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誤食塑膠垃圾或纏死 近十年增四成 | 環境資訊中心
海洋事務偵探社

海洋生物誤食塑膠垃圾或纏死 近十年增四成

2013年10月09日
作者:Richard Thompson博士(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林可麗編譯;林育朱審校

本文出自海洋健康指標組織Ocean Health Index,該組織致力於使用多種指標評估許多區域、國家的海洋健康狀況,其中包含:海岸保護、觀光與休閒及漁業資源等許多面相,希望可以使大眾及各國政府更加重視海岸/海洋管理問題及相關政策的制定。

剛斷奶幼僧海豹遭到塑膠纏繞,2013年春天攝於中途島。(照片:美國漁業暨野生物局(USFWS)。)儘管塑膠垃圾毫不起眼,但它破壞了漁業與觀光業,殺害並且傷害廣大的海洋生命,可能成為運送化學有害物質及入侵種的介質,並且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10)。

根據最近我與Sarah Gall及Duncan Bury合著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報告指出,過去10年來,海洋生物遭海洋垃圾而纏繞致死與誤食致死的情況上升了四成。在我們所檢視的280篇論文報告中,有超過一半的報告記錄到生物纏繞與誤食的情形,遭受衝擊的生物數量共計有46,000隻之多,共計有663種生物。

誤食海洋廢棄物與被纏繞都可能致命,並且也可能引發一系列的亞致死效應(Sub-lethal consequences),像是降低一些生存必備能力,如捕捉與消化食物能力、感覺飢餓的能力、逃離掠食者的能力、生殖能力,以及削弱身體狀況及損害行動能力(3)。而攝食方面,因為吞食微塑膠,可能成為傳播有害化學物質的途徑(11),特別引起關注。

2001-2006年調查期間,在大西洋東北區域的海灘上發現不同類型的海洋垃圾。(請見奧斯陸巴黎公約委員會2007年或2009年報告。)

塑膠垃圾──最致命元兇

塑膠物品一直以來佔全球海洋廢棄物材料主要分類的大宗(1)。上圖是聯合國奧斯陸巴黎公約委員會資料。下方的長條圖顯示出最常見物件的總數量,折線圖則顯示了個別海灘年平均的95%信賴區間誤差線。

長條圖顯示了最常見物件的總數量,折線圖則顯示了個別海灘年平均的95%信賴區間誤差線。(聯合國奧斯陸巴黎公約委員會資料,亦可見2009年聯合國奧斯陸巴黎公約委員會報告。)

目前已受海洋垃圾纏裹與誤食海洋垃圾影響衝擊的物種包括,所有已知的海龜種類,一半的海洋哺乳類物種,以及1/5海鳥種類。發生衝擊的頻率根據垃圾的種類不同而異,但是超過8成的衝擊都與塑膠廢棄物有關,而紙類、玻璃與金屬總共加起來還不到2%。大約有15%受纏裹與誤食影響的物種都名列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中(3)

雖然中途島地處偏遠,且被劃定為國家海洋保護區,信天翁的築巢棲息地堆滿塑膠垃圾。(照片:Steven Siegel/Marine Photobank。)

對某些物種而言,絕大部份的個體似乎都有誤食塑膠的情形。舉例來說,約有一半的北方海燕胃裡含有超過0.1公克的塑膠(13);在英吉利海峽採樣到的重要經濟魚種(牙鱈(whiting)、藍鱈(Blue whiting)、竹筴魚(Atlantic horse mackerel)、三棘魚(poor cod)、魴魚(John Dory)、紅娘魚(Red Gurnard)、莫氏達鰭魚銜(Dragonet),彩虹鱒(Redband Fish)、小鰨(Solenette)、厚背鰨魚(Thick-Back Sole),有36%的個體吞食塑膠(5);在挪威,他們也在83%的龍蝦個體──也稱為小龍蝦,同樣是蘇格蘭重要經濟魚種──發現塑膠細絲。

海廢問題並非無解!

