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機車排放標準將加倍嚴格 擬於2007年實施 --﹥ 本報訊 行政院環保署6日宣佈,該署目前正研擬機車第五期排放標準,打算將今年開始實施的第四期標準加嚴一倍以上外,預定2007年實施。 另外,為了符合國人用車習慣及反映實際用車污染狀況,機車檢測程序將和歐盟一致,取消暖車後才取樣之採樣程序,完全採冷車啟動測試方法及程序。也就是說,屆時出廠的新車進行檢測時,將沒有暖車的緩衝空間,一啟動時的排氣值就計入檢測結果內。環保署也表示,至於已有機車的民眾,並不受這項新標準影響。 環保署表示,為因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符合國際車輛排氣法規調和的趨勢,並促進國內機車產業與世界技術同步發展,機車第五期排放標準係採用與歐盟第三期排放污染法規(EU3)相當之標準。與目前實施的機車第四期排放標準比較,其一氧化碳(CO)的標準值將由7g/km加嚴至2g/km,碳氫化合物(HC)及氮氧化物(NOx)也將分開個別管制,排氣量150c.c以下標準由2g/km降至0.95g/km。 目前,環保署已和產業界初步達成共識,近日內也將再邀集專家學者及機車業者開會討論機車五期排放標準實施日期,環保署表示將再積極與業者溝通,以能如期實施該標準,達成保護空氣品質之目標。 環保署表示,目前國內幾家機車製造廠商已展開調整引擎等對應措施,以利2007年生產符合新排氣標準的機車。和現行標準最大的差異是,現在新出廠的機車,是在啟動後40秒的「暖車」狀態檢測排氣,排汙量會明顯減少,標準較為寬鬆;但第五期的新標準完全與歐盟同步,只要機車一啟動,就馬上檢驗排氣,相當嚴格。(2004-11-08)
附表:台灣機車四期、五期草案及歐盟、日本、美國機車排放標準比較表(資料提供:環保署)
* “UDC”:市區行車型態; “EUDC”:高速行車型態 ◆[生態保育]伊朗成為世界自然保育聯盟成員之一 --﹥
瑞士,格蘭,2004-11-03 (ENS)-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已正式加入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成為此一全球極具權威性的國際保育組織第80個會員國。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目前正和伊朗共同實施一項「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與行動行劃」,並且將對脆弱的亞洲豹及其自然棲息地採取保育行動。 伊朗的加入,讓IUCN更加堅定往後的方向,在世界各地的自然資源治理上,將和各地政府、民間社會與私有部門更加緊密的合作。 從阿拉伯到印度,一度都有亞洲豹的蹤跡。包括伊朗、中亞地區、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以及伊朗和印度半島都有,尤其是後兩者,亞洲豹的數量非常多。但到了1990年,似乎只剩下伊朗仍有亞洲豹存活著。據估計,1970年代,亞洲豹的數量還超過200頭,但目前僅剩下50到100頭之間。 伊朗被視為世界上許多基因資源的搖籃。這個國家有一半以上的國土是屬於山地地形,40%左右是沙漠地形,還有10%是屬於內陸水域。 由於農業、工業、採礦設施以及人類定居範圍的擴張,伊朗幾乎有90%的自然棲地都被改變樣貌。伊朗境內的瀕臨絕種生物當中,有5種哺乳動物是當地所獨有,世界其他地方所看不到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4/2004-11-03-02.asp ◆[能源議題]中國和歐洲將在能源及環保上共同合作 --﹥
