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首頁全文版參閱全文版訂閱新聞檢索

 
 本日主題: 土耳其一燃煤火力發電廠附近的居民必需戴著防毒面具
知性專題 [棘皮動物]臺灣常見的棘皮動物(三)-蛇尾綱 (2)
環境新聞 國家科學院警告布希 全球暖化是真實現象
移鼠計畫放置上噸毒藥 以保護稀有鳥種
土耳其一燃煤火力發電廠附近的居民必需戴著防毒面具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6-12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12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07
理性關懷 [環境的未來-水污染]海洋污染的危機
[環境關懷事件]誰記得「痛痛病」!
專  欄 [專欄作家-陳玉峰]再談放生
訊息托播 [活動訊息]美的困境─生態工法執行問題之探討座談會 6.16
[大地與人的對話]水雉的近況與危機 6.13
本會訊息 6月11日開始發行全文版啦!(全文版訂閱)

[棘皮動物/科博館科普專欄]臺灣常見的棘皮動物(三)-蛇尾綱 (2) >>>

作者:李坤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助理研究員)

  巨綠蛇尾...是本省礁岩區淺水海域最大型的陽燧足,中央體盤的直徑可達約3cm,體盤背面具有許多輻射排列的白點。本種的體色一般為橄欖綠色或綠褐色(圖1),但有些個體會變為橙色(圖2)。本種通常棲息在礁石區水深2~5公尺左右的岩塊下,在生殖季節時有群集的行為...

  環棘鞭蛇尾 Ophiomastix annulosa (Lamarck, 1816) 屬於櫛蛇尾科,在珊瑚礁區的潮池中極為常見,通常僅看得到牠們伸出花紋美麗的長腕在捕捉水中的食物顆粒,很難見到牠們爬出石縫外。牠們的腕足上有十分美麗的菱形格狀花紋...牠們的腕長可達25cm左右,十分細長易斷...

[美麗桌布:巨綠蛇尾   ;環棘鞭蛇尾  ]

國家科學院警告布希 全球暖化是真實現象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6-07 (ENS)- 一份國家科學院發表的新報告,指陳全球暖化是相當嚴重的問題,而且至少有一部分是人類所造成的。這份報告的發表時機,正好布希總統在準備下週赴歐的相關事宜,他將參與討論京都議定書的替代方案,以抑制全球暖化。

移鼠計畫放置上噸毒藥 以保護稀有鳥種 >>>

  紐西蘭,印威喀吉爾,2001-06-07 (ENS)- 坎伯島是紐西蘭次南極洋群島中的一座遙遠島嶼,如今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之一,因為這裡將進行一項不計成敗的驚人創舉。這項計畫的目標是要從世界遺址移除整個老鼠族群,以回復目前只能居住在當地外海小島的原生鳥種。

土耳其一燃煤火力發電廠附近的居民必需戴著防毒面具 >>>

記者 Jon Gorvett 報導

  土耳其,伊斯坦堡,2001-06-07 (ENS)- 當來自一座燃煤火力發電廠的有毒氣體形成的雲霧瀰漫在亞塔干的愛琴鎮的空氣中,當地居民在上個星期還是分別有三次的時間,必需戴上防毒面具。儘管政府機構保證這座發電廠已經裝設新的過濾系統,仍然產生了有毒氣體雲霧。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6-12 >>>

