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攝影:楊國禎 (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副教授) 鳳仙花類(Impatiens)是一群植物體肉質的奇特小草本植物,當它們成熟的果莢被碰觸時,會突然裂開,種子就靠果實裂開的彈力彈出,達到傳播的目的,這種狀況令人非常震驚,英名稱之為Touch–me-not,「不要碰我」。花也很特殊,其中有1個花萼形成囊狀,尾端並拉長變成細管狀,這細管子特稱為「距」。因為囊常常橫向膨大,使得花的開口歪向一邊,花瓣與花萼(主要是花瓣)長在開口周圍形成花邊,配上囊的形狀與「距」,側看時形狀很像1隻昆蟲:花的開口處像昆蟲的頭部,囊就是腹部。整朵花的構造正適合某種型態的昆蟲鑽進去吸花蜜,順便傳粉,花蜜就位於「距」的位置。「距」與囊的形態限制了昆蟲的種類,口器要能配合的昆蟲才能吸得到花蜜,不同種類鳳仙花的形態不同,就有不同種類的昆蟲搭配。平地常見、名稱就叫做鳳仙花(Impatiens balsamma L.)的栽植草花,果莢胖而有毛,筆者就曾觀察到狀似蜂鳥的長喙天蛾,在傍晚時分來吸花蜜。 臺灣原生的鳳仙花有3種,紫花鳳仙花(或稱單花吊船花)(Impatiens. uniflora Hayata)、黃花鳳仙花(Impatiens tayemonii Hayata)以及棣慕華鳳仙花(Impatiens devolii Huang),它們全部都是臺灣的特有種,也都生長在海拔1500到2500公尺左右中海拔山區,這一帶山區是經常為雲霧繚繞的潮濕霧林區,但是不同型態的種類,分布情況也不一樣,相當奇特而原因值得探討: 1、紫花鳳仙花,花淡紫色,普遍生長於中海拔檜木林森林邊緣的山溝或稍有光線的林下,偏好土壤發育良好的濕潤地,全台灣都有機會看到,屬於台灣全面分布的類型。 2、黃花鳳仙花,花黃色,雖然生長的條件與紫花鳳仙花差距不大,但比較偏好有較多陽光的破空地,它只生長於臺灣的北部山區,且分布點相對的稀少零星,生長地的植株量也相對的少很多。 3、棣慕華鳳仙花,淡紫色花的囊短而突然縮小成「距」,「距」是直的,不像前兩者彎曲,它則只分布於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觀霧山區,群聚生長在林道或步道旁,植株非常的密集生長。更特殊的是觀霧山區擁有這3種原生的特有鳳仙花。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垃圾處理跨區否?共識論壇打筆戰! --﹥ 本報訊 由行政院環保署主辦的環保共識論壇已然開展「垃圾跨區合作處理」、「環境資訊公開」、「全分類、零廢棄」、「污染者付費」等四大議題的討論。其中尤以「如何推動『垃圾跨區合作處理』?」的票選題「您是否贊成垃圾跨區(跨縣市)處理?」的討論最為熱烈。該票選題截至目前為止,總投票數為35票,贊成為15票、有條件贊成為16票、不贊成為4票,上網留言數達12則。這些留言正反看法都有,其中不乏直指問核心的尖銳意見。 如民眾詢問焚化爐的毒性物質排放量,是否因垃圾的增加而提高;質疑政府管制排放量的態度;或有網友轉貼國內知名環保團體「看守台灣」執行長鄭益明的文章,〈我國焚化爐真的沒有問題?〉加入焚化爐議題的討論。另於垃圾跨區合作處理前提下,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分權的討論,如各地的統籌分配款不均,或垃圾應屬地方事務等看法的發聲,主談人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楊萬發亦適時回應民眾的疑問,帶動不同層面的思路與探討。 針對焚化爐的提問部分,一訪客詢問如果多收其他縣市的垃圾,是否會增加焚化爐戴奧辛等毒性物質的排放量?另一訪客緊接著表示對政府管制焚化爐的態度輕忽,不具信心。針對訪客們的疑惑,該議題主談人楊萬發則回應,焚化廠的設立皆會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對於空氣污染物都有嚴密的處理與控制。收受其他縣市的垃圾,會考量焚化廠一定的設計容量,且垃圾的進廠管制及檢查也會格外慎重,是而應不會造成危害。署名Peter的網友則不太認同楊教授的言論,認為因不符合人力與時間成本的前提下,焚化爐的進場管制都很鬆散,進而影響廢氣的排放成分。今戴奧辛一年檢驗兩次,他質疑非採集檢驗的時間之外焚化爐的排放物是否符合所謂的0.1ng/Nm3的排放標準。 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分權的討論部分,網友Peter對跨區處理與經費補助所牽涉的中央與地方分權的看法,獨有一番見解。