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能源政策之回顧 (三) 作者:賴芬蘭 (綠黨中執委) 反核團體的長期對抗
有這樣的一個基礎,當然也就讓反核運動的方向,從核電安全、核武、核廢料去處的問題,無可避免的延伸到台灣發展命脈的產經結構。 在台灣擁核陣營中提出的一個最大的理由是台灣需要電,也因此把核與電的問題劃上了等號,使民間認為反核就是反電,並把對經濟成長的指數與用電量的指數作一個相對成長的預估,認為到2003年如果核四不運轉,工業需求將無以為繼,因此讓一般國民雖然對核電安全存有疑慮,但是卻也認為反核即是反電,反經濟發展,於是對反核人士持敵對的態度。 其論述基礎是由於台灣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結構,持分工結構論的學者認為,六、七○年代的台灣是受到了結構的限制,無法從輕工業、廉價勞工的狀態來作經濟轉型。但是,反核陣營中的學者也相對的提出實證,那就是在付出許多社會成本後,台灣在國際經濟的新機會中,其實是部分轉型過來了。而且也正是因為這個國際結構的限制,才使得今天台灣的環境,到了非突破這個結構限制謀求自救的地步。 我們知道對台灣能源的發展路徑,已不能再一貫地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對立起來看。擁核者也甚至以此為由,提出了核能是乾淨能源,因為不排放溫室氣體。不過我們從德國的替代能源工業的大幅發展,還有研發替代能源科技所反映出的商機看來,一個修改經濟發展方向的新能源政策,與負社會責任的環保政策,彼此可以是相輔相成的。 於是,反核不代表反電或反經濟發展的論述,以及停建核四後的替代方案就被陸續提出來。 核四的替代方案 核四的預計發電量約270萬瓩,要廢止就要有替代方案。由於運動團體集中力量在反對核四的興建,因此替代方案也相當的具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