  • 竹科園區汙水處理廠與汙水下水道系統建置ISO14001環境管理系統 昨天宣布獲得證書 成為台灣第一個通過此項驗證的工業區汙水處理廠 (新竹 聯合 報)
  • 垃圾污染海洋 工作人員每月固定潛水淨海(大批遊客湧進綠島 沿岸海域垃圾嚴重影響海洋生態及景觀) (綠島 民視)
  • 南台灣紅色精靈再現(閃電影像發生在台東成功外海的雷雨系統上 距離台南約250公里)全球首次從都市觀測此自然奇景 (台南 東森新聞報)
  • 大批短肢領航鯨 烏石鼻外海現蹤(領航鯨今年春夏在台東海域出沒,是否為領航鯨遷徙洄游主要路線,值得觀察) (台東成功 聯合報)
  • 八斗子立委王拓日前向外界公開他已向中油公司爭取到補助款,將中油油庫外海的海蝕平台 闢建天然游泳池 反對聲浪大 (基隆 聯合報)
  • 為解決運載黃黏土卡車穿越社區道路的汙染問題 鎮民代表會昨邀集相關單位協調 業者承諾避開社區道路 並逐步改善汙染情況 (花蓮鳳林 聯合報)
  • 抓汙染 居民突檢湖內里垃圾場 (環保局長表示 該垃圾場早於86年封閉 村民所說的深夜惡臭 研判可能是不肖廠商焚燒廢棄物) (嘉義市 聯合報)
  • 大甲溪床遭濫倒垃圾 檢舉未見取締(不法者利用大甲溪床四周農路 隨意進出濫倒垃圾) (中縣 聯合報)
  • 環局擬草案 北市餐廳管制禁用免洗餐具:雖多方意見不同 建議餐飲業完整配套措式不可缺少 (北市 聯合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12 >>>

  • 吉林近日決定將保護區內居民遷移到區外去 (吉林 科技日報)
  • 環保產業將成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家經貿委等八部委近日聯合發佈加快發展環保產業《意見》 (北京 解放日報)
  • 全球氣候變暖 祁連冰川退縮:黑河源流區逕流量明顯減少 影響河西走廊400萬畝土地和近千家工農業用水;內蒙居延海漸乾涸 黃沙肆虐 (青海 新華 社)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東亞委員會年會在港舉行 (香港 新華社)
  • 黑龍江墾區與溫州共建 有機綠色食品基地(雙方共簽訂農畜產品經銷合同和協定25項,總成交額達5億多元) (浙江 經濟日報)
  • 長江水環境保護研討會召開 (上海 新民晚報)
  • 自貢海公園環保林遭違法工程破壞(施工中大肆砍伐樹木以開採石料 30多畝林地遭到破壞 植被損失 水土流失 山體滑坡) (四川自貢市 華西都市 報)
  • 中日合作研製成功環保用無鉛焊錫合金(通用於電子製品加工和相關各類產品) (中國 新華社)
  • 工廠三更排廢氣 環保查由下處罰(檢查人員據報前往探查 抓了個"現行"--工人們正在煙霧彌漫的車間裏 用硝酸進行加工生產) (重慶頻道 新華網)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07 >>>

  • 審視開採天然氣蘊藏區域的國家計劃 發現問題重重
  • 綠色和平揭露 居家環境所隱藏的危險化學物質
  • 殼牌石油公司基金會承諾1百萬美元 保護Laguna Madre潟湖生態系
  • 印第安那州通過氮氧化合物管制條例
  • 一德州人士走私瀕危物種蟒蛇 被判重罪
  • 墨西哥狼族群數量復育計劃接受檢視
  • 溼地顯示生物多樣性所蘊含的自然力量
  • 歷史性交通車重回冰河國家公園 改用再生燃料
  • 參與降低校園環境中的汞含量 威斯康辛學校獲得獎勵
  • 傑佛森紀念館內升級 採用節能設施

[環境的未來-水污染]海洋污染的危機 >>>

  由於人類毫無節制的開發,所製造出來的污染問題,不僅危及人類在陸地上的生存,也使浩瀚的海洋變成一個超大型垃圾場。

  海洋面積約占地球表面積的四分之三,在未來人類的食物來源中,海洋生物資源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傾倒於海域之廢棄物,若含有放射性物質或重金屬時,這些東西都具有毒性或累積性物質,會蓄積在水生物體內,使食用者中毒,造成急性或慢性病變。

[環境關懷事件]誰記得「痛痛病」! >>>

作者:李根政 (全國教師會生態教育委員會召集人)

  ...幾年來由於參與環境運動,由於想了解過去的運動歷程,因此,我不斷在回溯過去台灣的公害及環保運動史料,很不幸的這些記錄並不容易找,截至目前為止,我所能閱讀的就是民國八十年左右「人間雜誌」所做的報導及以楊憲宏等人的著作,令我感到傷心與憤怒的是,距離不過十年左右的台灣重大公害事件,已幾乎被人遺忘,如果不是有心的追尋,還真不容易了解當時發生的事。問題出在台灣人的健忘嗎?可能是的,但是,更大的問題是從小到大的教材裡沒有這些東西...

