地方蓋學校,結果是後患無窮,即使耗費政府資源也只能治標。

台灣獼猴還會露臉讓民眾感受到牠們生存的困境,另一邊的住民可就沒這麼幸運。從路旁循著山友走出來的路,沿路新舊土丘交錯,有陸蟹在此棲息,很多是毛足圓軸蟹。不過,仍有人否認,認為是老鼠的洞穴。「再笨的人也想得出來,老鼠怎麼會住在水源地」這幾年接受林務局委託進行的全台湧泉大調查,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邱郁文打算放鼠籠來誘捕陸蟹,找出其存在的證據。

蓄水池上的休息區

蓄水池上私闢休息區。此地是珊瑚礁地質,原本應該是海岸林,不但闢出路來,還有涼亭休息區,這樣還不夠,山友還闢出菜園。中山大學在此插牌禁止進入及破壞,但是每天早、晚都有人群湧入。於是在蓄水池的上面加蓋成休息區,又接水管供休息區使用之餘,還開闢山友菜園。菜園種了各式的蔬菜,赤道櫻草(健康菜)、川七、土人參、地瓜葉,看起來很美。邱郁文說,這裡的山友都很和善,有時候還會給你菜。

只是好吃的菜背後卻是犧牲了陸蟹的棲地。邱郁文說,從此地往空中看,遮蔽率應該是100%,但開闢了菜園,就少了遮蔽,沒有綠蔭覆蓋,維持潮溼的環境,對陸蟹十分不利。更令人擔心的是,萬一這些蔬菜生病而使用殺蟲劑,則沿路的陸蟹「一次就解決掉了」。

這一區原本都是陸蟹棲地,「當人類把水搶走後,殘餘滴漏的水提供了苟延殘喘的陸蟹棲地的環境」邱郁文這一番話道出陸蟹的處境。然而,這種景象到處都存在,人們卻視若無睹。邱郁文感概說,就像大家都關心總統的女兒被誰娶走,卻不關心鄰家的小閨女被欺負。「湧泉的命運就是如此,因為太好用了,水又安全,人家就很喜歡用,只要一用就破壞掉了。所以湧泉的流失速度很快。」

被禁錮的礫石灘

海邊的情況也沒有多好,山上有稜有角的石灰岩一路滾成圓形的卵石,形成獨特的礫石灘,以前這裡都會滲水,還有一些小的天然池水出來就成了兩三個水池,現在還可以見到幾個天然小池,是泳客上來洗澡的地方,只是原本美麗的石灰岩沙灘滾出來的礫石,卻被遊客以水泥禁錮,還做了整條步道,礫石灘消失了。

遊憩行為影響海岸地形與棲地。海邊的更衣室。

被禁錮礫石與水池。烤火後遺留的殘骸。

用布簾圍起充當作更衣室僅靠著山壁,地面上遺留著垃圾、糞便,遊客在此處烤火的痕跡殘留著螺貝殘骸。採集、踩踏、任意撿拾漂流木生火,使得陸蟹只能在此苟延殘喘。當抱卵母蟹將卵釋放到海中,幸運一點沒被吃掉出來的幼苗,就會循著生命的印記,沿著水源往上爬,但是人類的遊憩行為卻使讓陸蟹存活更不易。邱郁文尋找著前一次看到被踩死的凶狠圓軸蟹屍體未果,倒是還可看到一行寄居蟹爬行的痕跡,這在當地實屬不易。

恢復海洋生產力

漂流木除非是颱風後大量出現,否則一般而言,是正常的有機質到沿岸釋放的過程,如果全部燒掉了,吃碎屑的生物就沒得吃了。

邱郁文說,這裡的生物多的理由,就是山上海岸林不斷進行光合作用,枯枝落葉掉下來,吹到海岸變成碎屑,養活了靠碎屑生存的生物;有些直接到海裡的就成為營養鹽,養活藻類以及一連串的生物。一旦遭到開發,整理成乾乾淨淨的園區,或者是將所有的樹葉集中起來當垃圾焚化,這等於是將整個土地的生產能量燒掉,而非經由自然的橫向傳遞進入海洋,因此讓生產力降低;這也說明何以沿岸開發會降低生產力的道理。

這也是何以林務局要談里海倡議的原因。透過全國湧泉大調查,得以了解台灣還有一些陸蟹棲地以及湧泉,研究團隊成員顏易君說,台灣還有很多地方自然樣貌都還有救,只是未被發現。這處沙灘湧泉,未來將結合柴山會做巡守和資源調查,也會繼續尋找湧泉。「山友人都不壞,應能透過教育宣導來改變。」

柴山沙灘湧泉陸蟹點將錄

這一片稀稀疏疏的海岸林研究團隊光是在一天內就看到不少陸蟹種類,證明深具保育的潛力。

圖片來源:邱郁文研究團隊。

Top

 

八卦山脈開發 恐影響灰面鵟鷹數量

摘錄自2013年3月20日公共電視彰化報導

俗稱「掃墓鳥」的灰面鵟鷹,從菲律賓要北返西伯利亞的棲地,每年清明前後會過境台灣八卦山脈,102年的先頭部隊已經在3月10號抵達,預估102年還是維持1萬多隻的數量。

過去台灣是牠們的「死亡陷阱」,過境常遭到捕抓烹食及做標本,俗諺「一萬死九千」,在保育意識抬頭下已經不再發生,但是隨著八卦山脈的過度開發,灰面鵟鷹找不到棲地,兩棲及爬蟲類食物也大量減少,特別是在2004年快速道路啟用和2007高鐵通車後,過境數量銳減1萬多隻,顯示生態正在變遷。

由於灰面鵟鷹集體遷徙很容易受到天候干擾,預計這個月20號,農曆春分前後,還會有數個波段,可以看到成百上千的鷹群過境的「鷹河流」或起落場面,只要好天氣,民眾都可以帶著望遠鏡去賞鷹。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徐琬婷、葉人豪、詹嘉紋‧網編:徐琬婷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