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2







近期活動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總整理:康芮殘留西南風撞上鋒面 全台豪雨災情

轉載自逢甲大學GIS中心「鳥的觀點」。

從8月28日到9月1日,短短五天全台水土災情不斷,除了康芮颱風帶來的雨量在雲嘉南造成大淹水,加上8月31日康芮過境後殘留的暖溼西南風,撞上入秋第一道鋒面前緣的溼冷西南風,引發暴雨猛灌全台。以屏東春日三天內就下足了台灣半年的平均總雨量,31日基隆時雨量最高時,飆到94毫米,相當過去八個月平均總雨量的45%。

極端氣候的災情讓砸大錢治水的效用一夕破功,同時也引發各地方政府向中央討預算的戲碼。內政部長李鴻源在回應各地要錢的壓力 時,提出「總合治水」之說,表示要從土地使用、城鄉規劃、農村再生的角度,先改變農村經濟行為,讓農民不再抽地下水;而政府再利用土地手段,改變土地標的,做滯洪池或蓋新市鎮,跳出傳統工程思維。但此一說法也面臨民間監督治水的團體抨擊。

此一議題也扣連到日前政府打算解禁集水區的修法爭議,反對修改水保法與環評法的民間團體最近組成「914護山護水護台灣聯盟」,批評放寬水源地開發限制不僅會讓台灣珍貴的水資源失守,也會讓中下游的水土災害更為嚴重,預計將在9月14日 下午三點在內政部集結抗議。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明日的城市 與水共存的出路

韌性理論:氣候變遷下的水患治理新觀念
從治水計畫 看生態工程與環評制度新契機
水庫集水區管制放寬 國土如何保育?
 

我們的島|融冰之島

採訪、撰稿:于立平;攝影、剪輯:陳慶鍾

格陵蘭是世界最大的島嶼,冬季永夜的黑暗世界讓人望之卻步,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海水變暖,漁民開始捕到一些不曾在格陵蘭海域出現的魚種,氣溫升高,大冰山融化不見了,現在的居民漸漸不必依賴雪撬犬,因為海面結冰的時間縮短到三周左右,船隻整年可以進出港口。

溫度,讓腳下的永凍土層開始融化,蓋在土地上的房子,呈現傾斜不平衡的狀況,維修房子成為生活中的常態。許多住戶不是門關不起來,就是窗戶打不開,必須在房屋底部加隔絕層,即使如此也未必擋得了房屋持續下陷。

早期,3、4年才會遇到一隻北極熊,現在北極熊不時就會進入研究基地,上岸的北極熊是又餓又瘦。另外,當冬季不再像往常一樣冷,提早融雪讓冰層變硬,麝香牛很難挖開冰層找到食物吃,最後往往筋疲力盡而死。

逐漸溫暖的格陵蘭,有新的危機,也有新的契機,擺脫冰的束縛,格陵蘭的土地開始「綠化」。當暖和的陽光照耀著格陵蘭,因紐克(Inuit)人的期待與憂慮,同步而生,他們知道這座融冰之島正在改變,但是卻不清楚,未來將走向何種結果...

精彩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鄒敏惠

環保署30日接力召開環評大會,審查討論國道7號高雄路段開發計畫,達成「進二階環評」結論。國七雖重獲生機,但進入二階環評,表示有重大環境影響之虞,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應提出相關因應對策,評估空污排放量,對附近居民及工業區擴散模擬健康風險,以回應二階環評審查挑戰。30日的環評大會同時還針對觀光局4年前與港商寶聲集團簽約的日月潭向山觀光旅館BOT案進行審查,最後有條件通過環評,附帶條件是交通部觀光局要先取得原民會出具同意興建公函後才能動工興建。日月潭邵族上百人30日包車北上環保署抗議,痛批BOT案破壞其傳統領域,且環境影響說明書造假說該開發案不影響邵族,要求環評大會不可審查該案。