中國,北京,2004-11-03 (ENS)- 中國與歐盟執委會3日在北京共同發表「能源暨環境計劃」聲明,此項計劃總金額約達4290萬歐元,其目的在提升中國節約能源措施以及對抗氣候變遷。此項計劃是歐盟環境總署執委凱薩琳.戴(Catherine Day)在這次為期一週的北京出訪所獲得的成果,而此次的出訪已在1日正式結束。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4/2004-11-03-04.asp ◆[環境政策]管制工廠及近海油井冷卻水抽取設備 美國環保署將提案立法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11-03 (ENS)- 美國各地的工廠及新設的近海石油、天然氣井,為了冷卻內部機器設備,自河川或海洋抽取大量水源,造成魚類、貝類及水中生物的死亡,美國環保署為保護這些逐漸消失的生物,打算提案立法,以管制工廠及近海油井的冷卻水抽取設備,而這也是1995年環保署與保育人士訴訟官司下的協議結果。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4/2004-11-03-01.asp ◆[其他]凱瑞承認敗選 布希贏得連任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11-03 (ENS)- 美國小布希總統再次贏得今年總統大選,白宮幕僚長卡德(Andrew Card)於3日早上表示,他們確信布希總統在此次選舉中,在選舉人團票數方面至少贏得286張,而與凱瑞相差總票數應超過350萬張。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4/2004-11-03-03.asp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給生物一個家:大阪學童的溼地計畫 --﹥ 日本,大阪府堺市,2004/10/30 - 大阪府?市的濱寺公園於10月26日開始一項復育海岸溼地的計畫,期望藉由人工海岸溼地上棲息的貝類及甲殼類生物消化掉海水中的有機物質,還給大阪灣乾淨的海水。 參與這項計畫的是現正就讀於市立濱寺昭和小學四年級的120名學童,他們利用竹炭、砂和鑄鐵過程產生的副產物填進30公分深的鐵箱,共製作出36個人工溼地箱,並在一部分溼地箱裡放養濱寺地區採集來的蜊苗(Short Necked Clam),並靜待其餘生物自然進駐。大阪府的專科學校學生也將充當潛水志工,定期下水觀測生物在人工海岸溼地的生長情形。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黃毓婷 編譯,克力士 審校)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毅心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4/2004-11-03-09.asp ▲[環保節能]綠色交通--除了超級汽車,你還需要什麼? --﹥ 作者:林穆琳 開著愛車,在城市和山郊間享受風馳電掣的快感,是許多人的夢想。然而這樣的夢想,已讓環境和你我健康付出相當大代價。世界衛生組織資助的研究報告指出,2000年到2020年之間,全世界因為燃燒石化燃料而產生空氣污染致死的累積死亡人數,將高達8百萬人。一份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能見到太陽的日子,比30年前少了近2個月,汽機車和工業密度之高,已成為全球空氣最差的地區之一! 若是目前車輛的增長趨勢不變,在2050 年前全球的汽車數將是目前的4倍,達35 億輛之多,每天將需1.2億桶原油才可滿足燃油需求。而今爭奪石化能源引發的戰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為了方便車輛來往移動而興築的公路,將都市空間和林野的生物棲地切割細碎,造成無數鄉鎮、綠地、人類和動物的死亡;人們為了一償快速移動的夢想,難道注定無法從環境掠奪者的封號中解放? 超級汽車,挑戰節能極限 面對來源不穩的石化燃料,各國無不想盡辦法發掘新的汽車動力來源,包括各種天然能源像是風力、「太陽能」,以農場廢料、森林垃圾所製成的液態「生物燃料」,以及經過壓縮的天然氣,都可替代汽油驅動小引擎或渦輪來發電;在各種發電方式中,最受矚目的是以「燃料電池」和汽電共生二種系統來驅動的超級汽車問市。 .燃料電池 燃料電池是將氫原子分解成質子和電子,用以推動馬達,而排放出來的只是水蒸氣,將可使汽車變得更加潔淨環保,也能在造型和功能上產生巨大變革。