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棘皮動物/科博館科普專欄]臺灣常見的棘皮動物(三)-蛇尾綱 (2) >>> 作者:李坤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助理研究員)
環棘鞭蛇尾 Ophiomastix annulosa (Lamarck, 1816) 屬於櫛蛇尾科,在珊瑚礁區的潮池中極為常見,通常僅看得到牠們伸出花紋美麗的長腕在捕捉水中的食物顆粒,很難見到牠們爬出石縫外。牠們的腕足上有十分美麗的菱形格狀花紋...牠們的腕長可達25cm左右,十分細長易斷...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topic/echno/Ophiarachna-incrassata/Ophiarachna-incrassata.htm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6-07 (ENS)- 一份國家科學院發表的新報告,指陳全球暖化是相當嚴重的問題,而且至少有一部分是人類所造成的。這份報告的發表時機,正好布希總統在準備下週赴歐的相關事宜,他將參與討論京都議定書的替代方案,以抑制全球暖化。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07-06.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07-01.html ![]() 土耳其,伊斯坦堡,2001-06-07 (ENS)- 當來自一座燃煤火力發電廠的有毒氣體形成的雲霧瀰漫在亞塔干的愛琴鎮的空氣中,當地居民在上個星期還是分別有三次的時間,必需戴上防毒面具。儘管政府機構保證這座發電廠已經裝設新的過濾系統,仍然產生了有毒氣體雲霧。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07-03.html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1/2001L-06-07-09.html 由於人類毫無節制的開發,所製造出來的污染問題,不僅危及人類在陸地上的生存,也使浩瀚的海洋變成一個超大型垃圾場。 海洋面積約占地球表面積的四分之三,在未來人類的食物來源中,海洋生物資源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傾倒於海域之廢棄物,若含有放射性物質或重金屬時,這些東西都具有毒性或累積性物質,會蓄積在水生物體內,使食用者中毒,造成急性或慢性病變。 本文摘錄自【環教資訊網】http://eeweb.gcc.ntu.edu.tw/ 作者:李根政 (全國教師會生態教育委員會召集人) ...幾年來由於參與環境運動,由於想了解過去的運動歷程,因此,我不斷在回溯過去台灣的公害及環保運動史料,很不幸的這些記錄並不容易找,截至目前為止,我所能閱讀的就是民國八十年左右「人間雜誌」所做的報導及以楊憲宏等人的著作,令我感到傷心與憤怒的是,距離不過十年左右的台灣重大公害事件,已幾乎被人遺忘,如果不是有心的追尋,還真不容易了解當時發生的事。問題出在台灣人的健忘嗎?可能是的,但是,更大的問題是從小到大的教材裡沒有這些東西... 這個禮拜,我告訴孩子這麼一段故事:「現在已經空無一人的桃園縣大潭村,原先住著一群從石門水庫上游被迫遷村的泰雅爾族人,遷村之後,他們花了很長的時間辛苦的闢出自己的農田,然而,大約在民國七十年左右,一家化學工廠開始生產,連續十幾年把廢水直接排入農田的溉灌水道中,廢水中含重金屬「鎘」,導致農民種出來的稻米變成彩色米,青菜的也都含有高量的鎘。村民們吃了毒米和青菜以及毒水,身體內累積了許多鎘,鎘破壞了體內的鈣質,造成骨骼、關節變形,使得村民們全身劇痛,被稱為「痛痛病」...最後泰雅爾族人只好二度遷村...族人被迫失去集體的文化及部落...」...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against/2001/against-01061201.htm 作家:陳玉峰 宗教界的放生原義,係不限時間、地點、場合,逢機而起悲憫心來執行放生,也就是以「平等行慈故,普及一切」、「不起差別心」的忘相放生。反之,若是起了差別心,亦即動了貪念,「功德」變成「私德」,只尋求形式、儀式與計較... 先前筆者在中部地區的調查指出,台中市每年放生的鳥隻在10~60萬不等,魚獸龜類亦頗可觀...其放生物皆來自刻意捕捉,且放生一隻,代價通常是死傷多隻...近年來放生的行為並無顯著變化,依據筆者經常性收到為放生的募款通知仍然存有特定週期。至於如何破除這等宿疾盲點,筆者認為,解鈴還須繫鈴人,宗教界若願再度自清自省,配合政府明令不准放生,或許為最有效的改革方式。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reviewer/yufeng/2001/re-yufeng01061201.htm ●[活動訊息]美的困境─生態工法執行問題之探討座談會 6.16 >>> 時 間:6月16日(六) 討論議題包括:
參考詳細資料:http://www.pts.org.tw/php/newsletter/view.php?NAENO=1&NEENO=143
播出時間:6月13日(三) 早上8:45/下午4:15 1865年的四月,英國博物學家史溫候(Robert Swinhoe)在高雄的大水塘發現水雉,從此水雉就正式列名於台灣鳥類的名錄中。 1990年行政院通過高速鐵路的興建案,在環境評估中,環保人士發現,高鐵路線正好穿越水雉重要的棲息地,於是這種台灣俗稱為「菱角鳥」的美麗水鳥,再度引起愛鳥人士的關心。根據它們的調查,台灣水雉族群100隻,急需保護,一連串搶救水雉的運動,就此展開。 台灣水雉目前僅見於台南縣境內一些菱角田內,牠們的近況如何?又有哪些危機呢?請看我們本集的節目。 ★[本會訊息]6月11日開始發行全文版啦! (全文版訂閱) >>> 還記得週年慶時,我們對您許下了「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將於近期內發行的承諾嗎? 這是真的,在系統處於相對穩定情況後,特別是還經歷了東方科學園區事件等波折...,我們已於6月11日開始發行全文版了! 為使全文版與摘要版的功能區隔更為明顯,今後摘要版的摘要編輯將更為簡潔(註),您可依照個人需求或閱讀習慣,選擇訂閱全文版或摘要版。 如果您還未將訂閱設定更改為全文版,將會持續收到新版的摘要版。 全文版訂閱預約: econews3@etf.ngo.org.tw ★ 全文版請參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