他認為地方政府的廢棄物處理經費需回歸廢清法第二十四條,要求地方政府依垃圾清除處理所需的成本,向該縣市民眾徵收廢棄物清除處理費用。而中央政府則應向各廢棄物處理措施,徵收程度不等的環境稅,轉而使用於焚化與掩埋的花費,大大高於源頭減量、資源回收與廚餘堆肥的成本。使地方政府樂於從事源頭減量、再使用,回收再利用與廚餘堆肥等對環境友善的工作,而非只知道焚化與掩埋。在網友Peter的言論中,成功的將「垃圾跨區合作處理」的討論更延伸連結至第三、四議題「全分類、零廢棄」及「污染者付費」的探討核心,深化單一議題的討論層面。 環保共識論壇進行迄今已吸引超過40位民眾加入會員參與討論,「即時!互動!」正是環保共識論壇最企求的成效。從論壇上民眾所發表的多元意見中,可讓我們體察來自不同領域的民眾,站在自己的立場所提出的種種疑問,並進一步在主事者、民眾與學者間交流著更開闊的想法,與發掘環境問題關鍵的契機!往後期許更多不同領域、關心環境正義的朋友陸續加入對談,為各個議題激盪出更熱烈的論戰。 【相關文章】 ◆[能源議題]美國陽光加州提出百萬戶太陽能住宅計畫 --﹥
美國,加州,沙加緬度,2004-08-06 (ENS)- 美國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去年的競選承諾之一曾說,他將提高加州的太陽能使用,並將目標定在「2005年以前,50%的新建住宅中,都要有太陽光電設備」。雖然阿諾無法百分之百達成這項目標,但如果他採納加州環保局於2日提議的「百萬戶太陽能住宅」(Million Solar Homes)計畫,至少已是朝此目標邁進了。 該計畫草案是由加州能源局副局長波翰(Drew Bohan)在一場加州水資源部舉辦的研討會上所提出的。根據這項計畫,加州將在未來10年內為一百萬戶住宅加裝太陽能,至於經費的來源,則是在納稅人電費單上每月加收25到30美分的費用,為期10年,10年後這筆太陽能計畫基因將累積到10億美元。 「環境加州」組織(Environment California)的乾淨能源倡議人士德奇亞羅(Bernadette Del Chiaro)對這項計畫表示讚賞,認為這會是讓加州邁向潔淨空氣與能源自主目標的穩健的一步。 根據加州當局的消息來源,阿諾目前尚未同意這項計畫,因此「環境加州」組織為州長提出了更多誘因以說服他採納此計畫。該團體週一(2日)在洛杉磯時報刊登了一則廣告,對「太陽能終結者州長」(Solarnator Governor,諧擬他主演的電影片名「魔鬼終結者」)喊話,要求他「信守承諾,打造太陽能住宅」。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06-03.asp ◆[生活環境]美國因污染而關閉海灘的數量破記錄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8-06 (ENS)- 根據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the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5日發表的年度研究指出,去年裡,美國海洋和五大湖岸邊,海灘關閉或建議不要前往的數量,比2002年增加了51%。這份以聯邦和州政府資料為基礎的報告發現,2003年,是環保組織14年前開始監看海洋污染以來,海洋關閉或建議不要前往的數量最多,且最糟糕的一年。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06-10.asp ◆[生態保育]美國佛州瀕危海牛處於存續臨界點 --﹥ 美國,維吉尼亞,瑞斯頓,2004-08-06 (ENS)- 美國9年以來第一次全面性的海牛數量分析報告指出,在佛州外海的4個區域中,有兩個區域的海牛數量以健康比率成長;但這種瀕危海洋哺乳動物在另外兩區域的數量,不是停滯不前,就是逐漸減少當中。海牛為素食動物,移動速度緩慢,目前牠們面臨的威脅包括:因暴露在受污染的紅潮而致死,或遭受船隻與廢棄漁網所傷,或者,受困防洪水閘門和運河閘門下而窒息死亡。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06-02.asp ◆[其他]洞見:日本廣島追求全球非核家園 --﹥ 作者 Tadatoshi Akiba 日本,廣島,2004-08-06 (ENS)- 59年前的8月6日,日本廣島市全面毀於原子彈,許許多多的人死於這場災難,「75年內沒有任何植物可以生長」。