以今年9月初在巴黎車展亮相的通用公司一款「Hy-wire」概念車為例,其將燃料電池與電傳線控(drive-by-wire)技術相結合,以往的機械式系統皆以電子控制單元來取代,所以可左右調整駕駛座,煞車和油門也可經由手控,並透過攝影機在駕駛座即可查看全車外觀,減少視覺死角。 以氫為動力、使汽車脫離石化燃料污染的理想不遠了?這倒未必。飛雅特汽車公司研發中心的引擎專案經理 Ezio Volpi不樂觀的表示,在2020 年甚至2030 年前,這都是個不可能達成的任務。雖然已經開發氫燃料電池,但缺乏相關基礎建設,例如提煉氫設備何來,和最重要的駕駛人如何能隨時找到「加氫站」?這些根本問題,都將使氫動力汽車無法在短期內成為市場上的產品。 儘管大家都認知只有零廢棄物排放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才具有願景,是真正對環境友好的運輸工具,然而在緩不濟急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一些已經量產問市的汽電共生車成了關心環境者的另一選擇。 .汽電共生系統 汽電共生系統結合了汽油引擎和電力馬達,一樣要加油,不過耗油量可省40%,在於其利用電力馬達做備用能源,遇到紅燈,車子會自動關掉汽油引擎,啟動電力馬達;而一煞車,車子便自動充電,完全無虞電力來源。 以Toyota早在1997年推出全球第1輛商業化的汽電混合車Prius(26k/l)為例,至今亦已在全球販售超過20萬輛,今年截至8月底止,光美國地區就已經售出超過31000輛。其他包括 Ford Escape SUV(20k/l,世界第一台混合型休旅車)、Honda Civic hybrid(24k/l,比一般喜美車省油40%)和Insight(28k/l,世界排名最省能的問市車種),通用釷星休旅車(今年上市)、克萊斯勒賓士S級(預計明年上市)等等,包括一般房車、休旅車、貨車……愈來愈多車種已陸續在近年問市並量產,試圖以更省能且可比美一般汽車的速度和性能,積極擴大汽電混合車的佔有率。 在氫燃料電池車方面,美國也已經開始規劃藍圖,預計投資1200億美元發展相關技術和設施。歐盟成立一個專門工作組,開始評估相關技術對歐洲共同市場的能源產業、交通和其他領域所將來的收益。許多國家包括中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甚至冰島,也已陸續展開氫能源技術的研發。估計到2030年,有超過50%的國家,將會捨棄傳統的污染車種,向這些綠色汽車靠攏。而台灣,因著眼於龐大的國外市場,選擇了電動機車來做為研發重點,也獲得了國外的重視。 新燃料,新車種,眼見即將引發另一波經濟產業系統新革命,但這會是明日世界的救星嗎?身在空氣污染名列前茅的台灣,而車商卻因造價居高不下、市場過小遲遲不肯引進汽電混合車種,如果真正想為環境盡點力,你我還有什麼選擇呢? 誰能真正為綠色交通解套? 即使不再排放廢氣,即使車體再輕再小,基於汽機車所需而不斷開闢道路、以汽機車路權為尚的城鎮,依然抵擋不住車輛所帶來噪音、交通阻塞、車禍死亡,道路分割居地、城市無限擴張和自然環境破壞的問題。在研發超級汽車同時,或許我們需要的是更智慧宏觀的方案,而不是花大錢購買老讓自己塞在路上動彈不得的高科技玩意。 追根究柢,步行、騎自行車和搭乘公共運輸系統,才是最「綠」最節能的交通方式。然而最簡單、最具效能的交通方式,卻需要靠政府最有洞見的規劃,才能營造出適合人民如此選擇的環境:例如設計街道時將行人和自行車士的需求考慮進去,讓大家與汽機車駕駛有同等機會到達各目的地。像是德國的Amsterdam 市,路面是以自行車、汽車和電車並重的混合道路。並且在必要路段,將汽車道路導入地下,將地面空間讓與公園綠地和行人。 在歐洲處處可見的「綠色道路」系統,將「人」而非汽車列為街道設計的主要考量。路面上沒有大停車場(設於地下或主要建築之後)、大shapping mall,來增加人們步行的距離。以良好的步行環境,配合完善的大眾運輸系統和使用者付費的政策(如重徵停車費)來杜絕人們買車的念頭,使得城市真正變成一個能源使用效率高、無噪音、無污染,適合人們居住、嬉戲、逗留的綠色天堂,而不是停滿汽車、渾身被快速道路切割得四分五裂的大怪獸。 