泰國攀牙灣,死亡的侏儒抹香鯨,死因是誤食塑膠袋與垃圾。(照片:泰國普吉島海洋生物中心,海洋與海岸資源部門。)海洋廢棄物的問題已是國際間所廣知的,但是海洋廢棄物的問題通常只當作獨立事件看待。我認為若同時尋求解決保育棲地、生物多樣性與漁業、減少我們對非再生能源的依賴及限制全球碳排放與降低廢棄物數量等面向的問題,則在解決海洋廢棄物問題上可以有很多整合的機會(8)。上述許多挑戰都在海洋健康指數組織(Ocean Health Index)的評分考量之中,如生物多樣性與沿岸經濟生計之間的互動會影響整體評分結果。

然而,我堅信當今海洋廢棄物議題與其他海洋面臨的挑戰還是有所差別。舉例來說,攫取資源對人類有益,但是會傷害魚類資源量與造成棲地破壞。相同地,我們從燃燒石化燃料受益,但是過程中的碳排會影響氣候與其他層面;我們從開發海岸土地中受益,但是可能會對野生物的棲地、海岸保護與其它自然資源造成傷害。

海洋廢棄物的情況與上述略有不同。社會普遍受益於使用塑膠,包括:包裝食物、飲料與其他產品;為汽車、飛機打造堅固耐用又輕盈的零件,大大節省耗油量;醫療器材與醫療補給品。在上述所有的案例中,塑膠對社會的益處與海洋中廢棄物的累積並沒有直接關聯性!我們可以除去廢棄物而絲毫不會影響塑膠對社會的益處。這樣做不但符合人類福祉,也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在商業與海洋管理面,這絕對是我們可以改進的領域,如此一來也對海洋生物有益。

尋求解決之道

可可斯群島的綠蠵龜正在排泄塑膠垃圾的殘渣。(照片: Cristiano Paoli。)現今對解決海洋廢棄物問題的最佳實務落實與意識提升,主要專注在管末解決方案。然而,導致廢棄物從陸地進入海洋的一項重大根本原因──相較之下經常受到忽略──那就是不永續的生產與消費形態,包括:國際間產品的生產與行銷、未適當考量環境影響或在販售地點能否回收、廢棄物管理設施不足及不當丟棄廢棄物。

通常塑膠的生產、全球消耗與產品丟棄有地理區域上的不同。塑膠通常在相對發展程度較高的經濟體生產,經過在全球的消費與消耗循環後,丟棄到缺乏大規模回收能力或清理塑膠的遙遠國家。從塑膠生命週期的角度而言,目前大部份塑膠從生產製造,通常經歷很短的使用壽命,就到達終端的廢棄。塑膠垃圾的生命週期是一條單行道,導致垃圾減量障礙重重,但同時也為海洋廢棄物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契機(8)。

邁向未來

小鬚鯨的胃內容物,包括22個塑膠物—主要是商店塑膠袋與垃圾—完全阻塞它的消化道,而垃圾總重是720公克。(照片:GECC。)

最近我和同事Bruce Labelle, Hindrik Bouwman以及Lev Neretin一同審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科學顧問小組報告(STAP,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dvisory Panel),這份報告提議,對可能成為海洋廢棄物的物品,從消費者與使用者的需求與觀點,還有可能遭受影響的國家與區域,採用區域性的方法研擬解決方案。可以經由與產業、政府、消費者合作及對話找出解決方案,並且應考量5R作為各區域的通則:減量(Reduce)、重複使用(Reuse)、再生(Recycle)、重新設計產品或流程(Redesign)及生態復原(Recover)。

可行的方案應涵蓋整個供應價值鏈或個別供應端,並對產品完整的生命週期與延伸生產者責任進行評估。為了減少廢棄物的規模,我們需要將生產與使用的材料數量最小化,我們必須:

  1. 用最少的必要材料設計產品(例如:包裝減量)
  2. 設計與選擇產品的延伸用途(例如:用可重複利用的袋子購物,不要用一次性塑膠包裝產品,這個直覺動作應該要像下雨就穿上雨衣一般自然)
  3. 設計使用後可回收的產品
  4. 透過認證的廢棄物管理方法處理廢棄物,最好是以資源再生的方式(10)

雖然這些原則一點也不新,我非常樂見這些原則最終獲得應有的政策關注,例如:歐洲資源豐裕宣言。一言以蔽之,若我們用更聰明的方法作業,我們將能保留塑膠所帶來的益處,且能完全或大量消除塑膠垃圾產生的衝擊。

※ 本文由海洋健康指標組織(Ocean Health Index)同意轉載

參考資料

  1. Barnes, D. K. A., Galgani, F., Thompson, R. C. & Barlaz, M. 2009 Accumulation and fragmentation of plastic debris in global environment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1985-1998.
  2. Browne, M. A., Crump, P., Niven, S. J., Teuten, E., Tonkin, A., Galloway, T. & Thompson, R. 2011 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 on Shorelines Woldwide: Sources and Sink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5, 9175-9179.
  3. GEF. 2012 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dvisory Panel GEF, Impacts of Marine Debris on Biodiversity: Current status and Potential Solutions, vol. 67, pp. 61. Montreal.
  4. Laist, D. W. 1997 Impacts of marine debris: entanglement of marine life in marine debris including a comprehensive list of species with entanglement and ingestion records. In Marine Debris: sources, impacts and solutions (ed. J. M. Coe & B. D. Rogers), pp. 99-141. Berlin: Springer.
  5. Lusher, A. L., McHugh, M. & Thompson, R. C. 2012 Occurrence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pelagic and demersal fish from the English Channel.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67, 94-99.
  6. Mauger, G. 2002. Marine debris obstructing stomach of a young Minke whale stranded in Normandy,France. Poster presented to American Cetacean Society,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Culture of Whales. The Animals, SPAR People, The Connections.” October 4-6, 2002, Seattle, Washington
  7. Murray, F. & Cowie, P. R. 2011 Plastic contamination in the decapod crustacean Nephrops norvegicus (Linnaeus, 1758).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62, 1207-1217.
  8. OSPAR Commission. 2007. OSPAR Pilot Project on Monitoring Marine Beach Litter. Monitoring of marine litter in the OSPAR region
  9. OSPAR Commission. 2009. Marine Litter in the Northeast Atlantic Region: Assessment and priorities for response. R.L.Lozano and J. Mouat, KIMO International, Regional Consultants, February 2009. 
  10. STAP. 2011 Marine Debris as a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troducing a solutions based framework focused on plastic. In A STAP Information Document. , pp. 40. Washington, DC: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11. Teuten, E. L., Rowland, S. J., Galloway, T. S. & Thompson, R. C. 2007 Potential for plastics to transport hydrophobic contaminant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1, 7759-7764.
  12. Thompson, R. C., Moore, C., vom Saal, F. S. & Swan, S. H. 2009 Plastics,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364, 1969-2166.
  13. Thompson, R. C., Olsen, Y., Mitchell, R. P., Davis, A., Rowland, S. J., John, A. W. G., McGonigle, D. & Russell, A. E. 2004 Lost at sea: Where is all the plastic? Science 304, 838-838.
  14. UNEP-OSPAR, undated.Marine Litter: Preventing a Sea of Plastic
  15. van Franeker, J. A., Blaize, C., Danielsen, J., Fairclough, K., Gollan, J., Guse, N., Hansen, P. L., Heubeck, M., Jensen, J. K., Le Guillou, G., Olsen, B., Olsen, K. O., Pedersen, J., Stienen, E. W. M. & Turner, D. M. 2011 Monitoring plastic ingestion by the northern fulmar Fulmarus glacialis in the North Se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59, 2609-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