對於全球暖化已經停止的氣候懷疑論,新研究指出,海洋的確扮演了吸收多餘熱量的重要角色,有助解釋過去10到15年來全球暖化現象「停滯」、地球表面溫度上升減緩的原因。但「這項新研究更進一步佐證,暖化速度減緩只是海洋的短暫自然變化,只要溫室氣體繼續增加,長期的暖化趨勢仍會持續下去。」颱風肆虐,豪雨在全台各地釀災,面對地方首長要求編列治水預算,行政院長江宜樺指出,必要時「不排除加稅」籌措財源,但在「不增舉債、不排擠其他公共建設」前提下,中央政府會挹注各地方需求的治水計畫,不再全由中央埋單。內政部長李鴻源也拋出「總合治水」的觀念說,要從土地使用、城鄉規劃、農村再生的角度,先改變農村經濟行為,讓農民不再抽地下水;做滯洪池或蓋新市鎮,跳出傳統工程思維。

美國太空總署和國際研究團隊觀測發現,格陵蘭冰層下竟存在一道極長且深的大峽谷,比美國科羅拉多河的大峽谷還要長,最深處深達半英哩,規模等同大峽谷。科學家說,彼得曼冰川峽灣下的這道巨大峽谷比覆蓋格陵蘭的冰層還要古老,起碼數百萬年。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公共論壇|從「不能淹水」到「不怕水淹」:換掉治水這帖無效藥吧!

作者:廖桂賢(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康芮颱風造成南台灣水災,對於長期觀察水患問題的我而言,並不意外。但感到最無奈的是,每每水災發生後,就會有政客要求加碼治水。

但是,全台灣許多河川,包括深山、甚至蘭嶼的野溪,幾乎已經被全面整治。水卻還是照樣淹、災難照樣發生。許多民眾以為,水患會發生是因為整治還不夠徹底。真是這樣嗎?

專家學者早已了解「治水」這帖藥的侷限。今年7月,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的一場研討會上,日本受邀前來演講者的前日本國土交通省河川局長竹村公太郎先生,說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其實堤防沒有用,但我也是因為退休了才敢這麼說。」

如果不繼續治水,那麼解決方法是什麼?很簡單,治「人」!我們需要改變觀念,與其拿水來開刀,該被整治的是我們那不耐水淹的城鄉環境。讓我為水患問題開另一帖藥:改造建築、開放空間、以及基盤建設,讓我們的城鄉環境從「不能淹水」到「不怕水淹」。

另外,值得社會大眾一起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人們認為水患治理的責任全在政府,而選擇住在易淹水地區的個人沒有責任?水患治理的解決方案,若是能夠從「治水」轉移到「改造建成環境」,也等於是責任的重分配,雖是陌生的藥方,但如果還堅持不換藥,那麼台灣將會繼續與水災共存。

精彩內文

公共論壇|帶著我們面對災難的公民媒體─莫拉克新聞網

作者: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2013年8月27日,「莫拉克新聞網 88news」宣告停止報導的工作,但他們留下的這四年來部落重建歷史的紀錄,已然成為台灣社會彌足珍貴的資產,給予我們日後更大的力量去面對災難。

這個公民新聞網站成立於2009年八八風災之後的9月29日,集合一群年輕的記者深入受災社區蹲點,透過長期陪伴,將他們災後重建家園與蛻變的樣貌、居民的聲音,真實傳達出來,與外界政府和社會持續溝通。

莫拉克新聞網的創辦人之一,馮小非,在外交部舉辦的UNFCCC NGO論壇上說,從九二一到八八,台灣理當從兩次重大天災中學到許多寶貴經驗,建立防災SOP,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知道自己各自的權責,也該有關注這些議題的媒體。然而卻都沒有!「這也是為何有莫拉克新聞網這樣一個任務型導向的民間媒體出現,這4年來,它的目的就是把這些錯綜複雜的狀況整理下來。」

隨著社群媒體的興起,現在部落長老也懂得透過手機把災難消息傳到臉書上,第一時間是由自己報導在地災難狀況。「我覺得,台灣人學會了自救。」小非認為,或許還可以讓人民自救的能力更專業,例如,訊息查證正確、攝錄設備與技巧、報導寫的更清楚。最後讓民間找到在災難時照顧自己的方式,有機會成為一個在災難時,自己治理自己的國家。

精彩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120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吳岱芝、詹嘉紋、洪郁婷、鄒敏惠•網編:鄒敏惠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
 

 如無法順利瀏覽,請按此閱讀網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