面對綠色未來的綠色交通,你會如何選擇? ※感謝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本專欄 ▲[自然與倫理]生態保育之父李奧波「土地倫理」的啟示(六) --﹥ 作者:陳慈美 (生態關懷者協會) 三、從主流思想「出走」 李奧波的一生(1887-1948),正好與生態學觀念的演變以及美國歷史的轉變同步,若想要對他的貢獻有較深入的了解,一定要從他所處的社會、文化、歷史脈絡(context)來切入。首先,緊接著達爾文所帶來的思想改革之後,生態時代(the Age of Ecology)開始走進人類的歷史舞台,李奧波正是為這個新場景啟幕的先鋒;其次,由於美國邊界的消失(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frontier)以及民眾對於垃圾劇增和濫用天然資源等現象逐漸有所醒覺,因而認知到保育的必要性;此外,更因為李奧波本身具有喜愛大自然的天性、嚴格的科學訓練、長年在美國各地山林間工作的經驗等,這些因素都深刻地影響他的生命歷程1。 (一)自然生活的氣質 李奧波不但遺傳了源自德國血統裡對自然的喜愛,更由於他的外祖父是在德國受過專業訓練的景觀建築師,使得他對美學的敏銳感便經由他母親而傳承,成為後來整合到「土地倫理」中的一個重要哲學考量。童年時期在家鄉附近的密西西比河邊垂釣和打獵的經驗,更使他培養出對自然的欣賞和熱愛。這些因素塑造出他生命的氣質,永遠無法磨滅,因此,他在《砂地郡曆誌》的序言中說:「對我而言,有機會看野雁比看電視重要,而去尋找白頭翁花的機會,和言論自由一樣,是一種不可剝奪的天賦權利。」序言的最後,對於在20世紀上半期逐漸走向物質享受的美國社會,他提出非常肯切的忠告:「在這時候沒有一件事比這個更有益健康:就是對於過多的物質享受要有一點健全的厭惡2。」 書中有一段對春天裡灑滿沙地的白色小草花的禮讚:「兩眼望天而希望春天來臨的人,從未看到如草花這麼小的東西。兩眼下垂而對春天失望的人,不自覺地把它踩在腳下。而用雙膝跪在泥地上去尋找春天的人,不但找到它,而且是豐豐富富地得著。」他正是那用雙膝跪地尋找春天,而且滿懷豐收的人!雖然「草花不會動人心弦,沒有詩人去歌頌它,有位植物學家給了它一個拉丁學名,然後又忘了。」但真正懂得自然無聲語言的人,怎麼會在乎拉丁學名?李奧波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早已超越狹窄的科學知識的領域! (二)早年的經營理論 李奧波一生寫許多論文、散文、及手冊等,其中最重要的著作除了大家熟悉的《砂地郡曆誌》外,還有一本就是於1933年所出版的《可供狩獵的野生動物經營管理》(Game Management)。在那時候,歐洲雖然已經有300年的野生動物經營管理傳統(game management tradition),但還不能算作一門科學,李奧波是把野生動物的經營管理從混雜的假設推測及爭論當中,提昇成一門科學的第一個人,因此,這本書當年被視為從事野生動物經營管理工作者的經典,但是,書中的思想仍是以人為主的利用主義。因為自19世紀以來,美國的自然保育理論主要著眼在如何能讓自然提供人們更多的利用機會,李奧波所就讀的耶魯大學森林系,即為倡導資源利用的學術殿堂。所以,李奧波早年為了使大自然儘量生產對人類直接有益的資源,曾經主張把新墨西哥州最後一隻野狼與山獅都趕盡殺絕。不過,即使是在那時候,他仍呼籲要把某些地區劃定為沒有道路、不能為人所用的原始野生地區,並在1924年大力促成新墨西哥州吉拉國家森林區的設立。 20世紀上半發生在美國境內的環境問題與生態災害的教訓,以及生態學知識的不斷增加,使得只考慮生產與利用的保育論點逐漸被淘汰,李奧波更是促進這觀點改變的關鍵人物。當學生們正努力研習他的《可供狩獵的野生動物經營管理》時,他自己卻已經開始公開反對他原先所贊成的理論與策略。 (三)李奧波的懺悔錄 李奧波的轉變並不是突然的,長年山林經驗中的反省,使他慢慢蘊釀而成以自然界的生態關係為基礎的保育觀念,因而極力強調「整體性生物學」和「自然史」方面的研究,並堅決主張:「保存生物社群的完整、穩定和美」。書中有一段記載,極為生動地描述他的轉變,內容大意如下:有一天,他與家人在一片懸岩上午餐時,岩腳下一條湍急的河中有一隻母狼和6、7隻初長成的幼狼,涉過急流爬上岸之後,在他們懸岩腳下一片開闊的平地中央嬉戲抓打,扭動翻滾。