  這個禮拜,我告訴孩子這麼一段故事:「現在已經空無一人的桃園縣大潭村,原先住著一群從石門水庫上游被迫遷村的泰雅爾族人,遷村之後,他們花了很長的時間辛苦的闢出自己的農田,然而,大約在民國七十年左右,一家化學工廠開始生產,連續十幾年把廢水直接排入農田的溉灌水道中,廢水中含重金屬「鎘」,導致農民種出來的稻米變成彩色米,青菜的也都含有高量的鎘。村民們吃了毒米和青菜以及毒水,身體內累積了許多鎘,鎘破壞了體內的鈣質,造成骨骼、關節變形,使得村民們全身劇痛,被稱為「痛痛病」...最後泰雅爾族人只好二度遷村...族人被迫失去集體的文化及部落...」...

[專欄作家]再談放生 >>>

作家:陳玉峰

  宗教界的放生原義,係不限時間、地點、場合,逢機而起悲憫心來執行放生,也就是以「平等行慈故,普及一切」、「不起差別心」的忘相放生。反之,若是起了差別心,亦即動了貪念,「功德」變成「私德」,只尋求形式、儀式與計較...

  先前筆者在中部地區的調查指出,台中市每年放生的鳥隻在10~60萬不等,魚獸龜類亦頗可觀...其放生物皆來自刻意捕捉,且放生一隻,代價通常是死傷多隻...近年來放生的行為並無顯著變化,依據筆者經常性收到為放生的募款通知仍然存有特定週期。至於如何破除這等宿疾盲點,筆者認為,解鈴還須繫鈴人,宗教界若願再度自清自省,配合政府明令不准放生,或許為最有效的改革方式。
(原載於自立晚報「生態台灣」1997/10/14)

[活動訊息]美的困境─生態工法執行問題之探討座談會 6.16 >>>

 時 間:6月16日(六)
 地 點:台北科技大學共同科館B1 (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一號)
 主 辦:公共電視台、台北科技大學水環境研究中心 林玲遠小姐
     Tel:(02)2633-8028、2630-1815
 報 名:網路報名:www.pts.org.tw ;傳真:(02)2633-8022 ;
     E-mail:prgt0006@mail.pts.org.tw

 討論議題包括:

  • 生態工法概念之釐清

  • 溪流生態與生態工法

  • 宜蘭河案例

  • 台北市大溝溪上游整治工程案例

  • 社區推動自然保育及生態工法(埔里桃米社區之構想及經驗)

  • 大屯溪案例

  • 台灣海岸管理的困境

  • 從海岸工程邁向海岸生態工法

[大地與人的對話]水雉的近況與危機 6.13 >>>

  播出時間:6月13日(三) 早上8:45/下午4:15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1865年的四月,英國博物學家史溫候(Robert Swinhoe)在高雄的大水塘發現水雉,從此水雉就正式列名於台灣鳥類的名錄中。

  1990年行政院通過高速鐵路的興建案,在環境評估中,環保人士發現,高鐵路線正好穿越水雉重要的棲息地,於是這種台灣俗稱為「菱角鳥」的美麗水鳥,再度引起愛鳥人士的關心。根據它們的調查,台灣水雉族群100隻,急需保護,一連串搶救水雉的運動,就此展開。

  台灣水雉目前僅見於台南縣境內一些菱角田內,牠們的近況如何?又有哪些危機呢?請看我們本集的節目。

[本會訊息]6月11日開始發行全文版啦! (全文版訂閱) >>>

  還記得週年慶時,我們對您許下了「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將於近期內發行的承諾嗎?

  這是真的,在系統處於相對穩定情況後,特別是還經歷了東方科學園區事件等波折...,我們已於6月11日開始發行全文版了!

  為使全文版與摘要版的功能區隔更為明顯,今後摘要版的摘要編輯將更為簡潔(註),您可依照個人需求或閱讀習慣,選擇訂閱全文版或摘要版。

  如果您還未將訂閱設定更改為全文版,將會持續收到新版的摘要版。

  全文版訂閱預約: econews3@etf.ngo.org.tw

全文版請參考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