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短評:一週回顧 2005-02-27~03-05 --﹥ 作者:陳章波(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監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2005-02-27-2005-03-05 大量排放CO2引起的不良效應,不論是地方或全球的尺度,早已知道,為什麼台灣人的反應會這麼慢?人類行為的選定準則,常常是由自身的價值觀決定。像台灣四面環海,對海洋應該有相當地親近與發展;但是,早年為了避免大陸的入侵,所以採取鎖島政策,讓大家不得接近海。 現今台灣統、獨兩派壁壘分明,當民進黨提出要以「海洋立國」,海洋事務的研究與發展,就被定位為立國的前置作業;因此,統派人士找很多理由將其擱置,是因噎廢食,凡事政治化。CO2排放減量與否也有統、獨之爭;統派的認為:大陸是一個開發中國家,可以有相當的排放量;我們繼續排放更多的CO2,正好促成統一,意即「大樹之下好乘涼」。獨派的則會思考:我們要進入世界體制,一定要得到聯合國的支持,因此必須做國際的模範生;雖然我們沒有簽約的權利,仍應該作楷模。 再深入地思考:台灣現在社會的發展主軸,是全國拼經濟,享受豐富的物質,但並沒有因此帶來快樂、安祥的社會。大家拼命地賺錢,也就不想要處理排放CO2量的問題。此外,政權可能交換頻繁,維持不了多久;一任四年,兩任不過八年,在這種情況下,被大賈包圍著的政客還會做永續的思維嗎?整個社會非常地近視短利。 學界在國科會的領導之下,已經作了很多永續發展課題的研發,也促成了「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但是,前行政院院長卻在下任的前一天,通過了雲林濱海工業區台塑的鋼鐵業以及中油的八輕,在CO2排放量設定的角力上,生態的永續仍是輸給了經濟掛帥。 大部分的民眾都要往經濟面發展,那麼,關心生態及永續議題的人應該怎麼辦?首先,從切身的生活看,CO2排放造成空氣污染、環境惡劣、生活品質下降,都值得在地人的反省,而要求政府改弦更張。還要宣導擴大大家的視野,不只是從台灣、兩岸的角度,而是從世界的角度來看,意即:若地球的溫室效應不減緩下來,全人類將無一倖免。 更重要的,這不只是生態問題,而是一種社會問題;台灣如果繼續朝向這種重物質的經濟發展,會造成貧與富、城市與鄉下的戰爭,在大家皆不得安寧下,更不用說統獨之爭了。當20%的人擁有80%的資源時,已經不是量的問題,而是分配的問題。以往的社會又寡又不均,所以強調:不患寡患不均;現在物質的量很多,卻依然分配不均,所以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問題。生態學上食物塔的概念中,數量與物質能量的配置都是正三角形;但是現今社會,人的數量配置從一般民眾到社會菁英是正三角形,可是財富的分配卻完全是倒三角形。因此,經濟越發展的同時,若沒有做好財富的分配,只會製造更多的衝突,永遠解決不了問題。 政府做各種節省能源的宣導、獎勵過程中,更應該加強宣導:怎麼讓社會均樂。如何在不破壞環境下生活得好?一個思考方向是「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生活的目的是什麼?「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才是個人及社會應有的永續發展標的,根據最有意義的生活來做生產,我們的生態就可以不被破壞。 最後,從人類演化的角度來看,腦子是越來越發達,越來越有能力;但是,社會的發展不是要把人變成財奴,而是要很精進、能幹地來處世;也不應只是累積個人的財富,而是要能分散、布施跟大家共享,或做很好的服務,讓大家能同樂。唯有在這種情況下,CO2的排放量才能有根本的解決之道。 想像一下,當台灣人很積極地繼續吞吐黑煙,同為黃種人的大陸同胞更是煙冒萬丈;那麼,十幾年之後,別人會發現「黃禍」再臨。屆時不知身為東方、黃種的台灣人子孫會有些什麼感觸? ◆環境副刊:一週回顧 2005-02-27~03-05 --﹥
●[自然人文]德國天鵝村動物之家實習手記(11)關於開放日 ◆環境新聞:一週回顧 2005-02-27~03-05 --﹥ [星期五] [星期四] [星期三] [星期二] [星期一] ■理性關懷:一週回顧 2005-02-27~03-05 --﹥ ■善用環境知覺 從環境災害做環境教育(上) (中) (下) ■環境事件:一週回顧 2005-02-27~03-05 --﹥ ▲專 欄:一週回顧 2005-02-27~03-05 --﹥ ●讀者投書:一週回顧 2005-02-27~03-05 --﹥ ●活動訊息:一週回顧 2005-02-27~03-05 --﹥
●[課程] [講座] [節目預告] ◆編輯報報:一週回顧 2005-02-27~03-05 --﹥ ★本會訊息:一週回顧 2005-02-27~03-05 --﹥
★徵求電子報暨網站短期編輯 |
|
|