於是,他們所有人都猛向狼群發射子彈,直到所有子彈都發射光了才罷手。 當他們走向已經倒下的母狼旁邊時,正好來得及看見一股兇惡的綠火在她眼中熄滅。李奧波就是在那個時刻才深切地體會到:「在那雙目中,有某種我從前所未見的東西……某種只有她和山知道的東西。」他說:「那時候我還年輕,一槍在手見獵技癢。我以為,如果狼少則鹿多,那麼,沒有狼就是獵人的樂園了。但看見那綠火熄滅,我意識到狼和山都不同意這種看法。」於是,李奧波以近似奧古斯丁的《懺悔錄》的筆法,寫出《像山一樣的思考》(to think like a mountain),承認他因短視和人類中心的心態作祟而得罪了大自然(sinned against nature)。自此,他開始學習「像山一樣的思考」,也開始學習重新建立一種完全不同的保育觀。 (四)狼嗥的奧祕 當美國一州接一州地把狼(以及其他兇猛的肉食動物)趕盡殺絕之後,李奧波看到那些沒有狼的山的面貌時,他描述道:「這樣的山,就好像有人給上帝一把大剪刀,要祂除了剪樹之外,不准做其他的事。結果,原先指望有的鹿群,因為繁殖太多而死亡,餓骨不是和山艾的枯枝一同暴露山野,便是在高不可及的檜樹下腐化。」他終於理解到:「正如鹿群生活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之中,山也生活在對鹿群的極度恐懼之中。然而,如果一隻公鹿被狼殺了,兩三年後便能補充起來,但一座被鹿抓下的山,卻是幾十年也無法恢復。」結果,「我們有很多風沙乾旱成災的地區,而河流更是把未來沖刷到大海裡。」因此,他以極感性的口吻描述這事件給他的功課:「一個從肺腑中發出的深沉長號,在懸岩間回響,滾下山後在黑夜裡消失。它縱情發洩不馴的野性悲鳴,藐視世間一切的橫逆。每種生物(也許死的也是一樣)都會注意那呼號。對鹿而言,它是死亡近在咫尺的警告;對於松樹,它是午夜混戰血染雪地的預報;對於土狼,它是撿吃殘屍餘骸的指望;對牧牛人,它是銀行出現赤字的威脅;對於獵人,它是利牙對子彈的挑釁。然而,在這些明顯而立即的希望和恐懼後面,有一層更深的意義,只有山自己知道。只有山活得夠久,才能夠客觀地諦聽狼嗥。」 狼嗥的奧祕,山早已知悉,人類卻遲遲不能了解!李奧波的心路歷程,可會帶給我們任何的啟示或借鏡? (待續)
注: 2.整本書中有許多處地方,就是針對當時在美國社會生活中一些流行風尚的批判,這對於步入富裕生活的許多台灣人而言,實在是很實際的提醒。(回內文)
【文章連載】 ●[活動]Made in Taiwan手工紙藝術工作坊 --﹥ 時 間:11月11、12日(四、五) 來自紐約的紙藝術家艾婕音(Jane Ingram Allen)將在關渡自然公園駐站,除了要展出她的紙藝術品、開放參觀她的工作室,還要邀請民眾一起來參加「Made in Taiwan手工紙藝術工作坊」活動,一同在關渡採集植物,自製手工紙,結合個人的創意,製作出別緻美麗的台灣地圖。 ●[講座]溼地復育計畫之規劃、設計與實施─以美國經驗為例 --﹥ 時 間:11月11、12日(四、五) 上午9:00-11:30 威廉博士(Dr. Williams)自1970年以來,即致力於國際間的水文學及工程力學的工作。過去20年間,他更在美國及世界各地大量發展技術方面與水相關政策方面之計畫。例如多目標河川流道管理、濕地復育及海岸瀉湖復育等。如今更是美國舊金山灣區溼地生態工法的牛耳。 威廉博士現今的主要工作為水文變化之環境影響評估,與相關環境影響之研究,他也已參與過國際上250個以上相關研究。這一次的講座,希望能帶領對濕地復育工作有興趣的民眾,引入一個更新的視野,亦期待台灣溼地生態工法的展現能進入一個更深入、更專業的領域。現場提供中文同步翻譯。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 ●[講座]猛禽影像展及系列演講 --﹥ 日 期:11月6日-12月26日 本展覽共展出40幅以上的猛禽攝影海報,並有文字說明其生態習性及辨識要點,讓大家認識平常難以近距離觀察的猛禽。展出期間於每週日上午10:00-11:00,在動物園演講廳舉辦猛禽演講,介紹各種猛禽的生態和習性。 詳情請參閱 http://www.zoo.gov.tw/taf2004/tzfmain022.htm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