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境政策]美國布希政府的火災管理計畫招致批評與抗議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8-23 (ENS)- 為支持美國布希政府新提出的森林火災管理計畫,內政部、農業部以及環境品質委員會的官員們已在華盛頓特區準備妥當。布希的新提案引起不小反對彈聲浪,在他前往奧勒岡州史庫爾峰(Squires Peak)視察大火災情期間,以及在為共和黨進行募款演說的會場波特蘭飯店之外,皆引來數千民眾集結抗議。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3-06.asp ◆[生活環境]美國將建天然氣發電廠 加拿大憂心邊境空氣品質惡化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3-02.asp ◆[土地及水文]致命季風雨肆虐 亞洲洪水為患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3-03.asp
環境資訊協會 陳明生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波特曼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3-09.asp ▲[南非地球高峰會]台灣NGOs在南非-TANGOs花絮 --﹥ 本報訊/鄭百評 (南非特派記者) 本會參與南非地球高峰會之採訪經費為中原大學李河清教授贊助 作者:賴芬蘭 (綠黨中執委) 全民參與能源的規劃
依照能委會之統計,台灣1997年之能源消費為7,825萬公秉油當量。而其中工業部門佔57%、運輸部門佔17%、住宅部門佔12%、商業部門佔5%。 能源消費直接關係台灣之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要達到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要求,首先要從佔57%之工業部門下手,而在工業部門中,石化、鋼鐵、水泥、造紙等四大耗能產業,過去這15年來所耗費之能源佔工業部門之60%以上,且歷年來呈增加趨勢。即便是以全國總能源消費比例而言,亦在35%。然而此四大耗能產業用掉了台灣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能源,其國內生產毛額(GDP)卻只有6.6%。因此應調整產業結構、降低此四產業之比重、而增加資訊、電子、光電、生物、科技等高付加價值、低汙染低耗能源之產業。 除工業部門外,運輸部門之17%及住宅部門之12%,為台灣能源之另外兩大部門。因此,捷運系統及共乘制度、綠色建築、都市規劃及鼓勵自行車等,都為現今不可或缺且可全民參與之課題。 另外一項應全面鼓勵全民參與之計劃,為「民間太陽能發電回售計劃」。此類計劃在美國加州已有數個地區在實施,日本亦大力推展中。此計劃的基本道理在於太陽光只有白天才有,且中午、下午時分最充沛,而電力全天24小時都需要,因此一般的家用太陽能發電系統組成,分兩部分:太陽能集光板加光電轉換系統,以及蓄電池。而蓄電池價格昂貴,為目前家用太陽能發電系統無法大量推廣之原因之一。 「回售計劃」的基本想法為:於下午時分,家用太陽能發電系統發電量超過該住戶家用所需時,則賣電給電力公司,電力公司此時可將其一定比例之「尖載電廠」停止發電,而用經由收購民間太陽能發電系統所發的電力。透過輸配電系統,供應給其他用戶(如商家、工廠等)。此類計劃可壓低電力公司之總供電容量,且技術已十分成熟,台灣應全力推動。 新能源發展的限制 反核團體除了致力反核四續建之餘,也開始大力的推動新能源的認識。去年的波灣戰爭使油價急速上升,亦使經濟部考慮到新能源的勢在必行。特別在受到德國「告別核電,邁入陽光新世紀」決定廢核以及發展再生能源的鼓舞,於是相較於以往只集中在學術單位以及專注於技術面的小型內部會議,從去年起,一連串的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就在台灣展開,「與其發展核電,不如發展再生能源。」對反核運動上可說是一個新方向。 