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9







近期活動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十月十日瘋反核 升反核旗、核四門前展開84天行腳

10月10日的國慶大典,多個民間團體認為,只要核電威脅還在,便沒有什麼好慶祝的,因此不約而同的選在當天發起反核行動。包括了升反核旗、展開「百萬人廢核四環島接力行腳」、及萬人掛旗,串連出「反核一間屋、反核一棟樓、與反核一條街」。

「反核公民升旗來 擁核總統滾下台」台灣反核行動聯盟號召當日上午9:00在立法院大門口舉辦「1010雙十反核行動」。而由環境教育宗師陳玉峰等人發起的「百萬人廢核四環島接力行腳」行動,也相約中午12點在核四廠前集結,展開將長達84天的接力行腳行動。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則號召曾經購買過反核旗的1萬4千人,在當天將反核旗懸掛於街道路人可見的窗台屋外,展示廢核心願。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反核五代同堂 啟動「十月十日去核四」

《反核被忘錄 》讀劇會 回顧30年貢寮血淚
「給孩子們,非核家園」 歌手巴奈50場反核巡迴開唱
民間募集十萬「反核樁腳、柑仔店」

海洋事務偵探社|海洋生物誤食塑膠垃圾或被纏致死 近十年增四成

作者:Richard Thompson博士(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林可麗編譯;林育朱審校

儘管塑膠垃圾毫不起眼,但它破壞了漁業與觀光業,殺害並且傷害廣大的海洋生命,可能成為運送化學有害物質及入侵種的介質,並且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

過去10年來,海洋生物遭海洋垃圾而纏繞致死與誤食致死的情況上升了四成。在我們所檢視的280篇論文報告中,有超過一半的報告記錄到生物纏繞與誤食的情形,遭受衝擊的生物數量共計有46,000隻之多,共計有663種生物。

不論是誤食海洋廢棄物或是被纏繞,都有致命的可能,也可能引發一系列的亞致死效應(Sub-lethal consequences),例如降低生存必備能力,像是捕捉與消化食物的能力、感覺飢餓的能力、逃離掠食者的能力、生殖能力,以及削弱身體狀況及損害行動能力。

海洋廢棄物的問題已是國際間所廣知的,但是海洋廢棄物的問題通常只當作獨立事件看待。我認為若要同時尋求解決保育棲地、生物多樣性、漁業、減少對非再生能源的依賴、限制全球碳排放與降低廢棄物數量等面向的問題,在解決海洋廢棄物的問題上,可以有很多整合的機會。

精彩內文

氣候變遷Q&A|「汙染」如何定義?「汙染者付費」原則又是什麼?

本報2013年10月9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英國的法律將「汙染」定義為:有害或潛在性的有害物質,並且會影響到土壤、水或空氣品質。

而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汙染的一種,因為大氣被認為是「全球共有的」(每個人都有權使用),且會對氣候造成潛在威脅與破壞。

「汙染者付費」原則指的是排放污染者需要負擔環境成本,以防止危害人類健康和環境。舉例而言,工廠若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有毒物質,那麼應該要將這些有毒廢棄物妥善處置。這個原則也包含在1992年的里約宣言內,為地球永續發展的廣泛性指導原則。

透過賦予「碳價格」,來執行汙染者付費原則,等同於賠償對未來造成氣候變遷的代價。如此一來,工廠等溫室氣體排放者便受到經濟誘因的牽制,會藉由減少排放量來降低成本支出。

精彩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鄒敏惠

路邊死亡的野生動物到底是「意外」,還是「交通事故」?農委會特生中心2年來透過成立臉書社團「四處爬爬走-路殺社」,號召公民科學家回報野生動物路死資料,為台灣道路設計提供體檢依據。2013年秋季同步大調查已於7日展開,民眾可隨機拍下路死個體或撿拾遺體寄給特生中心。環境監測也會有意外發現,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研究團隊最近在小琉球潮間帶發現新種螃蟹麗莎大眼蟹,是台灣首次發現的新紀錄種。研究團隊表示,在小琉球一年40萬遊客的壓力下,潮間帶生物的生存也面臨很大的挑戰,需要國人一起來關心保育。

由於放寬水庫集水區、活動斷層兩側一定範圍限制開發等規定,內政部擬定的「全國區域計畫」草案引發質疑。內政部營建署8日舉辦第一場公聽會,場外有十多個環保團體抗議營建署在草案完成前並未舉行聽證會,並應該先在環保署做政策環評。營建署署長許文龍表示,將連同這四場公聽會各界表達的意見,一併修正後年底再報院一次。

挪威新政府承諾停止保護區鑽油計畫,以保護珍貴海域免於石油開發的威脅。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挪威分會表示,在這些地區進行石油和天然氣開發活動可能威脅全世界最大的鱈魚群聚落、全世界最大的冷水珊瑚礁群以及歐洲大陸最大的海鳥棲息地。天然場域的保護很重要,最近是日本的捕鯨季節,而以獵捕鯨豚聞名的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計畫在當地海灣打造世界首座「鯨魚牧場」,養殖50到100頭鯨豚,除發展海上觀光及鯨類研究外,據傳也試圖藉此扭轉因紀錄片「血色海灣」(The Cove)被污名化的形象。當地官員表示,並不會因此停止捕獵海豚的作業。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120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unsubscribe}退訂{/unsubscribe}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吳岱芝、詹嘉紋、洪郁婷、鄒敏惠•網編:鄒敏惠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