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趣聞/科博館科普專欄]為什麼沒有恐龍那麼大的昆蟲? (下) --﹥
作者:顧世紅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除了幾丁質的外表皮的存在外,昆蟲獨特的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也和昆蟲的大小有關,昆蟲呼吸時從開口於體壁之氣門取得空氣中之氧氣,然後藉著擴散作用,經由細小漫長的氣管而傳至組織或器官中,儘管這樣的呼吸系統對昆蟲這樣的小動物來說,效率很高,但如果昆蟲長成像恐龍那麼大的話,這樣的呼吸系統勢必要進行重大的改變,否則光靠空氣的擴散是不足的。昆蟲也沒有動脈和靜脈,血液是流動於體內各處的,稱為開放式循環,牠們的身體背部具有一條長管,稱背脈管,心臟位於背部後端,並沒有太大的功能,只是負責將血液泵送出去而已,因此昆蟲微弱的血液循環系統也限制了昆蟲體型的大小。
或許有人會質疑在古代也有很大的昆蟲,例如古竹節蟲可以長達六、七十公分。但是牠們最大也比不上真正大型動物,如大象或恐龍等。另一方面這些大型的古代昆蟲在體形上都是屬於瘦長形,因其身體截面積不大,不論在體壁厚度與硬度上,或是氣管呼吸的氣體傳送上,均較容易克服。如果長期演化將昆蟲推向巨形生物,則大部分現今所見的昆蟲適應徵象勢必要有重大改變,而昆蟲由古代較大的體型演化至現今的小型似乎也告訴了我們一項事實,昆蟲不可能長得跟恐龍一樣大。 【文章連載】■為什麼沒有恐龍那麼大的昆蟲? (上) (中) (下)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環境政策]美能源部同意育加山設置核廢儲存場 內華達州表示憤慨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10-04.html ◆[環境政策]國會敦促儘速恢復惡化的密蘇里河自然生態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10-02.html ◆[生態保育]石油外洩污染厄瓜多亞馬遜河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10-01.html ◆[生態保育]柬埔寨設置相機陷阱 捕捉稀有野生物風采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10-05.html ◆[其他]綠色和平星戰抗議份子可望從輕量刑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10-03.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曾秋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曾秋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的未來-全球變遷]保護臭氧層的代價是氣溫昇高嗎? (上) --﹥ 作者:傑生‧安德森 15年來,蒙特婁議定書從當初國際環保協定的招牌,變成現在鮮少人會去注意、但運作良好的協定。而京都議定書還沒簽訂之前,就成為媒體的頭條,並前所未有的全球合作之下,氟氯碳化合物(CFCs)正悄悄地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這些令人安慰的消息,是本月初、在主管經援開發中國家逐步淘汰傷害臭氧氣體的第十屆委員會中,從蒙特婁會場中傳出的。其它還包括:依照蒙特婁議定書而成立的「多國基金」,以及同意世界銀行提供經濟援助給四個減少使用CFC國家的計畫,而這比預定時程的要早;此外,也成功的改革了髮膠中的有害成分。 雖然有好消息,不過如果仔細檢查「多國基金」中所同意的內容,有些人可能會皺起眉頭。在會議中,執行委員會審核了47個以HCFC-141b取代CFC-11的計畫、46個以HFC-134a取代CFC-12的計畫。奇怪的是,在蒙特婁議定書中,也認為HCFC這類化合物應該逐步淘汰;奇怪的是,為了減少溫室氣體釋放,在京都議定書中,也將HFC-134a列入限制名單中,因為HFC-134a暖化地球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的1,300倍;奇怪的是,現在也已經有了這兩類化合物的替代物。執委會到底是如何通過那些審核案的呢? HCFC化合物是「過渡性」替代物,因能立即取代CFC而受重用,但是它並沒有真的好到哪裡去(就長遠而言,對臭氧的傷害是CFC的10%),遲早要被淘汰。不幸的,這10%的比例讓人忽略了HCFC在短期內帶來的衝擊;在未來10年中,HCFC的釋放量造成的傷害將會是CFC的三成。而在這段期間中,臭氧層的傷害會攀到高峰。而且目前逐步淘汰HCFC的計畫也曖昧不明,在開發中國家,直到2040年才能完全停止使用,而其間完全沒有中期目標。當多國基金對於補助改用HCFC時,這就很明顯的告訴受援國家,基金不負責在這之後HCFC逐步淘汰的工作;這些開發中國家在期限到了的時候,自己要肩負這個責任,但是他們能辦得到嗎? 相對於過渡的HCFC,HFC類化合物在蒙特婁議定書中,被公認是完全安全的「終極溶劑」,如果用行話來說。因為HFC不會破壞臭氧層,而能達到議定書的目標。但是,這個狹隘的環保觀點,忽略了HFC對於全球暖化的效應。北歐國家對於HFC的憂慮,使他們採用了十年前綠色和平組織發展出的綠色冷凍科技。這種科技用使異丁烷(isobutane)當作冷媒,幾乎不會造氣候暖化,而且可以增進冷卻效率。但是在1998年,多國基金資助的311項計畫中,只有18項採用類似的技術。 許多人認為,延長使用HCFC和HFC,是為了爭取化學工業支持蒙特婁議定書的代價。因為這些化合物的專利都還很新,所以價格當然比傳統的CFC高出許多。對於像是杜邦、杭尼威(Honeywell)和ICI等大化學公司而言,雖然失去了其他取代性化合物的生意,但是結果並不太糟。