然而,過去能源科技之研發,正如美國及許多OECD國家過去數十年來一樣,台灣的能源相關研究經費主要用在核能相關之研究計劃,例如原屬於(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之核子能研究所(核研所),於1988 改制而隸屬於原子能委員會。 【文章連載】▲台灣能源政策之回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作者:于立平 一層玻璃,搭起了人與海洋的橋樑,一層玻璃,讓海底世界在陸地重現,在水族館裡,人們透過玻璃得以窺視海洋的神秘,然而玻璃圈內的海洋生物,卻只能在這個藍色監獄裡,淺嘗對家鄉的想像…… 8月12日,6隻小白鯨,經由俄羅斯歷經近40小時的運送,進駐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就在牠們失去自由的同時,人們也在牠們身上加諸了展示教育、科學研究、觀光繁榮等眾多的使命,其中一隻雌性白鯨,因運送過程的緊迫,以致來台灣第三天便不幸病故,而另2隻的健康情形也欠佳,公開亮相的3隻公白鯨,更因為還未適應環境,就遭受過多遊客的干擾,緊張的避不見客,如此的結果不免令人質疑,其展示意義及作業技術的粗糙,小白鯨的這一堂課,也讓國內水族館業者,在「保育經營」,「商業考量」之間的衝突浮上檯面。 隸屬教育部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擁有強大的海洋研究團隊,對於國內海洋生物研究與復育工作貢獻良多,海生館的生物展場則是以BOT方式,交由海景公司經營管理,近年來以展示教育為名的海生館,卻陷入商業與教育的兩難,這次水族館經營業者以教育研究的名義,引進白鯨之後,理當優先注重其健康狀況,但白鯨來到台灣之後,在檢疫期及適應期不足的情況之下,業者為了趕在暑假期間,早一點撈回成本,也在沒有任何嚴謹的評估報告之前,白鯨就急著被推上台面,難怪造成如此的結果。 台灣近幾年來,公立及民營的水族館爭相設立,從基隆、台北、桃園、苗栗、花蓮、台東、澎湖到屏東,大大小小的水族館造成展示用的魚類水族需求量大增,野外捕捉的壓力更明顯加大了。不論是以重塑水域生態系見長,或以奇珍異獸為號召,仍不免明星物種的商業炒作及包裝,然而部份業者對於動物的生存權卻是相當漠視,像隸屬東森集團的台北海洋館,為了增加競爭力,不斷吸引遊客再度光臨,只好不得不定期引進一些珍稀物種,或者無法長期養殖的海洋生物,雖然位於都會區的海洋館,對於中、小學的海洋知識的增進,仍有些許的教育功能,但卻也被人明確指控其罔顧水族生命的事實。 雖然水族館搭起了人們認識海洋的橋樑,展示教育的意義功不可沒相,但是一般遊客到各水族館參觀的時候,大多忽略了眼前每一隻光鮮美麗的魚類,其身上可能同時背負著許多被犧牲的生命,其實生物原本就應該在生命最適合的地方停留,如果水族展示是讓人們認識海洋的必要途徑,那就當我們在水族館內讚嘆海洋生物神奇的時候,是否也該給予這些請來陸地作客的水族生物,更好的生存環境與更多的尊重呢? 作者:泰雅族吉娃斯.阿麗 (立法委員高金素梅) 針對贊成設立「馬告國家公園」的朋友們近日來的公開言論,吉娃斯有三個看法。另外,吉娃斯始終認為「在歷史的鏡子中,可以看到民族的面貌」,附文四篇,請大家參考。 一、為什麼台灣的人移民的選擇都把紐西蘭、澳洲、加拿大列為首選? 因為這些國家都把自己定位為「多民族國家」,發展出完善的「民族平等」政策,並因而保存了珍貴的「文化多重性」,所以居住在這些國家的人民,沒有民族岐視。人與人平等,民族與民族之間平等,不管個人與群體互相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得以燦爛發展,這樣的人文薈萃的國家,當然是人人嚮往的移民天堂。 台灣也因為擁有這麼多不同的原住民族而珍貴,但是,台灣至今尚未往民族平等、文化多重的方向前進,甚致連思考都還沒有開始。如果像這次泰雅族發出要民族自治區的呼聲,專家學者與官員馬上扭曲為自治就是破壞保育,那將把台灣推向世人所唾棄的「漢族沙文主義」、「文化同化主義」的境地,孤立於世界進步潮流之外。 二、民族「自治」區與「保育」的國家公園是對立衝突的嗎? 