那些在當天承受著苦痛,被迫與摯愛分離、失去對未來的想望的生靈,他們的屍體最近在「似島」(Ninoshima Island)重新出土。這些屍體警示著我們投下原子彈的非人道行徑,以及戰爭的恐怖。 編按:本文作者為廣島市市長。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06-insaki.asp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06-09.asp ▲[國家公園-國家公園裡的保育思潮]參與式經營管理(中)──開創雙贏新價值 --﹥ 作者:朱惟君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參與式經營管理,可以促使在地社群整合地方資源與激勵社會的支持,促進各界相互溝通、彼此尊敬,同時由於當地社群的穩定性與在地性,都讓自然資源的經營管理更具效率。許多學者的研究也顯示:只有當地的知識與意見受到重視,在地社群擁有決策自治權力,長期的經濟與環境計畫才有成功的可能。 參與式決策的機制在去年於南非舉辦的第五屆世界公園大會中更獲得廣泛的注意,大會不僅首次邀請各國原住民和在地社區代表與會,更於《德班宣言和行動計畫》中明確宣告:保護管理策略要充分考量當地利益及讓當地社區參與決策。 透過在地參與,全世界已有許多成功案例,例如尼泊爾的Machinda社區森林,11年前由政府管理時,自然資源幾乎消耗殆盡;後來政府將它交由當地社區林業團體接手所有的管理保護責任,以及一年一度的伐木工作,該收入用來興建學校的健康站和教室、支付老師薪水、訓練人才並救濟村內貧弱等。幾年下來,光禿貧瘠的山野又變回蓊鬱的森林,山崩嚴重的地方都為綠樹所覆蓋,同時面積持續增加的森林又重新喚回了山中的野生動物。現在尼泊爾有61%的森林都交由當地社區經營管理。 有些保護區甚至是由當地居民保育意識的提升所形成。例如日本著名的赤目瀑布四周,有一處未經開發的森林,附近居民為了保護周遭自然環境,共同加入了一項國民信託運動,透過和地主簽定租約的方式,將休耕的稻田改建成「給蜻蜓的池塘」,以創造生物棲地,並成為當地居民親近自然、學生自然教學的好去處。 國內在倡議成立馬告國家公園期間,對於過往原住民與國家公園管理處不時處於緊張對立的狀態做出反省,期待藉由參與式經營管理或共管的形式,「化阻力為助力」,將於下期詳述。
【相關文章】 ※本專欄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合作刊登 作者:李永展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 日前數十名花蓮鄉親代表由前任縣長、選區立委及議員陪同,北上立法院,要求陳總統兌現競選支票,讓蘇花高在9月底前恢復動工,否則不排除發動萬名花蓮鄉親抗爭。另一方面,在環保團體抗議聲浪中,行政院決定等「行政院國道5號開發因應小組」評估報告出爐後,再決定是否興建蘇花高;而報載,行政院將在本周5前做出決定。大家爭論的焦點雖然只是1條高速公路,但它未來的命運其實是檢驗台灣能否達成「在世界地圖上永續發展」的關鍵指標! 高速公路,使城鄉差距更大 經濟與環境的衝突,一直是面對「發展」這個概念的工程建設,最根本的兩個對立觀點,然而以這個對立觀點來理解關於蘇花高速公路這個議題的贊成與反對立場,卻是不足甚且是失焦的。最根本的理由是,1條穿越性的高速公路究竟能否為當地帶來利基?究竟是不是邁向永續發展的捷徑?從歷史的結果來看,它的答案是否定的。以西部經驗為鏡,許多數據說明了高速公路的興建所造成的是大都會發展的更趨集中,以及原本競爭條件較差的地區更為弱勢。 首先,根據主計處所做的2002年台灣地區國內遷徙調查,由於就業因素而造成的人口外流以雲林縣13.27%最高,其次是嘉義縣、台東縣及花蓮縣均逾10%;再者,從西部高速公路興建前後,歷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場所單位從業員工人數地區分布」、「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場所單位經營概況」資料比較亦顯示,中部、南部及東部都是逐年降低,只有北部是增加的。再根據主計處2001年各縣市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資料顯示,沒有高速公路的花蓮尚排名第8,尤勝有高速公路的基隆雲嘉等地。此外,從歷年「平均每人歲出」及「平均每戶經常性收入」統計資料可發現,所有統計項目都顯示出北部區域具有最大的集中優勢,特別以台北市最為明顯。