他們雖然放棄製造這幾十年來、全世界每天生活都需用到的產品,但是依然有生意可做,並且贏得了環保的名聲,這才是最重要的。不過修改後的蒙特婁議定書,將停止使用HCFC的時間提前了,而京都議定書中納入了HFC,這很明顯的會讓氟碳製造商眼睜睜的看著手中的王牌一張張失去效用,而使得他們不得不自保。(2001.12.14) 安德森是位於布魯賽爾的歐洲氣候組織(Climate Network Europe)的能源專家。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www.gristmagazine.com/grist/maindish/anderson121401.asp 作者:林益仁 GM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基因改造食品」的議題,1999年持續在英國的政商界引起爭議,包括查爾斯王子公開質疑GM對生態體系的潛在危險性,同時在科學界更掀起波濤大浪。五月中旬,英國最具權威的科學機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公佈一份報告抨擊去年八月間由奧帕‧布茲泰博士(Dr. Arpad Pusztai)所發表的公開聲明,裡面說道:從六個分別獨立於產業以及彼此互不討論的科學家的檢驗結果指出,他的研究在許多實驗設計、執行、以及分析上,是錯誤的!布茲泰博士是亞柏丁羅威研究所(Rowett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員,他在英國的電視台ITV上公開地指出:吃了GM馬鈴薯的老鼠會有發育受阻以及免疫系統受抑制的現象,同時更警告英國民眾現在正如天竺鼠一般地被生產GM的財團拿來做實驗。過幾天,他便被該單位解職了!皇家學會的報告書就像是一份遲來的判決書,對布茲泰博士的去職提出有力的「科學」證詞。 巧的是,這份報告書正是在英國醫學會(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加入反對GM農作太快商業化行列的隔一天,因此頗有與醫學會一較長短且間接為GM護航的味道。雖然這些科學家一再辯稱:「皇家學會關心的不是GM農作安全性的問題,重要的是科學研究是否『有效』的問題」!更巧的是,在皇家學會的報告書公佈的隔日,英國政府的首席科學顧問勞柏‧梅爵士(Sir Robert May)在一封給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的信中說了重話。他同意環保團體的訴求:即GM農作的商業化動作至少必須禁止四年,且公開與首相布萊爾加速G M商業化的政策方向抵觸。勞柏‧梅爵士本身是一個數理生物學家,一向不畏於對公眾性高的社會議題發言,例如愛滋病在非洲的傳播預測,以及反對執政黨的牛骨肉禁售政策等。此外,在勞柏‧梅爵士公開對環保團體表態的同一天,報紙也大幅報導一項發表在著名的科學期刊「自然」的研究報告,內容指出一種珍稀的帝王蝶會因嗜食GM植物的花粉而死亡,因此對生態體系的影響不容忽視。 從奧帕‧布茲泰博士一直到「自然」期刊的研究報告,我們看到科學家給外界的印象失去了過去權威的指導,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片眾聲喧嘩。根據衛報的民意調查,民眾在GM的科學論戰上對科學家的尊重比以前大幅滑落,甚至比不上對警察的敬意。在當代社會中,科學家的角色跟過去刻板印象中聰明、權威、孤僻、狂妄的科學家特徵有著幾乎相反的定位。從許多的環境議題如酸雨或是溫室效應,我們發現許多在台面上的科學家反而都是一流的公關人才而且充滿爭議性。他們到處搜尋著聳動的題材,發展出特殊的研究方法,用比喻包裝深奧的科學語言,然後在公共媒體上不斷地與學術對手們爭辯,藉以取得對「科學真理」的解釋權,進而掌握研究資源的分配。問題是:科學家的陣營總是分裂的,科學家犯錯也是常有的事。到底一般民眾應該相信哪一方面的證詞呢?用以上的例子來看,到底布茲泰博士、英國醫學會、皇家學會、英國首席科學顧問、以及「自然」期刊的研究報告,倒底哪一個對GM的態度才是值得信賴的呢?雖然他們都可以信誓旦旦地宣稱自己的立場是經過科學獨立判斷的結果。(1999.11.6) 本文轉載自【泰晤士左岸】http://wshih.fcchen.net/thames/a.htm ●[座談會]邀您一起來尋找台灣百合-台灣百合生態幻燈片放映與座談會 --﹥ 時 間:1月19月(六) 早上10:00~12:00
台灣百合曾經是到處可見的原生植物,從海邊到高山都有它的蹤跡,但是因為土地過度開發和人為採摘,人跡可達之處已不容易再看到它,更別想看到它大量盛開的美景。生活在島嶼上的我們已經越來越不認識它了,和它距離越來越遠。 真心希望讓更多朋友看到它、認識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特別邀請百合同好會駱明永先生以幻燈片介紹的方式與大家分享觀察、記錄、繁殖台灣百合的經驗與驚奇。現場將準備種子、幼苗和蒴果莢等實物及個人蒐集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歡迎喜歡台灣百合的朋友們一同來種植,讓它再次盛開於島嶼的每個角落。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view.php?id=1619
播出時間:1月16日(三) 下午3:45~4:00 貓尾崎自然步道位於林口台地邊緣的蘆竹鄉坑子村,坑子村是蘆竹鄉最早開發的農業聚落之一,人口數不足兩千,多以務農為主,溪谷地較低的地區種植水稻,較高的山坡地種植茶葉,住宅附近的零星地則種植苦茶樹與桃金孃。 在坑子村社區步道,除可欣賞梯田、茶樹的農業景觀,還可回味以人力為主的傳統農耕方式,更能享受大自然的風情萬種,本集節目,就讓我們去走走這條包含人文、生態與產業的步道,一起融入當地居民的純樸民風。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今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