讓我們冷靜想一想,泰雅族是個崇敬山林的民族,數千年來從未去砍伐千年檜木,現存的千年檜木林也是因為泰雅族的崇敬山林性格而得以保存,所有破壞山林的行為都是百餘年來的外來入侵者所為,把民族自治區與保育的國家公園誤導成對立衝突的人,是對原住民族的最大侮辱,原住民族人人懂的山林,原住民族數千年來創造了台灣生態顛峰,獲得「福爾摩沙」的美名,設立民族自治區是保育台灣山林的最佳方式。 三、自治必須漸進嗎? 阿棟牧師前天在電視上說:「自治要漸進,原住民族沒有自治的人才。」我們舉個例子給大家聽:過去舊政府時代,國民黨老是告訴我們,安定至上,在野黨沒有執政能力。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就沒有現在的民進黨政府了。翻開歷史,原住民族都是自己管理自己的,直到日本殖民政權來台,才用武力剝奪了我們的自治權。所以,自治的能力對我們來說只是恢復的問題,越早設置自治區就越早恢復自治的能力。 阿棟牧師的發言令我們感到遺憾!我們不知道他是「站在原住民族面對政權」,還是「站在政權面對原住民族」? 本篇附文四篇請詳見 http://www.abo.org.tw/maychin/epaper/maychin011.htm 【相關文章】 ●[營隊]墾丁森林生態攝影研習營 --﹥ 時 間:9月7-8日(六、日) 由林務局與自然生態攝影學會規劃辦理的生態攝影研習營,九月七日至八日將帶領大眾前往墾丁森林遊樂區及南仁山生態保護區,領會南台灣熱帶森林生態系,用鏡頭紀錄台灣最動人的自然影像。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snp.org.tw ●[徵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招募250位定期定額捐款人 --﹥ 時 間:5月28日至12月31日 二年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每日發行的環境資訊電子報為國內最活躍且最具規模的全球環境資訊媒體,環境資訊中心(e-info.org.tw)累積了超過二萬筆的環境資訊與圖文照片。為了在過去所累積的成果上再繼續發展營運,期待您能成為本會的捐助人,讓協會繼續維護網站系統以及供品質更好的電子報服務,並有餘力進行更進一步的環境資訊服務與環境教育工作,並朝向成為專為生態發聲的專業網路環境媒體而努力。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056 播出時間:9月2日(一) 首播晚間 10:00-11:00 封面故事 【海洋玻璃圈】 六隻小白鯨,經由俄羅斯歷經近四十小時的運送,在八月十二日進駐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就在牠們失去自由的同時,人們也在牠們身上加諸了展示教育、科學研究、觀光繁榮等眾多的使命,其中一隻雌性白鯨,來到台灣第三天便不幸病故,而另二隻的健康情形也欠佳,公開亮相的三隻公白鯨,更因為還未適應環境,就遭受過多遊客的干擾,緊張的避不見客,如此的結果不免令人質疑,其展示意義及作業技術的粗糙,小白鯨的這一堂課,也讓國內水族館業者商業與保育的衝突浮上檯面。 台灣近幾年來,公立及民營的水族館爭相設立,造成展示用的魚類水族需求量大增,野外捕捉壓力已明顯加大了。不論是以重塑水域生態系見長,或以奇珍異獸為號召,仍不免明星物種的商業炒作及包裝,然而部份業者對於動物的生存權卻是相當漠視,一般遊客到各水族館參觀,卻忽略了每一隻光鮮美麗的魚類,身上可能同時背負著許多被犧牲的生命,雖然水族館搭起了人們認識海洋的橋樑,展示教育的意義功不可沒,但是背後卻也存在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真相。 看守台灣 【還我磺溪】 磺溪,這條發源自陽明山,流過北投、天母的溪流,是台北市少數流經人口密集區的河川,下游兩邊的天母居民常常在磺溪堤防上散步、運動。去年磺溪兩邊樹木突然被砍除後,居民才赫然知道磺溪要進行加高加固工程,原本想政府要在這邊做建設會把磺溪做的更好,了解之後才知道根本不是這樣…… 加高工程像是柏林圍牆,把原本開放的空間阻隔了,散步運動的空間也消失了,居民都怨聲載道;加固工程讓溪床水泥化,一些水鳥都不見了,綠草也消失了,因此居民開始向養工處反應,開始拯救磺溪的行動……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