從西部開發經驗很明顯可看出,高速公路不但沒有達成區域均衡發展的目標,反而鼓勵更多的人口及就業機會向台北及高雄兩大中心集中,造成「北高二頭大」的極化現象。 交通建設,不一定是「發展之母」 造成極化現象的主因,是傳統落後地區的公共建設、基礎設施的質與量都不足,所以一旦有方便的聯外交通系統,便會使落後地區的人口及產業更容易遷出,由此可知蘇花高絕非是促進花蓮永續發展的良藥。這些證據指向的是「高速公路=發展」命題的根本錯誤,而這個錯誤對於「後山」花東地區而言更是致命的。因為東部的資源、條件與西部截然不同,企圖以工程手段突破崇山峻嶺的自然屏障,不僅達不到發展東部的目的,反而把東部的獨特資源破壞殆盡,進而捲入更為殘酷的核心(北部)vs.邊陲(其他地區)的生存遊戲。 「交通建設為發展之母」是工業社會前階段的思維,然而在後工業社會乃至於資訊社會的21世紀,地理的距離不是障礙,真正的關鍵在於──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上,進行空間體質的改革與產業基礎的準備。空間體質改革的尺度是國土改造,「城鄉差距」不僅是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問題,同時是價值取向的反轉,必須建立在人類與環境所能負荷與調適之最適規模的思考,因此引導「分散式集中」的空間發展,才是有效因應的未來策略。 分散式集中的空間發展建立在兩個重要的支持系統,一是維生體系(生態),即完善的電力、飲水、通訊、交通、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另一是營生體系(生活及生產),包括工商生產、休閒娛樂、學習成長等有機環境。這正是永續發展的「三生」概念(生態、生活、生產),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的健康城市模型。 永續發展,建構花蓮的未來 就此而言,「洄瀾夢想聯盟」提出962億建設永續花蓮的蘇花高替代方案,或許是1個可以讓花蓮人活得有尊嚴、住得更舒服的永續建設。這些永續的替代方案包括舊城區繁華再現──大花蓮輕軌建設(240億)、平衡花蓮南北發展──縱谷環鎮交通網(10億)、找回兒時的海灘──恢復自然海岸(8億)、與國際接軌──東部高速網路(7億)、花蓮中南部緊急救難直昇機系統(30億),以及花蓮永續發展基金(667億)。 如果我們都認同「台灣西部的現在,不應該是台灣東部的未來」,那麼,我們不可無視花蓮特殊的發展條件。易言之,花蓮應該走1條不同的路,1條建構在生態、生活、生產的永續發展之路。而只有重新檢視蘇花高興建的必要性,從永續發展的面向來反思,提出更永續的建設方案,才能使台灣東部成為台灣西部的未來──永續發展的未來。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國時報》2004年8月6日第15版「時論廣場」) 時 間:9月5日(日) 上午9:00-11:00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 ●[課程]自然與人文探索-認識台灣走透透 --﹥ 時 間:9月7、14、21日 10月5、12、19日 本課程內容包括「從台北建城120周年談台北市的古蹟與歷史、建物級人物」、「從特殊的古蹟、建物、民俗,談台灣傳奇」、「從三、百、千,談傳統建築民俗禮儀宗教」等等。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 時 間:9月11日(六) 本活動內容包括濱海蝴蝶生態、寄主與蜜源植物介紹,採分組活動進行生態觀察。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utterfly.org.tw/act3.php ●[活動]能高越嶺西段順訪南華山 --﹥ 時 間:9月17-19日(五-日) 能高越嶺古道,最早是由泰雅族賽德克亞族巴雷巴奧群踩踏出來的,在日據時期為連繫東西並為壓制泰雅族之所需,於西元1918年開鑿成為警備道路,現今則是台電輸送電力的重要幹道,也是登山界相當熱門的路線。標高3184公尺的南華山,名列台灣百岳之中,沿途行經由箭竹組成的高山草原景觀,間雜筆直挺立的台灣冷杉,優美風光令人駐足流連。 詳情請參閱 http://523.org.tw/ 本刊8月10日環境新聞【全球暖化恐加重都市煙霧污染】,文中第一段提及「居住在美國煙霧污染指數達『不健康的』的郡,已超過100萬人以上」,原翻譯有誤,正確應為「居住在美國煙霧污染指數達『不健康』的郡,已超過1億人以上」。特此更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